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具體到個體,這個結論並不一定適用。 舉個例子,對於一個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女性或兒童而言,考慮到紅肉的補鐵效果更好,當然更推薦攝入紅肉。 如果擔心攝入飽和脂肪多,只需要注意選擇偏瘦的紅肉,同時減少烹飪用油即可。 其次,相比白肉而言,紅肉脂肪含量高,且多數為飽和脂肪酸,對體重和血脂的影響較大。
- 聲明: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如果從營養學來區分,則是以肉類中含有的肌紅蛋白含量來區分,牛、豬、羊等肉類的肌紅蛋白較高,所以稱為紅肉。
- 各門各派的研究結果大相逕庭,需要更多研究證明。
- 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紅白肉通常是以肉類中含有的肌紅蛋白含量來區分,牛、豬、羊大多歸屬於紅肉,雞、鴨、魚則歸類為白肉。
- 目前,英國衛生部建議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每天攝入量不應超過 70 克。
- 由此可見,到底該吃紅肉還是白肉,不僅要考慮不同的部位,還要顧及不同個體的健康狀況,同時還要考慮家庭習慣的烹飪習慣。
- 相比之下,攝入白肉較多的人群則較少面臨此類健康隱患。
想健康點建議吃羊腿及羊肩,羊肋亦屬高脂肪部位,應適量吃。 鐵質不及羊肉及牛肉高,但脂肪卻遠高於牛肉和羊肉,所以亦代表更高卡路里! 而豬頸肉,屬於全隻豬中最肥的部位,卡路里是瘦肉的4倍,脂 肪 是 其10 倍,應盡量少吃。 紅肉在超過150-200度高溫烹調時,例如燒烤或油煎,會產生「異環胺」等致癌物,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將紅肉列為為「2A級致癌物」。 吃紅肉時,可以多選擇低溫烹調方法,例如蒸、煮、快炒。 紅肉、白肉與癌症的因果關係仍須釐清,而預防癌症的最好方法還是要攝取「均衡營養」,多吃抗氧化食物,並提升免疫力,便能將患病風險降至最低。
紅肉白肉: 「紅肉」比「白肉」不健康在哪?完全不吃可行嗎?
至於紅肉的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較高,當中的營養包括有鐵、鋅及維他命B12等,對於女性、孕婦及患有貧血的人士十分有益。 另外,兒童及青少年於發育時期都應該多食紅肉,以補充足夠的鐵質。 孕婦到第三期時亦可多補充紅肉,可提供嬰兒於出生4個月內的鐵質。 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紅肉其實就是哺乳動物的肌肉,如牛肉、豬肉、羊肉等,因為肌紅蛋白較多,所以肉類呈為紅色,而通常肌紅蛋白愈多,鐵質就愈高。
營養師吳映澄指,紅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鐵、鋅,以及維他命等營養素。 紅肉白肉2025 牛肉和羊肉含有豐富的鐵、鋅和B12,有助預防貧血;豬肉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有助補充活力。 紅肉不只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也含有較多的肉鹼等物質,在經過腸胃道作用後,腸道細菌會產生對人體心血管、大腸細胞有害的物質,因此在許多研究中都認為,吃紅肉較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風險。 除了脂肪含量不多,劉怡里表示,2者在蛋白質含量上差不多,在攝取蛋白質來源上,目前建議順序為豆、魚、奶、肉,首選為豆漿、豆腐等大豆製品,肉類則是排在最後。 紅肉白肉2025 牛肉含豐富的血基性鐵質,比起一般蔬菜,如菠菜及西蘭花中的鐵質,更容易被身體所吸收,吸收效率至少相差3倍。 選擇牛𦟌及牛柳會比較健康,反而連骨連脂肪的牛肋骨就要少食,其卡路里是牛𦟌的3倍。
紅肉白肉: 飲食搭配
魚類脂肪含量相對低,100克中有低於1克的脂肪,脂肪內亦含 Omega-3,有益心臟健康,建議一星期可吃2-3 次,每次吃一個手掌心的份量,約100克。 紅肉白肉2025 吞拿魚、鯖魚、三文魚等都是含有較高奧米茄三脂肪酸的選擇。 大部分脂肪來自鴨皮,去皮吃其實也很健康,怕肥的話可以吃鴨胸,脂肪會較低。 以白肉來說,鴨肉鐵質含量也不低,是個不錯的選擇。 想吃得健康,不需刻意不吃紅肉或白肉,可以嘗試1:1紅白相間原則。 在一週中,2日吃豬、牛、羊等紅肉、2日為雞豬鴨等白肉、2日為海鮮貝類、1日為素食,而每日的肉類攝取量大約為 克。
人們都說要戒紅肉更健康,又是否真有其事? 無論是紅肉、白肉,其實最健康的方式仍是均衡飲食,多吃蔬果;除了自肉類攝取蛋白質之外,也可以多吃對人體負擔較少的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類或堅果。 這可能與紅肉中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含量有關。
紅肉白肉: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紅肉及白肉的分別在於肉類未烹煮前的顏色及肌紅蛋白含量。 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它由大量鐵質組成,能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 紅肉白肉2025 雖則如此,紅肉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亦較高,以豬肉為最高,其次是羊肉,再者是牛肉。 紅肉白肉2025 另外,有研究指出紅肉對預防女性抑鬱和焦慮有一定作用。 此外,紅肉的飽和脂肪也比較高,若是攝取過多,可能會使膽固醇上升,導致血管阻塞,增加罹患血栓、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風險。
- 紅肉富含各類礦物質及造血元素,包括鐵、鋅、維生素B12等,是相當好的「補血聖品」,貧血者、懷孕婦女可以多攝取;而白肉的蛋白質含量稍高、熱量僅一半,提供想要減重、增加肌肉量的好選擇。
- 因此,紅白肉不一定是以動物種類區分,還要視不同的部位而定。
- 白肉通常所含的脂肪則較低,較適合減重及增肌人士食用。
- 成年女士每日應進食五至八両(一両約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肉、海鮮及其他高蛋白質食物如雞蛋。
- 選擇牛𦟌及牛柳會比較健康,反而連骨連脂肪的牛肋骨就要少食,其卡路里是牛𦟌的3倍。
比如,如果擔心攝入太多脂肪而選擇白肉,但又不想放棄補鐵,則可以選擇含鐵量較高的貝類(如蛤蜊和蟶子含鐵量就很高),同時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以此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 再比如,如果愛吃紅肉,那就多多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部位,採取蒸、煮、燉等方式加工,同時注意去皮,就可以大大降低脂肪超標的風險。 紅肉的動物脂肪較高,也屬於飽和脂肪,過量攝取可引致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等不利心血管健康的問題。 但其實只要不過量攝取,就不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按衞生署建議,每人每日宜進食5至8両的瘦肉、蛋或魚類,紅肉則每星期不多於13両。 Stephanie 續指,紅肉及白肉都含有豐富優質蛋白質及必須胺基酸,有助細胞生長,且同時含有脂肪,是製作細胞的重要元素之一,也能幫助吸收油溶性維他命,保持皮膚及頭髮有光澤。
紅肉白肉: 白肉可以替代紅肉嗎?
白肉中的脂肪則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在一些深海魚和貝類中,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對促進大腦和視覺細胞發育、預防血脂異常、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都有益處。 另外三文魚的肉雖然是橙紅色,但卻非紅肉,那紅色是來自含有類胡蘿蔔素的蝦紅素,所以屬於白肉。 相反肉質呈血紅色的吞拿魚,雖然是魚類,但就屬紅肉。 紅肉白肉2025 故分辨紅白肉,除了靠顏色外,也要視不同部位而定。
紅肉白肉: 紅肉白肉|分辨紅肉白肉 肌紅蛋白愈多愈紅?
其中,魚肉中更含有Omega-3脂肪酸,可抑制發炎反應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 營養師吳映澄指出,有人認為紅肉屬致癌食物,建議多吃白肉;但亦有人指吃紅肉可防止貧血,有益健康。 營養師列出紅肉和白肉的營養價值,比較兩者的功效,更指出挑選肉類時,有1事比挑選顏色更重要。 廖嘉音營養師表示,紅肉、白肉大多是以肉類中含有的肌紅蛋白含量來區分,較多者為紅肉、反之則為白肉,但這兩者並沒有界定出一個明確的數字。 一般來說,牛肉、豬肉、羊肉都屬於紅肉,而雞、鴨、鵝、魚肉、海鮮則屬於白肉。 台灣廖嘉音營養師表示,紅肉、白肉大多是以肉類中含有的肌紅蛋白含量來區分,較多者為紅肉、反之則為白肉,但這兩者並沒有界定出一個明確的數字。
紅肉白肉: 脂肪:0.45g
從烹飪習慣的角度來說,整體來看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比紅肉更有利於健康。 而且相比白肉,紅肉更常被用於高溫燒烤,而燒烤過程中容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也會對健康造成不小的威脅。 紅肉含有較多鋅、鐵及維生素B12,有助製造蛋白質及紅血球,幫助傷口復原,並保持面色紅潤並有助補血,貧血者及懷孕婦女可多攝取。 白肉通常所含的脂肪則較低,較適合減重及增肌人士食用。
紅肉白肉: 白肉代表:雞肉、魚肉、海鮮
紅肉含有的血紅素鐵攝取「過多」,會導致過多自由基的產生及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進而促進發炎、動脈硬化、癌症等。 紅肉白肉2025 紅肉含有的血紅素鐵攝取“過多”,會導致過多自由基的產生及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進而促進發炎、動脈硬化、癌症等。 至於擔心牛肉致敏的人士,就要繼續忍口了。
紅肉白肉: 脂肪:4.2g
紅肉和白肉既然同屬肉類,自然在營養方面有相似之處。 無論是豬、牛、羊肉還是魚、蝦、水產,都是人類飲食中重要的優質蛋白來源。 不少港人都無肉不歡,加上近年掀起一股健身風潮,愈來愈多人都有食雞胸肉以攝取蛋白質,但究竟大家對於不同肉類的營養價值又有幾了解呢? 其實,肉類主要可分為紅肉及白肉兩類,其中紅肉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而白肉則有較多蛋白質,以下為大家更深入地拆解紅肉及白肉的營養價值及特點。 紅肉白肉2025 營養師吳映澄表示,紅肉和白肉各有其營養價值,比起挑選顏色,挑選肉類部位更重要。
紅肉白肉: 白肉好處2. 減少心血管疾病
比起吸煙會增加患肺癌的機率10,000%,19%是一個非常小的風險增加。 常聽說應該少吃紅肉,但其實紅肉及白肉都有其營養價值和功效! 紅肉及白肉都具備優質蛋白質,亦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可幫助修復、恢復和建立人體組織,增強身體免疫力。
紅肉白肉: 紅肉白肉主要以「肉色」來區別,但也有例外
本港營養師Queenie Lam曾發文列出燒牛肉14個部位的脂肪含量,這些部位包括牛頸脊、牛肩胛肉、牛肋肉、牛舌、牛小排、牛板腱、牛五花、封門柳待。 然而,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遺傳史的人應適量食用。 含有鋅及維他命 紅肉白肉 B 雜,有助傷口癒合及提升免疫力。 冬天大家特別愛吃羊腩煲保暖,但羊腩偏肥膩,尤其是連骨、連皮的位置,油份會浮出來,加蔬菜吃會特別吸油。
而較多的飽和脂肪攝入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除了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問題,還可能增加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風險。 紅肉的飽和脂肪也比較高,若是攝取過多,可能會使膽固醇上升,導致血管阻塞,增加罹患血栓、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風險。 紅肉白肉 白肉的脂肪含量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白肉富含蛋白質和磷,有助肌肉成長及提高新陳代謝,亦是骨骼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紅肉白肉: 白肉(肌紅蛋白低)
紅白肉的區分大致如此,但也有例外,比如說「鮭魚」肉色呈現橘紅,不過並非紅肉,鮭魚的紅色不是來自肌紅蛋白,而是含有類胡蘿蔔素的「蝦紅素」,因此屬於白肉。 紅肉白肉2025 我們通常建議將飽和脂肪的攝入限制在每天能量供應的10%之內,如果每天攝入2100kcal熱量,飽和脂肪的攝入就要控制在23g以內。 紅肉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而醃肉、臘腸等加工肉更是直接被列為明確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有些朋友不吃豬、牛、羊肉,只吃魚、蝦、雞肉,覺得吃白肉是講究時尚、注重健康的選擇,而紅肉脂肪太高,容易導致肥胖、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等。
此外2019年,有研究發現紅肉、白肉對血壓影響並無明顯差異。 紅肉除了被列為可能致癌物,又因為飽和脂肪含量高於白肉,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增加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的風險,造成血管內壁增厚、血管彈性降低,使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紅肉白肉 紅肉白肉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飽和脂肪攝取量為建議攝取總熱量的5%~6%。
紅肉白肉: 白肉食用禁忌:2類人士需停吃!
大多數情況下,紅肉的血紅素含量高於白肉,而且吸收利用率也很高。 因此,如果想要在攝入優質蛋白的同時增加補鐵補血的效果,那麼建議您選擇紅肉。 而且顏色越深血紅素含量越高,比如深紅色的牛里脊就比紅白相間的雪花牛肉的補鐵效果好。 近年港人愈來愈注重健康飲食,尤其是即將迎接新一年,更加應該吃得再均衡一點。 肉類是人體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大家也常聽說「吃白肉比紅肉健康」,究竟這說法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