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表語譯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咎,以彰其慢。 想要在中文科卷一取得好成績,熟讀12篇指定閱讀篇章十分重要。 不過,12篇範文的內容實在多得不知所措?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出師表語譯2025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原文及注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語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 往日先帝試用他時,先帝稱讚他「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向寵為中部督。 微臣認為軍中的事,不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該)諮詢他, (這樣)必定能夠使軍隊和睦,能力強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出師表語譯: 諸葛亮《出師表》全文語譯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忠實,志向忠貞,思想純潔,所以先帝揀選提拔他們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不論大小,全部都要和他們商議,然後才去施行,那就必定能夠補救缺失,彌補漏洞, 以及獲得更大的效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應當激勵並率領三軍將士,北伐平定中原。
- 大約1776年前,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水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師表語譯2025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 全文語譯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軍隊裝備也很充足,應當鼓勵和率領全軍出師北上,平定中原。
-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翻譯: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2「也」,判斷句標誌:1.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
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達。 先帝劉備不嫌臣出生卑微、見識鄙陋,反而屈辱自己,紆尊降貴,三次到草舍來看望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大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出師表語譯2025 出師表語譯2025 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之時肩負使命,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臣。
出師表語譯: 諸葛亮《後出師表》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出師表語譯: 全文要點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佔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 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於是上《後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 第五段
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卒於軍中。 出師表語譯2025 先帝(劉備)創建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駕崩。 出師表語譯2025 如今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人力物力)疲乏困頓,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啊!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 DSE題目問答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出師表語譯: 諸葛亮自述生世志向(第六段)對全文的意義
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出師表語譯: 【DSE中文範文】王維《山居秋暝》 全文語譯及分析|唐詩三首
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 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
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的建言,就責備郭攸之、費褘、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以表明他們的過錯。 陛下也應當自己思慮謀劃,以徵詢商討治國良策, 審察並接納正直的諫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 如今即將離開陛下(遠征),(臣)不禁對着着這篇表章潸然淚下,也不知道說些甚麼話了。 希望陛下交託予臣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不成功,就懲治臣的罪過,用來祭告先帝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之言,就懲責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 則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 先帝(劉備)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劉志)、靈帝(劉宏)歎息遺憾的。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則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 先帝劉備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嘆息遺憾的。 出師表語譯2025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他們都是堅貞可靠,願為節義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東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及這件事,沒有不對桓帝、靈帝的作為表示歎息和痛恨。 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為國家 效死守節的忠臣,願希望陛下接近他們和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便指日可待了。 侍中郭攸之、費褘、侍郎董允等,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 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 第六段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希望陛下委任臣負責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懲 治臣的罪過,以祭告先帝在天之靈。
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出師表語譯: 建議閱讀: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通假字1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語譯2025 「簡」通「揀」,挑選、選擇。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