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西元1742年的三山國王廟為台灣唯一最純粹的廣東式建築。 來到門口就可以發現此廟與一般廟宇不太一樣,沒有其他廟宇的繽紛色彩,牆面彩繪用色非常低調素雅。 三山國王由來2025 三山國王是大王明山(新莊村義山宮)、二王巾山(九甲圍村義山宮)、三王獨山(三德村三山宮)等三座山山神的總稱,而本村三山古聖廟首建清道光5年(西元1825年)至今已有180幾年的歷史。 經幾次的修建寺廟以不堪繼續維持使用而無法興建,改選第四屆委員會暨重建委員會,並出錢出力協助新廟繼續興建,獲得眾多人士捐獻,也獲得眾多的實際回應,建設經費得以改善增加,長期捐獻,從不間斷,建廟經費募集順利,新廟竣工。 據說新庄義山宮之鎮殿三山國王為大王,九甲圍為二王,與六班長之三王為三兄弟。 據(鳳山縣采訪冊),三山國王廟創建於道光十年(1830),鄭興、劉仁募建,日據時期曾修建一次,民國四十一年由劉水性等發起重修,改為公厝型廟宇,聘請普本尼師住持。
- 從同治五年到1984年之間歷過三次修建,廟內已換成鋼樑、磁磚、水泥柱。
- 今年度形象影片拍攝場景,從屏東最北大武山至最南端及離島,並同時融入原住民、客家等族群文化和宗教節慶,如屏東泰武的北大武山;三地門原住民文化園區、山川琉璃吊橋、答給發力;霧台哈尤溪七彩岩壁以及牡丹高士神社。
- 三山國王係唐人神祇,起源於中國廣東潮州,及後散佈廣東東部,南洋、香港同臺灣,各處均有廟宇。
- 歷經演變,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逐漸由自然神被塑造為擬人化的神明,並為其塑像,歷經先人智慧的模擬,三山國王的神像仿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的造型,即大王白臉,二王紅臉,三王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
過去麟洛與九如間有河川橫隔,麟洛人搭竹筏時如遇到九如人經營之渡口,只要表明是麟洛人即可免費搭乘[18]。 還有一句用來表示兩地感情的諺語:「麟洛母舅,九如親家。」[17]閩南人移入九如後仍祭拜三山國王,並將相關習俗延續[21]。 廟內也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匾額,正殿有乾隆皇帝賜的「褒忠」,韓文公祠內則有光緒皇帝賜的匾額。 不久之後,陳姓村民仙逝,居然降駕到村中乩童身上,說自己已經羽化登仙,而三兄弟是連傑、趙軒,喬俊,就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山之神。 三山國王廟素來為客家居民之共同信仰,本書作者為地方文史工作者,多年來對於彰化平原中之漳、泉及客三個族群的奮鬥歷程有深入研究。 這三位山神保護著當地居民,每逢遇見水災旱災或是瘟疫疾病,民眾都會向三山國王祈求一切平安,而三山國王皆會應許百姓所求,隨著祖先渡海來臺灣,逐漸在臺灣成為普遍的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由來: 由來
劉還月文中尚載有另一傳說:宋朝末年潮州有一地方武夫陳有連糾眾叛變,聲勢浩大,潮州、汕 頭等地方完全淪入其掌握。 宋昺帝為早日平亂,乃御駕親征,卻不幸敗北,部將折損大半,叛軍追趕官兵到河邊,眼看危急, 昺帝有被擒的危險,卻突然殺出三位將軍將叛軍擊退,解救昺
近幾十年、幾百年來的族群融合,族群的「地域性」已沒有之前明顯,三山國王也不是只有客家人在奉祀,像是多山的嘉義、宜蘭,客家人口組成比例不多,但境內的三山國王廟卻高達三分之二。 其實神明慈悲為懷的心是不分族群的,也不會有對立的,我們應該多多認識我們不熟悉的神明和文化,只要出發點和所做的事情和影響是正向的,我們都該給予尊重。 宋朝時,宋太宗親自率兵平定劉張之亂,宋軍多次受到三位山神顯靈相助,出師大捷,在準備凱旋而歸的路上,宋太宗親眼看見山壁上有一軍隊,前方有三位將軍,一旁的旌旗上寫著「潮州三山神」。 一般人比較陌生的「福建宮」移民,仍是高雄市鹽埕區開基奠基業的拓荒者。 洪敏麟在「台灣地名沿革」一書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六十八年出版)康熙末年有漳籍鹽民二十餘人,移民打鼓澳大竹橋庄瀨南場,形成鹽田村,後來又有奧籍移民遷來,至乾隆二十五年,興建三山國王廟,為今日鹽埕區濫觴。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廟移民從家鄉帶來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來,反映了移民們為求生存、求發展而團結起來的思想意志。
三山國王由來: 活動訊息
蔡順和後來表示九如三山國王信徒有一千五百多人,有九百多人同意重建,只有七十多人支持保存[2]。 三山國王由來2025 指定為古蹟後,政府未能展開修復工程,2006年恆春地震,此廟燕尾斷落、主殿樑柱坍塌,古蹟毀損更加嚴重[10][11]。 三山國王由來2025 屏東縣政府於2003年2月,接獲地方提出指定古蹟的申請[6]。
- 2016年,以主祭身分參加的屏東縣長潘孟安讚賞此民俗活動跨越了閩南、客家兩大族群,也跨越了九如、長治與麟洛三地,深具族群和解與共存共榮的時代意義。
- 三山國王由來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
- 建築為三殿二廂房,屋頂為三川脊,曾獲選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徵選第三十一名[4]。
- 頭等地方完全淪入其掌握。
- 還存放乾隆年間的禁止攤販入侵碑、潘麗水的門神作品等[7]。
-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 同治五年(1866年)在現址完建,1920年代末期此廟再度重修。
來到最終季,劇情繼續娛樂性十足,亦記錄了英國王室三大歷史性事件。 2015年,此廟依古禮進行上樑儀式,邀請屏東縣長潘孟安擔任主祭官[3]。 聯合國總部以歷史上罕見的快速度在毛主席逝世的當天就降半旗致哀。 自參加革命以來,朱老總長期擔任人民軍隊的最高司令,1955年大授銜時位列十大元帥之首,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一同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中。 1976年7月6日,朱老總溘然長逝,時年90歲,為哀悼朱德委員長,聯合國總部在7月8日和11日兩天下半旗致哀。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是誰?三山國王由來讓民俗專家告訴你
從同治五年到1984年之間歷過三次修建,廟內已換成鋼樑、磁磚、水泥柱。 所謂「一州三府」是清朝時期的行政劃分區名稱,含廣東省境內的嘉應州、潮州府、惠州府、及福建省境內的汀州府。 三山國王由來2025 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 此外,康熙乾隆以前所建的有:台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陈春声教授根据各种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认为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在170座左右。 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5]。 三山國王由來 民國77年,由台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
只要祈求過後狀況都會日漸轉好,因此小廟的香火一天比一天還要旺。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了停不了的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而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在台灣,台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廟內還設有韓文公祠,主祀韓愈,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三山國王由來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一書原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所出版,後無庫存,適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本館前身)正進行「臺灣客家族群史」的修纂工作,於是乃徵得該中心及作者的同意後,重新勘印發行。 座東南朝西北的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三進三祠的潮州式建築,分為3部分,中央為三山國王廟,主祀三山國王,正殿前檐廊左右山牆上開有花瓶形門洞,供通往兩側。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聖誕是何時?
後來陸續地在巾山、明山顯靈,並且由乩童封稱陳將軍,表示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 所以村民們在三山中間的巾山建一小祠祭拜三位山神和陳將軍。 因為非常靈驗,凡是久旱不雨或出現疾疫時,前往祈求,都靈驗無比,於是香火日盛,地方都奉為福神。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都是自然神演變而來。
三山國王由來: 廟宇
惟自九一八事變隔年起便停止放煙火及辦水仙花展,直到進入民國才逐漸恢復活動之舉行。 其建材均由潮州運來,並雇潮州匠師營建,故呈現與臺灣廟宇常見之閩南式建築不同的潮州式風格。 三山國王由來2025 三山國王由來 例如廟牆是以磚疊砌,再塗以白灰,無牆堵裝飾;屋瓦是黑色,且屋脊平直無翹起等。
三山國王由來: 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
從清朝開始,每年元宵節時,潮州為慶祝元宵節,便會舉行如放煙火、水仙花展以及演潮劇奏潮樂等活動以酬神,是昔日府城之盛事。 韓愈治理潮州時,也曾為因當地豪雨成災,於是求禱於三山國王。 五代和宋朝交替之間,三山國王顯靈協助趙匡胤擊敗對手劉鋹有功,皇帝於是下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感(威?)弘應豐國王」,並賜以「明貺」的匾額。 兩側各倚三開間祠廟1座,左邊是供奉天上聖母的天后聖母祠;右邊是供奉韓愈的韓文公祠,整體看來,宛若緊相靠著的3座廟宇。 後殿原本是會館空間,除了中央供奉三山國王夫人外,其他空間均做賃居使用,以橫向狹窄的後埕與主祭祀空間隔離。 由於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所以當潮州人遷徙來臺,身上多配帶著三山國王的爐香作為護佑,隨著潮籍人士的南遷北徙,也將三山國王的信仰傳播到各地。
三山國王由來: 屏東創意廣告節6強入圍角逐首獎50萬元 預測首獎抽好禮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起源於隋朝,為粵東地區原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海陸豐人及粵東客家人等族群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三山國王由來: 影/「屏東多向度」 飽覽國境之南人文風情與美景
在海豐三山國王廟則傳說九如三山國王廟與海豐三山國王廟同為分靈,但前者設有乩童,後者沒有,而每次當九如三山國王廟的三王乩童起乩時,都會出現跛腳現象。 三山國王由來2025 三山國王由來 是因為九如三山國王娶妻,引起海豐三王靈體不滿遂用劍砍傷九如王爺的靈體。 文化處直到2013年終與地方取得共識,由縣府向文化部爭取約三千多萬經費進行修復工程,得以修復古蹟,原供奉廟內的三山國王神像移置組合屋。
三山國王由來: 何謂「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信仰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屬於自然神信仰的區域信仰,後轉為擬人化的神祇崇拜,甚至還有信徒特別為三山國王找了三位王妃,配祀於偏廳。 雖然加拿大沒有義務在其貨幣上印上君主的肖像和名字,但這項傳統可以追溯到1908年,當時愛德華七世國王統治時期,加拿大鑄幣廠開始生產君王肖像貨幣。 屏東縣林邊鄉鎮安村民今搭遊覽車到屏東縣府抗議,白布條寫著「反對儲能場進入社區」、「罔顧民意黑箱作業」,村長謝坤霖氣憤說,… 據外媒報道,最終季的結局將會重現2005年查理斯和卡米拉的婚禮。 有不少報道曾表示,威廉和哈里曾苦求父親別娶情婦卡米拉,雖然還是祝福父親有愉快的婚姻,但當時兩兄弟還是心有芥蒂。 改編英女王生平的Netflix王牌劇集《王冠》(The Crown)自2016年開播以來一直都深受劇迷歡迎,如今第六季即將於明日(16日)迎來最終章,為劇集畫下完滿的句號。
三山國王由來: 彰化縣政府水利資源處必看介紹
屏東縣政府於2003年2月,接獲地方提出指定古蹟的申請。 地方的九如文化促進會主張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依古法修復保存,不過廟方主張拆除重建,而此為該廟主任委員蔡順和選主委時的政見,對此文化局以「暫不拆建新廟,也不指定為歷史建築」調停,改由該擇日擲筊決定。 三山國王為來自中國粵東地區之山神信仰,三山是指揭西縣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主要信仰區為古潮州府住民,包含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嘉應州部分地區、惠州府部分地區和漳州府南部,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香港、臺灣及東南亞的漢人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為來自中國粵東地區之山神信仰,三山是指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主要信仰區為古潮州府住民,包含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嘉應州部分地區、惠州府部分地區和漳州府南部,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香港、臺灣及東南亞的漢人民間信仰之一。 此傳說名為「九如大王爺娶麟洛徐氏女」[19][23],在1905年9月3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就有刊登,題名為〈偶像娶婦之誌奇〉[15]。 其迎回娘家的習俗稱為「王爺奶奶回娘家」[1][3][21][24]、「九如王爺奶轉後頭」[19]、「麟洛老姑婆轉妹家」[25]。
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2003、2004年,九如三山國王廟擴大舉行文化祭[18][25]。 2014年,屏東縣府將此傳說活動列入縣定文資民俗活動[23]。 2016年,以主祭身分參加的屏東縣長潘孟安讚賞此民俗活動跨越了閩南、客家兩大族群,也跨越了九如、長治與麟洛三地,深具族群和解與共存共榮的時代意義[19][20][23][24]。
三山國王由來: 九如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由來於台灣傳說中有著深遠的歷史,它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巾山」、「明山」和「獨山」三座山的神祕力量。 也有傳聞指出,隋朝時三位神明原本是大將軍,後來歸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又大顯神威。 五代和宋朝交替時期,宋太祖詔封三山國王分別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助政明肅寧、惠感弘應豐》三號,此後也就有了『三山國王』的稱呼。 三山國王由來2025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由來2025 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蹟。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曆史。
在徐正光(民80)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一書中,劉還月所作「台灣的客家民俗」文內有相似的傳說紀錄。 相傳在南宋末年,當時天下大亂,各地盜匪群起,打家劫舍,民不聊生,朝廷也無力平亂。 在廣東潮州府有三位結拜兄弟,老大名連傑,老二名趙軒,老三名喬俊。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由來: 廣東東部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 三山國王由來 根據陳運棟(民70)所著《客家人》一書的記載:三山國王為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其原本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的三座明山—–獨山、明山、巾山的鎮山神,這種山嶽信仰是一種出於古代自然崇拜的遺風。 位於潮州鎮同榮里,宮名「忠主宮」,主祀三山國王,同榮里位置較鎮內中央,台灣光復後取同享繁榮之意定名為「同榮里」,一般大都稱為「舊街」,今為潮州鎮最繁榮的商業區域。 潮州三山國王廟祭祀三山國王緣由,相傳明末清初先民隨鄭成功來台,身帶廣東潮州霖田三山國王香火,祈求保佑平安順事,根據三山國王廟沿革簡介,遠自清乾隆年間以建立,由於潮州定居先民大都來自廣東客家,因而成為潮州庄的信仰中心。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為「三山神」,加以祭祀。
三山國王由來: 屏東推班班吃鱸魚 6.3萬師生嚐在地鮮味
三山國王由來 建神廟奉祀三山國王,舉行遊神賽會,正是利用它作為團結的形象。 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着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有關三山國王的傳説,發生在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由來: 農曆2月15日-三山國王的故事
三山國王廟的實際歷史應該追敘至隋朝,並與流球群島有淵源。 2016年,以主祭身分參加的屏東縣長潘孟安讚賞此民俗活動跨越了閩南、客家兩大族群,也跨越了九如、長治與麟洛三地,深具族群和解與共存共榮的時代意義。 登錄種類:寺廟公告2012年11月20日詳細登錄資料九如三山國王廟,又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九如鄉九明村的三山國王廟,以跨越閩客族群、連結九如鄉與麟洛鄉、長治鄉三地的傳說「九如大王爺娶麟洛徐氏女」與習俗聞名。 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三山國王由來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 人們認為是三山國王中的大王爺娶她為妻,遂將她稱為「王爺奶奶」來祭拜。
北宋時,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分別賜封三位山神: 巾山神做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神做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爲惠威弘應豐國王,合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係唐人神祇,起源於中國廣東潮州,及後散佈廣東東部,南洋、香港同臺灣,各處均有廟宇。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由來: 獨山國王由來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汕尾109座。 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傳播處指出,透過影片讓不同旅遊需求觀眾,感受屏東是不論歷史、自然、文化、飲食、人文風情都充滿多向度的地方,期盼喚起人們對屏東繽紛多樣印象。 主祀三山國王(俗稱王爺),大王、二王、三王各有正副尊,共六章,配祀王爺奶,副祀觀音佛祖、土地公、大使公。
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 九如三山國王廟,又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1],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九如鄉九明村的三山國王廟,以跨越閩客族群、連結九如鄉與麟洛鄉、長治鄉三地的傳說「九如大王爺娶麟洛徐氏女」與習俗聞名。 “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恭帶故鄉霖田廟‘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台,於鹿仔港登岸,轉抵本廟現址,為紀念國王奉旨蒞台開基,顯化濟世,是即以故鄉之名,正式命名此地為‘荷婆侖’。 亦因故鄉‘河婆’與‘荷婆’諧音之故,是兼取本廟前面‘溪湖’之中,天然出產蓮‘荷’芡實之特色,及本廟地為小山‘侖’構成,以故斯時即將此地叫做‘荷婆侖’,其意義更為深遠。 據先民傳頌,本廟聖神三山國王,當奉旨於本‘荷婆侖’開基之始。 翌年(1587),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命名本廟為“霖肇宮”,是取其廣東‘敕封三山國王’為全國開基祖廟之‘霖田祖廟’三山國王在台‘肇’其建“宮”之意,並塑造‘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奉祀之。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国王庙
客家人的代表信仰除了義民爺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三山國王」。 小廟因為相當靈驗而香名遠播,無論是久旱不雨還是爆發疫疾,附近村民都會到小廟祈求三兄弟能顯靈救世。 三山國王由來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游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春季)。
實際上,三山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樑。 有關三山國王的起源,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口述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與南宋末年帝昺南逃的故事相關連:傳說宋昺帝當年在潮州被元兵追迫,正在危急中忽然衝來黑白紅臉三壯士,殺退元兵,救了昺帝。 昺帝正要上前問姓名並致謝,三位忽然不見蹤影,只見不遠處出現顏色呈黑白紅的三座大山,昺帝以為是山神所化,於是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每年台灣都有二十幾個團隊,一千多人組團到揭西縣祖廟拜祭三山國王。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裏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石岡鄉誌》又記載其他不同之傳說:相傳遠在南北朝時朝有謂三山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
三山國王由來: 形象影片「屏東多向度」曝光 人文風情與美景盡收眼底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4],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祖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灰沙土夯牆蓋瓦建築物,殿廊皆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 祖廟始建於隋,顯於詔,封於宋(宋太宗誥封明山、巾山、獨山三山神為“三山國王”),封賜額又謂“明貺廟”,因廟在古霖田郡,故又稱“霖田祖廟”,當地羣眾稱之為“大廟”,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 但三座山的名稱有部分記載不一,如李經漢(民83)所著《客家叢談》所指三山為中山、獨山、明山。 三山國王由來2025 徐正光(民80)書中劉還月所作「台灣的客家民俗」文章前段稱巾山,但隨後又稱中山,因此想必也有類似的誤差。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祝壽該怎麼做?
三王因此被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後來三王退隱,修成正果,隋恭帝時封為「三大元帥」。 後來三王曾在宋太宗時顯靈,於是宋太宗封連國士清化鎮守巾山,稱為「威德報國王」。 另傳說:唐代潮州匪賊為禍,山神曾顯靈助官軍剿匪,亂平後皇室賜封為「三山國王」。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貶於潮州做刺史,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三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青,韓愈便奉這三山為三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