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醫師自 2003 年起擔任亞太環境與職業皮膚病會議 之國際顧問委員,定期參加該組織之會議發表論文並擔任會議主持人。 2005 年起也與瑞典馬爾摩大學合作進行環氧樹脂引起職業皮膚病的研究。 朱醫師並於 2008 年至 2010 年前往巴黎第十二大學研修,進修主題為嚴重藥物疹與自體免疫水疱症的臨床診療。 皮膚癌大多發生於年紀大的患者,因此發生率的持續上升,可能與社會結構中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使就醫意願上升、及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有關。 由於皮膚癌大多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因此雖然每年新診斷的皮膚癌病例持續增加,但每年因皮膚癌而死亡的人數卻維持在一定的數目,而且死亡率比例遠低於其他癌症。
- 接觸性皮膚炎及職業性皮膚病最早由孫啟璟副教授負責,自 1978 年設立特別門診,並將個案資料及臨床影像建立成資料庫。
- 2005 年起也與瑞典馬爾摩大學合作進行環氧樹脂引起職業皮膚病的研究。
- 皮膚常見的血管瘤多半是先天微血管的畸型,這些微血管長的比較粗,含血量比較多,就讓皮膚呈現一整片不會消褪的紅色。
- 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 最常見的基層細胞瘤多出現於頭頸位置,也有三成個案長於鼻子,生長速度相對緩慢,可出現痛楚、流血、結痂,甚至潰瘍。
因此黑色素瘤診斷出來後,一定要做淋巴檢查,確認是否有淋巴轉移。 若有淋巴轉移,還要再做全身檢查,確認是否有全身性轉移。 這三種皮膚癌根據惡性程度,又可以簡單區分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兩類。 蔡仁雨醫師分析,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治療,以手術為第一優先。 術前一般會進行切片確認,即使病灶很小,臨床上有高度懷疑,就一次切掉,順便進行病理檢查。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科醫師推薦網
皮膚癌最常見有三種,分別是基底細胞癌(佔70-85%)、鱗狀細胞癌(佔15-20%)、黑色素瘤(佔5%)。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在《健康2.0》影片中,曾碰過一名60多歲的男性患者,鼻子長了黑痣,但他覺得外觀沒有變化,也沒特別在意,但家人卻發現這顆痣好像有變大,保險起見帶他就醫。 皮膚癌的診斷以皮膚切片為主,一般是只需要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的門診手術,在半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 目前先進國家雖致力發展非侵襲性 (不開刀) 的方式來診斷皮膚癌及的深度和範圍,包括利用超音波、皮膚鏡檢、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技術,但到目前為止還都只是輔助診斷的工具,期望未來能有更新的突破。
臨床上,可能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必須和良性色素性細胞痣或母斑加以辨別。 麟狀細胞癌如果太晚發現,太晚治療,可能會向內侵入皮膚真皮層中的血管或淋巴管,而使腫瘤細胞轉移至肺臟、肝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而使治療更加困難,造成一定的死亡率。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經過長庚醫院皮膚科何宜承主任檢查後,發現陳太太患上了皮膚癌,幸好病灶早期體積較小,可即時進行根除切除手術,術後未再復發,亦沒有留下明顯的疤痕。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何宜承指,據衛福部公布資料顯示,皮膚癌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而且逐年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台灣市民不容忽視。 研究團隊將患者和健康者血液中的NK細胞抽取出來,使用細胞激素「訓練」NK細胞對皮膚瘤細胞的記憶,再將訓練後的NK細胞植入腫瘤。 實驗結果發現,訓練過的NK細胞能更有效率地消滅腫瘤區域的癌細胞,比起未訓練的NK細胞或常用T細胞,也有更好的壓抑復發能力。
皮膚癌醫師推薦: 常見皮膚癌介紹!不要忽視皮膚上的這些症狀!
第三常見,卻也是惡性度最高的惡性腫瘤,容易到處轉移,致死率也較高,看起來就像一般的黑痣,很容易忽略,但通常顏色比較不均勻,型狀也比較奇怪,可怕的是,這顆黑色素瘤可能看起來很小,但卻會全身到處轉移,難以治癒。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皮膚癌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在手術後可能的顏面缺損和疤痕。
- 因此黑色素瘤診斷出來後,一定要做淋巴檢查,確認是否有淋巴轉移。
-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從臉部、軀幹、手腳到頭皮,都有可能產生皮膚癌。
- 現在許多優秀年輕醫師都想選擇皮膚科,我想重點還是要樂於與人合作,樂於服務病人才適合。
- 目前先進國家雖致力發展非侵襲性 (不開刀) 的方式來診斷皮膚癌及的深度和範圍,包括利用超音波、皮膚鏡檢、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技術,但到目前為止還都只是輔助診斷的工具,期望未來能有更新的突破。
- 王筱涵醫師提醒,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也不是所有人的痣都會病變。
- 在發展創新治療方面,蔡醫師也首先引進窄波段 UVB 光療、Excimer light 等新的治療模式,提供國內乾癬與白斑病友更多治療的選擇。
- 皮膚癌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在手術後可能的顏面缺損和疤痕。
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 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皮膚是自己看的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也應該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外科與整型外科有什麼不同呢?
當病灶過大,手術造成皮膚或軟組織大量缺損而無法直接縫合時,就需要配合整形重建手術。 基底癌和鱗狀細胞癌主要可以分為局部病灶或有合併轉移。 若是合併轉移,醫師會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手術或術後配合化療、放療。 這是第二種最常見的皮膚癌,與基層細胞癌比較,其侵略性及對原位組織的破壞力更高。 患者皮膚通常出現紅色斑塊,腫塊或潰瘍,可擴散至淋巴,少數可遠至肺部或骨骼。
皮膚癌醫師推薦: 防曬才是正確防癌方法
如醫生懷疑病人患上皮膚癌,會建議於相應部位作活組織切片檢查,以便進一步檢驗。 亞洲人的黑色素瘤癌常出現於陽光不易照射到的位置,例如腳掌、手掌、指甲床或黏膜薄膜等。 初起時皮膚上會冒出一個新斑點,或是身體上原有的斑點或痣產生變化,例如面積擴大、形狀改變或顏色轉變,過程由數星期至數個月。
皮膚癌醫師推薦: 健康小工具
在2019年,皮膚癌(非黑色素瘤)新症共有1 081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1%。 皮膚癌醫師推薦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4宗新增個案。 雖然皮膚癌於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低,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09年至2019年間亦錄得33%的顯著增幅。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國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團隊
免疫療法:藉由藥物促進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將癌細胞消滅。 相關藥物包含干擾素(Interferon)、介白素(IL-2)與最新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標靶治療: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若該患者為「BRAF V600突變陽性」,則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相關藥物包含:Dabrafenib、Trametinib、Zelboraf等等。 根據ABCDE檢查口訣,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新的腫塊、腫瘤或斑塊,且逐漸長大,甚至已產生潰瘍、流血,並超過1個月還無法癒合,就應該前往皮膚科進一步檢查。 身為台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皮膚癌醫師推薦: 鱗狀細胞癌
它們的治療方向會依據癌細胞性質而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一定要手術,有些可以使用光化治療,有些需合併放射線治療。 外科手術清完傷口或病灶後,我們會從患者大腿取皮膚移植到傷口,植皮手術可以讓患者復原的比較快,因為大面積的傷口被自己身體的皮膚封合,不容易受到細菌感染,至於皮膚底下的組織新生狀況就依病人體質而異。 第一階段病理檢查若顯示腫瘤已切除乾淨,傷口就可以縫合。 如果病理檢查發現仍有殘留腫瘤細胞,醫師會再做第 2 次的切除、再送檢查,直到病理報告顯示已完全沒有癌症細胞。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他坦承,部分區域醫院或偏遠地區可能出現皮膚科醫師短缺,將以推廣山地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和遠距醫療為皮膚科患者看診。 台東醫院成功分院已開始實行IDS試辦計畫,未來將擴點至花蓮豐濱、恆春、離島等。 另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皮膚癌是香港第8位常見癌症,2019年有1083個新症。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的分期
皮膚常見的血管瘤多半是先天微血管的畸型,這些微血管長的比較粗,含血量比較多,就讓皮膚呈現一整片不會消褪的紅色。 至於另外一種看起來青色一片的胎記,則是黑色素沈澱在皮膚真皮,光線反射讓我們看到青色。 有一種草莓型的血管瘤,會從小點迅速長大後又會漸漸消褪不見,這種血管瘤治療就不太需要動手術。 何英右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常見在60歲以後的病人身上,且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 皮膚癌早期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是侵蝕面積越大,切除範圍也會更大,且侵蝕深入過深的話,也可能面臨截肢命運,當然越早發現,手術治療效果越好。
皮膚癌醫師推薦: 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醫神計畫團隊開發「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技術,以疾病可能性的長條圖形式,快速提供判讀結果供臨床醫師參考,作為初步快篩良惡性腫瘤的輔助系統。 皮膚癌主要由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引起,紫外線的主要來源是陽光,其次是健身美容時所照射的紫外光燈。 紫外線有3個波長,其中UVB是引致基底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的主兇,而UVA則容易引致黑色素瘤癌,人工曬燈床釋放大量UVA,所以引致黑色素瘤癌的風險亦特別高。
皮膚癌醫師推薦: 紫外線處理酵素
若發現皮膚上有任何不尋常的異變,應及早求醫,即使不幸確診,亦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避免中午出門: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通常是陽光最強的時間,若要出門的話,建議盡量避開此時段,或在室內活動較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早期皮膚癌沒有痛感,新增墨痣亦不易察覺,因此當皮膚上出現新的墨痣,就要提高警覺。
在紫外線指數偏高的日子,市民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曝曬。 在陽光下,市民應採取適當防曬措施,例如利用傘子、戴濶邊帽、使用能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塗上可阻隔紫外線 A 及紫外線 B 的廣譜防曬液等。 市民亦應避免使用日光燈或人工曬燈床,並遵從職業安全及健康規定,以減低在工作場所接觸到致癌物(如瀝青)的風險。 導致細胞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暴露於紫外線照射,例如像是手臂、手背、臉、頭皮、耳朵、嘴唇,或當夏季時經常穿著短褲而露出腿部,都是容易在陽光曝曬下容易被紫外線照射到的皮膚區域。 至於黑色素瘤皮膚癌,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冒出新的黑斑,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逐漸變大、變形或變色,過程長達數星期以至數個月。 跟正常的膚斑或痣不同,黑色素瘤形狀不規則,甚至表面凹凸不平,沒有既定顏色,可能呈啡、黑、白、藍、紅、灰等顏色。
皮膚癌醫師推薦: 倪匡皮膚癌逝 她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 特別是這個變化
至於由汗腺、毛囊、或皮脂腺形成的統稱作皮膚附屬器癌。 在皮膚內循環的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形成所謂的皮膚淋巴癌。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這些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佔了總共約20%的皮膚癌,民眾往往也比較不熟悉。
皮膚癌化的過程相當緩慢,若要免於癌細胞侵襲,建議讀者平時就要留意防曬,若皮膚上有不尋常的腫瘤、潰瘍,或是發現痣的顏色、形狀突然改變,就必須儘速尋求醫師診治。 如果曾經罹患過皮膚癌,預後是否良好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部位、深度,以及患者的免疫力和就醫時機,所以除了自我檢查之外,更要定期回診追蹤,才能及早治療。 以黑色素細胞癌來說,早期尚未轉移時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但患者在初期幾乎沒有感覺,很容易忽略病情而導致惡化,若發現得太晚,或癌細胞再度復發,治療的成效就相對較差,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皮膚癌醫師推薦: 推薦閱讀
大多數的痣都是後天性的,也就是在出生時沒出現(沒被看到或發現),但在成長過程中才逐漸出現,也可能隨著身體體型的發育而變大。 絕大部份的黑色素細胞痣都是良性的,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一般人常將痣、斑或皮膚癌搞混,詹智傑提醒,當身上有黑色的斑或痣,要注意以下5個徵兆,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病人在接受治療時,可能會感到痛楚,尤其若癌腫位於臉部。 有時候,醫生於進行活組織切片診斷時,就已經把癌變部分切除,不需再用其他方法治療。 但如果癌腫較大,或已由表皮擴散到體內,便要割除更多組織。
根據本科的歷年來病患的統計,大部份的皮膚癌發生在頭頸部,以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另外過去曾有嚴重曬傷經驗、燙傷留下的疤痕、暴露在放射線下和長期接觸焦煤和砷、或家族史有皮膚癌,都是皮膚癌的危險群。 黑色素瘤非常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還好東方人發生率不高。 東方人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現於手腳,包括指甲下方、指頭及掌面。 黑色素瘤只有在非常早期發現的情況下,予以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因此在國內外皮膚科醫師都大力推動皮膚黑痣的ABCDE自我檢查方法,在下一段將詳細介紹。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科王修含醫師
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 手術或治療後,病人應遵從醫生的指示進行日常活動,如沐浴和運動等。 此外,患者不宜因手術留有疤痕,害怕別人的異樣目光而疏遠人群。
皮膚癌醫師推薦: 整形外科及皮膚科中心
(醫專薈皮膚疣資訊中心)事實上,皮膚上的異常增生、腫塊,或其他變化,可以是皮膚癌的病徵。 醫生一般會以「ABCDE 法則」作為臨床判斷皮膚癌的參考,如患者察覺皮膚組織出現以下特徵,應盡快就醫以作診斷及進一步檢驗,以免耽誤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其結構分為三層:最外層的是表皮、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 皮膚表皮由三種細胞構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及黑色素細胞。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放射治療:透過高能量放射線,例如X光,照射病灶以殺死癌細胞。
黑色素瘤屬比較罕見的皮膚癌中一種,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通常發生在大腿上,而男性多發生在背部。 雖然這種皮膚癌比較少見,但卻是十分容易轉移的皮膚癌,只有在初期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數據顯示,皮膚癌屬於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畢竟大多數癌症一旦到了中後期就幾乎無法完全治療。 而皮膚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癌症,因為是在皮膚上,比較容易被發現,治癒率較高,與其他的癌症一樣,越早發現,治癒的概率越高。 根據民國104年的統計,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約佔所有皮膚癌的7%,但致死率卻是最高。 皮膚科門診常有病患憂心忡忡的前來諮詢身上的痣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以下整理一些相關資訊。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患有結節型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貌似隆起的小圓包,呈黑色、紅色甚至粉紅色,增生速度高,亦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要儘快切除。 第一種名為基底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7成,通常在頭部、頸部及上身,出現小塊光滑、色澤猶如珍珠般皮膚,表面帶有油光,或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爾會出血,亦有可能長出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 皮膚癌醫師推薦2025 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如患者及時發現,通常可治理。 皮膚癌是一個比較容易發現的癌症,因為皮膚癌發生的時候,皮膚一般會有異常,肉眼可見。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皮膚外科與整型外科的治療內容有重疊的地方,如果涉及到骨骼和肌肉,像是車禍受傷的重建,一般還是整型外科在處理。 表皮、真皮到脂肪層的軟組織是皮膚外科最常處理的地方,皮膚癌有時侵犯到肌肉層我們皮膚外科也能治療。 現在民眾對皮膚科的想法不只是要去除病灶,而多是偏向美容的需求,像是要皮膚緊實、無皺紋,於是有了醫學美容的興起。 達希接受了兩次手術,第一次先切除黑色素瘤病灶,之後,醫生又切除了周圍一些健康皮膚組織以確保沒有腫瘤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