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二︰ 中二學生指上堂要追趕去年已落後的進度,考測繁多,同時,因有特殊學習需要,影響其溫習及成績表現。 學生感到很大壓力,希望憑一己之力排除萬難,適應學業要求,證明有特殊學習需要,亦不會是他的絆腳石。 即使有困難也不會向同學傾訴,不會尋找學校協助,只好匿名致電輔導熱線。
心理衞生會、蘇黎世香港與Z 蘇黎世基金會推出CHILL LAB超正常研究室,利用擴增實境 (AR) 和虛擬實境 (VR)技術,讓青少年透過活動體驗情緒。 一個情緒好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並且激勵自己,有著完善的行為能力。 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表情——無論是面部表情、聲調表情或身體姿態,來進行觀察,也可以從學生的思想、言語流露中去設想,看他在某種情境中去做什麼或不去做什麼,傾向什麼或拒絕什麼。 小學的情緒教育是一種顯性教育,教師通過具體的課程、活動、游戲來達到教育目的,臺灣學者對情緒的課堂教育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均證明瞭課堂情緒教育的可行性。 “情緒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
學生情緒: 香港書展2023觀察:國安法紅線下的下架書、敏感書與新主流
她說今年來書展,主要是好奇「還有什麼可以買」,看到少數「敏感書」,包括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的散文作品,就二話不說買下。 學生情緒2025 記者分別於平日下午和周末晚上進場,感覺人潮都不及疫情前,倒是家長忙於為子女購書、學生趁暑假結伴同行等情境,回復到昔日的畫面。 ”聽見學生的抱怨,她跟他們開玩笑,轉移注意力,“come的喂”,有人接“abc”。 受暴雨影響,社區已斷水斷電,書記,主任和村民為大家送來熱騰騰的餃子,面和粥。 4名帶隊老師商量過,乘坐飛機出行,但考慮到飛機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安全系數高,才選擇最安全可靠的火車。
資深讀者黃女士表示,進場時嚇了一跳,「以前不會那麼紅那麼左,覺得很可怕」。 讀者麥先生就在獨立書店參展商「界限書店」的攤位,一口氣購入三本香港文化書籍,關於香港城市散步路線、老建築與霓虹燈,以及香港地標的插畫。 陶培康表示,其公司今年最暢銷的自家出版書籍分別是飲食散文《味緣香港》和繪本《香港巨大化動物vol.1》,兩本的主題都是香港文化。 他強調,圖書館下架不等於相關書籍違法,促請政府盡快公布審查結果,把沒問題的書籍重新上架,又認為書商不應過度自我審查,他在書展售賣下架書並無收到任何警告。
學生情緒: 教學有辦法:關注學生情緒 訂立「健康日」 海濱行 發呆賽 提升身心靈健康
中國的情緒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較歐美發達國家、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於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情緒教育體現出明顯的特點:從顯性教育到隱性教育的轉變。 這種情緒教育方式的轉變具有現實意義,對於這種轉變的分析和探討,有助於更好的開展情緒教育。 近月,港府康文署轄下的香港公共圖書館以「清理違法或國安」書籍為由,下架數以百計館藏,主要是政治類和歷史書籍,但也有民主派人士的非政治著作,包括遊記、愛情小說和文學評論。
-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0日)《尋求協助以外 大學精神健康教育的缺口》。
- 是次量表為學生自評結果,而非焦慮症的臨床評測工具,惟情況值得關注。
- 中國的情緒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較歐美發達國家、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於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情緒教育體現出明顯的特點:從顯性教育到隱性教育的轉變。
- 即使有困難也不會向同學傾訴,不會尋找學校協助,只好匿名致電輔導熱線。
除了內地專區,今屆場內的中央區域也設有多個展覽攤位,例如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駐港機構亞洲旅遊交流中心推廣「文化絲路之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也在展位推廣「一帶一路」國策。 「我覺得是因為香港變得越來越陌生,很多東西正在或已經消失,有一種集體的情緒是隨時要和香港說再見。」他對BBC中文說。 「很多書現在不能賣,當然會影響我們的財政收入,但為了保存公司,為了明年還能參展,都只能夠自我審查和盡量低調。」陶培康說。 「區家麟有兩本書是十幾年前出版,為什麼十幾年後突然間說有問題呢?我只是在做一直在做的事,沒有改變過做法。」藍藍的天出版社總編輯伍自禎對BBC中文說。
學生情緒: 中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
學生們洗完熱水澡,換上一身乾淨衣服,已經乘坐上另一趟開往豐臺的列車,繼續這場3天前就應開啟的研學旅行。 此次出行,家長只為孩子準備了兩天的餐食,自熱米飯和速食麵已經吃完。 心 中 充 滿 正 面 情 緒 的 人 會 樂 觀 、 積 極 、 樂 於 助 人 , 亦 能 舒 緩 壓 力 。 而 負 面 的 情 緒 會 令 人 陷 於 低 落 不 快 、 自 怨 自 艾 、 意 志 低 沉 、 畏 縮 不 前 和 憤 世 嫉 俗 。 情緒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份,人一齣生便走向死亡,情緒就像死亡,是人性的一部份,也是生命的一部份,是無法規避的。
- 徐小曼引述調查結果指,部分受訪學生遇到壓力時,選擇「與別人傾訴以尋求解決方法」的百分比(30.7%),較去年同類調查減少6.5%,而選擇「在社交平台與人分享」(13.9%)則較去年有輕微上升1.7%。
- 另外,計劃亦設有「真人圖書館」環節,由曾遇過情緒問題的過來人分享經驗。
- 但是,在這種相互制約的關係中,情緒對認知的制導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 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的成功,見證跨界別協作的成效。
- 鑑於現時的年輕人比較傾向與朋友分享他們的不安及感受,因此報告建議為年輕人提供「守門人」培訓,教導他們如何正確應對朋輩的自殺訊息,以及協助他們識別有需要協助的朋輩。
- 除了營造正向、關愛與支持的校園文化,以及加強有關精神健康和生死教育等普及性支援,並關注高風險的學生,報告建議教育局應為學生身邊的人,包括教師、朋輩、大學人員及家長提供「守門人」訓練,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風險的學生。
教育局2011至12學年起分階段在主流中小學推行先導計劃,加強支援自閉症學生,務求發展出適用於本地學校和有效的分層支援模式,促進他們融入課堂學習及社群。 先導計劃成效顯著,局方2020至21學年起把計劃恆常化,並在2022至23學年投放約6,200萬元,大力推展計劃。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組長林錦芳亦分享,一名中一學生生成於單親家庭,其母長期在國內工作,故日常由長者照顧,該名學生為人正直,被老師選為班長,惟亦因而與同學關係不太好。 一次該學生請了數天病假,學校發現其致電母親要求回港陪伴及照顧自己,惟其母認為其「用情緒要脅自己」未有理會,最後該名學生服藥自殺需送院治理。
學生情緒: 青協公布「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但是,在這種相互制約的關係中,情緒對認知的制導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情緒可分建設性的和破壞性的,怨恨、嫉妒、憤怒、偏見都是對己對人非常不好的情緒,放縱這些情緒去發展會變成不可收拾局面,現在腦部磁振造影等技術已經讓人們看到心理與生理的關係。 「這些題材不敏感吧,加上不是我們自家出版的,是寄賣,我看其他書商賣都沒事,那應該沒問題吧。」負責人陶培康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學生情緒 在此政治氣氛下,貿易發展局於今屆書展記者會強調,不會預先審查書籍,亦無「禁書清單」,只要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
學生情緒: 情緒教育的現狀分析
「他們多做師生、宿舍tutor的技巧訓練,比起這些表面功夫好。不如做好生涯規劃,可以多幫助學生找出路。實際點去改善課程設計,而不是給我輔導服務,令我『頂得順』。這樣無法幫我解決問題。」她說道。 參賽學生需要在指尖套上心率監察器,並在限時20分鐘內,盡量保持心跳平穩,教師會定時檢查學生的心跳,最低及最穩定者便會獲勝。 「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怎樣安靜、怎樣呼吸、怎樣靜坐」,林德育相信,孩子親身感受後,便可把當中所學到的竅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助做好情緒管理。
學生情緒: 青少年全健精神科資助計劃接受申請
徐小曼指出,社會上有不少適合青少年的情緒健康資源,她鼓勵有需要的學生需勇敢及主動尋求協助。 而作為家長、老師及成年人,亦應學習提高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能換位思考,嘗試代入他們的角度,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心底話,成為青年的生命守護者。 問卷亦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學生情緒: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青年
特里普利特的一生正好證明,有自閉症的兒童也可以擁有幸福和充實的人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我 們 會 有 不 同 的 情 緒 反 應 。 我 們 應 學 習 多 些 表 達 正 面 的 情 緒 及 有 效 地 處 理 負 面 的 情 緒 , 不 要 傷 害 自 己 和 他 人 。 每 天 我 們 都 會 遇 到 很 多 事 情 , 引 發 我 們 不 同 的 情 緒 反 應 , 例 如 :愉 快 、憤 怒 及 憂 愁 等 。 青 少 年 在 生 理 、 心 理 及 社 交 各 方 面 都 經 歷 較 快 的 發 展 , 令 情 緒 也 較 容 易 波 動 。
學生情緒: 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
20世紀以來,在杜威、凱洛夫、贊可夫等人的努力下,“個性的全面發展”成為了教育的主要理論,強調教育不應只註重理性知識的傳播,也應重視培養學生感受、表達情緒的能力,情緒教育成為教育界熱點問題之一。 個案三︰ 中學學生會成員,本反對一切暴力及破壞公物的行為,但擔心表達意見後會使內閣失卻支持,甚或被排擠,因此選擇掩飾立場,與同學一起叫口號。 他指目前的分化氛圍令他覺得恐怖,壓抑想法亦讓他感到很大壓力及難受。 她在深圳任職小學語文老師,今年首次到訪香港書展,主要想感受不一樣的閲讀氣氛。 她說習近平書籍之多讓她大感意外,「能感受到內地對香港的作用力,政治對這裏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今年讀者一進場館,率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行的「內地出版」專區,展示大量「政治正確」書籍,包括今年首發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 版)》及習近平近年的「足跡」系列圖書繁體版。
學生情緒: 相關主題內容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他們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仍值得關注[表三]。 現時香港的公營普通學校約有一萬多名有自閉症的學生,教育局一直積極推行融合教育,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支援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 近年教育局推行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並由20221至22學年起在計劃下新增強項為本小組服務項目,以加強公營普通學校對有自閉症的學生的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在2,685名受訪學生中,逾四成(41.7%)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表二],較去年(37.5%)高4.2%。 學生情緒 除以往一般的學業壓力外,近四分一(24%)亦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表四]。
學生情緒: 相關文章
在2022至23學年,我們更把強項為本小組的數目增加約一倍至25個小組,並新增戲劇、定格動畫、機械臂和程式編寫的課程,約100所中學近300名學生受惠。 事實上,2016年《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的建議部分,亦有提及阿晴關注的範疇。 除了營造正向、關愛與支持的校園文化,以及加強有關精神健康和生死教育等普及性支援,並關注高風險的學生,報告建議教育局應為學生身邊的人,包括教師、朋輩、大學人員及家長提供「守門人」訓練,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風險的學生。 鑑於現時的年輕人比較傾向與朋友分享他們的不安及感受,因此報告建議為年輕人提供「守門人」培訓,教導他們如何正確應對朋輩的自殺訊息,以及協助他們識別有需要協助的朋輩。 青協單位主任許強懋分享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一名中五學生在開學後,由於課程緊密,加上去年未能專注網課,導致現時難以跟上課程進度而感到焦慮,常常出現心跳加速、頭痛及失眠。
開學後,愈三成四(34.7%)受訪學生每天平均睡6小時或以下[表四];四成三(43.1%)每天運動時間平均在20分鐘以下[表五];三成六(36.6%)每天平均的屏幕時間更在6小時或以上[表六]。 個案二︰ 中四同學稱高中生涯很孤單,自己在精英班很大壓力,但家人並不了解,只認為精英班對她的文憑試有幫助。 另外,由於學校每年均會替初中轉換班別,她認為難以結交關係鞏固的朋友,形容學習路上好像「孤軍作戰」,最近上學前更出現「缺氧、頭痛」等情況。 調查又發現,約35%受訪者每天均睡6小時或以下,約43%每天運動時間平均在20分鐘以下,約37%每天平均的屏幕時間更在6小晚或以上。 在出現負面情緒時,約48%受訪學生會以打機方法應對,亦有分別37%及36%學生選擇睡覺及看影片。
學生情緒: 青少年全健中醫資助計劃
面對校園生活,受訪學生最擔憂首三項為「要應付測驗/考試」(53.6%),「成績未如理想」(51.9%)及「休息時間減少」(49.9%)。 此外,接近四分一(24%)表示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9.2%)及「被同學冷落/排斥/欺凌」(8.3%)亦成為部分同學的壓力來源之一[表四]。 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的成功,見證跨界別協作的成效。 為慶祝計劃的成果,我們於6月24日舉行「強人是你.展翅高飛」成果展暨慶祝會。 當日,曾參與計劃的學生、家長、學校教職員、課程導師和機構的專業人員濟濟一堂。 大家通過成果展覽、學生匯報和表演,以及家長、導師的分享,了解各小組的特色和成果,同時感受同學成長的喜悅。
她指出,呈較多抑鬱徵狀的青年,傾向收藏自己的感受,或較容易選擇在社交平台與「同聲同氣」的人分享,形成「圍爐效應」。 然而,他們在網絡中找到共鳴,並不等同於現實中也找到與自己連繫的人和話題;當他們缺乏有意義的連繫,便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的情緒,如長期忽視,將對身心發展構成負面影響,以及增加患情緒病風險。 他不認同現時大學在推動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較為被動,但認為學生遇到問題的確要主動求助。
團隊預料,計劃預料會覆蓋本港58% 的中學,並在三年內為超過190,000 人帶來積極影響。 首先,我們安排每個小組的學員來自不同學校,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結識新朋友。 學生情緒2025 每個課程完結時,我們會安排「成果分享展」,引導同學分組合作進行畢業專案分享,向家長、老師及其他組員展示學習成果。 在準備畢業專案時,同學亦能實踐課程所學的不同技巧,例如溝通合作、解決困難、時間管理、表達技巧和社交禮儀。 學生情緒 社工亦與學員的老師和家長定期聯繫,就同學的表現提出建議,以期做到家、社、校合作。 學生情緒2025 青協認為,作為家長、老師及成年人,應學習提高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洞察力及敏感度,嘗試代入其角度,多聆聽及理解他們。
面對新學年,學生最擔憂的事情依次為「成績未如理想」,佔約39%、「功課繁重,沒有私人空間」,佔約38%、及「應付頻密的測驗考試」,佔約36%。 問卷亦參考了焦慮症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以了解青少年的焦慮情況。 結果顯示,近四分一(24.2%)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傾向,較兩年前(21.9%)輕微上升;和2018年(15.4%)疫情前相比,則增加了8.8%。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焦慮徵狀主要為「我容易感覺疲倦和乏力」(45.3%),「我容易感到煩亂或覺得驚恐」(29.6%)及「我覺得比平時容易緊張和著急」(29.1%)[表三]。 學生情緒 是次量表為學生自評結果,而非焦慮症的臨床評測工具,惟情況值得關注。 情緒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師能夠更好的與學生接觸、交流,給予學生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註,並讓自己成為一名很好的情緒管理者,成為學生的榜樣,營造寬鬆緩和的情緒氛圍,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能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相互的情緒教育。
此外,亦製作「情緒健康網上教材」(wmc.hkfyg.org.hk/emotioneducation),學生可透過自助工具學習管理個人情緒。 青協亦會持續透過熱線及網上輔導服務平台,支援學生及家長面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明白開學後不少學生對成績、功課、考測等會感到擔憂以致壓力增加,恢復面授上課,相信普遍學生對新常態的學習模式並不陌生。 然而,調查反映學生在開學後睡眠及運動量不足,屏幕時間亦因網課而增加,加上不少學生以「打機」作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因而引致更大健康風險,如肥胖、人際疏離等,不利學生的全人健康發展。
手機沒信號,6位老師便使用隨身攜帶的對講機聯繫,有人負責照看學生,有人籌集餐食,有人關注師生的健康狀況。 【K396列車上44名學生徒步12公里脫困】“我們整整走了12公里。 路邊的人遞給我一隻探照燈,這燈真好使,能照見每一個學生。 學生情緒2025 ”3個小時後,44名學生無一人受傷,安全從落坡嶺安置點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