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醫生致力於社會服務為殘疾人體育貢獻,曾任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青年獎勵計劃事務委員會主席及獎勵計劃理事會委員,以及香港足球總會名譽醫事顧問等。 從2004年, 她兼職為工商管理及電子商貿碩士導師, 稍後更成為英國一所大學的三個國家MBA的質量管理。 在2005年開始, 她亦為香港電腦學會策劃一個前所未有的IT專業認證項目。 自2010年,她聚焦於無障礙交通、無障礙設計、資訊科技系統及其他社會服務, 主力於香港復康會、政府部門及非謀利機構。 陳教授現為社會工作訓練及人力策劃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質素保證局委員。
2013年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一項跟進了40,000多人近30年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束後約有30,000多人死亡,當中只有5至6%由腸癌引致,以有接受腸癌篩檢者,死亡率較低,只有2.2%死於腸癌,較沒篩檢者的3%為低。 外科專科朱建華醫生指出,現時已知與腸癌有關的基因共有10多種,大部分腸癌均由基因變異引起。 「但實際上由哪種基因引起,兩者之間的互為關係為何,醫學界至今仍未掌握。環境因素如不良飲食習慣則為加速疾病發生的因素。」而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就更與基因變異關係密切,此兩種病的患者患腸癌的風險分別高達50及70%。 大腸癌與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高動物脂肪、高蛋白質及低纖維飲食均有可能提升大腸癌風險。
岑信棠醫生: 醫生列表
自從90年代起,林先生已為多個非政府組織包括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機構主持管理培訓課程。 現時林先生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NGOs薪酬調查顧問委員會、香港學生輔助會執行委員會、及香港乳癌基金會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等成員。 方敏生女士為資深專業社工,曾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 在進入社聯工作以前,她是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透過在前線服務、學院工作以及擔任國際救援組織及政策倡議團體的領導工作,她在本地及國際社會福利界已累積豐富經驗。
藝人莊鍶敏拿督父親莊寶早前秘密入院,消息指他年初來港期間感到不適,連月來身為長女的莊鍶敏,每日輪流與弟妹往醫院探望,希望父親早日康復,而莊思明男友楊明亦有現身醫院,並每次都佷有心提湯壺給未來外父。 31歲嘅陳凱琳(Grace)自2018年與鄭嘉穎結婚並先後誕下三名兒子,生活幸福美滿。 雖然Grace減少幕前拍劇工作,不過佢亦不時於社交平台大曬造型照、分享美妝教學及煮食心得等影片,深得網民喜愛。 日前,佢喺小紅書分享煮食影片,素顏嘅佢更不時露出小蠻腰,網民除咗指佢身材冇走樣之外,亦心痛佢肚臍凸起兼四周變啡。
岑信棠醫生: 岑信棠醫生 DR. SHAM SHUN TONG, JONATHAN
他目前是耀能協副主席和社區支援服務管理委員會主席,香港小童群益會名譽秘書,耆康會,青年企業家發展局,和香港遊樂場協會董事局成員,高福耀紀念學校副校監,和耀能協會管理三間特殊學校顧問委員會委員。 幸好近年醫學發展迅速,乳癌病人可以透過化療或荷爾蒙藥物縮小腫瘤,避免不必要的全乳房切除,不但可以保持原有的外觀,亦能同時有效控制病情。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教授,腫瘤專科醫生,行醫四分一世紀,親眼見證科技進步,癌症由不治之症,至大部分都有得醫。 現為全仁醫學診斷中心榮譽顧問, 麥理浩復康院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香港能人專上學院諮詢委員會成員。 馮先生於2009年已開始參與本會之資訊及通信技術副委員會的工作,曾對本會資訊科技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現為數碼轉型委員會之主席。 在香港,他曾任以下香港特區政府委員會:康復諮詢委員會主席、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及曾任以下非政府組織的委員:平等機會委員會、醫院管理局公眾投訴委員會、九龍醫院和眼科醫院的管治委員會、香港公益金入會、預算及分配委員會。
- 據悉,勞永樂曾經在中學年代受朋輩影響而吸烟,其後成功戒掉數十年,但終敵不過癌魔;而其妻亦於2013年因肺腫瘤逝世,二人育有一子勞啟仁。
- 由於阿梅不希望失去乳房,醫生嘗試為她處方TAC組合化療作治療方案,結果不但成功控制了癌細胞的生長,為阿梅保留了乳房,之後再加上荷爾蒙治療至今四年內亦沒有復發迹象。
- 在2010年8月,鄭博士榮獲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頒授「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之榮譽,亦於2014年10月獲金鑰匙國際聯盟委任為顧問。
- 在一年多以前,國際上批准使用新的口服標靶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此藥有約10%的機會將腫瘤縮小,另外可使約四成病人的腫瘤停止生長,有效將病人的存活期延長四成左右。
- 【本報訊】癌症一向被視為不治之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大部分癌症患者仍對治癌抱「無得醫」、「治療傷身」等五大謬誤,諱疾忌醫,令病情惡化。
- 被形容為「無聲殺手」的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死亡率達28.5%;也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僅次於大腸癌。
故透過檢查如大便隱血檢測、大腸鏡及早發現,可有助預防及提升治癒可能。 陳先生說,醫生預期他只剩下一年壽命,令他從天堂跌落地嶽,「佢哋視人命如草芥,去咗覆診七、八次,每次都照X光,照咗十幾廿張,每次都話係血管陰影,佢哋知道係癌症時,全部(醫生)都打個突」。 為他覆診的醫生不乏部門主管及資深專科醫生,「你話多人排隊,可以叫我自己畀錢照,但佢哋從來冇咁講」。 陳先生指自己月入只有1萬多元,沒能力看私家醫生,否則或可挽回自己的性命。
岑信棠醫生: 健康解「迷」
黃錦明先生是資訊科技和電子商貿的專才,現擔任多間亞太區電子商貿和資訊科技公 司的非執行董事。 黃先生在資訊科技、管理和商務發展具有超過三十年的豐富工作經驗。 林亢威先生退休前有超過30年的廣泛人力資源管理經驗,曾服務於瑞安集團、國衞保險、香港電訊/CSL、大昌行、及中國海外/中國建築集團。 他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現為浸會大學),並從東亞大學(現為澳門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馮家聰先生是資深的資訊科技專家,擁有超過三十五年於不同行業應用資訊科技的經驗,專長包括系統架構,數碼創新與轉型, 退休前曾任HPE 香港及澳門區的技術總顧問,負責技術有關之市場策略。 再之前他也曾於著名企業例如香港機管局,EMC, Sun Microsystems, Scotiabank, 陶氏化工等擔任高層技術及管理工作。
岑信棠醫生: 健康解「迷」逾7成肝癌患者確診已到晚期!醫生:一二線標靶藥接力治療可望延長存活期
壯年爸爸今年3月起到瑪嘉烈醫院求診,經過半年8次覆診,照了約20張X光片,均顯示左邊肺部有黑影,但醫生揚言一切正常,直至上周中秋節才確診他患上罕見的類淋巴上皮癌,只剩下一年壽命。 岑信棠醫生2025 「剩低老婆同個3歲仔仔,唔知點算好」,現時他每天用錄音筆錄下自己的一字一句,讓兒子將來可以憑聲音懷念離去的爸爸。 勞永樂醫生2012年參加立法會港島區直選,選前呼聲很高,惟選前一個月突然腰痛,因而影響選情。 他事後在公開場合透露,神經線「壓住一啲惡性的東西」,又指這種病若在30年前發生,存活率僅數個月,幸好醫學昌明,他才可捱至今時今日。 據悉,勞永樂曾經在中學年代受朋輩影響而吸烟,其後成功戒掉數十年,但終敵不過癌魔;而其妻亦於2013年因肺腫瘤逝世,二人育有一子勞啟仁。 因家母一直由政府醫院跟進,所以岑醫生叫我繼續返政府睇,無需見他。
岑信棠醫生: 服務
三十多歲的吳小姐去年確診第四期肺癌,她最初以為「一定會瘦、落床無力、甩頭髮」,但接受標靶治療後「行得走得、食得瞓得」,肺部腫瘤體積在三個月內不斷減小,近月更可從事文職工作。 八十二歲的鄒先生於四年前確診第四期大腸癌,已立下遺囑,但接受標靶治療後,加上日常多運動、飲食健康,現時病情受控,他笑指:「遺囑用唔着,最緊要樂觀唔好驚」。 岑信棠稱,晚期肝癌腫瘤大於十厘米,一般已難做手術切除,患者可服用標靶藥物,截斷腫瘤的養分供應。
岑信棠醫生: 健康大晒
岑教授由1993年至2015年及由2019年至今擔任香港復康會義務秘書。 去年發表針對華人肺癌患者的OPTIMAL研究,在五百四十九名中國第三B或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檢測到一百五十四人有EGFR基因突變,並隨機分兩組,分別服食標靶藥厄洛替尼或組合化療作第一線治療。 結果發現,標靶藥組較化療組遲三倍時間惡化,達十三點一個月,也可降低八成四復發風險,平均有八成三人對藥物有反應。
岑信棠醫生: 好市多這商品119漲到175元 會員卻群起感謝
他現正擔任香港復康聯會的副主席、香港傷健策騎協會的遴選委員、扶康會董事局委員、及醫管局九龍中及九龍東聯網的倫理研究委員會成員。 岑信棠醫生2025 他積極義務參與社會工作,除了參與本會多個委員會,領導本會發展多元化的復康服務外,他曾擔任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現擔任香港復康聯會主席。 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早前接受TOPick記者訪問時亦指,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岑信棠醫生: 最新文章
肺癌一直是本港頭號殺手,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需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 惟標靶藥非人人適用,部分肺癌病人尤其是吸煙者,只能依賴副作用多、療效較低的化療,復發患者使用化療更難以控制病情。 有臨床研究發現,癌症免疫治療可提高存活率,為肺癌復發患者提供多一個治療選擇。 到目前為止,根治肝、膽、胰腫瘤的最佳方法,仍然是以外科手術將之切除。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在肝、膽、胰手術方面是世界知名,在中國肝癌是比較普遍,因此造就了香港這方面的盛名。 因為香港有最好的人才及技術,可以進行比較大型及複雜的手術去根治肝、膽、胰的癌症。
岑信棠醫生: 香港醫生集中地
標靶治療每月費用介乎一萬多元至數萬元,岑信棠希望政府提供資助,他出版《截擊癌細胞》一書為大眾拆解治癌常見謬誤。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今早得知勞永樂逝世的消息,坦言自己曾與他一起在控煙辦工作,對於痛失戰友感到惋惜,認為他醫學常識豐富,積極參與社會不同界別,並提供了不少專業意見。 岑信棠是個直言直語的人.,但他診斷非常清楚.有權威感.佢有信中醫.介紹咗中醫給我們睇.所以我媽媽果時是中西合併的.我感到佢思想開放.肯試最新方法..不一定是西醫最好. 方女士自1993年加入本會成為會員,於1993至2003年獲委任為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在籌辦深圳頤康院時帶領籌委會督導興建項目。 鄭振輝博士為豐盛創建控股有限公司之總經理 – 營運並兼任該公司旗下新中國洗衣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之職。
岑信棠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一般肩關節痛只會在活動關節時痛楚;若是因肌肉緊張或疲勞引發的「頸梗膊痛」,則通常兩邊肩膊同時痛楚,痛處較接近頸項。 年僅三十多歲的張先生是中學體育教師,一向甚少病痛,但自小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去年九至十月期間突感右上腹痛、氣促及體力下降,右肩亦持續疼痛,初時以為肺部有問題,但照X光後顯示肺部正常。 回港驗血及接受電腦掃描檢查,赫然發現患了晚期肝癌,腫瘤達十五厘米,癌細胞已擴散至肺部,及經肝臟的下腔靜脈延伸至右心房,因而引起氣喘及乏力,雙腿水腫。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稱,難判斷患者出現徵狀後半年才確診,會否令病情惡化;另外如患者較肥,照X光的肺部影像確會「冇咁清」。 黃先生是香港復康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數碼轉型委員會副主席、無障礙運輸及旅遊委員會副主席、財務委員會委員、管治及企業事務委員會委員、藍田綜合中心重建計劃督導委員會員和頤康院擴建計劃督導委員會委員。
岑信棠醫生: 委員
隨着港人飲食西化、生活環境的改變,本港女性患上乳癌的機會亦愈來愈高。 根據香港癌症統計資料中心的數字顯示,乳癌是本港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三,亦佔據女性癌症發病率中第一位置,單是2010年乳癌新症個案超過三千宗,平均每十萬人中,便有約五十五人患病。 岑信棠醫生2025 女性乳癌患者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有所下降,相信是由於不少女性主動接受定期乳房X光造影檢查及自我乳房檢查,早期診斷,繼而及早接受治療有關。 岑信棠醫生2025 肺癌患者EVA(左起)、乳癌聯席代表、癌症基金會代表、岑信棠醫生及創域會代表。 以往放射治療因科技所限,常有機會傷及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如腸臟、肝、腎),所以比較少使用在肝、膽、胰腫瘤的治療方面;但因近代醫學技術進步,出現了調強放射治療及數碼導航刀,可以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令治療效果提升。
健保署表示,藥價調整是每年例行作業,自2013年起試辦 DET,於總額預算下,當實際藥費支出超過年度藥費支出目標值,則於隔年啟動藥價調整,以有效管控整體藥費支出,替民眾荷包把關。 調整時也會考量廠商的合理利潤,給予基本價及調降幅度的保護,確保藥品穩定銷售,使藥品產業穩健發展。 雖然品項變少,但黃育文提到,健保署衡量疫情、俄烏戰爭、通貨膨脹等因素,藥價調整金額適度校正為81.8億元。 為確保供藥穩定,此次藥價調整也設有3項原則,包含已低於地板價的藥品不調整、調整後低於地板價則以地板價為限、已向食品藥物管理署通報並經評估確認短缺的藥品也不調整。 藝人岑日珈(Angie)早前承認有新追求者,據知是新加坡一個心臟科醫生,早前對方應邀來港出席一個活動而認識,暫時還在了解階段。
【本報訊】人生有很多個半年,但對肺癌患者而言,半年可能足以改變生死。 一名三十四歲病人今年二月因咳嗽向私家醫生求診,照X光發現左邊肺有陰影,因懷疑是腫瘤,近月多次到瑪嘉烈醫院再檢查,期間至少六名專科醫生指他身形肥胖,照到肺部「花咗」屬正常,延至中秋節才診斷到他患上三期肺癌。 瑪嘉烈醫院不認為事件為延誤醫治,指病人三月肺部支氣管有腫脹,疑是肥胖及呼吸不暢順,已轉介專科治療及進行睡眠窒息測試,七月尾覆診才發現病人左肺有陰影,抽痰化驗及胸部掃描後,顯示疑似腫瘤,九月中再做肺組織化驗,證實患上肺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表示,類淋巴上皮癌的腫瘤細胞內,會有很多可引致鼻咽癌的EB病毒,故必須檢查病人鼻咽是否亦有癌細胞。 因南中國人口中有97%人有EB病毒,故中國人有類淋巴上皮癌的機率較外國人多。
80年代於《神雕俠侶》飾演黃蓉的本港資深女演員歐陽佩珊,也是沒吸煙習慣下患肺腺癌,本月上旬離世,享年63歲;曾經出演電影「赤壁」的44歲日本歌舞伎男星中村獅童今年5月確診患上初期肺腺癌,上月已完成相關手術。 被形容為「無聲殺手」的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死亡率達28.5%;也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僅次於大腸癌。 太太遇到好醫生, 岑醫生為人親切, 岑信棠醫生 細心分析太太病情, 耐心施診, 並清晰明確的講解病情, 使她放心地去醫治, 精神情緒漸漸得到舒緩, 是位可靠及值得信頼的好醫生. 係口服,醫生話食呢隻葯最好的情況只係可以控制到目前的病情不惡化,我上網睇人地話最多一年命,唉! 岑醫生好好人,好細心分析我太太病情,解答好多病情上會遇到的問題及關心她情緒上的問題,他真是一位好有醫得的醫生。 本來想為家人尋求second opinion, 但醫生睇過病歷報告就只說”無意見”就耍走我, 連見面和解答問題既機會都唔俾, 感覺不好。
病徵包括咳嗽、咳血、痰多、氣喘及胸口痛,患者以年輕人如30多歲為主。 岑信棠醫生2025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即1期、2期及部份選擇性3A期都是以切除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案,把局部位置的腫瘤以傳統開胸手術或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 就膽管癌來說,在國外並不常見,但在中國卻比較多,因為在以前,南方中國居民多喜愛吃淡水魚的魚生,容易患上膽管的寄生蟲病,令膽管出現很多像小沙石般的膽石,不斷造成膽管發炎,繼而引發膽管的腫瘤。 膽道癌的治療基本上都是以外科手術切除,但若病人的情況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時候,可先用內置支架將管道接通,之後再配合藥物治療。
岑信棠醫生: 生活熱門新聞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教授岑信棠在本台節目表示,不吸煙是預防肺癌最有效方法,但近年空氣污染問題加劇,不吸煙但患肺癌的人士增加。 他指,肺癌初期病癥包括咳嗽、有痰、氣喘,嚴重的更會出現胸痛,一旦持續十天八天便要求醫,在可行情況下會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進行化療和放射治療,晚期出現肺積水情況,便要接受藥物控制。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表示,學系聯同香港癌症基金會,推出肺癌鬥士課程,免費教授病人及家屬應對癌症的知識,指不少患者家人會就治療方式爭拗,患者和家人的情緒亦會互相影響。 肺癌患者文哥表示,確診患病後有一段時間不想接觸人,想逃避現實,後來聽講座並與其他患者接觸,增加對肺癌認識後,改變心態,認為最重要是保持良好心情,吃好睡好。
岑信棠醫生: 岑信棠醫生 – 尋醫經歷詳述:
8月初覆診時,在陳先生強烈要求下,院方才安排他8月底進行電腦掃描,本月初指他可能肺部有腫瘤,已擴散至淋巴。 此時院方見事態嚴重,立即安排他進行內窺鏡檢查,當時還指屬良性腫瘤。 岑信棠醫生2025 經他要求下,院方上周為他進行背部穿刺檢查,中秋節當日證實他患上罕見的類淋巴上皮癌,已屬第三期至末期。 陳先生34歲,沒有吸煙習慣,今年3月不停咳嗽,氣喘甚至不能說話,到私家醫生求診,照X光片顯示肺部「很花」,左邊肺部有黑影,隨即轉介他到瑪嘉烈醫院求診,怎料這是噩夢的開始。 岑信棠指,由於肺癌初期可以毫無徵兆,故一般在患病晚期才會發現。 由於何的的癌細胞沒擴散,故預料何的肺癌屬最早期,估計是透過驗身發現。
而第三代化療組合則名為TAC,即Taxotere + Adriamycin + Cyclophosphamide三種藥物共同使用,患者須要接受六個療程,療期約四個半月,由於藥力更強,患者需要同時使用較高劑量的升白血球藥物,平衡化療的副作用。 今早因末期肺癌不治病逝的著名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與其大學同學妻子、婦產科聖手容曉茵醫生,同屬非吸煙者,但夫婦二人卻不幸地相繼因患肺癌及肺腫瘤病逝。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分析,近年愈來愈多肺癌患者屬非吸煙者,這是全球性的趨勢,估計與空氣污染問題有關。 他今年三月起,多次到瑪嘉烈呼吸科照X光,診斷出患有睡眠窒息症。 陳先生始終擔心肺部的陰影是癌症,但他聲稱,至少六名專科醫生均說他身形肥胖,照到肺部「花咗」屬正常。
岑信棠醫生: 會員機構
郭鍵勳博士為註冊社工和博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7月中陳先生的菲傭證實感染肺癆,他自費到私家診所照X光片,肺部仍有黑影。 3月10日陳先生首次到瑪嘉烈急症室求醫,醫生指他體重達260磅,左肺有黑影是正常現象。 之後到內科覆診,醫生重複有關言論,完全漠視他仍然不停咳嗽及氣喘的事實。 5月醫生證實他患睡眠窒息症,表示因而導致他肺部有黑影,當時陳先生已心知不妙,「我咳得咁厲害,有乜理由話冇事」。
岑信棠醫生: 健康
現在,貝維斯在國內、香港、亞太區不同機構擔任顧問工作,同時也擔任香港復康會國際及中國部的名譽顧問,也是國際及中國項目及世界衛生組織復康協作中心的委員會成員。 何女士是香港康復護理會的始創成員,並於1998至2006年當選為會長。 她曾擔任醫院管理局護理深造學院的客座講師,導師和臨床導師,並舉辦註冊後復康護理證書課程。 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香港復康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她致力為殘疾人士服務,確保他們享有應有的權利並推動社會共融。 至於第二代及第三代的治療乳癌化療組合藥物,均以藥物多西紫杉醇(Docetaxel)為主幹,第二代則同時加入了Cyclophosphamide,成為TC組合,患者需要接受四個療程,即大約三個月的治療期。
另一個吉非替尼應用在日本晚期肺癌患者的同類研究,相比化療亦延遲三個月惡化。 大型臨床研究發現,使用該抑制劑的肺癌復發患者,其2年存活率、治療反應持續時間都是化療的2至3倍,腫瘤反應率是化療的兩倍,副作用亦較少,現時已獲准應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腎癌及黑色素瘤等癌症治療上。 另一位年約四十五歲的淑貞,在不久以前就透過自我檢查乳房而發現病情,經檢查後證實患者第二期乳癌,部分癌細胞擴散至腋下淋巴,須盡快接受治療。 可惜她的雌激素受體呈陰性反應,在治療方面的選擇較少,醫生續透過化療藥物治療,結果接受TC組合化療四個療程後,腫瘤已明顯受到控制,最後再配以標靶藥物輔助,至今患病一年情況仍然理想。 三十五歲的阿梅就是其中一位受惠者,她四年前誕下第二名小孩後,被確診患上乳癌第三期,腫瘤細胞達五厘米,另有癌細胞擴散至淋巴位置,達四厘米。 如果以傳統方法治療的話,她須要接受全乳房切除手術,而術後兩年內的復發機會高達六成。
岑信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名單 (全港)
陳亮祖亦指,肺腺癌的起因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 他解釋,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一般屬肺鱗癌,非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則為肺腺癌。 兩者患病初期都未必有病徵,至嚴重時會出現咳嗽、胸痛和氣喘等症狀;若腫瘤惡化,則或會出現骨痛等副作用。 乳癌的發病高發年齡是四十五至六十五歲,但近年患者的發病年齡卻有年輕化迹象,資料顯示,年齡介乎四十至四十四歲的組別中,發病人數由1983年每十萬人中有54.8人激增至2010年每十萬人中有101.5人,比率上升超過八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