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陳榮堅開了肌肉鬆弛的藥物,並請男子去找復健科,做頸椎的相關治療。 過了2、3個月後,男子回診表示手麻的症狀好了,卻變成腳麻偶爾還會腰痛,擔心可能是腎結石或其他問題。 陳榮堅醫師2025 陳榮堅解釋,除了骨刺本身跟姿勢不正確以外,大部分的原因是肌少症,肌肉的力量不夠,因此建議還是要適度的做一些會長肌肉的運動,例如一些訓練核心的運動,慢慢的去訓練,再配合復健,才會達到長遠的保健跟治療效果。 若是肚子餓或是腸胃蠕動,肚子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 女性的陰道到子宮、輸卵管,其實整個骨盆腔到腹腔,嚴格來講其實是相通的,所以在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如果有菌落數感染,都會變得很嚴重。
- 曾有一名30歲女子來看診,明明四肢纖細卻要求減肥,一看才發現她的小腹超凸,詢問後得知患者有嚴重便秘,最長可以半個月不大號,結果演變成「大腸無力症」,最後只能切除。
- 她甚至擔心,如果真的又是乳癌,當年的家庭悲劇會不會重演,先生會不會離開她,就和媽媽一樣看著父親離去。
- 送醫檢查發現是脾臟裂傷,如果家人沒有來叫,可能就醒不來了。
- 由於女子以為只是便秘,一直沒有去看醫生,經過進一步檢查,驚覺肚裡有個1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急忙轉介給婦產科處理,因為腫瘤會不斷變大,甚至壓迫到其他器官、神經或血管,這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醫師檢查發現,她已有重度胃下垂,因為進食的壞習慣導致食物下肚後會癱在胃裡不動,俗稱「胃癱」,整個胃已下垂至骨盆腔。 女性膝關節置換率比男生高,其中原因有很多,不外乎是跟足踝、鞋子及生活形態息息相關。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醫師接受《健康醫療網》專訪,分析四大關鍵。
陳榮堅醫師: 陳榮堅醫師團隊
大多數的憩室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的症狀,一旦大腸憩室發炎,就可能有出血、膿瘍、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 陳榮堅指出,在目前西方醫學證實,改善胃下垂僅有2方法,第1為適度的運動,像是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慢跑,有助於內臟附近的韌帶肌肉經適度活動而變強壯,繼而刺激腸胃道的神經元,胃部收縮蠕動就會變好;第2則是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企業啟動居家辦公(WFH),而你是因此工作量大增,還是閒到發慌沒事幹? 一名50多歲從事科技業男子,居家辦公時覺得動也累,不動也累,在家一忙完「就癱在那不動」,家人目睹後數度逼他就醫檢查,果然一驗肌酸酐爆高,將面臨洗腎,連家人都看傻,「怎麼會突然間一個好好的人變這樣」。 許秉權,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國際抗癲癇聯盟癲癇手術亞洲區代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外科腦血管顱底手術客座教授,並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神經外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 他更是史上第一位神經外科華人醫師,固定被邀請去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擔任動脈瘤手術的指導老師;名嘴陳立宏也曾給他動過腦瘤手術。
此外,如果「腸鳴」不是疾病造成的,那「腸鳴」狀況可以經由飲食調理改善的。 通常是心理壓力影響生理而有的反應,所以通常情緒處於緊繃的氛圍下,腸胃就會不自主的發出聲音,一旦緊張的情緒解除,通常症狀也會緩解。 另外「腸鳴」與平常的飲食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平時少吃產氣的食物、吃東西盡量細嚼慢嚥,這些也會改善腸胃頻繁蠕動的狀況。
陳榮堅醫師: 陳榮堅醫師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網站衛教資訊指出,惡性肉瘤約占所有癌症診斷1/100,台灣每年約有500人被確診,其為少見癌症,初期最常以無痛腫塊表現,常見於手、腳與軀幹;好發於50~60歲,男性稍多於女性。 香菜的評價一直都很兩極,有的人喜歡「加爆」,但某些人則全不能接受,覺得有股像在吃肥皂水、泥土的味道。 日前,有醫師透露,喜不喜歡香菜,是你的基因決定的,但吃香菜其實也能被訓練。 許多患者手術後回來找我都是,帶著健康的身體與自信的笑容,祝福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迎接美好的未來。
- 對方坦承,從自己摸到小硬塊到演變成眼前這樣,前後約10、11個月,這段期間因諱疾忌醫而沒有積極處理,最後醫師宣告她確診乳癌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出去了。
- 老人家要小心跌倒,不過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可能會造成可怕的後遺症。
- 大腸激躁症,由於腸道過度敏感,食物、壓力等造成的腸道蠕動異常。
- 醫師原想做肛門指診,卻因為該部位潰爛腫脹「找不到洞」而無法進行。
機器越敏感,發現微小的病灶時,對於是否要做侵入性的切片檢查,就會很兩難,尤其低劑量電腦斷層,以現在健保短期內再次給付的條件比較嚴苛。 陳榮堅醫師 資料顯示,惡性肉瘤超過50種,治療得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過去惡性肉瘤單純切除後常會復發,所以治療常要截肢,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治療會換成以肢體保留手術,加上術前或術後的放射治療為優先。
陳榮堅醫師: 相關
如果此時能先以補充適量維他命D的方式來輔助治療,也許這無止盡的惡夢就可以停止了。 在台灣,許多人諱疾忌醫,尤其當病灶位於私密部位更是如此,可能因延誤就醫造成遺憾。 一名28歲女子左邊乳房長了顆12公分腫瘤,且還在流湯,經醫師診斷確診為乳癌第四期,原來她早在10個月前就摸到小腫塊,而延誤就醫的背後竟藏著一段令人鼻酸的「成長故事」。 根據衛福部指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換算下來每天約有31位女性被確診罹患乳癌,6人因此離世,女性朋友們不可不慎!
陳榮堅醫師: 打籃球下場狂灌冰水…熟男突喊「快不行了」臉色慘白倒地 外科醫揭原因
很多人會問:「我每次都有做檢查,為什麼還是會生病?」其實檢查跟生病是兩回事,檢查只是提早發現疾病,可以及早治療,但檢查本身沒有任何預防疾病的功能。 糖尿病的問題則是讓血糖代謝不好,血糖的糖分代謝不良時,包括脂肪、蛋白質等等,都與細胞再生有關;因此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使身體處於混亂的狀況,等於給肺臟一個錯誤的環境,罹患肺癌的機會也會提高。 多數肺癌發現時,都已經較後期了,這時候醫師會考慮不切除,原因是癌細胞已非單純手術可以完整切除。 陳榮堅以過往收治的個案情況推斷,若患者再拖晚一點才處理,因離大腿根部很近,甚至恐需做到「截肢」手術。
陳榮堅醫師: 相關新聞
陳榮堅也在個人網站上表示,曾有一名患者經常腸鳴,且聲音越來越大聲,經檢查發現,大腸內有一顆5公分惡性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2期。 他說明,因為大腸癌造成管腔變窄,讓消化液與空氣難以通過,使得食物持續在小腸內攪動,若瞬間通過就會發出巨大聲響,尤其當腸道半阻塞時,更容易發出這種聲音,所以肚子有奇怪聲響時要多注意。 正常來說,一般人每天會排便1、2次,但如果太多天就可能有問題。
陳榮堅醫師: 嬤肚子狂傳「青蛙叫聲」 檢查驚見5公分腫瘤確診大腸癌
哈立克(Michael F. Holick)與陳泰成教授,回國後亦繼續相關研究。 2017年,有項研究追蹤慢性下背痛(平均長達三個月以上)的患者補充維他命D3的狀況。 一開始讓病患接受檢測,血中維他命D平均值所得數據極低,然後連續補充維他命D3長達八週之後,他們血中維他命D濃度皆明顯增加,甚至近六成的病患達到正常值。 而且,每個人在補充維他命D3之後,疼痛指數和功能指數都獲得了改善。
陳榮堅醫師: 健康雲
北部一名30歲男子4年前驚見大腿根部爆出一顆如乒乓球的「詭異肉團」,當時被診斷為疝氣,但因長在生殖器周圍,再加上他誤信「男生做完疝氣手術會性無能」的謠言,因此未積極治療。 近期發現小球已被養到如棒球大,就醫化驗結果為「惡性肉瘤」,得手術將肉挖掉一塊,並做電療,就連骨盆淋巴結也需處理,讓他難以接受。 陳榮堅表示,腸胃道有進食與沒進食時,血流量相差8倍之多! 當人們開始進食食物到腸胃的時候,本來在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流會跑至腸胃,以供應它們進行消化、吸收。 若是吃飽飯完全不動,對於腸胃血液循環也並非好事,所以吃飽飯後起身微微走動、散散步,其實有益健康。
陳榮堅醫師: 相關期刊著作
陳榮堅醫師也表示,有些疝氣因腸子進進出出的,要剛好抓到那個時間點才能抓得到。 陳榮堅醫師2025 陳榮堅醫師 但有疝氣的病人還是要特別注意,如果腸子卡住會痛,又開始有發燒的情況,很可能就代表他的腸子開始有壞死的情況了。 他也解釋疝氣的原因,「可以把人的肚皮想像成大布袋,把內臟裝在裡面,當布袋有薄弱的地方時,裡面的器官可能會掉下去。簡單來說就是器官跑到不正常的位置,人體很多地方都會發生疝氣,會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名稱」。
陳榮堅醫師: 肛門拖「25cm染血肉腸」!他邊走邊掉…拿手帕塞洞 醫脫褲看傻了
心臟內科醫師蔡松恩表示過去在腸胃科當住院醫師時,曾在某個禮拜一遇到一名50多歲B肝帶原合併猛爆性肝炎的患者,起初就醫時看起來和常人無異,還可以走來走去,不過抽血報告顯示其肝指數已經破千,黃疸指數也很高。 患者當時除了覺得累,並沒有其它不適,他甚至希望週五可以出現,因為週六要出席女兒的婚禮。 女星朱芯儀日前勇敢證實自己罹患乳癌,強忍化療副作用,站出來分享艱辛的抗癌之路。 事實上歌手蔡琴、朱俐靜都飽受乳癌所苦,而它也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排名首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女性乳癌好發年齡更早。 外科醫師陳榮堅指出,乳房大小、豐滿度與是否發生乳癌並不相干,但「小胸部」的確具有優勢-比較容易摸到硬塊,因而提高警覺性就醫。
陳榮堅醫師: 肚子猛撞床角「他1器官裂掉」!醫嘆:再睡下去恐永遠不會醒
國軍新竹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柏翰6年來每週支援榮家門診照顧長輩健康,在其即將調往國軍桃園總醫院服務前特別舉辦歡送會,新竹榮家白恩惠主任特別致贈感謝狀與紀念獎座。 追問之下,該名男性病患其實早知自己B肝帶原,但身為工廠主管的他平時工作忙碌,三不五時必須陪同事熬夜,導致B型肝炎引爆肝硬化末期。 由於肝臟是解毒器官,解毒能力變差,身體容易無緣無故過敏、發癢。
外科醫師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有一名30多歲的男子,當時吃完午餐碗放在旁邊,小孩在床上玩耍,眼看快要跌下來,立刻衝過去救人,結果肚子撞到床角,事後覺得肚子疼痛,於是睡午覺休息。 怎料到了晚上要叫吃晚餐,男子腹部還是很脹不舒服,而且意識很模糊,當下趕緊送到急診。 經過診斷發現是脾臟裂傷,在輸完體液和血液後就恢復意識,送進加護病房觀察,幸好出血的地方有慢慢凝固,就不需要開刀。 事後,陳榮堅也在臉書提到該案例,還好有家人叫他起床吃晚餐,如果都沒有人發現,讓他一直睡下去,可能就永遠不會醒,他提醒有時候一些鈍挫傷,外表看不出傷口,包括腦部、胸部、腹部這些臟器,撞到後還是要小心觀察。 蔬菜裡面有一些味道比較特殊的,總會引來兩極的評價,例如香菜、芹菜等,有人吃火鍋可以直接當菜一起吃,有些人則恨之入骨。 外科醫師陳榮堅4日在粉絲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分享,香菜的評價非常兩極,也些人超愛,有些人連聞都不能聞到,原來不愛吃香菜是因為基因問題。
陳榮堅醫師: 大腸憩室炎
一般來說,檢查乳房可以立刻進行,但不知被甚麼事耽誤了,對方折騰了5分鐘才準備好讓醫師檢查。 有一個大型研究顯示,長期午休都要睡一個小時以上的人,跟沒有超過一小時的人比較,午休睡超過一小時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比率高了 34% ,甚至死亡的風險值會高 30%。 肺癌畢竟是呼吸道的疾病,而且有時候腫瘤長在肺部的末端,因此不易察覺,若有以上症狀,請務必做個肺部的相關檢查。 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學治療、藥物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等,可以治療癌症的新武器越來越多,雖然這些藥費都所費不貲,但不論如何也帶給我們更多的希望。 以前診斷肺癌都是用胸部 X 光片,但發現它不夠精確,所以現在較多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雖然保住男子一命,卻得靠直腸造口生活,再加上引發腎衰竭一週得洗腎3天,當醫師赴加護病房探望時,男子已清創第4次開到肋骨下方。 當下患者就進行緊急手術切開腫脹的蛋蛋,邱鴻傑回憶當下一刀劃開,「50~100c.c.的黃綠色的膿就爆出來,膿瘍包裹著壞死的「黑蛋蛋」畫面超超驚悚。 最後雖然保住男子性命,但可惜的是,歷經2次清創後男子患部仍繼續潰爛,只能選擇摘除右側睪丸。 老人家要小心跌倒,不過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可能會造成可怕的後遺症。 一名年輕爸爸,為了救快跌下床的孩子,衝上前時肚子不小心撞到床角,一開始有點疼痛,只是稍微休息,沒想到一路睡到晚上,直到家人叫吃飯才意識模糊醒來。 送醫檢查發現是脾臟裂傷,如果家人沒有來叫,可能就醒不來了。
陳榮堅醫師: ‧ 藍小雞憂!侯友宜民調未起色 建議納入立委當發言人助攻
科學家發現,喝純可樂的老鼠與只喝水、飲用稀釋可樂的同類相比,睪丸重量更重,睪固酮濃度也更高。 陳榮堅醫師 (圖/翻攝自推特)研究團隊認為,這次實驗結果不僅提供科學基礎,也有助預防前列腺功能障礙及相關癌症。 不過,研究結論並未指出,碳酸飲料對於睪丸大小和睪固酮分泌的長期影響,甚至與過去的研究相互矛盾。 先前曾有一份針對2500名男性的調查顯示,每日飲用1公升可樂者精子數量少了30%,顯示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會降低男性生育能力,但也有科學家發現,適當攝取咖啡因能夠促進睪固酮分泌,促進精子產量及睪丸發育。 臨床很多早期肝癌患者甚至沒特別的感覺,往往是在身體檢查中無意間發現。 除了上述5個觀察指標,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當一個人體重驟減、肚子變大也要注意肝硬化或癌症發生的可能,他曾診治一名年約35歲的男性,對方不菸不酒,但每天看起來精神都不太好,合併暴瘦和小腹凸起的症狀,檢查發現竟是「肝硬化末期」。
陳榮堅醫師: 肥胖是萬病之源
有一名中年男病患,因為手麻懷疑高血脂就診,照X光檢查卻發現頸椎有骨刺,這才找出背後原因。 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指出,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姿勢不正確導致的,過去有一位50歲男病患,因為手麻懷疑自己有高血脂,但聽完症狀後,他認為應該不是高血脂,結果照頸椎X光,赫然發現有骨刺。 原來,男子在金融業工作,長時間坐辦公桌用電腦,或低頭看文件,就會出現手麻的現象,大部分都和頸椎姿勢不正確有關。
若消化不良,肚子就會一直脹氣,腹壁長時間被撐大,再加上運動量不夠,就容易有肚子大的情形;中心型肥胖就是和代謝性疾病有關,像是糖尿病或高血脂,脂肪特別容易囤積在肚子;而腫瘤也會讓肚子看起來很大,像是子宮肌瘤等,這也是最不樂見的情況。 (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接著陳榮堅分享案例,提到有一名年近30歲的女子,BMI值超過40,因為病態性肥胖來減重部門,由50多歲的爸爸陪同,他觀察了一下,女子爸爸的身材,豐腴但沒有到病態性肥胖,不過肚子圓鼓鼓的,於是他好心詢問對方是否要順便檢查。 結果檢查出來,女兒雖然有病態性肥胖,但三高什麼都沒有,爸爸卻有重度糖尿病,自己完全不知道,還以為身體很健康,幸好及早發現。 (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另外,有一名30歲女子,四肢纖細但肚子異常大,常常被以為是懷孕,甚至搭捷運都會被讓座,摸了肚子發現右邊有個凸起的硬塊,「如果肚子大真的是因為胖的時候,肚子雖然會凸,但不會偏向某一邊,摸起來也不會很硬,大部分會是比較軟的狀態」。 由於女子以為只是便秘,一直沒有去看醫生,經過進一步檢查,驚覺肚裡有個1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急忙轉介給婦產科處理,因為腫瘤會不斷變大,甚至壓迫到其他器官、神經或血管,這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陳榮堅醫師: 皮膚得怪病不斷長乾癬 醫師1招搞定
本頁面內容來自親身經驗與網路公開資訊,非直接複製轉載自醫療機構,相關資料已導向原始來源。
陳榮堅醫師: 「健保讓台灣人變得貪婪…」第一名神經外科醫師最沉痛的告白
她甚至擔心,如果真的又是乳癌,當年的家庭悲劇會不會重演,先生會不會離開她,就和媽媽一樣看著父親離去。 陳榮堅透露,所幸病患的先生知情後始終支持著她,不離不棄,只是她當初為了不讓先生發現罹癌,恩愛的時候都選擇穿著衣服,還告訴先生「這樣比較有情趣」,想盡辦法就是不讓先生觸碰她的左乳。 對方坦承,從自己摸到小硬塊到演變成眼前這樣,前後約10、11個月,這段期間因諱疾忌醫而沒有積極處理,最後醫師宣告她確診乳癌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出去了。 身為醫者,「望、聞、問、切」是基本流程,陳榮堅一看,當下就擔憂了,因為眼前這位不到30歲的女生,左側乳房竟長了一顆約12公分大的腫瘤,還伴隨組織液滲出的情形。 陳榮堅醫師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門診故事,某一天有位不到30歲的女孩子聽見叫號聲進了診間,卻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甚至一度想離開,緊張到說不出話來。 經過護理師提醒,陳榮堅才知道她是來看乳房的,於是請她到隔壁房間準備受檢。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內科療法,使用強效瀉藥,並搭配有氧運動和補充維他命,狀況卻依舊沒改善,最短至少也要5天才能上一次大號,這就是所謂的「大腸無力症」。 後來,女子進行大腸次全切除手術,小腹真的不見了,至於肚子鬆垮垮的問題,就要靠自己了,可以做一些簡單能讓下腹壁肌肉緊實的運動,讓鬆弛的皮慢慢變緊,但需要持之以恆。 陳榮堅醫師解釋,人體肚臍以下更下面一點,有一個半月線,以下的肌肉是最薄的,平時最少使用到這部分肌肉,加上先天上的結構比較薄,因此很容易是處於鬆弛的狀態。 他建議可以補充蛋白質,不過有些機能性、器質性的原因,也會造成這部分肌肉很難訓練好,比如女性曾懷孕過,肌纖維都被撐鬆,就比較難讓鬆弛的小腹變回緊實。 一名40多歲女性過去曾開過「卵巢水瘤」手術,卻在術後6年都會不時感到下腹疼痛,因此到了腸胃科與外科檢查,但卻都沒有問題,直到有次痛到急診,才發現竟然是罕見的「腹直肌疝氣」,因此趕緊動手術,才讓她沒有再疼痛。 外科醫師陳榮堅就分享,如果疝氣疼痛又發燒,那就要特別注意。
陳榮堅醫師: 食物掉地上3秒內都能吃?他曝「恐怖經歷」秒衝急診…醫一檢查傻眼了
劉主任表示,本服務將醫院級用藥推廣到患者附近社區據點,民眾若有慢性病用藥需求,不需跋涉回醫院等候,更可輕鬆快速取得原醫院的藥品;此外,醫院藥師有更多臨床照護經驗,可以為患者用藥安全把關,避免患者因跨院跨科別看診,而有重複用藥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家中如有過期藥品,亦可由藥師協助回收及處理,達到環保目的。 大腸憩室是指大腸壁較弱的地方,有突出的囊狀物,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有多個。 大多數的憩室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的症狀,一旦有糞便卡在大腸憩室內,就容易導致感染發炎,而產生出血、膿瘍、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 不過為了健康著想,曾經發現肺部有陰影或結節,且沒做進一步切片檢查者,建議三至六個月要再做一次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腫瘤情況。
陳榮堅醫師: 藍小雞憂!侯友宜民調未起色 建議納入立委當發言人助攻
北部一名20多歲女子因摸到乳房硬塊,被確診乳癌第一期,但就醫時找遍所有危險因子什麼都沒有,最後意外問出她「每天必吃油炸物」,卻讓醫師搖頭了。 聲音沙啞別以為只是菸抽多或酒喝多了,一名50多歲從事業務工作的女子,因飲食與作息不正常、老是又菸又酒,過去檢查得知自己有胃食道逆流及其他腸胃發炎問題,但此次「燒聲」拖了3個禮拜未改善,她驚覺不對勁,就醫再照胃鏡竟被醫師宣判,「已經罹患食道癌了」。 曾有研究發現,愛攝取這類食物者,罹患乳癌機率高出67%。 陳榮堅醫師 外科醫師陳榮堅指出,曾收治一名38歲女子確診乳癌第二期,但追問才發現她無家族病史、工作非處於高風險放射線環境、曾生育過、身材標準,追根究柢原來是她很愛吃「水果」養生,其也屬於碳水化合物,推測是這原因所致。 如果你常常全身疼痛,但又找不出原因,就可以合理懷疑是維他命D攝取不足,我會建議你去測量血中維他命D濃度。
陳榮堅醫師: 香菜吃起來有「泥土味」?是你的第11對染色體有特殊基因
後來,做了電腦斷層和大腸鏡檢查,發現右側大腸有一個5公分的惡性腫瘤,證實是大腸癌第2期。 陳榮堅醫師 陳榮堅解釋,因為大腸癌造成管腔變窄,導致消化液與空氣難以通過,若是持續在腸道攪動,突然一下子通過,就會發出很大的聲音,當腸道是半阻塞的情況時,就容易發出這種聲音,因此肚子如果有奇怪的聲響就要多注意。 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就表示,雖然並非所有的腸鳴都起因於疾病,不過若出現腸鳴合併腹痛、體重減輕、排便習慣等8種症狀時,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