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堂內有楹聯以「嗇色」 二字為聯首:「嗇節有餘三教同源承一脈,色空雖幻眾生樂善自千秋」[3]。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1998年起,政府經租者置其屋計劃先後出售了鳳德邨(1991年)、竹園北邨(1989年)、黃大仙下(一)邨(1989年)、東頭(二)邨(1982年)予原租住住戶。
-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 「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
- 提供網上祈福是希望讓海外善信不用親臨黃大仙祠仍可禱告祈福,善信登入網頁[12],輸入姓名及祈願内容後,園方定期將祈福人士名字及祈願資料由數據處理庫列印出來,交由道長會舉行儀式,誦經及禱告,代為祈福。
黃大仙站位於黃大仙區的中心地帶,且有不少交通工具接駁區內的住宅及工業區,因此車站的需求量相當高。 而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該站亦是實施人流管制的車站之一,部分入閘機會關閉以限制人流,是黃大仙區最繁忙的車站。 黃大仙站(英語:Wong Tai 日本城黃大仙 Sin 日本城黃大仙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黃大仙龍翔道,屬於港鐵觀塘綫的鐵路車站,於1979年10月1日隨修正早期系統通車而啟用[3]。 并且,黄大仙祠并非纯粹的道教场所,同时供奉着佛教、儒家的圣哲供人瞻礼。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
黄大仙祠由啬色园所管辖,终年香火鼎盛,慕道而来的善信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日平均逾一万人次访园。 整座祠仿北京故宮建築群而造庭台樓閣,紅牆綠瓦,古氣盎然,氣派非凡,除供奉大仙外更供奉觀音,關帝及中國聖人孔子等,集中國三大教派佛、道、儒於一身。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而於參時有所祈求者多能得償所願,故香火不絕,捐款亦源源而來,除部份作慈善用途外,有餘用作擴建廟宇,故成中國江南最大道觀之一,傳至香港後更是善信無數,是香港眾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 志蓮淨苑和毗鄰的南蓮園池位於黃大仙的繁華地段,旁邊就是高架橋和住宅樓,真可謂大隱隱於市。 南蓮園池距離港鐵鑽石山站僅數分鐘步程,以此作為旅程的起點最適合不過。
- 根據區議會的選區分界,大致上包括了黃大仙區的龍趣、龍上、龍下、鳳凰、天強、竹園北、竹園南、翠竹及鵬程數個選區的範圍。
-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 此外,你還可以徒步前往獅子山郊野公園,從另一個視角,將黃大仙區乃至全香港的景致盡收眼底。
- 位於D出口連接大堂及龍翔道的升降機於2010年1月動工[8],並於2011年12月21日投入服務[9]。
-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 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中,新安縣下分三鄉(恩德鄉、延福鄉及歸城鄉)、七都、五十七圖,合共509條村莊,黃大仙區屬延福鄉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圍村)及「莆岡村」(蒲崗村)[3]。
- 1997年,得中下签,金融危机;2003年,得下下签,遇非典。
- 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電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1996年開幕的斧山道游泳池面積接近兩公頃,室內及室外設有嬉水設施,深受孩子歡迎。 在黄大仙祠参拜毋须付任何费用,但本园希望到祠内的善信及游客支持啬色园的善业,作出捐献,所得善款均会用於社会公益服务。 若善信到太岁元辰殿参观则收取每位港币100元的入场费,收入主要用作维修及管理,其馀则作慈善用途。 參觀完畢,坐一站地鐵,就能到達嗇色園黃大仙祠,你可以在這裡繼續徜徉於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之中。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線上靈籤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 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內大量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
1981年香港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日本城黃大仙: 黄大仙站
大堂近客務中心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6][7]。 日本城黃大仙 黄大仙对社会的「大舍」,也从社会收获了「大得」——得到了广泛的人心,形成了黄大仙祠与信众同心协力造福香港的慈善团体。 践行环保,和谐共生处于市中心的宗教场所,通常会因香火过于旺盛,人员过于密集,而对当地环境造成损伤,给周边居民造成困扰。 日本城黃大仙 日本城黃大仙 为此,啬色园在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研发全港首个应用于庙宇的「烟香减少及除味系统」和「环保化香炉」,减少烟香造成的空气污染。
本區的名字來自道教神仙黃大仙,你能在嗇色園黃大仙祠看到他的畫像。 前來求神祈福的信徒們常年絡繹不絕,祠內香火極盛;尤其每年除夕,人流最旺,香客們會在午夜時分進入祠中「搶頭香」,為自己和家人添運。
日本城黃大仙: 公共服務
黄大仙的交通大致上以黄大仙上、下邨为中心,透过小巴及巴士连结往区内各屋苑及邻近地区。 日本城黃大仙2025 区内有两个巴士总站,分别为黄大仙巴士总站及竹园邨巴士总站,提供多条来往港岛及九龙的巴士路线[20],此外专线小巴总站亦分散其中,提供来往慈云山、新蒲岗及牛池湾等地的服务。 另外位于龙翔道的港铁黄大仙站,亦是区内的主要交通转运站,而龙翔道,是九龙区的交通命脉,连接观塘道及呈祥道,可分别通往九龙东部及西北部。
日本城黃大仙: 公共屋邨
1921年4月本園擇定竹園後,蒙文昌帝君乩示,擇吉六月廿四日興工,初期大仙祠規模簡單,只建大殿、麟閣、辦事處、宿舍、大閘、水井等工程,其後才不斷添建其他建築物。 美國真人秀節目《驚險大挑戰》(The Amazing Race)第2季曾於本廟設快進關卡;參賽者要到簽品哲理中心第44號檔「上海一枝梅」,並由Amelia Chow看掌相及臉相以過關。 韓國真人秀節目《Running Man》(런닝맨 )第73集亦曾於本廟取景,其中CNBLUE成員鄭容和為該特輯嘉賓之一。
日本城黃大仙: 巴士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
日本城黃大仙: 主要私人屋苑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日本城黃大仙2025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英尺,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而1966年開幕的麗宮戲院,有3,000座位,是香港最多座位的戲院,於1992年結業。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
日本城黃大仙: 公共設施
1965年起啬色园注册成为慈善社团法人,其中,香客所捐赠的香油钱均会用于教育、医疗、赈灾等慈善活动中。 凤凰新村是黄大仙区内第一座私人屋邨,在六十年代落成,附近的街道亦以凤字为首,形成一个小社区[11]。 黄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为主,私人住宅大多数建于东北面,建有港铁黄大仙站。 日本城黃大仙2025 区内学校包括圣文德书院、协和书院、天主教伍华中学、圣博德天主教小学(蒲岗村道)等。 根据区议会的选区分界,大致上包括了黄大仙区的龙趣、龙上、龙下、凤凰、天强、竹园北、竹园南、翠竹及鹏程数个选区的范围。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為範圍。
日本城黃大仙: 歷史年表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佛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與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 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7]。 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為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