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青的僧侶—只要心能清淨,守護道業,弘法利生,不論老幼貴賤,都能得到正覺。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回祖國探望年老的父親。 學佛 姨母波闍波提,和阿難陀等幾個堂弟及羅侯羅,也信佛,後來都出了家。 當淨飯王高齡九十三歲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國為父王臨終說法,送終扶棺,布施財物,表示孝敬。
而瑪興達之妹,將印度之菩提樹移植錫蘭,此菩提樹至今仍存在,為佛教的勝蹟。 73、發菩提心:佛經上說過,發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廣修無量善法。 華嚴經云:「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因心直則真,心真則志願堅固,信仰便始終不轉移,而能勇猛精進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們究竟要學哪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 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 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才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
學佛: 學佛人要如何發起道心
後與另三個契友,相率學隱身術,出入王宮,淫亂宮女,達百餘日,後事敗,三友被殺,而龍樹僅以身免,因而體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遂入佛教出家。 先學小乘三藏,次於雪山塔中老比丘處受大乘經典,因其未得實義而起慢心,故有大龍菩薩見而憐愍,接他入海,在龍宮九十天,讀諸方等深奧經典而體悟佛法真義。 於是回到南印大宏佛法,摧破外道,從事著述。 當他教化了南印度的國王之後,知有一位小乘法師,對他忿疾,他便退入閑室,蟬蛻而去。 據龍樹菩薩傳末所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號曰龍樹。
2、阿那瑪河(RIVER ANOMA)是一條小河,經過二千多年泥沙的積聚,現在如不下雨,已沒有河水。 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時經過這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過這河水南下訪道。
學佛: 大陆网红老歌“配乐舞”风靡台岛,引发模仿浪潮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於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三、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 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瞋恚,故愚癡為三毒(貪、瞋、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學佛 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瞋恨。
-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以觀法無我之慧力,對治「緣法執我」的顛倒妄見。
- 故明確之了知,清淨之了知即是正智,正智便是無分別智。
- 你將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信仰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
- 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緣,方得如此殊勝果報。
- 他說:這有什麼奇怪,你待它好,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會服從你的指導,不會傷害你了。
-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王舍城內的著名異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因崇拜佛陀所說的緣起真理,聯合他們的徒眾二百人,跟佛出家。
- 72、佛陀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 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後,在阿那瑪河畔,自己剃掉頭髮,披起袈裟,叫車匿帶了冠服白馬回宮,車匿哭泣,白馬悲鳴,捨不得離開太子。
到了九百年頃,學者因受了龍樹學說的影響,多數執空,陷於斷滅見,由是無著、世親,根據瑜伽唯識學理,發揮大乘妙有之理,說種子能生一切,因果不空。 經過這兩番陳義之後,大乘佛法,乃風行全印,使小乘成為附庸。 學佛2025 學佛2025 所以佛滅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為大乘為主、小乘為從的時代。
學佛: 學佛•供養•加持
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計二十八層天。 又、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皆有禪定,已無男女飲食之欲,猶帶身形樓閣諸色;其中前三禪各三天,第四禪有九天。 學佛 又、無色界有四層天,入四空定,已無形相,只存神識。
- 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 功夫再好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好,那我就很恭喜你。
- 現在問題就是說,除了它是佛教的道場之外,還應該要注意什麼嗎?
- 當然我們首先要講的是,那一定得要選擇佛教的道場。
- 至於壽命,亦長人間甚多:如第一層四王天,壽五百歲,卻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
(二)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而次生受果報。 (三)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而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這就是從過現未三世,說明因果是不會消滅的。 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業力因果律的定理,誰也不能逃避。 只有把握著純正的意志力,使行為純善,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執的美德,向利他的善業去努力,幸福的花果,就從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 「業」這個字,巴利文叫迦馬(Kamma),就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 學佛2025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
學佛: 學佛有什麼好處?
佛法之目的,在教我們怎樣去止惡行善,轉迷為悟,離苦得樂,舍己利人。 佛法實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學問。 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揚佛法,將可轉娑婆為極樂。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王舍城內的著名異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因崇拜佛陀所說的緣起真理,聯合他們的徒眾二百人,跟佛出家。
學佛: 念佛必須持戒
明白這個道理,求消災免難,並非不可以。 學佛 好像把一個價值很高的寶珠,換個糖吃,這太不合算了。 如小孩遇到危險必定喚父母求保護,佛是眾生的父母,眾生在危難中必定要求佛菩薩保佑。
學佛: 學佛可以讓生活更美滿嗎?
佛法傳到中國後,就分出許多宗來,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義,卷帙太多,不分門就艱於研讀。 第二、法法各異,有時其性質還極端相反,合之則兩俱不成,分之則各顯其用。 第三、眾生根器不等,若欲對治習氣,勢須對症下藥,症既多端,則藥需分類。
學佛: 念佛必須要明理,千萬不可忽視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 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 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
學佛: 學佛學的是什麼?
淨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繼承王位,所以特別為他築了「寒」、「暑」、「溫」三時宮殿,挑選許多宮人美女服侍他,讓他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是悉達多太子對這世間的富貴、快樂,卻不感到興趣。 淨飯王聘請名師教他學習梵文,由淺入深的研讀五明和四吠陀。 聰明的太子,聞一知十,沒幾年(十二歲時)便博通了一切學問。
學佛: 義雲高 – 解脫直昇機
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物件,經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 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 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欲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 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為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 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