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對於濕氣重的病人,例如全身水腫病人,尤其是下肢水腫 ,我常用八味地黃丸加五苓散來治療。 八味地黃丸補腎陽虛,加五苓散利水又不傷正氣,通常效果都是很好的。 中醫師梁軒偉指,香港常見的涼茶都有清熱去濕功效,如夏枯草、五花茶、廿四味及雞骨草等。 涼茶是傳統中草藥植物飲料的統稱,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祛濕方法2025 其實涼茶並不是普通的以茶葉沖泡而成的茶,而是草藥熬出來的藥湯,多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 《本草綱目》曾稱粉葛為「散鬱火」,而《日華子本草》就指粉葛「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利氣」,證明粉葛是絕佳的去水腫食物。
透過運動,可加速新陳代謝,維持正常水液功能代謝。 肌力鍛煉,跳繩,瑜伽,HIIT(高强度間歇訓練)都是很好的運動。 濕氣過多,可見睡醒後仍覺疲累,四肢肌肉酸困沉重、關節重痛,頭重悶脹;時常覺得咽中有痰;皮膚出現癢疹,或伴滲液。 在氣象學的角度看,濕氣,為空氣濕度,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 南方氣候潮濕,或居山林海邊濕氣霧氣較重的地方,在濕度高的日子,總覺得皮膚有濕笠笠的感覺,此爲外在的濕氣。 祛濕方法2025 另外,除了成人需要祛濕,嬰兒也會出現濕氣重的情況,有機會影響BB的睡眠質素,或引發其他疾病,媽媽們不妨看看如何幫BB祛濕。
祛濕方法: 方法5:去濕穴位
平日只要將牛蒡略炒後,再以開水沖泡,就可飲用。 第二步就係薑根油紓壓袪風腹部按摩,按摩師同我講薑對女仔好有益,除左可以抗氧化,薑根油有助促進血液循環,能有效解決經期前後的綜合症狀,如排便不順或肚瀉,甚至係肚脹脹的問題。 多數老人便秘皆因氣虛,氣虛亦造成無力傳送糞便,導致老人便秘。 除了補充足夠的水分,中醫臨床治療也會採用穴位按摩、貼耳穴及針灸方法,如下做補充說明。
- 做法︰
- 生姜不仅可以活血化瘀,而且还有驱寒祛湿的功效,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去除身体的寒气和湿气。
- 大家可以將粉葛熬成粥底,配芡實、紅棗等食材作早餐。
- 其味甘淡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特別針對濕氣重引致的水腫,如想功效更佳,可連皮一起煲。
- 中醫師梁軒偉指,香港常見的涼茶都有清熱去濕功效,如夏枯草、五花茶、廿四味及雞骨草等。
- 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其實這對於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 另外,日間戶外運動更可接觸太陽,有助減輕體內濕氣。
看似平凡的 薏米水,在《神農本草經》內是上品,「久服輕身益氣」,味甘淡性微凉,歸脾、胃、肺經,有清熱排膿、健脾去濕、利水去水腫的作用,能潤澤肌膚、美白保濕,並抗衰老、抗氧化。 薏米可與冬瓜、赤小豆一起熬湯,能清暑去濕;如與淮山和蓮子等食材同煮,則可加強健脾的作用,同時可養腎固精。 不過孕婦不宜食用,因薏米可使子宮收縮,有機會誘發流產,而脾胃虛寒者,建議加入生薑和紅棗加水同煮。 因為飲食及生活不良習慣,令脾胃虛弱,使身體無法將代謝性廢物排出體外,長久積存於體內,濕氣濁氣彌漫體内不散,而產生以上濕重症狀,同時亦會影響身體吸收營養。 另外,長期處於潮濕天氣、環境亦會比較容易令體內有濕氣。 要改善便秘問題,除了靠飲食,穴位按摩亦是其中一個方法。
祛濕方法: 清熱消腫益胃:赤小豆
并且,按摩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只要我们能够找到穴位,并且用合适的力度按压,即便是在家,也可以轻松祛除这些湿气。 祛濕方法 祛濕方法 脾脏健康了,人体内部的湿气,自然就会减少,因此想要祛除湿气的朋友记着,一定要少吃盐哦。 婦科方面,濕氣重會有白帶或月經來少腹痛或腹瀉等, 我常用歸脾湯加重四君子湯或附子理中湯,溫中去濕,也是很快就就痊癒。
- 透過運動,可加速新陳代謝,維持正常水液功能代謝。
- 眉豆赤小豆先煮滾,再加入其他材料,大火煲10-15分鐘
- 因為飲食及生活不良習慣,令脾胃虛弱,使身體無法將代謝性廢物排出體外,長久積存於體內,濕氣濁氣彌漫體内不散,而產生以上濕重症狀,同時亦會影響身體吸收營養。
- 雖然粉葛性寒涼,但若能久煎足火候,就能降低其寒涼性。
中醫教分清喉嚨痛原因,並推薦10款紓緩喉嚨痛中藥。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見效,或者你可以試試民間偏方舒緩喉嚨痛。 所以上述食品類別記得一定要少吃,而「多喝水」一定是促進體內循環最快的方法,尤其是暖開水,因為體溫每上升1度,代謝都會提高 10%~12%。 生姜不仅可以活血化瘀,而且还有驱寒祛湿的功效,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去除身体的寒气和湿气。 所以你们可以在泡脚的热水里面加入一些生姜片哦。 除了一些生活习惯之外,生活环境同样会导致湿气入体,所以想要排出身体内的湿气,对于生活环境就要重视起来。
祛濕方法: 薏米紅豆粥
再者,春天潮濕的天氣促使濕重,容易使人特別疲倦、無精神、犯「春困」,以下10款去濕湯水適合春天飲用。 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其實這對於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以下是楊淑媚中醫師推薦12款有效排濕的食物。 中醫角度指,一旦人體濕氣太重,便會容易出現疲乏、沒精打釆,甚至水腫等情況。 經常吃用去水腫食物,是既溫和又養生的去濕消水腫方法,一方面加強脾胃功能和肝氣疏泄的正常運作,另一方面戒生冷食物和飲品,也不要吃得太甜,減少濕氣積聚於脾胃的機會。 根據民間智慧,以下有 10 款去濕食物,可以讓大家每天輕鬆去濕和去水腫。
赤小豆能健脾止瀉、利水(小便)消腫、除煩熱、止渴、解酒濕、解毒排膿、通乳、散瘀血。 臨床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或腹瀉等症。 中醫認為,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
祛濕方法: 濕氣係咩嚟?
利尿消腫、清熱解暑、除濕解毒、通利關節、健脾開胃,還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等作用。 女生難抵擋甜味誘惑,但由於甜品質感黏稠,易讓脾胃積聚水氣,難以排出體外,繼而變成濕重,因此最好適可宜止。 紅豆是女生們的養顏食品,味道微甜,亦能祛濕健脾,有效達到消水腫,特別針對下半身浮腫問題,並去除瘡毒,使肌膚有更好防禦力,顯得更明亮和有彈性。 吃下過鹹食品,血液鈉濃度會升高,身體就會發出將水份留下做為稀釋鈉的濃度;血液和體內水份變多,身體自然變得水腫。 「五味入五臟」,其中「甘入脾」,但甜品的精緻糖類會傷害脾臟功能,致使腸胃蠕動變慢,引發腸胃不適,表示於身體上,就是會生痰和各種過敏。
祛濕方法: 涼茶是祛濕茶?中醫教你分辨祛濕茶成分功效、5 款祛濕茶推薦
於是,我到醫院附近買來煮好的生薑湯,還有清粥小菜,回到醫院,先給母親喝生薑湯。 等過了十分鐘後,母親說肚子不痛了,要吃早餐。 後來主治醫師來檢查,看到母親能吃早餐了,肚子也不痛了,就說「可以出院了」。 我記得有一次,弟弟早上六點多打來電話,說母親半夜肚子痛,在急診室。 我馬上趕到急診室,問知是母親吃瓜類水果太多,現在還會腹痛,把脈沉而緊,診斷是腸胃有寒濕。
祛濕方法: 祛濕方法你要知
3. 戒食冰凍生冷食物、油膩煎炸食物、甜食,戒飲凍飲、酒類,盡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濃味肥膩食物。 多食健脾益氣、除濕利尿食物,如紅豆、薏仁、綠豆、冬瓜、絲瓜、扁豆等。 以下有2個簡易祛濕食譜及廚房家電俾大家選擇。
祛濕方法: 中醫師梁軒偉
因此可將兩者混合沖水,便能減少濕重同時,改善脾虛問題,增加排水的作用,再加入紅豆一起烹煮,相信對祛濕有不錯的效果。 首先體內濕氣,源自於脾胃功能不佳,造成身體代謝水份功能阻塞,而被身體儲存起來,成為死水。 想要改善脾胃功能,加強排濕,就要知道自己吃了甚麼,以及不該吃甚麼。 很多人飲食不節制,要麼就不吃,一吃起來就吃太飽,就容易傷腸胃。 飲食不規律則表現為日夜顛倒,一忙了就忘記吃飯時間,這些都會打亂胃腸消化的生物時鐘。 飢餓時沒吃東西,還會造成胃酸分泌,得不到食物的中和,從而傷到胃,或引起胃食道逆流。
祛濕方法: 涼茶成分、功效各異
早午餐時候常會喝咖啡奶茶,其中成分過半都是牛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牛奶屬於寒濕食物,若然脾胃較差,容易引起肚痛和腹瀉,阻礙祛濕,因此最好盡量少飲。 薏米是祛濕湯水的常客,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清熱、舒筋除疲的功效,是祛濕的絕佳材料,蘆根清熱、利尿、清肺熱祛痰,對止咳有一定幫助。 想要排出湿气,最好的吃一些清淡利水的食物,因为清淡的食物易于消化,不会阻碍湿气排出,而利水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内水分,避免湿气加重。 夏天過食冰冷,或吃太多西瓜,容易引起腸胃寒冷的腹痛。
祛濕方法: · 身體濕氣重?7穴位幫你輕鬆祛濕
本次探討解決便秘的中醫穴道,亦會詳述嬰兒、小朋友、孕婦、老人的按摩方法。 提提大家,倘若有腸蠕動及通便不順之困擾,或可嘗試按壓下列能幫助排便的穴位,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了解。 冰品會造成「脾胃虛寒」,因為冰冷食物進入腸胃之後,會讓血管收縮,因為血流量減少,造成腸胃蠕動減慢,所以體內濕氣無法正常代謝,表現於身體上,就會變得怕冷、水腫、脹氣、腹瀉甚至濕疹。 註冊中醫師邱穎琳曾於受訪時表示,由於香港的春天多霧潮濕,冷暖不定,春天促使濕重出現,即體內的濕氣多。 若人體的陽氣不通,更易受潮濕天氣的影響,加重身體的濕氣。
祛濕方法: 方法1:去濕湯水
在中醫角度上,當出現身體困重、浮腫、疲倦、昏昏欲睡、胸悶、腹脹及大便稀薄等,便屬受「春困」困擾。 假如平日有濕重問題的人,不適的症狀更嚴重。 濕重者可透過日常保健,改善濕重帶來的問題,例如飲用去濕湯水。 天文台預測連續一星期都會下雨,濕度高,想為身體去掉濕氣,除了紅豆及薏米外,去濕湯水可助一臂之力。 女生最怕的水腫問題,亦可能由「濕」所致,濕重的表癥有水腫,水腫令體液流動不暢順,又加重濕狀,形成惡性循環。
天氣干燥及陽光普照時多開窗,使空氣流通;濕氣重,天色朦朧時可關窗並開抽濕機抽濕。 衣物最好掛窗外透過陽光曬乾,勿掛於室內晾干。 天氣潮濕除咗牆身發霉,衣物好難乾透,更會令人因濕氣重而感到唔舒服,所以天氣好、有陽光時,要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有助帶走濕氣。 回南天、陰天時就要開抽濕機,大家可以喺《抽濕機點揀你要知》,參考返揀機嘅注意事項、使用保養貼士。 ╴按摩足三里穴:病患呈坐姿,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按揉足三里200至600次,每天1次;有助健脾和胃,通經活絡,益氣養血。
祛濕方法: 小朋友適合便秘穴位按摩嗎?
從中醫觀點來看,便秘成因乃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引起腸道傳導失調所致。 氣虛為虛秘辯證的其中原因,亦當然有對應的中醫治療方法。 治氣虛便秘的訣竅在補氣潤腸、健脾升陽,以下介紹兩個理氣化濕的穴位,在此提醒,但針對孕婦、病患和體質較差的人,不宜按摩合谷穴。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水沒頂,大火煮15分鐘
【方法】:以上材料洗淨,大棗去核,豬肉汆水待用,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入入 1.5 公升凍水,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小火,煲 1.5 祛濕方法 小時,去沫,加適量鹽,關火,靜置 10 分鐘後飲用。 材料:眉豆(適量)、赤小豆(適量)、粉葛半條、紅蘿蔔1條、無花果3粒、蜜棗1-2粒、果皮1塊 功效︰理氣、健脾、袪濕 做法︰ 1.
拔火罐後出現的印顏色深淺代表身體狀態:無印或淡印的一是健康人,罐內多濕氣、顏色愈深代表愈疲勞或有痰瘀濕等情況。 市面上的祛濕茶種類繁多,內容各有不同,最好諮詢註冊中醫師,以針對個別體質而處方祛濕材料。 現簡單介紹2款配方分別適合寒濕及濕熱體質人士飲用。 白茅根又名茅根,性寒味甘,歸肺、胃、小腸經,有清熱利尿、去水腫的功效,是廣東民間春夏常見的去濕食物。
涼茶舖內,各式涼茶和祛濕茶同時有售,久而久之很多人便把涼茶和祛濕茶混淆,甚至相提並論。 事實上,涼茶和祛濕茶根本是兩碼子的事,別再傻傻分不清! BAZAAR 找來中醫師梁軒偉講解涼茶和祛濕茶在成分和功效上的分別,並且提供 5 款祛濕茶推薦食譜配方,讓大家喝得健康放心。 水液經分布後,會下輸於腎,腎將水液分開,清者會回流體內,而濁者則會變成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在水液代謝平衡的情況下,濕氣有滋養散熱的作用,可以自行散退。 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規律,春夏多雨,孕育生機,秋冬乾燥,豐收采割,周流不息,生機不斷。 祛濕方法2025 有效,內濕凝聚容易造成身體困倦,拔罐可以疏通經絡,激發身體對局部的修復。
祛濕方法: 中醫建議祛濕茶、祛濕湯配方
材料:薏苡仁15克(5錢),荷葉6克(2錢),陳皮6克(2錢),山楂6克(2錢),厚朴6克(2錢),決明子10克(3錢)。 如果中1到2個症狀,代表身體有輕度濕氣;如果中3到5個症狀,代表身體有中度濕氣;如果中6到10個症狀,代表身體有重度濕氣。 祛濕方法2025 夜瞓捱夜、睡眠不足都係導致濕重嘅原因,中醫認為最佳嘅睡眠時間係晚上11點前。
基本上,那些宣稱可即時、快速解便秘的穴位按摩方法或都誇大了,因為通常中醫治療便秘會採辨證論治,而於不同類型的便秘,其運用的穴位和藥物也不同,療效亦根據病患情況及嚴重程度而定。 材料(2-4人分量):鮮土茯苓1斤、五子毛桃1扎、扁豆半兩、水10碗。 做法:將五子毛桃、扁豆洗淨,鮮土茯苓去皮切塊,洗淨。 功效︰健脾去濕,行氣利濕,紓緩濕疹及皮膚過敏。
祛濕方法: 去濕氣最快的是這1食物 中醫師推薦除濕飲食
避免长时间生活在空气潮湿的地方,控制好家中的干燥度,这样可有效帮助我们祛除湿气。 总体来说,寒凉、粘腻、不好消化的食物都要小心些,而夏季最常见的寒凉食物有西瓜、香瓜、黄瓜等,它们都是驻湿的瓜果,容易造成体内湿气淤积,加重湿热症状。 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 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一般也稱為血濁,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 虛證就是身體疲倦、四肢無力,寒證就是怕冷、常腹瀉、頻尿、四肢冰冷、月經來有血塊、少腹痛(編者註: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小便顏色淡如清水。
此時,用生薑切片煮水或加一些肉絲同煮,服用後,很快腹痛就解除。 市面上的祛濕茶看上去都是大同小異,中醫師梁軒偉卻指出並非如此。 祛濕方法2025 「每家商户製作祛濕茶選用的草藥材料皆不一樣,惟大多包含茯苓、生地、綿茵陳、白朮、玉米鬚、布渣葉、夏枯草等等。總而言之,祛濕茶的功效以祛濕利水為主稍加清熱。」飲用前要小心分辨清楚。 夏枯草、五花茶、廿四味及雞骨草等一律是涼茶鋪內常見的涼茶,但中醫師梁軒偉卻指出它們在功效上些微的分別。 其味甘淡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特別針對濕氣重引致的水腫,如想功效更佳,可連皮一起煲。 功效:天樞穴屬於胃經,聯繫大腸,按此穴可促進體內濕邪、毒素自然排出,每次按10至15分鐘至穴位微紅及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