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結束後,砵甸乍復以戰時英國國民流落台灣被殺為由,要求已改任兩江總督的耆英代為「伸冤」。 清廷為恐戰事再起,派伊里布到廣州主理對英交涉事宜,但其後伊里布病故,砵甸乍即揚言率艦北上,續與耆英談判。 清廷得悉後大為緊張,道光帝遂以耆英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砵甸乍繼續談判。 砵甸乍之後以英國代理人身份,向香港下達第一道行政命令,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間接確立了香港為自由經商之城市。
- 砵甸乍後於1847年出任開普殖民地總督,復在1848年至1854年出任馬德拉斯總督,並於1851年獲擢升為中將軍階。
- 炮台於1902年建成,1906年曾設兩座9.2吋大炮,射程達15公里。
- 砵甸乍接任香港的行政官、駐華商務總監及英方全權代表後,在1841年8月抵華,並隨即出兵,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
- 沿途遇上的蝴蝶品種也不少,例如有中環蛺蝶和網絲蛺蝶;夏天時還可見到不同蟬類。
- 清朝初年,雞婆山成了海盜巢穴,商船視鯉魚門海域猶如鬼域, 故附近居民便稱其為魔鬼山。
- 時至今日,中環砵甸乍街(石板街)仍為香港最富特色的街道之一,而位於港島東部的砵甸山,更是最譽為港島東面觀賞日出之最佳位置。
鯉魚門石礦場歷史逾200年,早在當地漁業發展前,與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合稱「四山」分途開發石礦。 根據張瑞威著《鯉魚門的歷史、古蹟與傳說》,產品遠銷至廣州、台山、順德等地,至1967年後停用。 鯉魚門石礦場遺址尚算完整,碼頭、建築物,樓梯等。 由於清廷在《南京條約》中有割讓香港予英國一款,所以香港在南京條約簽訂後成為英國國土的一部分。
砵甸乍山: 魔鬼山 Devil’s Peak
油塘站A2出口落樓梯,沿茶果嶺道行約5分鐘到平地,小心過馬路抵鯉魚門牌坊,為旅程的第一個景點。 穿過海鮮街窄巷,乒乓球枱及舊式郵筒,夾雜叫賣聲和海鮮味道,像踏進數十年前的時光隧道。 經過百年古樹及1902年建成的鯉魚門燈塔後,可使用全程唯一公廁。 砵甸乍山 1840年,清廷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後英方代表義律與清廷欽差大臣琦善在1841年1月私擬《穿鼻草約》。
- 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 砵甸乍炮台的炮床中間生滿雜草,轉右約2分鐘可見地下彈藥庫及另一炮床,當中有一塊用來測試炮台沉降的瓦片刻上1925年5月7日,至今已近百年。
- 可以由鯉魚門石礦場上登到砵甸乍炮台,到訪被遺忘的軍事建築。
- 總結鯉魚門石礦場適合一家大細及情侶拍拖睇日落,可在民居的士多補給。
到訪過3次,當中夏天雨後泥濘及黐頭芒十分困擾,令難度增加不少。 值得一提是,對砵甸乍炮台有興趣的不妨重溫香港電台節目《香港風物誌》深度介紹。 炮台於1902年建成,1906年曾設兩座9.2吋大炮,射程達15公里。 1939年兩支大炮因防衛策略改變而被調往香港島,只餘炮台座。 因此,砵甸乍炮台在二戰中不算主要角色,或因此被世人遺忘。 一般行山人士只會到鯉魚門石礦場、魔鬼山碉堡及歌賦炮台,忽略了這個以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命名的二戰遺址。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 睇日出紀首任港督
其西為馬塘坳,分隔歌連臣山;其東則為黑角頭。 鯉魚門石礦場盡頭山坡設一條繩及繩扣,是往砵甸乍炮台的其中一條路線。 要登這個二戰遺址需要一定體力,想輕鬆郊遊親子路線的最好參觀完鯉魚門石礦場最好原路折返。 戴上手套後,不需要繩子輔助登上數十米,開始不需要手腳並用,正好小休一會,以高角度回望鯉魚門石礦場。
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其後維多利亞女皇在1843年4月5日頒發《英皇制誥》,香港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在小西灣藍灣半島旁的中央公園開步,登上石級,經過休憩處後循左方一道修建完好的黑角徑直達盡處的燈塔。 直至分支(即哥連臣角道),循地圖資料牌旁的石級上攀至高處的砵甸乍山休息點。 沿徑下走,再接一小段引水道,在支路左轉,不久便可沿水泥徑一直下降至大浪灣。
砵甸乍山: [郊野樂行精華遊] 香港島 砵甸乍山郊遊徑
留意不時有村狗遊走在村內,入黑時盡量不要單獨出入。 要尋找芒草、一家大細都應付到的行山路線,又具備古蹟及歷史兼夾鄰近市區? 可以由鯉魚門石礦場上登到砵甸乍炮台,到訪被遺忘的軍事建築。
砵甸乍後於1847年出任開普殖民地總督,復在1848年至1854年出任馬德拉斯總督,並於1851年獲擢升為中將軍階。 砵甸乍退休後居住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於1856年準備啟程回國前去世,享年66歲,據說他退休後愛好飲酒。 砵甸乍返國後受到熱烈歡迎,除了獲不少城鎮加獎為榮譽市民(Freedom of the City)外,又於1844年5月23日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 在1845年6月,英國下議院投票通過終身向他每年發放1,500鎊津貼。 由於駐港軍官不滿砵甸乍干預軍務,英國商人又不滿他嚴守《南京條約》,不准英商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走私鴉片。 結果砵甸乍備受孤立,終在1844年5月7日卸任總督一職,返回英國,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
砵甸乍山: 鯉魚門石礦場行山路線|通往遺址的時光隧道 砵甸乍炮台盡覽海景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 當中,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 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只有四名成員。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2025 砵甸乍山2025 然而,砵甸乍任內甚少舉行會議,因此總督擁有很大的權力。 砵甸乍接任香港的行政官、駐華商務總監及英方全權代表後,在1841年8月抵華,並隨即出兵,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
砵甸乍山: 魔鬼山 (貓頭鷹石.砵甸乍炮台)
時至今日,中環砵甸乍街(石板街)仍為香港最富特色的街道之一,而位於港島東部的砵甸山,更是最譽為港島東面觀賞日出之最佳位置。 昆蟲:砵甸乍山郊遊徑初段兩旁林木較密,兩旁欄杆上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小動物,例如有數之不盡的蜘蛛,很多還是不常見的品種。 欄杆上可見不少毛蟲,有些身披長毛,然而有部份沒有毛但色彩鮮艷。 沿途遇上的蝴蝶品種也不少,例如有中環蛺蝶和網絲蛺蝶;夏天時還可見到不同蟬類。 其西为马塘坳,分隔歌连臣山;其东则为黑角头。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 (小西灣 – 大浪灣)
砵甸乍炮台的炮床中間生滿雜草,轉右約2分鐘可見地下彈藥庫及另一炮床,當中有一塊用來測試炮台沉降的瓦片刻上1925年5月7日,至今已近百年。 砵甸乍山 繼續向北行,不難發現軍事建築及發電中心掩體。 部份遺址已不完整,彈藥庫等室內地方更有倒塌危險,注意安全。
砵甸乍山: 魔鬼山行山路線|鯉魚門無敵海景!沿途看歌賦炮台 新手2.5小時登頂|附交通
但後來因為健康理由回國休養,並於1840年4月27日獲冊立為從男爵。 大家都開心上山,安全落山,一起行山闖蕩去!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她給予的並非絕景山水,而是一種豁然開朗之佈局。
砵甸乍山: 魔鬼山行山|交通方法
香港早年對外出售木材,而三面環山的柴灣曾經盛產木材,因為木材可作柴薪之用,柴灣之名由此而來,「西灣」本名反倒叫人淡忘。 相反位於柴灣東面的小西灣,其小柴灣或柴灣仔的名字卻未能留下來,形成有趣的歷史對照。 離開觀景亭,再走300米便到達終點歌連臣角道,不到2小時便可走完全程。 參觀完古蹟後,回到砵甸乍炮台轉左方可接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通道,沿斜路落山或接上衛奕信徑續登魔鬼山碉堡和歌賦炮台,再返回油塘站完成行程。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砵甸乍山2025 砵甸乍山 總結鯉魚門石礦場適合一家大細及情侶拍拖睇日落,可在民居的士多補給。 至於登砵甸乍炮台難度較高,盡可能在秋冬的日子到訪,否則半條路都被草叢擋住,體力需求大而且影響拍攝。 小休後到北面的探射燈工事,設計類同,東北可見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日出康城、將軍澳工業村及「香港三尖」之一的釣魚翁。 折返觀測站後,左轉往上走約5分鐘往砵甸乍炮台。
砵甸乍山: 夏天行山必備12件小物(按圖放大):
同樣地頂部已不存在,只餘底座及兩邊牆,與黑角頭碉堡的建築類似。 與香港島的西灣炮台、白沙灣炮台等隔岸鎮守維多利亞港東面。 此處景觀開揚180度海景,星期日下午時,數十隻船駛經鯉魚門並不常見。 由馬塘坳開始沿引水道前行,初段兩旁林木較密,離開引水道後前景開揚,把整個大浪灣、石澳,及較遠的鶴咀半島也盡數收入眼底 。
再上登約10分鐘到達觀測站,有指為古代觀測站後來經英軍加整而成,頂部已倒塌而且景觀已被植物擋住。 上方分叉路左往砵甸乍炮台(Pottinger Battery),右往相關探射燈工事,筆者先到右方參觀。 砵甸乍山2025 英軍鋪出來的石屎路十分好走,不少位置塗上顏色被形容為迷彩樓梯。 邊看地圖而行,兩個路口都選擇右方,約10分鐘到達第一個探射燈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