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指沙田韋氏村民是西漢淮陰人韓信的後代,現居大圍村、田心村和徑口村。 韓信是一位謀略家,擅於用兵,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 據說韓信之子被人帶至嶺南,從此隱姓埋名,取韓姓右半部為韋姓。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 天后誕正日,傳統天后廟前會有龍獅隊等的表演,善信亦會爭奪從花炮中爆出的竹籤,稱為「搶花炮」,當中又以「丁財炮」最受歡迎,村民相信搶得此炮就會讓全村丁財兩旺。
-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 由於經過多年嘅風雨,喺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起新牌坊。
- 雖然「淮陰」乃韓信的家鄉,但有韋氏父老認為不足以判斷其祖先與韓信有關。
- 張續指,他一直沒有過問邱男底細,直至房屋署指他瞞報資産,他才知悉事件。
- 蒙養學校迄立至今,成為錦田三間學校之一,高峰期時設六級小學十八班,現時為六級六班學生,不少錦田鄧氏子弟,都在蒙養接受教育。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圍村姓氏: 沙田最大和最古老的圍村
隨着沙田日漸城市化,大圍的侯王誕已沒有太多村民參與拜祭,熱鬧情況遠不如大澳和東涌兩地的侯王誕。 右側廳置有29位開基宿老和3位對圍村有貢獻者的神位,猶如雜姓祠堂。 圍村姓氏 圍村姓氏 圍村姓氏2025 據村中父老說,昔日大圍村村民抬農產品翻山到九龍(相信是九龍大街)出售,因與衙前圍村村民爭生意而引發衝突,結果有3名大圍村村民被打死,其後將他們的名字與29位開基宿老一併寫在神牌上給村民供奉。 積存圍的命名有「積善」及「存仁」之意,最初由29戶不同姓氏的村民合力建立,目的是團結起來防盜。
- 義律喺1841年登陸香港島後宣佈華人繼續依當地習慣治理。
- 邱購地前一日,該居民代表以50萬元賣出相連丁屋的土地予一名盧姓男丁。
- 到過南丫島的人,一定會留意到屹立在島上的「三枝煙囪」,那是1978年起啟用的南丫發電廠,多年來為港島數十萬居民供應電力。
- 圍村外圍一般只有主要出入之門樓,圍上甚至會放一些土炮作防衛,而圍牆設有一些用來開槍的小槍眼,今日圍牆所見的窗戶都是后加之物。
- “堡”是明清時期官府為實行軍事管制而設的行政區域。
裝潢愈多,顯示捐贈者送來的禮品愈多,反映天后確實對村民多多庇佑。 以前在圍村,所有女孩子在出嫁時都要唱哭嫁歌,以表達對父母兄長不捨之情。 哭嫁歌不單保留了大量圍頭話,同時還記錄了昔日圍村婦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對文化傳承可謂彌足珍貴。
圍村姓氏: 新界五大氏族
不過現在搶包山形式已有所改變,成為一項競技比賽,參加者不限長洲居民,所搶的包亦改為以塑膠造成的「仿真包」。 飄色巡遊是長洲太平清醮的焦點之一,小朋友會穿上色彩繽紛、形象各異的服飾,裝扮成古今人物,站在支架上經大街小巷巡遊,每年也吸引不少市民沿途圍觀。 相片在 年拍攝,當時的熱鬧場面,只看照片也能感受得到。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老圍公立學校村口嘅「老圍公立學校」曾經係電視劇《京華春夢》嘅拍攝場地,而家已停辦。 佢傍邊係「同和社」、老圍村公所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老圍村牌坊老圍村初期,各家生活都以耕田賣柴,以村路連接到荃灣墟市,僅以「老圍村」做路名。 由於經過多年嘅風雨,喺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起新牌坊。
圍村姓氏: 上水廖氏
自英國租借新界後,清兵自炮台撤退,炮台位置先後被用作警署、學校等。 現在是少數有六樽古炮的炮台遺址,到了1979年,它被列入法定古蹟。 政治環境的變遷也影響了養蠔業,早年的養蠔業分散在珠三角地區,直至50年代,殖民地的邊界比較嚴謹,使原本住在寶安縣的蠔民,難以來往兩地,故不少蠔民移居到流浮山,也成就了香港的養蠔業。 圍村姓氏2025 青山禪院,源於南朝劉宋時期修建的杯渡庵,以紀念一位禪師,據說他很喜歡雲遊四海,甚至喜歡坐在杯裡於海上飄浮,因此被稱為「杯渡禪師」。 在中國歷個朝代中,曾被改稱為雲林寺、斗姆宮和青雲觀。
圍村姓氏: 積存圍──沙田最大及最古老圍村
據說,當時南遷的宗族為了保護人身安全,因此在村落的周邊建起了圍牆保護家園,圍村因此誕生了,也形成了圍村獨有的特色和文化,村民齊心團結互保。 當年的圍村建築,有一部分成為了今天的一級歷史建築與法定古蹟,也同時貫徹中國的傳統節慶、思想與風俗習慣,在摩天都市中,圍村給香港人留下了傳統中國文化與精神追溯的脈絡。 )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古時候十姓人家同建一個村莊並不多見,而住在一起無爭無鬥、和諧相處更是少見。
圍村姓氏: 文化遺產:新界區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圍頭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
圍村姓氏: 圍牆
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圍村姓氏2025 大圍村的範圍現已擴展至積存圍之外,出現多條以「積」為名的街道。 舊村屋大部分已重建成丁屋,僅有幾座破舊的青磚房屋保留下來。 在積存圍前方的第一街有座金字頂舊屋(三級歷史建築),可讓人緬懷大圍村的舊貌。 香港的侯王誕有三個不同日期,分別在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六月十六日(大圍村和九龍城)和八月十八日(東涌)。
圍村姓氏: 香港圍村列表
魔鬼山防禦工事是由魔鬼山碉堡、歌賦炮台及砵甸乍炮台組成,在殖民地時期負責保衛維港東面入口。 炮台在防衛日軍入侵香港時亦有貢獻,惟戰後卻日久失修或被破壞。 人已消失,但建築物上的痕跡,使我們還能看見當時曾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 荃灣有這麼多寺院原來是因為清朝晚年期間政治動盪,加上朝廷國庫空虛,於是將寺廟的財富收歸國有,以致大量僧侶受到影響,他們選擇乘船到香港發展,登陸於東涌、大澳以及荃灣一帶,附近因而漸漸形成了「佛教叢林」。 香港的漁民人數漸少,但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仍非常熱鬧,在全港多間的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 天后誕正日,傳統天后廟前會有龍獅隊等的表演,善信亦會爭奪從花炮中爆出的竹籤,稱為「搶花炮」,當中又以「丁財炮」最受歡迎,村民相信搶得此炮就會讓全村丁財兩旺。
圍村姓氏: 元朗舊墟及周邊圍村
惟大廈管理員則稱,知悉邱男與妻眷一家四口居於單位内。 但房屋署其後收到舉報,邱生涉瞞報資產,經調查後發現邱早於2012年購入大埔䃟頭角村內的一幅土地,並建有市值1,600萬元的村屋,超出入息限額100倍。 故此,署方去年12月向他作出檢控,指邱男因忽略提供入息及資產申報表指明的詳情,違反了《房屋條例》第27(a)條,邱在1月初罪成被判監14天。
圍村姓氏: 歷史
昇平之世,得來不易,前有賴在香港抗英和抗日烈士的英勇犧牲,後有依靠錦田鄉民的默默耕耘。 戰後的新界,與1899年英佔新界時的發展差別不大,英國將發展的重心放在市區(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圍村姓氏 因此,新界鄉民在市政衞生、教育、土地、公共設施等需求,都需要鄉事委員會和鄉民的共同努力和向政府當局爭取。 現時吉慶圍共居住約300名村民,不少房屋已改建為現代的小居所,父老鄧健林仍居住在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青磗搭成的圍村屋,充滿歷史感。 1924年,元朗首富鄧伯裘、錦田鄉紳鄧煒堂、屏山維新堂鄉紳鄧英生等致函北區理民府爭取迎回吉慶圍鐵門,時任港督司徒拔於1923年計劃發展城門水塘,需要安置城門鄉鄭氏及其他氏族人士,於是以鐵門作為交換。 現存吉慶圍神廳內的大炮,在1899年為錦田鄉民抗英時所使用。
圍村姓氏: 上水圍
史友對天水圍印象可能係大型樓苑高樓大廈,但其實以前嘅天水圍真係同圍村有關。 圍村姓氏2025 大埔的客家村主要在林村谷和汀角路一帶,林村鄉六和堂包括了20多條村,只有鍾屋、新屋、塘上和圍頭是本地村,餘皆為客家村。 汀角路沿途可謂是另一個客家天堂,由魚角村至大尾篤止,本地村絕無僅有,只汀角村有幾家本地人。 東部主要是西貢和清水灣半島一帶,西貢本也有不少本地村,但都倚近蠔涌谷,只要過了西貢墟往北走,就都是客家人的世界。 清水灣半島是離海拔極高的一條山脊,若由井欄樹開始起計,一條清水灣道兩邊九成是客家村,當中以孟公屋一地為代表,成、俞、劉、洪、陳諸姓立村山窩,如稱之客家山城也不為過。
圍村姓氏: 客家圍龍屋信息
大廳內有楊氏歷代高、曾祖先考妣神位,兩旁有對聯:「經綸壽世推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橫批「忠樹堂」。 圍村姓氏2025 大門兩旁嵌有堂聯:「弘農世澤;清白傳家」,簷下裝配有「王祥卧冰求鯉」及「大舜考感動天」圖畫,兩者於戊辰秋所,相信是1988年祠堂重建時所。 圍村姓氏2025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擔任中書舍人官職,撰寫編修史書,也是曾大屋堂聯中「南豐修史家」所指的典故。
「徑口」村可分為「上徑口」和「下徑口」二村,由於該村位於前赴九龍的必經之地,必過之路口,所以稱之為「徑口」。 又可能由於該處昔年常有山賊出沒行劫,客家人稱之為「打徑」,故稱該處為「徑口」。 根據《玉篇》:「牯,牝牛。」「牯」讀音gu2(古),意指閹割過的公牛或母牛。 不過,部分《大清律例》條例喺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喺香港通用,咁係由於香港割讓畀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嘅習慣法,令部分法例喺冇第啲法例可以參考嘅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嘅參考對象。 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嘅法律俾香港嘅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歷史使命終於完成,從1646年到1971年,總共經歷過3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