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商一天收取超過20艘漁船的魚獲,總量逾一萬斤,多數來自南中國海。 香港散戶的漁戶無法預測魚獲,議價能力低,往往跟「老闆借錢」以維持關係。 「你不借錢,他怎知你會否穩定供貨?」零散的本地供應,更難叫出好價錢。 吳家文說,「隻隻漁船都負債」,動輒數十萬元,馬力愈大的船,愈要計算燃油壓力,魚獲雖多,壓力趨增。 2012年12月31日,香港立法禁止近岸拖網(離岸三至五公里)後,影響1,100艘拖網漁船船主,有近岸漁船僅得15萬元賠償。
單單在2017年,平均每名香港人便吃掉了66.5公斤海鮮,消耗龐大。 因此,香港人的海鮮選擇,也對海洋生態有著深遠的影響。 因為臺灣近海漁業幾乎都已經過度捕撈,許多野生捕撈產品如鯖魚、鎖管等都有產量銳減的問題,某些相對永續的進口漁獲則有運輸造成的高碳排疑慮,更不用說來自不永續漁法的進口漁獲。
環保海鮮: 究竟咩係「環保海鮮」?
您可以在野生水產品上找到藍色標籤,並向消費者保證,它們來自符合MSC標準框架的可持續漁業。 由獨立認證機構進行的審核將評估漁業是否遵守以下這三個基本原則。 藍色的MSC標籤使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選擇對環境沒有害處的海鮮。 帶有藍色MSC標籤的魚類和海鮮是被可持續捕撈業者捕獲的。 有街市的海鮮供應商指出,內地休漁期間,曾經收到由內地進口香港的海蝦,相信是「走私海蝦」,但為了維持穩定供應,該供應商也選擇入貨。
香港的海鮮會從世界各地進口,我們的選擇不僅影響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亦關係到全球的漁業資源狀況。 海洋管理委員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牟利組織,其成立目的是解決不可持續性捕魚的問題,並保障未來的海鮮供應。 他們的目標是通過認可和獎勵可持續的捕撈方式並影響人們購買海鮮的取態。 MSC與科學家,漁業,海產品生產商和品牌合作,去推廣可持續捕撈並保障未來的海產品供應量。
環保海鮮: 致 我們的海洋🌊
雖然部分海鮮來自養殖場,但有些養殖場需從野外收集幼魚,再養成適合出售的體型,因此對野外群種也造成壓力。 此外,海洋生態環境亦因不當的捕魚方法和污染而逐漸消失,例如以海底拖網捕撈海蝦,不但破壞海床,更將途經的所有生物一併捉走,而養蝦的場地則會產生污水。 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排名第八。
- 「以往是高風險,高收入;現在是高風險,低收入。」每個月的營業額十五六萬元,成本佔當中七成,還未計算一年三次維修費用。
- 其中像是底棲的庸鰈(大比目魚、扁鱈);油魚(龍鱈),因為他們的油脂難以消化而被某些國家列為不建議食用;還有小鱗犬牙南極魚(智利海鱸),捕撈這種魚隻會造成南極生態浩劫,也是南極鱗蝦的副產品。
- 吳家文憶述,「上世紀八十年代,賣紅衫魚,最多時400元一盒(約15斤),最少150元。」漁民還要與東南亞及內地的進口魚競爭,港人常說的海鮮價也在批發價體現。
- 因此,除了有愛護海洋的心,我們亦要懂得如何精明選擇。
- 但過度捕撈、具摧毁性嘅捕魚方式、污染、沿岸地區發展逐漸摧毁海洋生態,令漁業資源急劇下降,我們漸漸走向一個無海鮮的世界。
- 海洋無遠弗屆,要認出哪一種魚類海產讓人「食得安心」,好像大海撈針?
底層拖網通常在海床上進行,不僅破壞海床、攪動沉積物,亦會毀壞珊瑚,造成嚴重的海洋生態傷害。 過度捕魚是全球性問題,面對大量而頻密的捕撈,許多物種的數量大幅下降,無法回復。 非選擇性的捕魚方法造成大量誤捕,不但食用物種受壓,非食用物種也受威脅。
環保海鮮: Skypost 2022/3/8「環保海產」屹立近半世紀 可持續發展 女掌舵憑毅力革新渡難關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黎姵延走訪街市,她觀察到不少魚檔的多種海鮮都沒有標示來源地,甚至以瓜衫魚冒充紅衫魚。 去年有其他環保團體展開半年調查,揭發有17種被列為受絕種威脅的魚類物種在街市出售。 她指出,國際貿易涉及非法貿易、黑市買賣及政府執法不力等問題。 環保海鮮2025 批發商的船駛來,漁民將魚獲逐一放上船,運到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 吳家文憶述,「上世紀八十年代,賣紅衫魚,最多時400元一盒(約15斤),最少150元。」漁民還要與東南亞及內地的進口魚競爭,港人常說的海鮮價也在批發價體現。 創建一個遵循HKSCC採購準則的更新的內部採購政策。
另一邊廂,亦有些物種在短短數年間「大執位」,從「首選」變為「避免」。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黎健兒曾先後在海南島和台灣水域捕撈十數年,後來因過分捕撈而離開,直到2004年才回港。 他拉開魚網展示,「以往用單重網捉大魚,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沒魚捉,就用雙重,其後再改用三重。」他擔心南中國海過度捕撈,將來沒魚可吃。 他指出,香港漁業受污染影響,尤其填海工程,以及港燈埋在海床下的天然氣管道等,魚類生態往往需要六至七年才能恢復。 吳家文亦指出, 即使政府在 2014年推出五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惟申請過程繁複、門檻高,要求技術創新,至今僅批出十宗個案,他認為政府應提供燃油、捕魚設備等實際補貼。
環保海鮮: 鮪魚三明治
而在北歐各國所推動的鯖魚資源管理措施,讓北大西洋現在的鯖魚資源不但肥美而且產量穩定,是值得借鏡的對象。 俗語說:「無謂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而我們亦「無謂為一條魚,扼殺整個海洋」。 他每年正月都會花四小時來回,去深海水域擔桿列島捕魚,只捕當地不值錢的瓜三和滑仔魚,最多每天幾百斤,最高收入四五千元,但燃油成本每天高達800元。
環保海鮮: 養殖 vs. 野生
缺乏關於“可持續海鮮”術語的通用語言和混淆; 整個行業缺乏知識和無法獲取信息,這阻礙了溝通; 可持續海產品的供應,選擇和一致性有限;和 環保海鮮2025 消費者對海鮮可持續性和相關認識不足。 專家小組致力於確保採購行為從而解決緊迫的問題,例如非法,無管制和未報告(IUU)捕魚,過度捕撈,可追溯性,有害的養魚習慣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風險。
環保海鮮: Blue Beauty 的開始- 我們的海洋護膚品牌
大部分石斑品種會轉換性別,慢慢長大後由雌性變成雄性,因此管理不善的漁業會導致雌雄比例失衡,令石斑的繁殖更添困難。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正確挑選海鮮種類,讓這些物種維持在正常數量。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薛綺雯教授(Professor Yvonne Sadovy)批評,活魚未受監管是法律上的灰色地帶。 她更進一步指出,當局立法規管不足,執法不力,香港人往往不知道進口活魚、甚至冰鮮魚的來源,足以構成食物安全問題。 香港早年已立法禁止使用炸藥、有毒物質、電力、挖採器具及抽吸器具等破壞性捕魚方法。 2009年起,中國政府將港澳漁民納入燃油補貼範圍,令許多漁民選擇北上。
環保海鮮: 海鮮どんぶりまつり 風間浦村 (青森県)
與供應商聯絡以進行研究並提供證據(文件,證明,報告)。 在我們的運營供應中定期檢查文檔和產品標籤(一年兩次)。 從我們的客戶群或M&C Asia的社交網絡中招募多達10個新的聯盟成員。 讓大家從飲食習慣開始,逐步學懂如何選擇正面的環保觀念。 即使付出多少少代價,都可以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讓我們的海洋可繼續生生不息。
環保海鮮: 我們如何知道甚麼是環保海鮮?
2017年,本港每年捕撈產量僅為127,600公噸。 HKSSC是一個行業領導的聯盟,由來自香港海鮮行業的成員組成,包括供應商,買家,餐廳,酒店和零售店。 HKSSC的成員致力於自願對環境負責任的海產品採購守則,從而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協作方式來展示良好的採購活動。 Michelle 明白,要「一刀切」戒掉海鮮也許是天方夜譚,故她期望大眾能夠精明地選擇「綠」或「黃」色類別的海鮮,支持可持續性發展。
環保海鮮: 我們只是吃海鮮,跟環境保護有甚麼關係?
可是,原來在大眾飽嚐美味的背後,不少海洋物種正因過度捕撈而致數量急劇下降。 漁護署回覆,2013年至2018年10月期間,根據《漁業保護條例》成功檢控在香港水域內非法拖網捕魚的個案共36宗,當中只有12宗涉及內地漁民。 野生捕撈如果沒有進行嚴格的總量管制與漁法管制,就很容易造成棲地破壞或是有過度捕撈問題,需要更細心了解產品是否有永續的管制措施。 而養殖常用的魚粉若是使用來自捕撈的下雜魚做為飼料蛋白質來源,一樣有生態疑慮,因此選擇養殖產品可以選擇自然粗放的生態養殖水產品,對環境更友善。 香港的人均海鮮消耗量是亞洲第二高的地區,在全球排名第八。 於2017年,香港人均消耗66.5公斤的海鮮,是全球人均食用量的三倍!
環保海鮮: 紅黃綠 海鮮三級制
然而,蘇眉、馬蹄蟹,甚至墨魚及海蝦等海洋生物的數量正不斷減少。 選擇帶有藍色MSC標籤的海鮮有助於確保日後的魚類供應。 只有嚴格符合的可持續性標準的漁業水產品才能帶有藍色MSC標籤出售。 這些漁業確保魚類捕撈到一定水平後會停止,使魚類種群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在未來保持健康和高產水平。 每天清晨,有收魚船會停泊在珠海市管轄的桂山島和外伶仃島收魚,但內地漁船同樣可以透過船隻賣魚到香港,再運送到魚類統營處轄下的魚市場,而且並不被視為進口水產。
環保海鮮: 可持續發展資訊
食物鏈階層較低階的中小型魚類、蝦貝類也相對較沒有重金屬累積的問題,選擇小型魚中的成年魚,避免吃到幼苗或是(野生)帶卵的母魚,對生態的影響就會較低。 但是要注意即便是小型魚種也應該避免食用珊瑚礁或保育類海鮮。 養殖虱目魚,各種養殖魚類為了追求換肉率,飼料通常都會添加魚粉,魚粉除了仰賴進口也有本地捕撈的下雜魚製成。 雖然餐廳不會寫養殖場的飼料來源,但現在已經有生態養殖的虱目魚,如果可以的話,何不選購生態養殖虱目魚,自己回家料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亦制定了《海鮮選擇指引》,當中涵蓋了超過70種在本地街市、超市、冷藏食品店及餐廳內常見的海鮮品種,並將其分為三個類別:「綠色—首選」、「黃色—次選」和「紅色—避免」。 海洋科學家依照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共同制定的準則,嚴格評估指引中不論是野外捕獲或人工養殖的海鮮品種。
此外,很多野生蝦及上述的養殖鮭魚是從世界各地空運來臺,需要使用急速冷凍設備、冷凍運輸車、飛機,最後到餐桌上的時候無形製造出大量的碳排放。 綠色和平過去十多年持續倡議,在全球海洋設立大規模的海洋保護區,阻止工業捕撈、石油探勘及深海採礦等人為干擾,讓海洋休養生息,自行修復。 例如過去歷經兩年全球行動和遊說,成功推動全球最大水產公司「泰聯冷凍集團」(Thai Union Group PLC),於2017年改變投資及營運模式,承諾停止過度捕撈,改善漁工權益。
座落於香港海洋公園高峰樂園的冰極餐廳,於2012年成為全球首間低碳美食主題公園餐廳。 公園致力透過各方面的努力,喚醒大家關注低碳生活及其減慢全球暖化及保育野生動物生態的重要性。 網站詳細列明了該品種的來源地、生產方式、魚苗來源、所需飼料以及對生態的影響。 選購三文魚前,應先留意其產地,以判斷是否環保海鮮的一種。 但過度捕撈、具摧毁性嘅捕魚方式、污染、沿岸地區發展逐漸摧毁海洋生態,令漁業資源急劇下降,我們漸漸走向一個無海鮮的世界。 自帶容器採購本地海鮮,減少購買空運、罐頭類等使用商業大量捕撈、大量製造保存的漁獲,可以避免大量捕撈造成的生態壓力,不再使用一次性包裝產品更能減少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碳排放。
環保海鮮: 海產三級制全新環保海鮮選擇指引
香港人於2017年平均每人消耗66.5公斤海鮮,超出全球人均食用量三倍多。 香港海鮮大多由亞太地區及世界各地進口,消費者的選擇不僅關乎漁業的可持續,亦關係到本地乃至亞太及全球的漁業資源狀況。 環保海鮮 海鮮是香港的飲食特色之一,為我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各式各樣的美味菜式。 為滿足龐大的需求,除了本地捕撈及養殖的漁業生產,我們亦需倚靠世界各地進口的海鮮。 環保海鮮 海鮮對我們的飲食及文化都有重大意義,是不可或缺的天然資源。
環保海鮮: 我們對2020年成員的承諾:
這向消費者和海鮮購買者保證了MSC標記的海鮮來自經認證的可持續漁業。 為了保護海洋資源,M&C Asia與其他提供可持續性非標籤產品的同業一樣,致力於遵循MSC(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計劃,並在2017年獲得了其監管鏈證書的認證。 數十年來,政府一直未有清晰的漁業政策,漁業分為遠洋作業及近岸捕撈,漁護署跟進漁民情況時,並不會隨同離開香港水域。 直到2006年,香港政府才成立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研究香港可持續發展漁業。 WWF推出過一本環保海鮮選擇指南,用綠色、黃色、紅色三種顏色來劃分那些是建議可食用海鮮, 環保海鮮 例如香港龍躉、美國比目魚及昆士蘭龍蝦等,而那些是避免不食用。 我們每一口美味的鮪魚三明治,不但吃進重金屬、還可能混有血汗漁工的血淚。
環保海鮮: 環保海鮮
記者查詢魚類統營處有否就收魚船的魚獲制訂抽樣檢驗或監管機制,漁護署對此並無回應。 她曾經與印尼海事及水產內閣成員Susi Pudjiastuti討論。 「她對香港漁船的非法活動非常憂慮,他們收的魚比向印尼當局申報的魚多上許多。」海關回覆記者查詢,指由2012年至2018年9月,海關共破獲51宗涉及走私海產的案件,檢獲約八萬公斤海產。 薛綺雯曾經與政府人員談過,法例執行上,目前依賴自願申報,故她稱之為「黑洞」。 環保海鮮 十時出發,首先下網,船內共有500張網,下一趟刺網,需要300張魚網,足足花了一小時。 14米長的中型漁船有三名內地漁工,他們已經工作一年多。
環保海鮮: 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角色
碳排放與不永續漁法選擇下,我們仍然有生態養殖、蔬食等更友善環境的選擇。 綠色: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捕撈或養殖方法對環境造成較小影響。 黃色: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應以「綠色」海鮮為首選,其次才是黃色。 紅色: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其野生種群更因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應盡量避免食用。 香港人愛吃海鮮,不論過時過節,抑或是朋友聚會,餐桌上總離不開魚、蝦、蟹的蹤影。
環保海鮮: 可持續海鮮Fact Check!
有些養殖場從野外收集幼魚,再將幼魚養至合適體型才出售,這種養殖方法非常不環保,更可能會加劇破壞生態平衡。 因此,除了有愛護海洋的心,我們亦要懂得如何精明選擇。 環保海鮮2025 不論是野外捕撈還是養殖的海鮮,在不損害海洋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既能滿足我們的飲食需求,又能滿足我們的子孫後代,就屬於環保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