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通波仔並不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且手術後仍有20%-50%的復發風險。 治療期間,醫生會要求你咳嗽或忍住呼吸;當注射顯影劑時,你會感覺渾身發熱。 手術順利的話,病人接受一晚的留院觀察後,可於手術翌日出院。 針對「三高」的治療,藥物方面可以是服用降血壓藥、口服膽固醇藥等,若服藥後膽固醇水平仍未降至理想水平,則可考慮注射針劑的降膽固醇藥,每兩星期注射一次,有助於短期內改善膽固醇水平。 編按:專欄作者梁姑娘小冰(香港南丁格爾執行董事),註冊護士及國際救援護士,擁有五個保險牌照及多年保險索償經驗。 熟悉政府及私家醫院運作,為大眾處理醫療問題及提供專業醫療意見!
醫生亦會向病人問診,查診病人病歷、服用藥物和藥物過敏等,如病人正服用薄血藥及糖尿藥(如二甲雙胍),或有需要在手術前停藥。 手術後,醫生告誡阿Bob日後要注意生活習慣,包括:減少進食夜宵、即食麵,及油炸食物,健康飲食,多做運動,準時吃藥,與定時做身體檢查。 心臟冠狀動脈如出現七成或以上程度收窄,可以造成心臟缺血。 心肌無法得到正常血液供應,導致心臟功能降低、心絞痛、氣喘及疲倦等症狀。 不過在決定是否需要通波仔前,必須同時了解血管堵塞段落的位置和血管本身大小等因素。
通波仔後飲食: 醫療套餐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並非做了一次便一勞永逸。 事實上,病人本身血管栓塞的風險並沒有減少,仍屬高危一族,如果手術後仍不嚴加控制壞膽固醇及其他危險因素,就容易一塞再塞。 風險程度視乎不同因素而定,如病者心臟功能、血管阻塞程度、其他臨床病況等,均有所影響。
- 另一方面,即使有好好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但仍有不可改變的因素令血管老化,例如家族遺傳以及年老等。
- 不少患者術後,均誤以為無後顧之憂,以致繼續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高脂高糖飲食模式、吸煙等,以致離不開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成為冠心病復發的高危一族。
- 由於橈動脈通波仔較易止血,因此他們比較適合接受手腕橈動脈進行。
- 藥物是主要的預防方法,特別是手術後一年,是保護血管的黃金期,患者必須依從醫生指引,切勿自行停藥及減藥。
- 心肌無法得到正常血液供應,導致心臟功能降低、心絞痛、氣喘及疲倦等症狀。
不少患者術後,均誤以為無後顧之憂,以致繼續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高脂高糖飲食模式、吸煙等,以致離不開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成為冠心病復發的高危一族。 一般通波仔手術後,若採用滲藥性支架,即在支架外壁有塗上抗增生藥物的支架,病人的血管內層,一般會於六個月至一年內,生長一層新的細胞來覆蓋支架。 故患者一般需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達半年至一年,以防止血小板黏附支架而造成血液栓塞,並強調冠心病患者決不能自行停藥,容易導致血塊形成及血栓風險。
通波仔後飲食: 血管幼可選藥性球囊
曾有近六十歲男病人,吸煙三十多年,其中一條心血管堵塞七成,早前接受通波仔,一個月後即叫醫生不用再處方抗血小板藥,因「仲食剩好多」。 醫生叮囑必須依時服藥,但他疑沒依從又無戒煙,術後十一個月,「行快步」已胸口痛,檢查證實復發須再植入支架。 陸醫生表示,進行通波仔手術後的病人可根據身體情况逐步恢復運動。 如因急性心臟病發入院者,則要循序漸進,宜聽從醫生指示。 此外,如無信心做到持之以恆,建議病人可參加坊間由醫生、專業註冊護士、物理治療師等策劃、指導及跟進的心臟復康計劃,以達至更佳的效果。 原因是放入外來物(即支架)在血管內,會刺激血小板產生反應,積累成血塊,或會有堵塞血管的危機,導致急性心臟病發,危及性命。
何國棟指抗血小板藥跟普遍食物沒有太多「相沖」,患者只需均衡進食,保持「三低一高」的飲食方式便可。 通波仔後飲食 通波仔後飲食 最後一提,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曾經接受支架手術的病人,比一般人士對膽固醇的控制更為嚴格,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4mmol/L或以下。 假如病人不遵從醫生指示按時服藥、保持良好飲食習慣,仍有機會令血管再次堵塞。 因此,平日應避免進食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減少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
通波仔後飲食: 通波仔手術後無後顧之憂? 冠心病者需建立健康生活 護心漫長旅程的開始
在手術前4-6小時,病人需要禁食,女病人更需提供上次經期時間及有否懷孕。 由於通波仔手術涉及X光進行心臟血管造型,或有機會影響胎兒。 通波仔手術只量小量麻醉藥進行局部麻醉,一般只需1小時便會完成手術,留院一天便可出院。 有些冠狀動脈阻塞較嚴重的病人,需要更多時間做手術,例如Bob三條血管全塞,通波仔手術做了5個小時,而且只通了其中兩條血管,剩下一條阻塞動脈需擇日再做手術。 進行傳統通波仔手術時,醫生會先在大腿開一個切口,經股動脈引入導管及球囊,直達冠狀動脈堵塞的位置,從而打通血管。 潛在風險是置入導管時或會誤傷大腿附近的主要靜脈及神經;加上股動脈位置較深,會較難止血。
- 許多病人常有誤解,以為成功接受「通波仔」手術後,之前的冠心病問題便會消失無蹤。
-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案,亦不等同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
- 醫生叮囑必須依時服藥,但他疑沒依從又無戒煙,術後十一個月,「行快步」已胸口痛,檢查證實復發須再植入支架。
- 不過,如其血管鈣化程度嚴重,甚至全面閉塞,情况會變得複雜,或需其他手術儀器輔助,住院時間也較長。
- 通波仔屬於緊急治療手段,着重於局部阻塞的血管,但容易造成「氣虛血瘀」。
- 香港人對「冠心病」絕不陌生,它不止屬於最普遍的心臟病,不少人更即時聯想到「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治療,挽救過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
「一般術後需要服食兩類抗血小板藥一年,然後再轉服阿士匹靈或其中一類抗血小板藥。至近年因支架的進步,也有臨牀研究建議,病人情况穩定者只需術後服藥約半年。」當然陸醫生指,實際情况因人而異,需諮詢醫生了解。 2018年8月,當時未夠40歲的阿Bob頻頻感到心口痛,難以呼吸。 通波仔後飲食 檢查後發現3條血管中,一條血管全栓塞,其餘兩條閉塞逾9成,情況嚴重,須進行俗稱「通波仔」(血管再成形術)的手術。
通波仔後飲食: 植入支架(通波手術) 後的重要補健食品
同時,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如戒煙、每日做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等。 香港人對「冠心病」絕不陌生,它不止屬於最普遍的心臟病,不少人更即時聯想到「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治療,挽救過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 然而,不少人卻誤以為通波仔手術後,血管回復暢通便一了百了,不會再有栓塞的危險。 不單沒有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術後更自行停藥,隨時導致血管急性栓塞的潛在風險。 當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出冠狀動脈有嚴重收窄或阻塞時,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介入手術可將血管擴張,從而令心絞痛減少及心臟功能增加。
通波仔後飲食: 心臟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心病患者若已出現經常心翳、胸悶等明顯病徵,加上心臟血流阻塞問題持續,心臟科醫生可能會安排他們接受「通波仔」治療,以手術撐開閉塞的血管,再植入冠狀動脈支架,維持冠狀動脈正常的直徑,防止血管閉塞或再度收窄的風險。 由於冠狀動脈收窄可令心臟供血不足,而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若然血管阻塞情況嚴重,一般醫生會考慮進行「通波仔」手術,通過導管球囊置入堵塞位置,並打脹球囊擴張血管,推開阻塞血管的粥樣斑塊,再在心臟血管內植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部分支架能減慢細胞增生,但有血栓風險,患者一般需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達一年。 通波仔屬於緊急治療手段,着重於局部阻塞的血管,但容易造成「氣虛血瘀」。 因裝上支架後會削弱心臟功能,阻力增大導致「氣」不夠引起血瘀。 中醫治療對整體心臟功能的調節有優勢,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血瘀和痰濁的問題。
通波仔後飲食: 健康教育
雖然通波仔手術可解決血管堵塞,但若風險因素沒有改變,例如繼續吸煙、不控制血糖,血管同樣有可能再次阻 塞。 不僅曾通波仔的位置,其他未曾通波仔的地方也有可能出現新的病變。 除了遵從醫生處方、按時服藥和覆診,病人更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戒煙、戒酒、減少食用含有高脂 通波仔後飲食2025 肪、高鹽份及高膽固醇的食物,並減輕生活及情緒壓力, 並保持適量的運動。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案,亦不等同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
通波仔後飲食: 手術後飲食 傷口戒口:生冷食物
至於從手腕引入導管的橈動脈通波仔手術,由於手術位置鄰近骨骼,附近沒有主要神經及靜脈,因此創傷少,且較易止血,亦可減低傷口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故近年已逐漸取代傳統方法,成為通波仔的主流方案。 香港人飲食習慣日趨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因此冠心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50歲前已經需要通波仔。 為了讓病人術後能盡快回復正常生活,醫學界25年前成功研究出突破性的經手腕橈動脈通波仔技術。 服用抗血小板藥和阿斯匹靈會增加流血風險,病人偶爾流血、以及止血時間比平時長是正常的,但若果嚴重和大量出血,歐陽醫生就強調病人必須立即求醫,諮詢醫生意見,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可引致死亡風險。 目前,臨床上有多達九成半的本地病人會採用經手腕橈動脈通波仔手術,但亦有大約1%的病人因為血管太幼或需要洗腎而無法採用,須採用傳統方法進行。
通波仔後飲食: 植入後健康均衡的飲食才是上上策
藥物是主要的預防方法,特別是手術後一年,是保護血管的黃金期,患者必須依從醫生指引,切勿自行停藥及減藥。 特別是需要服用雙重抗凝血小板藥的患者,藥物可同時保護血管和支架,有效減低血管再度閉塞及支架栓塞的現象,萬萬不可胡亂停服或減量。 溫馨提示,術後服用抗血小板藥的患者,因為比較容易出現撞瘀和止血時間較長的情況,應避免做激烈碰撞的運動。 飲食方面,很多病人擔心服用抗血小板藥期間,是否像服用傳統薄血藥華法林一樣需要戒口?
通波仔後飲食: 手術後飲食 預防傷口發炎中醫籲戒口的3類食物+加快傷口癒合的5種營養素
許多病人常有誤解,以為成功接受「通波仔」手術後,之前的冠心病問題便會消失無蹤。 其實,心臟科醫生會提醒各位患者,即使通波仔以及植入滲藥支架之後,他們仍需嚴格依從指示,在手術後持續1年服用兩類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士匹靈及氯格雷等,減低血液凝結在患處的機會。 病人心血管收窄達五成或以上,或需接受「通波仔」治療,減低心臟病發而喪命的風險。 醫生會以金屬支架撐闊血管,患者術後需服用抗血小板藥,以防血管再塞。
通波仔後飲食: 手術後飲食 傷口戒口:發物
身兼主持、司儀、演員及娛樂公司老闆的阿Bob,事業發展不俗,可是也因工作忙碌,平時不太注意飲食有否定時,而且幾乎天天吃即食麵,並不時吃夜宵,忽略了健康問題。 編按:以上有關手術的基本資料僅作參考,一切資料以相關機構最新公布作準。 以上列出常見的風險或併發症;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亦可因人而異。 相信大部分港人都聽聞過「通波仔」,此手術雖歷史悠久,但在過去多年間仍不斷改進,其中,本港15年前開始引入經手腕橈動脈通波仔手術,其好處是創傷較少、康復較快,因此越趨普及,目前已經成為主流方法。 經手腕通波仔的患者盡量避免手部過度用力,例如操勞家務、用螺絲批、扭毛巾等動作,一個星期後方可恢復正常活動。
通波仔後飲食: 需嚴格控制三高 健康飲食、運動持之以恆
但無論如何,曾經接受植入支架(通波仔手術) 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很多時因為血管再次堵塞而需要重做”通波仔”的手術,因此防止血管堵塞是一件很重要事情。 通波仔後飲食2025 洪又指,舊式合金支架的復發率達三至五成,近年較多採用藥物塗層支架及雙療法支架等,復發率減至一成。 病人植入藥物塗層支架仍需服抗血小板藥一年,如有白內障等也不能停藥做手術;雙療法支架則內、外層分別含抗體及藥物,有助血管細胞「更平滑」地覆蓋支架,減少斑塊積聚,服藥期或可短過一年。 他指部分病人以為通波仔後便痊愈,無依時服藥或改善生活習慣。 臨床上的復發患者中,四分之一無按指示服藥;四分之一無戒口致膽固醇高;其餘因吸煙、糖尿病控制欠妥或成因不明。 中醫藥治療是手術以外的一個較佳選擇,因可以有效緩解症狀,預防病情惡化,而部分病人亦可避免手術,減少術後復發。
直至數個月前,他再次因心絞痛入院,原來他三條冠狀動脈均有阻塞情況,其中一條更塞了九成,卻仍不願意做手術。 醫生於是解釋,手術經手腕橈動脈進行,只需局部麻醉,術後無需卧床,最快翌日便可出院,他才願意接受治療。 若然胸口出現翳悶或疼痛,也不要忽略肩膀和手臂疼痛、甚至左手麻痺,或感覺胃脹脹,隨時是患上冠心病的警號。 一般人難以自行分辨心臟病,但切勿輕視看似與心臟無關的身體疼痛,以及早進行心臟血管檢查,以確定心血管有沒有收窄。 除了服藥,大部分冠心病人都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問題,因此相關指數需較一般人控制得更嚴謹,如壞膽固醇需低於1.4mmol/L水平,以減低復發機會。 陸醫生強調,對於心臟科醫生來說,通波仔屬較為簡單、風險較低的手術,如病人冠心血管收窄,但不屬於急性心臟病發,大部分可於術後翌日出院。
又例如病者於急性心臟病發(血壓和心率皆 不穩定時)期間進行介入治療,風險較一般為高,但成 功手術可助挽回生命。 心臟科專科醫生陸毅康醫生表示,病人完成通波仔手術後,還需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並要改善飲食及建立運動習慣,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進行通波仔手術前,病人或先要接受心血管檢查,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肺部X光及抽血等,確保患者適合接受手術。
通波仔後飲食: 冠心病|通波仔後須服雙重抗血小板藥 醫生強調自行停藥或致死
不過,如其血管鈣化程度嚴重,甚至全面閉塞,情况會變得複雜,或需其他手術儀器輔助,住院時間也較長。 陸醫生表示,通波仔是一個通過導管形式進行的微創手術,醫生會用鋼絲穿過收窄位置,用球囊擴闊收窄的血管,最後放入金屬支架,目的是撐開已收窄的心臟血管,以減少心絞痛。 這是一種表面塗上藥物的支架,有效防止血栓在支架表面積聚,與傳統「裸支架」比較,手術後出現血栓令支架阻塞的風險較低。 目前通波仔手術發展成熟,術後2-3年內血管再次收窄的機會少於10%,當然病人也要好好注重術後護理,包括按時服藥和控制三高,一有問題便要立即諮詢醫生。 通波仔後飲食 通波仔後飲食 如果病人「三高」(編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控制不當,即使有用降膽固醇、降血脂或薄血藥,仍會導致心臟動力減弱、血管硬化,都有機會再次引起血管收窄和堵塞。 通波仔後飲食2025 此外,病人還要改善飲食和建立健康生活的習慣,如控制飲食、一星期最少5天運動,每次持續半小時,能做到持之以恆,長遠對健康有莫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