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概念是一种思想理論,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經歷生死。 在東方有例如印度教、佛教、道教承認這種思想,在歐洲有希臘的輪迴哲學,例如畢達哥拉斯及柏拉圖等,和德魯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認識世界的延伸)。 除了已經解脫生死或已經自主生死的聖人(如佛,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聖位大菩薩)之外,一切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 猶太教、基督教諾斯替派和伊斯蘭教的部分神秘主義教派支持轉世說,但對轉世的觀念沒有形成類似於印度宗教的輪迴觀。
這時候應該以反方向的角度來作思惟,而這樣的思惟方式,在之後為各位介紹《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正文時,都會為各位詳細的介紹。 因此在座各位當中,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將來有機會投生在佛國淨土的話,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具備有投生淨土的條件。 也就是果要形成,必須要具備有眾多的因緣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沒有辦法完全的具備,這時候要獲得你想要得到的果,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如果想要投生淨土,也必須要對三寶生起強而有力的皈依之心,並且對業果生起強大的定解。 除此之外,也必須要對輪迴生起出離心,而這種出離心,在臨終的時刻是最重要的。
輪迴七次: 輪迴七次的惡役千金,在前敵國享受隨心所欲的新婚生活
生起出離心的境,應該是對於輪迴當中圓滿的事物,生起強而有力的出離。 而我們在這個地方所提到的出離,能夠成為解脫最主要關鍵的出離心,它所面對的境,並不是現今所遇到的這一切不順遂的事情;而是輪迴當中的這些圓滿。 當我們面對輪迴當中圓滿的這一切,要能夠了解,這一切都是輪迴痛苦的本質,而對這一切事物,生起強而有力的出離。
無始以來雖然我們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各種的身,我們幾乎都已經獲得過,不管是帝釋天王、梵天王,或者是一般的天人,在這個輪迴投生的次數,是無數次的。 所以雖然我們不斷的獲得不同的身,但想要獲得暇滿的人身,卻不是如此容易的事,所以第二句話裡面就特別的強調「能獲亦僅有此次」。 我們想要獲得暇滿的人身,從過去到現今,這可能只是唯一的一次,所以這樣的人身,它不僅僅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它是相當難得的。 在今生之所以能夠獲得人身,是因為我們過去能夠造作相順的業緣、因緣,再加上三寶的慈悲之力,在今生才有辦法獲得如此殊勝的人身。 如意寶大部分都是在深海當中,我們都知道深海當中有龍王,龍王所住的龍宮是如意寶所造的,牠身上所配帶的這些裝飾品,也是如意寶所作成的。 但是由於牠是龍王,就表示牠是畜生道的一部分,也就是牠現今的狀況也只是在三惡道,所以縱使牠周邊有再多的如意寶,牠也沒有辦法跳脫惡趣的種種痛苦。
輪迴七次: 菩提道次第略論 (
「菩提道次」,所謂的「菩提」指的是佛果,「道次」指的是在成佛之道,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 所以在這個地方就簡單的提到了,「此中總攝一切佛經要義」一直到「即是所說之法」,這裡面所要說的法,就是讓我們能夠獲得圓滿的菩提,也就是佛果的方法。 以小乘的羅漢而言,小乘的羅漢沒有辦法了解一切的所知;沒有辦法了解一切所知,就沒有辦法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 所以當他發現自己已經跳脫輪迴,已經成為羅漢,甚至不需要再面對輪迴種種逼迫的時候,其實這對他而言,也是不圓滿的。 而更進一步的,透由佛的勸誡,他會想要進入大乘修學大乘法,看是否能夠獲得佛的果位,其實這是多此一舉的。 如果能夠在生起出離心之後,就往大乘的方向前進,讓內心生起慈悲、菩提心,而修學大乘法,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繞遠路,先從小乘開始出發,而獲得了解脫,再更進一步的,生起所謂的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再進入大乘。
- 但是見到了這些諸佛菩薩,你還是必須在他們的座前聽聞佛法;在聽聞佛法之後,更進一步的,如實的修學佛法的內涵,而讓自己的心續生起「證」,或者是「道」的種種功德。
- 因為縱使我們能夠獲得一己的解脫,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斷除所有的過失,也沒有辦法圓滿一切的功德。
- 如果能夠在生起出離心之後,就往大乘的方向前進,讓內心生起慈悲、菩提心,而修學大乘法,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繞遠路,先從小乘開始出發,而獲得了解脫,再更進一步的,生起所謂的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再進入大乘。
- 這一次在編排還有翻譯的過程中,由於時間非常緊促,所以沒有將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連同《略論》的原文來作翻譯,不過在仁波切講述時,會用口譯的方式來介紹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內容。
- 相反的,如果投生的方式,並不是藉由業以及煩惱的束縛,能夠在自主的狀態下投生,甚至能夠以自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話,其實不管你投生在何處,它都能夠稱之為是解脫。
- 我們都知道如果下大雨,天空中有閃電的話,打雷、閃電它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而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就如同天空中的閃電,它就像是短短的一瞬間,馬上就會消失。
- 如果以上所說的皈依,對於業果生起信念,對於輪迴生起出離的這些條件,都具備的話,你來生有機會生在淨土當中。
之前在提到「解脫」的這個名相時,有提到所謂的投生淨土的內涵。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為「只要能夠投生淨土,就代表已經獲得了解脫」,其實並不盡然。 甚至有很多的人,雖然想要投生淨土,但是不知道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投生淨土。 如果想要投生淨土,所必須要具備的幾個條件當中,第一個必須要對三寶生起強而有力的信心,而這樣的信心,它是不變、而且相當堅固的。 在生起了皈依心之後,更進一步的要如實的來修學業果的內涵,也就是盡可能的去行善斷惡。
輪迴七次: 輪迴
也就是因此在每一個偈頌的最後,都有提到「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求脫亦如是行」,也就是我本身是藉由這種方式來作修習的,而如果你們想要更進一步的求得解脫,也希望你們透由相同的方式來作修行。 所以宗大師他所講的這些偈頌,都是透由他自己本身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的。 在暇滿身能夠成辦的眾多心要當中,最小的心要就是讓來生不要再墮入惡趣。 如果不想要墮入惡趣,就必須要誠心的皈依三寶,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修學三寶所告訴我們的善、惡之理的內涵,這個時候應該要懂得如何的去行善、斷惡。 對於惡這個部分,過去所造的惡行,要懂得如何的來懺悔,並且更進一步的去防護三門,讓我們的三門不要再繼續的造惡。
輪迴七次: 佛教
在這兩個條件具備時,也要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心。 如果以上所說的皈依,對於業果生起信念,對於輪迴生起出離的這些條件,都具備的話,你來生有機會生在淨土當中。 並且在臨終的時候,要有把握能夠對輪迴當中,安樂的這一切事物不生起貪念。 如果在臨終時,對於輪迴當中所認為的一切美好事物生起貪念,就猶如同是在身上綁著一個非常大的石頭,這時候你絕對沒有辦法自主,你所想要投生的地方,因為被業跟煩惱、被貪所束縛住了。
輪迴七次: 輪迴
輪迴與許多印度宗教(如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的業力理論聯繫在一起,「解脫輪迴」,被稱為涅槃,一直是印度文化傳統靈性追求的核心,也是他們內部分歧的核心[6][7][8][9][10]。 輪迴(梵語、巴利語:संसार,羅馬化:Saṃsāra,意指“世界”[1][2]),是轉世和“所有生命、物質、存在的循環性”的概念,這是大多數印度宗教的基本信念[3][4][2][5] 。 意思是“漫無目的地漂流、流浪或世俗存在的循環”[2][6]。
輪迴七次: 輪迴七次的惡役千金,在前敵國享受隨心所欲的新婚生活
要如何的能夠生起皈依三寶的心,這必須要透由思惟惡趣的苦,對於苦生起強烈的出離,並且了知三寶能夠救度我們,讓我們脫離這樣的困境,而對三寶生起信心,在這兩個條件具備時,就能夠對三寶生起皈依之心。 而所皈依的境,雖然是佛法僧三寶,但是在三寶當中最主要的是法寶。 談到滅跟道,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樣的名相非常陌生,但是以下士道的角度來思惟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從斷十惡的律儀,從這樣的角度來思惟滅跟道。
輪迴七次: 佛教
但是在這當中我們所提到最小的,是讓來生不墮惡趣,光這一點透由如意寶就沒有辦法成辦。 輪迴七次2025 如果如意寶都沒有辦法成辦這一點的話,更何況是解脫,或者是圓滿的佛果,所以了解這一點,就知道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遠超過如意寶的。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偈頌的內涵,偈頌當中第一句提到「此暇身勝如意寶」。 這裡面舉了如意寶的譬喻,而說到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比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
輪迴七次: 菩提道次第略論 (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寶物存在,不要說多,只要有一個,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足夠了,更何況是百千萬個! 輪迴七次 如果這樣的寶物是如此的珍貴,如此的難得,為什麼跟暇滿人身比較之下,暇滿人身竟然會比這樣的寶物還要來得珍貴? 有很多人在這一點上,都會生起懷惑,會覺得光要想像這樣的如意寶,都覺得很難想像。 現今的確是獲得了暇滿人身,怎麼會說暇滿人身,比這樣的如意寶還要來得珍貴呢?
輪迴七次: 菩提道次第略論 (
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辦法成辦,最小的利益是什麼呢? 輪迴七次2025 最小的利益就是能夠藉由所獲得的人身,讓來生不墮惡趣。 而這樣的人身,它不僅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而且它是相當難得的,不僅如此,在獲得之後,它是很容易就消失的,所以在第三句裡面就提到「難得易失如空電」。
輪迴七次: 輪迴七次的惡役千金,在前敵國享受隨心所欲的新婚生活
而之後,尤其是五濁惡世的現今,大部份的眾生所行的都是十惡業,所以相較之下,並沒有這種福報能夠獲取到如意寶。 縱使現今科技相當的發達,能夠製造出許多的機器,但是透由外在的設備,也沒有辦法製造出如意寶。 甚至在這個世間上,不管是現今,或者是過去,真的有如此珍貴的寶物存在嗎?
這是因為在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情況下,不由自主的就獲得了這樣的蘊體,而這種蘊體,就是讓我們遭受痛苦的根本。 有煩惱,透由煩惱作業,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沒有自主的情況下,就必須要獲得這樣的蘊體,而這樣的蘊體會讓你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 既然我們知道痛苦的根本是來自於煩惱,那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斷除煩惱呢? 所以當我們在探討無我,或者是空性的法類時,很多人會認為它是一門很新鮮的課門,這是一個很新鮮的話題,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我們之所以要探討無我,甚至探討空性,這並不是希望各位將來有機會能夠成為講說者,為其他的人介紹這方面的法門,並不是如此。 之所以要探討無我,或者是空性,是因為我們不想要在輪迴當中流轉;不想要在輪迴當中流轉,就必須要能夠斷除輪迴;要怎麼樣斷除輪迴,最主要的關鍵是斷除煩惱;而要斷除煩惱,就必須要生起證得無我,證得空性的智慧。
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所以第一個條件,絕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有辦法達到。 輪迴七次2025 在這個條件之上,我們要修學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並且在行任何的善行之後,要發無垢的淨願。 輪迴七次2025 所以從成辦暇滿身的因的角度來作思惟,我們就會發現,要成辦暇滿的人身,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投生淨土之後,最大的優點是在於,投生在淨土能夠親見諸佛菩薩。
但是見到了這些諸佛菩薩,你還是必須在他們的座前聽聞佛法;在聽聞佛法之後,更進一步的,如實的修學佛法的內涵,而讓自己的心續生起「證」,或者是「道」的種種功德。 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來修學,其實有沒有投生在淨土,它的差別並不會太大。 輪迴七次 所以縱使具備了以上所說的,投生淨土的這些條件,真的是有機會投生在淨土。
尤其是現今所要聽聞的法類是大乘法,要聽聞這樣的法類,調整自己的動機是相當重要的。 也就是因此過去的袓師們,曾經有提到「前後二要事」,也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調整自己的動機,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的傳承袓師都提到,獲得暇滿身時,要把握當下所獲得的人身,希望來生比今生過得更好。 輪迴七次 也就是短時間之內,不見得能夠獲得佛果、獲得解脫,但是至少要讓來生,比今生的狀況好些。 透由增上生讓來生比今生過得更好,這樣在不久之後就會獲得解脫以及一切遍智,也就是圓滿的佛果,這都是藉由暇滿的人身所能夠成辦的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個部分就是在介紹完畢之後,「回向」也就是究竟的部分。 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正示講說的前行」,而「正示講說的前行」又分為三:第一個部分是「皈敬頌」,第二個部分是「承許造論」,第三個部分「結合書名介紹所說之法」。 講到這一點,過去上師他們會講到一個譬喻,比方說有一個乞丐,如果這個乞丐他們家裡煮飯的爐灶,是用黃金打造的,但是他確不知道他們家的爐灶是用黃金打造的話,這個時候他就不知道該如何的來使用這樣的爐灶。
為什麼這樣的人身,為什麼這樣的暇滿身是如此的難得? 從成辦暇滿身的因,這樣的角度來作思惟就可以知道。 要成辦暇滿的人身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有三:第一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第二必須要行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並且在行善之後,我們要能夠發無垢的淨願,在這三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暇滿的人身。 所以第一點持守清淨的戒律,以畜生道的龍王而言,雖然龍王牠的生活非常的富裕,但這是布施所感得的果報。 這也是因為牠沒有辦法持守戒律的緣故,沒有辦法持守戒律,縱使行布施讓牠的生活富裕,但是牠還是必須要成為畜生道的一部分。 輪迴七次2025 所以從這裡面,想要投生在善趣,想要投生為人,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