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記及東記是兄弟店,主打上海麵食,人人必試其豬扒,雞翼外酥內軟,香口美味。 林記點心,盅頭飯以瓦碗及竹蒸籠蒸製,「倒汗水」少,米粒乾爽可口,奉客時包上臘紙,風味傳統。 位於大埔的 大埔滘村2025 V.W Vegan Cafe 為大埔素食沙漠帶來一道清泉。
梧桐寨附近有四條瀑布,其中主瀑高約30米,位於海拔約450米,為全港最長瀑布,流水飛潟,氣勢磅礡,是有名的遠足景點。 但從梧桐寨村前往主瀑,山路時而蜿蜒,時而陡峭,初行山者較難駕馭。 大埔藝術中心的意大利餐廳 Pentola,由擁有逾20年經驗的意籍大廚 Claudio Conforti 擔任廚藝顧問,主打手工意粉、特色主菜及創意雞尾酒。
大埔滘村: 沙田段(屬9號幹線)
另一方面,大埔亦發展成為新界地區的行政中心,政務司官邸及北區理民府分別於1905年及1907年落成。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的升旗儀式,由於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大埔滘村 1899年英國依《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接管深圳河以南、後被統稱為「新界」的土地,成為英屬香港的一部分。
渔农自然护理署管辖的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内有多条以不同颜色表示之山径,以及大埔滘自然教育径乙条,亦有野外研习园及大埔滘管理站。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西南边连接城门郊野公园与及大帽山郊野公园,因此区内间中有猴子出没,以及到达大埔公路大埔滘段觅食,游客要分外留意,以防受袭。 大埔滘(英语:Tai Po Kau),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南部,在马料水以北,元洲仔以南一带,是大埔区西贡北范围以外最南的部分。
大埔滘村: 香港巴士大典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 隨著海水污染導致魚獲減少,很多漁民已轉業或上岸居住。 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 大埔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的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 大埔滘村2025 3,000 人於「大步海」(即吐露港)採集珍珠,並設置「媚川都」。
- 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里。
- 家下香港政府,喺大埔劃出海魚養殖區七個,分別係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同鹽田仔東。
- 現時大圍新村前,往沙田方向的一段道路,已連接至新建青沙公路大圍段的高架天橋往大埔公路沙田段方向。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佔地22公頃,海濱設有豐富的遊樂設施,而且費用全免,例如健身徑、觀景台、草地滾球場等。 比較具特色的有昆蟲屋,展出多種昆蟲標本及模型;風箏放飛區,草地青翠廣闊,視野無擋;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是昔日英國接管新界時軍隊登陸之地,登頂可飽覽吐露港景色。 另外,園內有多種特色植物,例如香港大沙葉、黃花風鈴木、茶花、依蘭、銀葉樹、紅皮糙果茶等,形態顏色豐富,值得細賞。 面積達460公頃的自然護理區,林木茂盛,種類過百,例如山松、樟樹、相思等。
大埔滘村: 服務時間
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才明詔罷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式微。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 漁農業係昔日大埔嘅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者捕魚為生。
- 喺2008/09球季起,大埔隊更獲得香港足球總會嘅批准,可以用位於大埔區內嘅大埔運動場作為主球場,進一步提升大埔隊嘅優勢。
- 1979年1月,大埔升格為新市鎮,以期在1980年代中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1]。
- 大埔區(英語: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
- 位於船灣郊野公園東北岸的印洲塘景觀十分優美,四面環山,波瀾不興,水面如鏡。
直到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至明詔停止,大埔嘅採珠業自此式微。 大尾𡰪邊船灣淡水湖,原爲船灣海,係香港首個圍海嘅大水塘,佢嘅水壩,可以踩單車。 淡水湖原爲船灣海,沿岸同海谷,曾經有多條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水塘時搬走,部份鄉村址浸沒水下。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里。 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大埔滘村: 大埔滘林徑 (啡路)
為吸引居民選乘鐵路,前九鐵於區內開辦了數條接駁巴士路線連繫大埔墟車站及區內主要屋邨。 自服務沙田區的K11綫,以及九龍區的K15綫及K16綫相繼停辦後,大埔區成為唯一一個設有港鐵接駁巴士服務之行政分區。 大窩段於大埔太和邨附近相接廣福道,最初北面伸延至九龍坑相接粉嶺段。
大埔滘村: 林村許願樹:祝福新一年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除汽水機外中途不設補給,到訪當天買齊水及乾糧才由大埔墟出發。 乘28K小巴至松仔園下車,至安全島過馬路到達大埔滘自然管理區入口,開始緩緩上斜。 經過公廁後,去到大埔滘自然教育徑起點,感受林蔭處處,即使中午也不怕曬,較入口涼快不少。
大埔滘村: 沙田嶺段
按明朝史籍記載,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涌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 大埔區議會屬下設有5個委員會,負責區內的工商業、環境工程、文娛康體、社會服務及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事務。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
大埔滘村: 大埔滘野外研習園
村民奉兩樹為神靈,並在根部燃點香蠟燭冥鏹祈褔許願,故又稱為「香仔樹」。 人們還製作寶牒,把姓名、出生年月日及願望寫在寶牒上,附上百解符、貴人指引及祿馬衣等,繫上石頭或香橙,向大樹參拜後,把寶牒拋上樹幹。 2010年鄉公所將林村公立學校闢為許願廣場舉行「林村許願嘉年華」,訂製25呎高的玻璃鋼樹桿仿真許願樹,讓善信將寶牒拋到樹上。 Lake House 前身是2000年落成的小白鷺湖互動中心,於2019年暫停營業並進行大型裝修後,於2020年再次將小白鷺湖全新姿態呈現在大家眼前。
大埔滘村: 九龍城宋皇臺站好去處
該官邸樓高兩層,由紅色石灰及紅磚建造,是典型殖民地式建築,屋頂更設有一座燈塔,早年於晚上為吐露港行駛的船隻引航。 1949年建築物改為政務司官邸,曾有15名政務司入住,當中包括鍾逸傑。 大埔滘村2025 1990年代中期,嘉里建設計劃於大埔滘發展大型住宅項目滌濤山(包括12座9層高寓所、50幢獨立洋房及28座複式別墅)。
大埔滘村: 大埔區
經過乾坑一帶後,鹿山的東南方有一條小徑通往往大埔尾,入口為一個地圖及黃路標示之間(若想減低難度可沿黃路走1.5至2小時回大埔滘松仔園)。 截至2011年,此路線仍有兩輛富豪奧林比安(S3V3/GK2671、S3V12/GK8945)非空調巴士,兩車只在平日繁忙時間及假日部分時間行走此路線。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前身是大埔墟火車站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建於1913年,保留了舊火車站古蹟建築及設備,展出多款舊式火車組件及車卡,例如窄軌蒸汽火車頭、51號及52號柴油電動機車等,深具歷史意義。
大埔滘村: 巴士轉乘優惠
除了有二十年代種植的松樹、白千層、紅膠木等外來品種外,更混雜生長了不少的本地樹種如樟、榕、柯樹等,針葉林和闊葉林交錯生長,生物多樣性特別高。 樹林由大埔道的集水區開始一直伸延至西南面海拔六百多米高的草山山頂處,為學習植物的最佳地點。 野外研習園內有介紹牌向遊人介紹常見的植物,亦設有數個大型傳意牌,介紹包括蝴蝶、鳥類、哺乳類等生物的習性和生態。 園內更刻意種有不少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為學習蝴蝶和植物關係的最佳地點,而其中的印度馬兜玲,更是裳鳳蝶的寄主植物,要欣賞這漂亮而大型的蝴蝶,這裡是一個極佳的地點。
大埔滘村: 區議會
華坊諮詢評估資深董事梁沛泓表示,上述地皮未來可發展為低密度住宅,落成後部分單位可享科學園白石角及吐露港一帶海景。 大埔滘村 但是次招標地皮中間建有數幢村屋及存在一些私人土地,中標發展商需要為他們提供通道,增加項目發展的難度。 起點:乘搭九巴72號(於港鐵太和、沙田、大圍或荔枝角站上車)、72A號(於港鐵大圍站上車)、73A號(於愉翠苑上車)、74A號(於港鐵鑽石山站上車)或專線小巴28K號(於港鐵大埔墟站上車),於松仔園站下車。 這四條分別為紅徑(3公里)、藍徑(4公里)、棕徑(7公里)、黃徑(10公里)的四條山徑,依山腰而建的小徑,迴然於山谷之內,四徑之中以黃徑的海拔最高,難度亦最大,以景觀而然,當然是最為開揚及能從高處眺望吐露港景致。
大埔滘村: 大埔海濱公園:遠眺吐露港
佢哋響度大埔滘東北岸邊,起咗大埔站,後尾個站改名大埔滘站。 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的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內有多條以不同顏色表示之山徑,以及大埔滘自然教育徑乙條,亦有野外研習園及大埔滘管理站。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西南邊連接城門郊野公園與及大帽山郊野公園,因此區內間中有猴子出沒,以及到達大埔公路大埔滘段覓食,遊客要份外留意,以防受襲。 大埔滘(英語:Tai Po Kau),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南部,在馬料水以北,元洲仔以南一帶,是大埔區西貢北範圍以外最南的部分。 由於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訂,大埔發展區的目標人口總數為22萬。 到了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頃的土地已經由填海闢拓而成。
大埔滘村: 巴士
由於鄰近為一處潟湖及紅樹林濕地,是白鷺的棲息地,於是政府在地契規定發展商須興建及營運嘉里白鷺湖互動中心,以提倡並宣揚環保意識及知識。 以往耕地,多數用來種稻米,家下部分改種菜、花同埋養魚,但都有很多耕地荒廢咗。 由於純天然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喺「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 「大埔農墟」原本係「七約農產品擺賣場」,係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嘅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嘅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同農地減少而式微[2]。 大埔區係香港一地方行政區,位於新界東,範圍包括大埔、大埔滘、汀角、船灣、以及西貢半島北部部份地方,總面積大概一萬四千八百公頃。
基於軍事佈防及發展新土地的需要,香港政府隨即為新界地區的交通基建進行規劃,其中包括興建連結新界各區及九龍市區的公路,而大埔公路於1902年率先落成,成為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 大埔滘村 隨着青山公路於稍後通車,此後大半個世紀,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分別以東、西兩線,合組為新界地區的舊環迴公路,是連接九龍與新界僅有的兩條公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喺下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嘅升旗儀式,由喺大埔係新界嘅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嘅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喺大埔區嘅北約理民府管理嘅地域包括今日嘅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同埋沙田區,但係唔包括九龍水塘以西嘅地域同埋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裂出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喺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嘅時候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係北區喺1980年獨立成區。
大埔滘村: 大埔區小學
沿着荒廢已久的瓊林學校小徑走,就會看到一大片草原及遍地牛野,山坡下是無盡海景,無疑是野餐勝地。 沿塔門主要街道行走,看到漁艇和漁排,其漁村風情不遜大澳。 建議從港鐵大學站B出口搭乘計程車至馬料水碼頭,再轉乘街渡,船程約1.5小時。 或者從西貢市中心搭乘94號巴士至黃石碼頭,再轉乘街渡,船程約35分鐘。
大埔滘村: 大埔區私立直資小學
無論由此段道路前往大埔公路-沙田嶺段還是青沙公路往九龍方向,均需先利用九號幹線1號出口駛入青沙公路再選擇相應行車線。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