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坐落在尖沙咀的一個小山頭上,設於九龍彌敦道134A號,是規則的雙層建築。 它始建於1883年,1884年正式成為監測香港天文的中心。 建築物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遊客集體參觀需事先與天文台聯繫。 每年3月都以舉辦開放日來慶祝該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
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號。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部門複稱香港天文台。 1980年,天文台設置第一套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 天文台亦分別在1984年及1985年建立兩個位於赤鱲角、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 天文台在1996年在互聯網成立網頁,是最早成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天文台閣: 天文閣評論
天文台雷達圖天文台晚上9時45分發出特別天氣提示,香港以東海域的雨區正逐漸靠近,並預料在未來一兩小時影響本港。 1996年,國務院將紫金山天文台以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名義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海嘯警告從未需要發出,但2007年4月3日中午天文台因人手出錯在“每小時温度及濕度報告”錯誤指出海嘯警告正生效。 1999年12月起,當預測市區最低氣温將降至12℃或以下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另外於2000年亦設酷熱天氣警告,當預測市區最高氣温將升至攝氏33℃或以上時就會發出。 香港遠離地震帶,發生大地震機會很微,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錄得約兩次有感地震,天文台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 屋宇署在2009年3月24日向業主發出清拆令,要求業主清拆有關僭建物,若業主拒絕清拆,屋宇署會採取跟進行動。
- 隨着附近之新大樓落成,天文台各技術及職務部門已遷往新廈。
- 東薈城於2000年4月啟用時,租戶主要以服務區內的居民為主。
- 而所有巴士亦因舊的出入口封閉要改用新的美東街出入口。
- 內地中央氣象台進一步預測,馬鞍於周四早上逼近珠江口,即最靠近香港時,馬鞍將進一步增強成為颱風。
- 氣候服務方面,天文台設有一站式「氣候資料服務」網頁,方便公眾人士及不同界別的使用者獲取各式各樣的香港氣候資料及統計數據、最新氣候消息和與氣候題材有關的教育資源。
- 「地球天氣」網頁以互動形式展示電腦預報模式的產品,讓市民更容易掌握亞太地區大範圍以至區內多個城市的天氣變化,以及該區的海浪狀況。
- 東薈城商場1期部分樓高6層(包括位於10樓的拾寶倉,現已改為樓上),東薈城商場2期部分樓高9層,佔地80萬平方呎。
1938年至1946年紫金山天文台因抗日戰爭隨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西遷至昆明東郊的鳳凰山,抗戰結束後天文研究所遷回南京時在鳳凰山留下一個工作站成為了雲南天文台的前身。 衞生防護中心更新確診者住宅名單,除分布港九及新界各區,繼續有豪宅上榜,包括何文田雅士花園3座、「大埔半山」龍成堡及西灣河嘉亨灣,後兩個屋苑各累積有四確診住戶。 另外,位於尖沙咀的天文台閣亦新增一名確診患者;而第四名曾觀看張敬軒演唱會的確診者,為一名28歲男子,居於深水埗南昌站上蓋匯璽2A期2B座。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這個警告主要針對數目較多而影響廣泛的山泥傾瀉情況。 天文台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天文台閣: 尖沙咀 @中原樓市片區
因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關閉而受影響的預約會自動延期,受影響人士將會接獲電話短訊通知新的接種日期和時間。 如受影響人士是預約接種第一或第二劑疫苗,而接種中心於今日稍後時間恢復接種服務,他們亦可於今日接種中心的餘下開放時間內到原先預約的中心接種疫苗。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天文台表示,乾燥的東北季候風正影響廣東沿岸,至今日(4日)正午時分,本港各區的相對濕度下降至百分之50左右。 天文台預測下午至今晚繼續天晴乾燥,局部地區有煙霞,吹和緩東至東北風,展望未來數日大致天晴及乾燥,日夜溫差較大。
另外,兩者強度亦有顯著不同,天鴿進入南海後迅速增強為颱風,8月23日更在本港以南海域發展成為超強颱風;而天文台料馬鞍最高只為強烈熱帶風暴。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解釋,菲律賓呂宋山峰高,會拖慢熱帶氣旋的環流,亦會破壞其結構。 受馬鞍的下沉氣流影響,今日本港天氣酷熱,而高溫觸發的狂風驟雨及雷暴會間中影響本港。 海面有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並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天文台閣: 個人工具
以上成交資料只供參考,一切應以土地註冊處所提供資料為準。 所有資料 / 圖則 / 數據亦只供參考用途,並不代表任何以上資料之準確性及真實性。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美聯數碼網 概不負責。 本港昨日錄得112宗確診個案,源頭不明個案再創今波疫情新高,佔36宗。 而本港亦首現演唱會觀眾確診個案,4名確診患者早前分別到過歌手張敬軒的紅館演唱會,其中3人均在黃閘座位。 另外,在暴風雨前夕,本港今日天氣炎熱,下午時份上水及打鼓嶺一度錄得高達37度;另有多區達36度,酷熱天氣警告仍然生效。
天文台閣: 元朗錦繡花園獨立屋
學校應實施應變措施,確保學生安全,並在安全情況下,安排學生返家。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高地及多個新市鎮(如青衣及赤柱)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但香港天文台以維多利亞港內未有持續的烈風為由,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引起輿論的猛烈抨擊。 事後天文台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 有些人覺得這些批評使天文台對發出警告的態度轉為保守,以免得罪商界。
天文台閣: 天文閣附近醫院
中科院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隸屬於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共建,從事行星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 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成立於1957年,前身是中科院人造衛星觀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碎片觀測和太空船精密定軌。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海拔267米的第三峰天堡峰上,由於灰霾和光污染原因於20世紀80年代末改為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私人屋苑方面,位於尖沙咀天文台總部附近的「天文台閣」新增一名47歲男患者(#6647),屬於歌舞群組,非本地居民,但未見曾到爆疫舞場。
天文台閣: 天文台開放日2023|即日起網上免費登記預約!一人最多4張門票(附預約連結+方法)
2004年12月南亞海嘯發生後,天文台會在太平洋或南海有海嘯威脅,但預計不會嚴重影響香港的情況下,發出海嘯報告。 2006年12月26日晚上,台灣發生強烈地震,天文台首次發出海嘯報告。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天文台閣: 時間標準、地球物理及氣候服務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級計算機,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天文台閣2025 2021年9月23日,香港天文台發佈消息,天文台高空觀測站成為全球首個獲世界氣象組織認證的百年高空觀測站。 天文台閣 天文台閣 香港天文台建於1883年,坐落於九龍一小山丘上,並於1912年正式命名為“皇家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具維多利亞殖民建築風格,樓高兩層,呈長方形,外牆經過粉飾,拱形窗和長廊別具特色。
天文台閣: 天文台閣 #2505943 售盤樓盤詳細資料
新計算機可以處理更多的實時天氣資料,運行更先進的演算法,以改良預報產品。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天文台閣: 確診大廈|張敬軒確診歌迷居豪宅匯璽 天文台旁天文台閣有人中招
包括當年香港其中一間最大的百佳超級廣場、嚤囉街餐廳、Delifrance、高登眼鏡、麥當勞餐廳、Haagen-Dazs及萬寧等。 天文台閣2025 到了同年10月,美心集團於商場二樓開設佔地24,000呎大型美食廣場,命名為「繽紛美食坊」。 美食廣場除了設有11間不同類型食肆外,還有遊樂場、跳舞機、上網特區等設施。
天文台閣: 天文閣的交通站點
為提供警告業務,天文台利用從各方面和廣泛區域蒐集得來的資料,其中包括船隻、浮標氣象站、飛機、陸上氣象站,以及氣象衞星等。 該台也參與太平洋區的海嘯警告系統,並代表香港參加東南亞區域地震台網,還與國際組織合作在香港進行重力測量。 在水文氣象學方面,天文台設有約90個雨量測量站,負責報告每日或每月的雨量記錄,並以磁帶記錄了超過30年的雨量資料。 該台與土力工程處合作,使用40多個自動雨量器,記錄特定地點的15分鐘雨量,並即時用電腦把資料收集和貯存起來。 還在香港較偏僻的地區增設了20個自動雨量器,將測量網範圍擴展至全港各區。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一套以顏色為標記的四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香港天文台受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委託開發和管理的兩個網站,即世界天氣信息服務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開始業務運作,正式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1期商場部分設有一條連接東涌南北兩端、橫跨北大嶼山高速公路的購物橋廊。 商場外的露天廣場設有音樂噴泉,此噴泉為現時全港唯一常設音樂噴泉。 表演時間是每日下午1時正及7時正;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加開下午4時正一場。 同年6月,百佳超級廣場改建為TASTE超級市場,場內多間outlet開始陸續啟業,包括Moiselle、Bauhaus(已搬遷)及Levi’s Outlet等。 同年8月,太古地產宣佈東薈城正式轉型為香港首個名牌折扣商場,例如有DKNY,Esprit及D-Mop Outlet等。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 2005年,天文台與廣東省氣象局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並推出閃電位置信息服務。 1999年,天文台在大帽山裝置的新天氣雷達系統正式啓用。 新系統提供高分辨率雷達數據,能更有效地監測惡劣天氣系統。
並與廣東省氣象局合作,在大嶼山以南40公里的一個名為黃茅洲的小島上,設立了一個以太陽能為動力的自動氣象觀測站。 熱帶氣旋中心進入香港約500公里範圍後,天文台設在大老山頂的雷達,便可探測出其位置並不斷追蹤其動向。 其天氣預測總部負責發出香港天氣預測,提供給報界、電台、電視台及有關政府部門。 天文台利用電腦模式模擬及預測東亞和西北太平洋天氣系統的發展,藉此預測香港及鄰近海區的天氣,為市民提供在空間及時間上精細的天氣預報。 而「大雨及雷暴區域資訊」網頁則提供「局部地區大雨提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或「雷暴警告」所影響範圍,以及各區錄得的雨量及閃電出現的位置。 另外,「指定地點閃電戒備服務」亦於地理信息系統平台上一站式顯示閃電及其相關資訊。
前兩者是由耶穌會修士運作,而香港正好位於二者之間。 由於颱風常對香港造成破壞,香港政府亦支持皇家學會的建議。 1883年夏季,香港天文台正式創辦,杜伯克博士(Dr.Doberck)任天文台首長天文司。 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授時、氣象、磁場及水文觀察,與天文毫無關係,可是當時負責翻譯的華人卻錯譯為“天文台”,一直沿用至今。 1912年,英皇喬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機場氣象所亦定時向航空交通管理員提供天氣簡報服務,在惡劣天氣時簡報服務更會擴展至其他航空用戶。 天文台亦作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備份中心,提供區內航路危險天氣警告服務以提高航空安全及效率。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因為香港的地理位置適合研究颱風等氣象,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建議在香港設立氣象觀測台。 當時在東亞,只有上海徐家彙、馬尼拉、北京及荷屬印尼雅加達四處有專業的氣象觀測台。
當中亦會邀請多位香港歌手和藝人到市集演出或擺檔(例如馮寶欣、林欣、Lolly Talk、張天賦等,除了與麥田捕手合辦的假日市集外,亦偶爾有其他組織或NGO在該露天廣場舉辦市集或活動。 中科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重點實驗室:隸屬於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從事碎片觀測和太空船精密定軌研究。 暗物質和空間天文研究部:成立於1976年,前身是空間天文實驗部,主要在空間天文領域開展研究,重點研究暗物質體子空間探測技術。 天文台閣2025 關於在臺灣復建的研究所,請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維多利亞公園、南丫島、太平山頂、維多利亞港灣、跑馬地賽馬場、長州島、淺水灣、大澳、大嶼山風景區、香港迪斯尼樂園、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海洋公園、昂坪360、香港天壇大佛。 免責聲明:本網站(88DB)之分類廣告列表、搜尋結果列表、刊載之廣告內容均由用戶及自動搜索引擎提供,本網站僅提供自動搜尋結果及相關自助發佈工具,不代表本網站贊成當中內容或立場。
同年12月開業的東薈城UA戲院,更是全港第一間戲院內設戲院酒吧。 天文台贛榆太陽觀測站,簡稱贛榆觀測站,位於江蘇省贛榆縣境內,是江蘇境內幾個日照時間最長的地方之一,多數年份日照時間超過2200小時,裝備有有一架口徑為26公分的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 1913年,從比利時學成歸來的時任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首次提出在紫金山的最高峰籌集天文台。 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立,高魯向主持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提出興建天文台,同年4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正式開始籌建。
BBIP 香港電訊月費報價平台,提供即時報價,包括手機月費,寛頻上網,固網電話及收費電視 。 你可以進行光纖寬頻上網價錢比較及優惠以及寬頻電話上網比較。 無需登記個人資料,亦不必提供電話號碼即可使用報價。
天文台閣: 香港天文台
發言人又指,在公眾行人通道上出租的商舖,屬臨時搭建,不受《建築物條例》監管。 屋宇署在2009年3月24日向業主發出清拆令,要求業主清拆有關僭建物,若業主拒絕清拆,屋宇署會採取跟進行動。 東薈城商場1期部分樓高6層(包括位於10樓的拾寶倉,現已改為樓上),東薈城商場2期部分樓高9層,佔地80萬平方呎。 天文台閣 同時東薈城商場2期部分的空中花園為假日市集、展覽及表演場地,2樓亦有一個中庭廣場用作展覽和表演場地之用途。 另外還有2間酒店(包括諾富特東薈城酒店和東薈城美憬閣酒店)分別設於1期和2期。
天文台閣: 香港天文台歷史背景
「地球天氣」網頁以互動形式展示電腦預報模式的產品,讓市民更容易掌握亞太地區大範圍以至區內多個城市的天氣變化,以及該區的海浪狀況。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温、分區氣温、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 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 事實上,隨着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