儘管有些人認為自殺行為無論如何也不合邏輯[115]。 自殺傾向2025 以自殺來使他人獲益的行為被稱為利他性自殺[116]。 例子包括:一名老者結束自己的生命,使得社區中的青年人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116]。 在某些愛斯基摩文化中,這種做法是受人尊敬、極富勇氣、充滿智慧的行為[117]。 監獄囚犯自殺常見的外顯動機包括:害怕其他獄友、害怕犯罪後果或監禁,以及因為被關押而失去重要關係等等;[82]在監所中,隔離牢房是最常出現囚犯自殺的地點;而囚犯最常自殺的時間是早上。 [83]在美國,有自殺傾向的囚犯可能會受到自殺監視(Suicide watch)的關注。
- 雖然自殘的行為並不視為謀求自殺,但是自我傷害行為的出現與自殺可能性增高有關[77]。
- 這是一個簡單五題的問卷(必要時加第六題自殺意念),詢問時可以先澄清症狀的有無,無則零分,有則進一步詢問嚴重程度,加總五題的得分,可以大概評估身心問題的嚴重度。
- 在某些情況下,睡眠障礙還有可能是獨立於憂鬱症之外的自殺原因[104]。
- 沒錯,當一個人的生活承載了很多痛苦、不被接納、絕望,也可能會有了結自己生命的想法。
其實,你身邊有很多人會樂意向你伸出援手,另外香港有不少機構和支援組織專門提供為想自殺的人初步及持續性的援助。 自殺傾向2025 例如人工智能在被電腦病毒入侵的情況下,會啟動殺毒程序,同時刪除自己體內的檔案,若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將自己關機、銷毀系統所有資料。 它們包括三藩市的金門大橋、日本的青木原[201]、英國的比奇角[200]和多倫多的布盧爾街高架橋[202]。 而貧富差距的拉大更是能夠加大某人自殺的可能性[68]。
自殺傾向: 自殺の統計:各年の状況
其他的醫療狀況也可能帶來與情緒障礙類似的徵狀,包括: 甲狀腺功能減退、阿茲海默病、腦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藥物副作用(例如β受體阻滯劑和類固醇)[52]。 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對自殺的解釋是,它可能會改善整體適應度。 自殺傾向 如果某人無法再次生育,且在存活期間不斷吞噬家人所擁有的資源,則該人選擇自殺後,就有可能會改善整體適應度。 針對此觀點的一個反對意見是,健康的青年人士若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未必會改善整體適應度。 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原始環境可能與適應當前環境截然不同[60][66]。
economic burden),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disability)疾病的第一名。 自殺傾向 這幾年可以由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也看到國內的自殺率一直上升,這其中有相當比例都與憂鬱症有關。 曾有學者估算,憂鬱症在台灣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ㄧ年已經超過350億元台幣。 自殺傾向2025 由幾個指標,可以了解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 面對自殺傾向者的時候,請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不要指責他們自殺的想法。
自殺傾向: 心理狀態
青少年自殺主要原因為學業及家庭問題,其次為生活不開心及情緒病[158][159][160]。 自殺方法也會隨着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106]。 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殺蟲劑中毒(英語:Pesticide poisoning)及槍械[3]。 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154],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4][144]。 理性自殺是指某人在理由充分的情況下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做法[115]。
聆聽者可以透過概括當事人的經驗(Experience),並加入所產生的情緒(Emotions)運用此技巧。 自殺傾向 而接受服務的中學生部分來自低收入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和情緒困擾,正向導師每星期會向他們提供三小時的小組輔導,當中包括功課輔導、情緒管理、正向心理教育等。 另外,針對學生的個別情緒需要,每月亦有一節一小時的個人輔導。 計劃至今成功培訓120名正向導師,服務186名中學生,更透過計畫辨識兩位有自殺傾向的學生,並及時將他們轉介和接受醫療評估及診斷。 在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有相當於自殺的行為或者疑似自殺的行為,例如世界各地曾多次發現鯨魚和海豚擱淺海灘,牠們被人們送回海中後又掉頭重返海灘,最終死亡,原因不明。
自殺傾向: 社會與公眾
年齡上中65歲以上8.4%重度憂鬱,其次15-17歲6.8%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 這麼多的憂鬱症人口,但是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仍顯不足。 這並不意味著要你告訴想自殺的人未來多有希望,或是對他們說死後會有很多人會為你難過。 自殺傾向2025 這種時候可以冷靜並且小心地告知:「我可以幫助你」或是「讓我們一起尋找別人的幫助」。 發現身邊親友有自殺的念頭時,不要害怕問他們相關的問題。 可以試著提問:「為什麼想自殺?」「想自殺的感覺是什麼?」「你想怎麼執行?」,因為問他們有關自殺的話題,並不會提升他們意圖自殺的機會。
- 割腕對身心都是一種煎熬,因為90%的人不知道血管正確位置及深度,割輕了只會白白留下傷痕;另外,血有自凝能力,很難阻止傷口結痂止血,必須在同一個位置來回割很多次才能留下夠深的傷口,這樣會很痛很痛。
- 如果你現在腦中不斷浮現自殺的念頭,甚至連計畫都已擬定好, 請務必盡量讓身邊的家人與朋友知道這件事,試著和他們討論及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幫助。
-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37][38]。
- 再者,上吊致死前要足足15分鐘才會意識消失,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本能性的劇烈掙扎,導致褲子掉落,而死後也因為血液流向下肢,會造成屍體無可控制的勃起。
少女當日在貼文稱:「非常重要,幫我選擇生(Live)或死(Die)」,警方稱有31%人反對她了結生命。 她同日在Facebook表示對生存感到厭倦,希望解脫。 當局檢查少女手機後,發現少女曾在微信以中文向友人表達心聲,內容提及她對於後父在新加坡娶了越南女子感到受壓。 自1937年金門大橋建成至2010年,已有1300多人從這裏跳下自殺[203]。 許多出現頻繁自殺的地點已經修建了圍欄,以防止人們自殺[204]。
自殺傾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說是海中環境有變,令牠們寧願冒死上岸也不願回海中;另一說是其中的成員的身體機能出現問題,引致擱淺。 而動物的群體性生活習慣令其他同伴跟隨或「盲從」,引發集體死亡,看似自殺,但應視為意外而非有意識結束生命或意圖自殺較為妥當,例如:綿羊跳崖。 日本早期,就有許多敗戰武士,甚至沒有敗戰,僅因宣揚個人理念,就選擇切腹自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政府就極力鼓勵並吹捧神風敢死隊式的襲擊,認為其勇敢、光榮,這種襲擊是太平洋戰爭接近尾聲時,日軍飛行員為抵抗盟軍,所採用的自殺式攻擊。
自殺傾向: 自殺
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139]。 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16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140][141]。 在許多手機軟件及搜索平台以關鍵字「自殺」搜索,會出現自殺勸阻的相關頁面。 大多數的人自殺時皆受到鎮靜安眠藥(sedative)(例如酒精或苯二氮卓類藥物)的影響[90],其中15%至61%的人出現酗酒問題[51]。 有較高的酒精使用率和較高密度酒吧之國家通常亦有較高的自殺率[91],而此關連主要是與烈酒(distilled spirit)使用而並不是與全部酒精使用有關[51]。
自殺傾向: 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當你面對有人想自殺的念頭,不要以為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讓對方回心轉意,更不要因為與對方約好不說而不向其他人提及。 如果你還是孩童或青少年,可先向身邊的大人、老師或學校師長求助;若你已是成人,則可以轉介專業的心理人員或撥打1995專線。 因為在沒有受過訓練的狀況下面對自殺,可能會因驚慌而不小心講錯話導致對方誤解,讓狀況更趨惡化,如果能讓專業人員或是和有經驗的人一起面對,會是一個保險的做法。 傾聽憂鬱症患者時,要讓他了解現在狀況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 自殺傾向 自殺傾向 也注意不要打斷對方說話,耐性地讓對方把話說完,對於有小鬱的人來說,有時僅僅如此就是一大紓解了。 但傾聽對方說話時,有時會不小心被對方的情緒與批評牽著鼻子走,導致自己也不小心陷入負面情緒。
自殺傾向: 暗藏自殺危機的說話 心理學家揭開企圖自殺者內心世界
媒體對於最具影響力的自殺事件的描述通常採取大量、突出和重複的報道,對其進行美化,使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而這種做法可能會產生促進自殺的影響[105]。 一旦對某種具體自殺方式詳細描述,則整體自殺人群中採用這一方式的比例可能會增加[106]。 自殺傾向 與一般人群相比,嗜賭與日益增漲的自殺意念和企圖緊密相聯[96]。
自殺傾向: 電池廠
在印度教中不允許自殺,在現代印度教社會中,自殺所犯的罪惡等同於謀殺他人所犯的罪惡。 印度教經文(Hindu texts)指出,自殺者將成為孤魂,在地球上遊蕩直至他如果沒有自殺而最終死亡的那一刻為止。 [189]但印度教卻接受人們擁有通過非暴力的形式加速死亡而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right to die),這一行為在印度教中稱為非暴力實踐空腹死刑。 自殺傾向2025 [190]但這種非暴力實踐空腹死刑的人群範圍嚴格限制在那些沒有任何生的欲望或抱負、且在此生也再無其他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