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 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隻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 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 絕句2025 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 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
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絕句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説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説是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
絕句: 绝句体裁沿革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 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 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在寫詩時,我們通常希望第二句和第一句不雷同,因為那樣會給人重複的感覺(除非作者有意要表現某種重複感)。 但由於聯與聯之間用對和粘只是給人不同的感覺,因此即使在格律詩定型以後,兩聯之間用對的四句小詩仍然被認為是合格的。
-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
-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 如果不考慮第一、三兩字,原詩與只對不粘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眠”與“年”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特殊的絕句。
- 新、古二字是作品時代的區別,不是詩體的區別。
絕句來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名稱大約起於南朝。 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 絕句2025 絕句 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律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 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 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 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
- 白居易善於在生活中發現詩情,用心去提煉生活中的詩意,用詩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暉,這正是此詩令讀者動情之處。
- 唐代由於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於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於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 比如下面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詩。
- 律詩共八句,第三、四包(即頷聯)必須對仗﹔第五、六句(即頸聯)也必須對仗。
- 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
- 在寫詩時,我們通常希望第二句和第一句不雷同,因為那樣會給人重複的感覺(除非作者有意要表現某種重複感)。
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这四首诗是杜甫重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⑻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吗?
絕句: 絕句典範作品
庾信和徐陵是同時人,不過一在北朝,一在南朝,可見絕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而且可以簡稱為“三絕”“一絕”。 四句一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為一個段落。 《詩經》裏的詩,大多數是四言四句,古人稱為“一章”。 漢魏時代的詩,以四句為全篇的很少,故沒有必要把四句的詩定一個詩體名詞,即四句一絕還沒有成為規格。 但在較長的詩篇裏,四句一絕的創作方法已自然形成。
絕句: 絕句、律詩差在哪?
五绝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绝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 初唐时七绝数量很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进入盛唐之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 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 而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格,王昌龄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
絕句: 五言絕句
要用這兩種句式來寫詩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所有讀音為“平平”或者“仄仄”的雙音詞都不能用,並且這種句式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句讀”方法不吻合,而句讀卻是詩句節奏的來源。 為了與句讀相合,我們就只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兩種句式與2-2-1 讀法相對應,還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與2-1-2 讀法相對應。 但後兩種句法在平仄的配置上都是四比一,很不巫;為了保持更巫的平仄配置並且同時與2-1-2 讀法相對應,就只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句式。 至此,我們已經完全通過“詩-歌”對比而找到了格律詩僅有的四種合理的平仄句式。 對於七言詩,只要在前面加上兩個平或者仄的雙音字並保持平仄相間的原則就行了。
絕句: 絕句 (傳統詩歌體裁)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 絕句 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 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如果不考慮第一、三兩字,原詩與只對不粘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眠”與“年”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特殊的絕句。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是古代文學之瑰寶。
絕句: 杜甫《绝句》的意思
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 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 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
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其韻律優美,文采斐然,意境深遠,加上用字淺白易懂,千百年來成為人們誦讀之選。 絕句 變體詩又被稱作拗體詩或雜體詩,不講求對仗、平仄,只有對於句數與聲韻有特別要求,是一種多變的格詩體裁,有分為:折腰體、變體律詩、偷春格、蜂腰格、聯句詩以及回文體。 對仗要求不拘「頷聯(第三、四句)」、「頸聯(第五、六句)」需對仗工整,詞性相同平仄要求格式依照平仄不同,分成「正格」或「偏格」。 平仄的規定分為兩種格式:「平起式」、「仄起式」。 五言絕句,又被稱作五絕,一共二十字。 絕句2025 其依照古體與近體的差異有做平仄的調整,近體五絕第二字可選擇要「平起」或是「仄起」,格式分成「正格」或「偏格」。
絕句: 绝句格律对照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 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樑時代就已出現。 陳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
絕句: 第一種
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 絕句 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 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絕句: 絕句格律對照
理由是“新”字与“杂”字“形近而误”。 北周庾信的诗集里有《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两首五言四句诗。 庾信和徐陵是同时人,不过一在北朝,一在南朝,可见绝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而且可以简称为“三绝”“一绝”。
絕句: 絕句分類
杜甫則是絕句藝術變革出新的推動者。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 絕句 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宋代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
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遊去。 那麽這個“萬裏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麽這麽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 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 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