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邨位置石硖尾北面,原为大窝坪工业安置区,后来港英政府于1980年代清拆工业区,重建成本邨及两个豪宅地皮。 对比其它同区的公共屋邨,本邨是整个深水埗区地势最高的公共屋邨,而本邨部分楼宇更能够观看维多利亚港的景致,而居住环境较宁静。 由于现时商场空置率高企,加上地方清幽,近年吸引不少电视剧亦在本邨取景,例如无线电视剧集—“阿旺新传”和“师奶股神”及香港电台电视剧—“小时候”都是于本邨取景。
-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 “香港公共屋邨图片集”facebook专页.
- 第42座及第44座楼宇设有平台层(P/F)出入口及升降机大堂,升降机亦会停于此层。
- ),又叫做石峽尾,係香港新九龍一笪地方,響煙墩山南面山腳。
- 石硖尾邨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石硖尾,于1954年开始入伙,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2年间及2006年入伙,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設有街舖;範圍亦包括古廟,用作活化古蹟用途。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石硤尾澤安邨: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深水埗
以號碼來命名的公屋大廈現在是拆一座少一座了。 在南昌220組合屋的附近,見到一列路邊販賣舊物的攤檔。 記得曾經帶過一位外國學者在香港行街,他想去低收入區,於是我們去了天水圍和深水埗。
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 這兩座非標準型住宅大廈分別為美禧樓及美柏樓,各樓高33層,合共提供1 056個租住公屋單位,為約3 700人提供居所。 石硖尾工厂大厦是山寨厂 (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轻工业)集中地,现已改建为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 内里保留了昔日的工厂大厦建筑特色,是一项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的改建,并于2008年开幕,以自负盈亏非牟利机构模式运作。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别为美益楼、美贤楼、美笙楼及美盛楼,于2012年中入伙。
石硤尾澤安邨: 樓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第42-44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石硤尾澤安邨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跨過深旺道,就來到九十年代因為機場工程而來的新填海區。 首先經過荔枝角道旁的「棚仔」,即欽州街小販市場。
石硤尾澤安邨: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李鄭屋邨應該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有名的屋邨,理由和屋邨本身無關,而是處於邨內的李鄭屋古墓。 五十年代香港開始發展公共房屋,建設時無意中發現李鄭屋古墓,這是每個香港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 石硤尾澤安邨2025 印象非常不確定,如果有的話恐怕也是六歲前,記憶早已混淆。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交通
該邨位置石硤尾北面大窩坪,原為1970年代初建立的大窩坪工業安置區,後來港英政府於1980年清拆工業區,重建成本邨。 澤安邨規劃時命名為南昌街邨,其後正式定名為澤安邨,有「福澤安定」之意。 本邨第三座華澤樓曾經掛上了「澤安邨」三字的篆書招牌(現已拆除)。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香港還有不少過千年的古蹟,不少還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例如小西灣的黑頭角石刻竟然要到了二零一八年才被發現,說不定香港各處還埋藏了許多歷史遺跡。 小時候從沙田坐巴士出九龍,常常經過澤安邨,總是很好奇這條邨是怎樣的。 想像中風景很好,可以飽覽整個九龍的景色。 石硤尾澤安邨2025 邨內現存最老的一座大樓是第13座,落成於1975年,屬第七型徙置大廈。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铅超标事件
为纪念石硖尾邨历史,美益楼地下设有展览廊,内设展板及互动游戏,介绍石硖尾邨的历史及屋邨生活的演变,对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红砖屏风。 美益楼及美贤楼以粉红色间花为主调,而美笙楼及美盛楼以橙黄色为主调,低层的间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厦,由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领先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承建商为瑞安建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2期楼宇采用非标准设计,但部分1及2房大型单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谐一型构件,连同第5期成为最后一批附带和谐式设计单位的大厦。 第42-44座楼宇的基座为停车场、酒楼、商铺、社区会堂,平台层设有屋邨办事处、居民协会、非牟利机构办公室、酒楼2楼后门入口、货仓、平台花园、3座天桥连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楼宇设有平台层(P/F)出入口及升降机大堂,升降机亦会停于此层。
石硤尾澤安邨: 大坑東邨
4座楼高13层(12/F,不包括天台),12楼(11/F)及13楼(12/F)没有升降机直达;21座2楼(1/F)没有升降机直达,22,23座三楼(2/F)没有升降机直达,可经由21座地下乘升降机前往。 石硤尾澤安邨2025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于2005年6月12日封闭,但是第41座美荷楼获列为1级历史建筑,获得保留;第17、18座曾于2004年底改建为“石硖尾人文馆”(与其他徙厦一同于2006年10月16日封闭)。 所有旧徙置大厦于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并分7期进行重建,但该7期工程并非按数字顺序进行,故此处以各期建成时间先后次序述之。
石硤尾澤安邨: 長沙灣邨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本邨也获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4座樓高13層(12/F,不包括天台),12樓(11/F)及13樓(12/F)沒有升降機直達;21座2樓(1/F)沒有升降機直達,22,23座三樓(2/F)沒有升降機直達,可經由21座地下乘升降機前往。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铅超标事件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facebook專頁. 看到這條邨不叫「邨」而叫「苑」,得知又是一個入伙前幾經轉折的地方。 這兒本來是舊的長沙灣邨,拆卸後土地空置,然後租了出去作哥爾夫球練習場。 後來這兒規劃為出租公屋,然後又加入綠置居,名字改來改去,終於變成現在的麗翠苑,其中四座出售,兩座出租。 香港過去數年的房屋政策很不穩定,很多計劃改來改去,也反映在現實的社區當中。 經歷多代重建,現存樓宇分別於1954–2019年間落成。
石硤尾澤安邨: 樓宇
石硖尾是中国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东至港铁东铁线路轨,南至界限街,西至巴域街和大埔道,北面以大窝坪的笔架山山麓为界。 根据规划署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大窝坪及又一村同样属于石硖尾的一部分。 1952年11月21號,石硤尾村大火,一燒燒300幾間屋,影響到4000人。 石硤尾澤安邨2025 而出名嘅石硤尾大火就響第二年,1953年12月24號出現。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交通
大厦外观髹漆间调跟第5期大厦大致相同,以黄绿色为主色调。 其中2栋公屋之间设有平台连接,平台层有休憩空间和小型公园,平台亦设住宅大堂,并预留了天桥口作连接日后第20座重建后的新平台。 第二期重建计划最低几层的间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厦,由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领先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
石硤尾澤安邨: 長沙灣邨
“香港公共屋邨图片集”facebook专页. 第2期重建成两幢40层十字型的非标准设计大厦出租公屋,于2012年中入伙。 分别为美荟楼及美亮楼,另设有停车场及楼高8层的服务设施大楼,亦设有地铺。
石硤尾澤安邨: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隔籬條白田村火祝,一燒燒六粒鐘,石硤尾六條村都燒清光,五萬人就算甩難都要瞓街。 香港政府決定開徙置區,起屋平租畀災民住。 石硤尾徙置區就由窩仔街開始起,頭八棟係聯合國捐錢起嘅。 之後呢個徙置區就變成石硤尾廉租屋邨,即係今時今日嘅石硤尾邨。
第六期設有各種康樂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供居民享用。 石硤尾邨一期重建是首個使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以達致長幼傷健共用。 五十年代的中华民国“双十”国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硖尾徙置区41座(后改称美荷楼)挂上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巨型画像。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舊長沙灣邨本來不在這兒,而在麗翠苑那邊。 現長沙灣邨的位置本來是警察宿舍,重建後繼承了長沙灣邨的名字。 舊長沙灣邨有十三座大廈,現長沙灣邨只有兩座,中間一個小公園,一眼看完。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石硤尾澤安邨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屋邨設施不多,主要是商場,並曾經設有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