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建於1922年,最初為傳教士避暑度假屋,當年原選址於大帽山,惟木製棚舍遭強風吹倒。 傳教士遂改用石頭於大東山築成石屋,惟隨傳教士離開日漸荒廢。 多年來,爛頭營業主成謎,但不時有行山人士偶遇石屋住戶。 爛頭營2025 1923年,一群失意的外籍傳教士因為種種原因,想要在英屬領地內興建一個廉價的高山營地。
- 中大團隊首年將專注於搜集爛頭營的文獻紀錄、實地考察建築物及地理景觀,以及爛頭營和大東山一帶的生態環境與遊客影響基線調查等;第二年開始修復其中一間石屋;最後階段則透過實地教育活動和數碼平台進行公眾教育。
- 其實所謂的爛頭營是一間小石屋,有傳聞說是當年英國傳教士興建的避暑小物,但如今已成為一個打卡景點。
- 如欲選擇在伯公坳離開的人士,需預留時間候車。
- 很多山客以為石屋已荒廢,多年來謠傳過這裡曾是軍營、被日軍佔領過,其實石屋群依然有人使用、居住及保育。
翻過大東山山頭,不難發現一群貌似荒廢了的石屋群,井然有序座落在不同的小山丘上。 這22間石頭屋又叫做爛頭營,是1925年至1934年興建的。 20年代,中國南方廣州一帶不同教會的外國傳教士, 經常都會到山上避暑,當年他們輾轉來到香港大東山上建石屋作退修之用,至今已差不多有100年歷史。
爛頭營: 爛頭營曾成為難民營 開過學校?
營地的最初選址原來並非大東山,而是大帽山(Tai Mo Shaan)。 由於棚舍迎海而建,而且由木材搭建,結構簡陋,最終敵不過強風的吹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試圖在大帽山的另一邊以及馬鞍山(Saddle Mountain)搭建營舍,但都因意見分歧而使計劃告吹。 大嶼山中部地區,從鳳凰山至靈會山一帶,有昂 平、鹿湖、薑山、地塘仔等谷地,這些地方,從 清末開始,便有梵剎興建。 尤其在民初之際,國 內政局不穩,因這裏「形勢渾雄,風景優美」, 吸引很多南來僧尼在此弘法潛修。 在1957 年的《大 嶼山志》所記,當年在昂平、鹿湖、薑山、地塘 仔等地,共有寺宇靜室八十多所,這四地,被稱 為大嶼山四大佛教叢林。
- 早年經常看見有山客破壞石屋和大東山生態的行為,尤其在芒草季節,成百上千的登山人士一擁而上,非法露營、在石屋前隨處便溺、踩上石屋屋頂、亂扔垃圾等行為,都讓屋主很困擾。
- 登上大東山頂途中其實會經過一個「石陣」,其中一塊名為「跳板石」,同樣是「排隊打卡點」!
- 都是老生常談了,別要爬上屋頂影相,一來可能破壞屋頂,二來屋頂日久失修,對你也有危險。
- 坊間有很多大東山的路線介紹,可能指3至4小時就行完,但行山時間宜預鬆不預緊。
- 大東山又名為大崠山或大峒山,「崠」及「峒」相通,意思是山脊或山峰不齊,正符合大東山及二東山一帶的山勢。
二東山(英語:Yi Tung Shan),原名二楝山[1],是香港一座海拔747米的山峰,位於新界大嶼山東部,大東山西側。 要登上大東山的山友,請帶備足夠的水和乾糧,或者在東涌上巴士出發前購買,全因四小時的路程中並不會有任何補給點,以免體力不支或缺水。 也請各位在飲食過後帶走自己的垃圾,以免破壞大東山的美景和環境。 爛頭營2025 在前往爛頭營的步道兩旁都是遍野的芒草,這自然是行山路線中最重要的打卡景點!
爛頭營: 大東山行山注意事項
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同行山路線都聚滿人群,今午大東山亦處處見人蹤,惟未見有人攀上爛頭營屋頂,行山人士大多坐在爛頭營旁休憩。 市民石先生及張先生行山多年,石先生指大東山每年秋天都會吸引大批市民上山觀芒草。 對於大東山爛頭營加設鐵欄,他認為若業主認為有需要,加設鐵欄亦無可厚非。 大東山長久以來以芒草及「爛頭營」聞名,故成為行山勝地,但常有行山人士不聽勸告,攀上歷史悠久的爛頭營屋頂「打卡」留念。 網上流傳照片可見,近日其中一間爛頭營的業主裝了鐵閘,並拉起鐵線圍封,以防有人闖入。
約1945年,當地更興建了一個可容納70人的食堂(Mess Hall)。 後來築起的營舍空間更大,設有床鋪、供水設施,以至電燈。 沿鳳凰徑第二段的石級路直登大東山,便見星散的爛頭營。 近二東山的路口處,左行繞其而走(下一分岔路口可左走經黃龍坑郊遊徑下降至東涌)。 隨後繼續依照鳳凰徑指示,繼續下降至南山的嶼南道完成行程(或可續沿鳳凰徑、嶼南道走至梅窩)。
爛頭營: 登山建議路線
前往欣賞芒草和拍照時,切勿另闢新路及踐踏芒草。 大東山位於南大嶼山,原稱「大峒」,英語作「日落山」(Sunset Peak)。 海拔高度869米的大東山,西靠鳳凰山,右連二東及蓮花山,是香港第三高山。 有關香港鄉郊發展和保育,以至全球建築專業和學術界所注視城市以外的腹地,均有被廣泛討論。 沿鳳凰徑的大路走,也會經過郊野公園的觀景台,繞大東山頂而行,左邊山坡有芒草,右邊則是大嶼山南海岸的壯麗景色。 爛頭營2025 上山途中會見到一些支路,大多是遊人去打卡拍照行出來的小路,但只要跟住最闊的大路走,便不會迷路。
隨海拔上升,山路兩旁的芒草會愈來愈多,影相時要小心其他行山人士,別要阻塞道路。 建議大家帶備一個垃圾袋,將食完或飲完的食物及飲品包裝放入袋中,到下山後才扔入垃圾桶,切勿在山上亂拋垃圾。 體能許可的話,鼓勵大家拾走其他垃圾,為環境出一分力。 若果人人在山上拋垃圾,未來大東山就會變成垃圾山。
爛頭營: 大東山爛頭營 – 解開大東山石屋之謎!山友偶遇住客
香港淪陷期間,所有的建築遭到拆毀,但有兩間倖獲保存下來。 香港重光後,爛頭營協會(LaanTau Mountain Camp Residents’ Association)恢復興建了共四十三間渡假小屋,設有厨房、水塘和管理人員宿舍、餐廳等設備。 現在的營屋仍由私人擁有,部分則由宗教團體管理。 在1925 至1935 年間,一些外籍人士,選擇了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一片高地位置,向政府申請,在山上建立了十二座石頭小屋,稱為「爛頭營」,作渡假和靜修之用。
爛頭營: 旅遊及相關問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大東山爛頭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古村落,包括19座外形粗獷的單層石屋,以及村民共用設施及山徑網絡,百餘年前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用作避暑、傳教和療養。 爛頭營在香港以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都有很獨特的地位。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1,250萬元進行修復保育,百年古蹟有望重煥生機。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及其團隊,繼去年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逾千萬元推行「重塑水口」項目後,今年再獲資助約1,250萬元,進行名為「重塑爛頭營:透過參與行動共創建築復修及自然保育」的保育管理協議項目,為期3年。
爛頭營: 大東山景點推介
由伯公坳行上大東山不用涉水跨澗,如果在秋冬晴天登山,路面不會太滑,穿上乾地防滑能力理想的行山鞋即可,鞋底的狗牙能夠幫你在上落時抓住地面。 就算沒有行山鞋,也請穿運動鞋,真的別要穿高跟鞋。 下山時,則要過對面馬路,因為往東涌方向的巴士站在對面,也是搭11、3M或者23號回東涌。 你要有心理準備,在秋冬周末假日的黃昏,伯公坳巴士站會大排長龍,很可能要企位,但有時會有加班巴士直接從伯公坳回東涌,看你遇不遇到。 秋冬早日落,日落時間通常在下午5時多,到傍晚6時已經天色全黑,所以建議大家在下午5時前落到山。
爛頭營: 爛頭營 (大東山)
萬一山上遇上意外,或者有阻滯,未能準時下山,都能有照明工具,不用摸黑走路。 爛頭營2025 建議大家用背囊盛載補給,空出雙手,盡量別要拿住手袋或者膠袋行山。 大東山的路陡峭,如果失平衡跌倒時,有雙手保護自己,而且如有行山杖的話,可以用杖幫忙上落山。 行山杖會令你上落山時舒服一點,減輕腿部的壓力。 爛頭營2025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爛頭營: 香港梅窩酒店
而上文中提到的食堂,據說便是在11號對面的那一間石屋(編號不詳)。 1924年夏,探險隊由長洲乘小艇至梅窩,朝大東山進發。 爛頭營2025 其中有隊員成功搭起棚舍,並在那裡享受了一個短暫的夏天。 隨後棚舍相繼築起,更在1926年夏天接近完工。 二東山與蓮花山之間的山坳,今稱「雙東坳」,惟卻非位處大東與二東之間。 有指現今地圖上的「蓮花山」實為誤植,該峰應作「二東山」。
爛頭營: 大東山簡介
離開馬路,行上兩步,便有兩個太陽能廁所,還有涼亭及野餐桌,之後跟住鳳凰徑的路牌上大東山,全程都是泥路及石路,上山的路大多是石級,有的石級很高。 伯公坳及大東山上都是沒有補給的,山上沒有士多或者豆腐花吃,故請於東涌買好所有飲品及食物。 在東涌巴士站旁,東薈城的地庫有一間大超級市場。 上大東山的路有很多大石級,登頂的路更加陡峭崎嶇,就算你不登頂,沿鳳凰徑繞過山頂往爛頭營的路也滿佈碎石,所以建議大家穿行山鞋。 數香港近年最熱門的郊外美景,除大東山芒草外,便是元朗大棠紅葉。
爛頭營: 大東山爛頭營加裝鐵閘 圍封千呎 警告字眼﹕請不要進入!
直至三個月前,他成功從鄰屋水井接駁水喉,屋內始成功有水。 不過,對於爛頭營加鐵閘一事,Fred並不知情。 編按:Anthony 爛頭營2025 爛頭營2025 還拍攝了爛頭營義工團的聯絡方法,大家有興趣前住參觀可以嘗試聯絡。 不過請切記這裡並非甚麼旅遊景點,大家應該抱著認識和推廣保育的心態去參觀,謹記不打擾才是對最好的。 又名雞翼角炮台,建於清朝康熙末年,內設炮八門,營房二十間。
爛頭營: 【 時間,地點,人物 】
如果打算登大東山頂的朋友,建議多帶一對手套,因為離開鳳凰徑攻頂的路很斜,可能需要用手扶住兩旁的植物及石頭。 手套不用太貴,二三十元一對的3M手套已經足夠,在家居用品店及五金店有售。 大東山是個看日落的好地方,但要留意,夕陽下的芒草雖美,但太陽一下山,天色便會很快全黑,下山的難度增加,易生意外。 建議有行夜山經驗的朋友,才好在大東山頂等看日落,而且一定要帶足照明工具及保暖衣物,最好帶備頭燈;否則,請於下午3時左右準備離開爛頭營或大東山山頂。
爛頭營: 大東山神秘石屋的身世之謎
已居港36年的英國人Mark,年輕時由倫敦開車去了澳洲、南美旅行,途中因為花盡旅費,輾轉來到香港找工作,他說當時已愛上這城市。 即使結婚後曾跟太太去新西蘭定居,最後還是捨不得,搬回香港定居在貝澳。 90年代在大東山行山時,跟現在山客一樣以為石屋已荒廢,後來有機會去過一位跟教會有聯繫的朋友的石屋,才聽到它背後的故事。
爛頭營: 大東山睇芒草須注意難度 附推介路線、交通、攝影攻略|行山
該項目將透過修復歷史建築群、保護生態環境、及培養遊客尊重居民私隱和愛護環境的意識,推動爛頭營及其周邊地區的長遠保育與關懷。 團隊首年將透過實地考察、參考文獻等,詳細記錄爛頭營建築群的價值和大東山生態多樣性,並會分析遊客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以填補坊間對相關資料的空白。 爛頭營 第2年及第3年則將分別開始修復「看守者」宿舍,以及開發數碼平台進行公眾教育,推廣愛護環境意識,從而達至長遠保育。 坊間有很多大東山的路線介紹,可能指3至4小時就行完,但行山時間宜預鬆不預緊。 再者,行山可能只是行4小時,但如果你打算上山野餐,之後到處拍照打卡,並會在某些熱門位置排隊影相,那麼,就不止4小時,故建議預6小時。 此外,在芒草季節的周末假期,人山人海,山路又窄,往往要排住隊上落山,也難以行得很快。
爛頭營: 歷史
1月6日下午2點左右,譚先生相約友人,於伯公坳起步登上大東山,同行已發現一行十多人的登山者,帶備完備紮營工具一同起步登山,據譚先生憶述,對方平均年齡約35+,其中更有一位幾歲大的小朋友。 若果你上午11時從伯公坳起步,中午12時料可行到海拔600米以上的芒草密集區。 你會發現芒草夾道歡迎,滿佈山坡,相信任何人都按捺不住拍照,但影出來的效果可能難令人滿意,原因是時機未到。 此外,建議大家帶多一隻哨子,以作緊急求救之用。 大東山滿山芒草,萬一你倒在其中一個草叢中,的確很難找到你;若果你吹響哨子,可以令其他山友及救援人員更容易找發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