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區包括觀塘市中心、牛頭角、九龍灣、秀茂坪、藍田、油塘、茶果嶺、茶寮坳、平山及佐敦谷等地方。 觀塘區傳統上以公共屋邨及工廠大廈為主,不過隨着經濟轉型,由觀塘工業區發展為觀塘商貿區,各工廠大廈已經空置或者改裝為其他用途,而公共屋邨亦多已重建,成為新式樓宇或商業大廈。 2012年12月,房協主席鄔滿海透露,正在向政府爭取在啟德發展區撥地興建一、兩座住宅,以啟動重建樓齡已經超過四十年的觀塘花園大廈[1]。 2017年2月25日,經過房屋協會多年爭取,終於獲政府批出在該邨一街之隔的遊樂場地皮,興建400個單位安置居民。 地皮在喜鵲樓對面、定安街及牛頭角道之間,是一幅面積約2200平方公尺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將改劃為住宅並且交由房協發展,以啟動重建計劃。
隨著觀塘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公共屋邨都在觀塘區落成,包括牛頭角邨(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區改建)、第一代藍田邨及秀茂坪邨等等,其後秀茂坪北面興建順利邨等一眾屋邨,稱為四順區(前稱五順區)。 觀塘大廈2025 1970年代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帶來大量車流,香港政府興建地下鐵路修正早期系統(即現今的港鐵觀塘綫)於1979年通車,以觀塘站為東面總站。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2025 隨着社區和人口老化,一些公共屋邨像翠屏邨、牛頭角下邨、秀茂坪邨、油塘邨、藍田邨皆相繼重建,至2001年觀塘區的人口回落至約56萬5千人,不過仍然為香港各區人口最多之一。
觀塘大廈: 觀塘工業區的活化和發展研究
1958年起,香港政府於秀茂坪、藍田及油塘等地大規模興建公共房屋,其中最早落成的乃第一代翠屏邨,及後又有牛頭角下邨、秀茂坪邨、油塘邨及藍田邨等多個公共屋邨。 同日房協透露花園大廈重建進展,定安街項目的批地程序即將完成,預計2020年首季動工,2024年落成,單幢出租屋邨項目可提供380個單位。 隨著定安街項目展開,房協指正為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計劃進行規劃研究,計劃將現提供600百個單位的燕子樓及300個單位的喜鵲樓納入首階段重建,令遷置安排由三期縮短為兩期,安置工作由原先預計的2036年提早至2030年。 兩幢樓宇預計2025年清拆,重建後可提供2100個單位,足以安置第二期重建,即百靈樓、畫眉樓及孔雀樓現時約1400個住戶,3幢樓宇重建後可提供3800個單位,預計可提早至2039年落成[3]。 隨着定安街項目展開,房協指正為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計劃進行規劃研究,計劃將現提供600百個單位的燕子樓及300個單位的喜鵲樓納入首階段重建,令遷置安排由三期縮短為兩期,安置工作由原先預計的2036年提早至2030年。 房委會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在2006年10月通過清拆安排,並定於2008年5月底收回大廈。
觀塘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觀塘區議會有40名直選議員,現時觀塘區議會主席為柯創盛先生,副主席為呂東孩先生。 觀塘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觀塘區的事務,共有40名議員,現屆觀塘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16名議員當中2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議員有14名。 觀塘(英語:Kwun Tong),舊稱官塘,古稱官富,於九龍半島東面,是香港十八區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秀茂坪以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大廈: 住宅
唯觀塘區發展時未有考慮有大批商廈重建和九龍東倒數活動人潮在2005年增加所引起的工作人口大增問題,2006年及2011年兩次人口普查中,觀塘區的工作人口,由252,724增加至289,093,升幅近4萬人。 在欠缺交通配套及行人路太窄下,令整個東九龍的交通惡化,區內塞車嚴重[11],而區內幾個地鐵站以及觀塘道多個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經常會迫滿乘客。 設有9座社區中心/會堂,8座室內運動場,17個大型公園及遊樂場,2座標準泳池,1座嬉水池泳館。 民政事務處轄下的9個社區中心分佈在觀塘8個分區,包括歷史悠久的觀塘社區中心及最新的茜草灣鄰里社區中心。 觀塘區的觀塘@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62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62,534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凱滙,翠屏(北)邨,祥和苑,順緻苑,寶珮苑。
- 及後該公司投資一百萬英鎊將鄰近山地削平以填塞部份官塘灣,而由於連年廢物之傾倒,該區海岸一帶早已成為一片淺灘[3]。
- 1954年起香港政府進行大規模填海,開發該區為香港主要工業區,並開始使用「觀塘」一名,1955年垃圾池遷移至醉酒灣以配合發展計劃[4]。
- 自201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重新塑造觀塘成為新的核心商業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成立及提出了短期落實措施,包括逐步更換交通標誌,將九龍東一帶26個原有觀塘工業區路牌更改成為觀塘商貿區。
- 4月2日,首次區議會會議在秀茂坪曉光街梁式芝書院禮堂舉行,而香港2號幹線也在1986年9月動工興建,並於1991年全線通車。
明朝刊行的《粵大記》,當中的《廣東沿海圖》標示有大小官富,香港史專家例如蕭國鍵教授認為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觀塘。 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鄭成功政權而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 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1669年)取消,但由於遷來的居民不熟煮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最終亦被廢置。 區內有74間幼稚園,36間小學,34間中學,2間國際學校4間特殊學校,3間成人教育中心和1間醫院學校。 為配合秀茂坪及油塘新發展區,均以預留位置興建更多學校 觀塘大廈2025 。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樓價走勢
及後該公司投資一百萬英鎊將鄰近山地削平以填塞部份官塘灣,而由於連年廢物之傾倒,該區海岸一帶早已成為一片淺灘[3]。 觀塘原來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大量潮汕人和海陸豐人士在觀塘定居,目前觀塘區很多居民的祖籍是廣東潮汕和海陸豐。 觀塘區主要有兩大交通運輸網絡,包括港鐵觀塘綫及巴士;而區內的交通則由專線小巴及公共小巴輔助。 此外將軍澳隧道和大老山隧道更是通往新界東的重要行車幹線。 觀塘大廈 元朝時期「官富場」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改為「官富巡檢司」。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 低層 16室
豐樹計劃在此興建一幢甲級辦公大樓,最初預計會於2017年落成,但延至2018年4月才交付,大廈命名為「豐樹中心」[11]。 觀塘大廈 2019年3月,太盟投資集團以近90億港元,向豐樹購入全幢大廈作收租用途,大廈於是易名為國際貿易中心[12]。 玉蓮臺已成立一支由該屋苑居民所組成之義工隊,積極推動社區及屋苑之義工事務。
觀塘大廈: 觀塘
觀塘工廠大廈曾稱為「觀塘徙置工廠大廈」,由兩座無升降機及獨立廁所的大廈組成,在1966年3月興建,位處欣業街及恆業街之間填海地[1]。 當時位於觀塘海旁的觀塘工業區剛開始發展,當時政府工務司署受徙置事務處委託在觀塘興建工廠大廈,協助徙置觀塘區內的寮屋區及平房區內工廠或工場[2]。 該工廠大廈有兩座七層高長條型大廈,與勵業街直向並行,大廈採用近似第二型徙置大廈的版本而建,提供817個實用面積為24平方公尺的單位,總樓面面積近1.94萬平方公尺[3]。
觀塘大廈: 區議會議席分佈
受清拆影響的每名租戶均將獲凍結租金之餘,又獲得最多63萬港元的特惠津貼,共涉及逾3,400萬港元。 自201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重新塑造觀塘成為新的核心商業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成立及提出了短期落實措施,包括逐步更換交通標誌,將九龍東一帶26個原有觀塘工業區路牌更改成為觀塘商貿區。 其他措施包括改善街燈照明,完成觀塘海濱長廊第一、二期及設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臨時寫字樓等[13]。 房委會曾在1989年檢討其轄下工廠大廈的情況,決議長遠逐步減持工廠大廈單位,以集中發展公共房屋,於是房委會在1990年代起開始清拆舊式工廠大廈以作重建[5]。 房委會到2000年11月推行「提早退租計劃」,鼓勵包含觀塘等五個剩餘舊式工廠大廈的租戶自願終止租約,房委會也在2001年9月停止出租該類單位。 直至2005年3月尾,觀塘工廠大廈有62%租戶參與提早退租計劃,房委會也收回約62%的單位及租約,2007年底只餘下百多名廠戶仍然活躍經營[6]。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附近的大廈
近年活化工廈成為了觀塘區的發展焦點,有不少工 業用地已改作其他用途。 大型商場及辦公室相繼落 成,而區內的創意產業亦日益蓬勃。
觀塘大廈: 工廠
拆除後的地皮交回政府後閒置多年,公屋聯會在2013年1月初步估算那裡最少可興建約一千個單位,建議房委會應該利用那裡盡快興建更多公屋單位,不過政府沒有理會[8]。 到同年11月,政府才為該地皮招標,市場估值介乎26.4億至39.6億港元[9]。 2014年1月,新加坡豐樹產業以37.69億港元擊敗長江實業及信和置業等財團,成功投得上述地皮[10]。
觀塘大廈: 觀塘工廠大廈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勵業街、觀塘道、牛頭角道、聯安街、功樂道、康寧道至康寧道公園、協和街至曉光街體育館、翠屏道至雞寮山坡、將軍澳道、觀塘繞道、觀塘明渠為範圍。 觀塘最早歷史記載可以追溯至北宋,當時觀塘一帶為一個官方鹽場,稱為「官富場」,由朝廷派出鹽官主理,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 觀塘大廈2025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官富場」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後來因鹽產量回升才恢復設置。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
觀塘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觀塘道以南由填海得來的地區亦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而觀塘道以北則有大量住宅大廈,為工廠工人提供居所。 1950年代之前的觀塘區為頗荒蕪的海灣,至195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發展衛星城市,觀塘區被規劃及發展。 1954年10月[4],香港政府在觀塘對出海面、今翠屏南邨附近展開展開填海工程,出售土地予廠家,首片填海土地於1956年完成[4],隨即在鴻圖道以北及開源道兩旁興建大量工廠。 此時許多廠商設廠,使這個填海區成為九龍半島最大型的工廠區。 1958年觀塘工業區已經具有雛型,填海範圍更進一步延伸至牛頭角。
明代出版的《粤大记》, 广州府东莞县部份有大小官富这地名,历史学家萧国键认为就是今天的官塘。 当時觀塘一帶都是官家鹽田,即官富場,觀塘區東南的藍田昔日就被稱為鹹田,至1954年方才改稱藍田迄今。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至七十年代,工業發展一日千里,觀塘 區附近的大型屋村,為工業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 力。 隨著工業北移,工業用地逐步轉型為商貿區, 不少舊工廠大廈重建為寫字樓、商場、酒店等。
而房屋委員會亦發表,希望於油塘社區發展類似太古城的綜合發展區,以配合居民的生活需要。 該工廠大廈共有兩座七層高大廈,提供逾八百個單位,外型跟西北方不遠處的九龍灣工廠大廈如出一轍。 由於樓宇設計及結構問題,加上配合觀塘工業區轉型為商貿區,房委會於是在2006年10月通過清拆該工廠大廈,2008年9月收回所有單位,翌年拆卸。
第二期於1966至67年間落成,共有單位2356間(包括4間單身人士宿舍)。 觀塘大廈 觀塘大廈 第一期和第二期有很多差異,如第二期每個單位均設有露台、而第一期沒有,第二期的租金更比第一期高出近一倍。 從1953年政府決定發展觀塘,工廠陸續在沿海新填地開業。 由於交通不便,只依靠觀塘道連接清水灣道(今彩虹道),難以吸引工人到來,政府為此特別撥出一幅土地予房協作興建工人宿舍,興建花園大廈後,才由該區工廠的僱主「提名」其僱員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