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1-7、9-33座於1980年至1991年間清拆重建,現在重建工程已經完成。 黃大仙下邨(一區) 龍達樓 (1座) 共有34層,提供714個單位。 黃大仙下邨(一區) 龍達樓 (1座) 於1990年02月起入伙。 黃大仙下邨(一區) 龍達樓 (1座) 於過去3年共有8宗成交。 2022年1月26日,政府引用限制與檢測宣告將長波樓圍封檢測,其後發現22宗個案,其中懷疑出現垂直及橫向傳播,部分居民需檢疫,而圍封檢測至1月28日,整個彩雲一邨需強制檢測。 斜體字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
而黃大仙下邨最早期的座名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而在1986年起,此邨亦成為香港電台主辦的「龍騰虎步上獅山」競步賽的起點,然而該比賽已隨著此邨重建而停辦。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上邨
在牛池灣清水灣道附近興建一系列屋邨,包括彩虹邨、坪石邨、順利邨等。 而位於彩雲邨上方的彩輝邨於1995年落成[註 1];另外房委會在1990年代於彩雲邨球場上的騰空地盤加建了居屋彩峰苑,以及在邨內加設了一系列方便居民的設施(如:天橋、升降機及涼亭等)並於1997年落成。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龍趣園內的何鴻燊公園,位於黃大仙下邨樓下的花園平台,與東頭村道馬路同一水平。
-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整體重建計劃」,舊沙田坳邨於2002年8月完成清拆。
- 黃大仙上邨(英語:Upp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龍翔道以北。
- 彩雲商場座落於彩雲一邨,於1979年與屋邨一同落成,提供70多間商舖,並設有熟食檔及街市。
-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腰斬。
-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2018年9月28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宣布居住在彩雲邨低層、近垃圾槽單位的56歲換肝男病人,其糞便、血液及肝臟帶有老鼠間傳播的大鼠戊型肝炎病毒,是全球首度發現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 有低層住戶抱怨屋邨鼠患問題嚴重,而且感到十分擔心,特別是自2016年時街市裝修後,情况更為嚴重。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屋邨附近設有坪石公園和坪石公園遊樂場,該公園舊址原為坪石臨時房屋區。 彩雲邨另一地標是於商場中心地面種了一棵大榕樹,已列入古樹名木冊,而且有一副由雨坊樓客所撰寫的對聯:「彩雲生祥瑞降臨家戶,古樹茂繁華映帶商場」。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沙田坳邨
何鴻燊透過公益金善長命名計劃,在1998年捐款500萬命名公園作為答謝。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公園廣種香港常見植物,設計中式園林圍牆,金黃色琉璃瓦頂,九曲走廊和兒童滑梯、攀爬鋼架等,中央拓作戶外表演場舞台。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至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彩雲邨原址為牛池灣鄉的一部份,原居民只是以養牛及種植為生,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曾於1940年代在此設牧牛場,為九龍北部提供鮮牛奶至1970年代止。 據說當時如路經清水灣道,路旁必會見到一個由水泥倒模而成的大型牛奶瓶,這正是維記的地標。 東部五座大廈是首批樓高20層及設有升降機設備的新型廉租屋大廈,但單位仍未有獨立廁所,同類大廈只有牛頭角上邨的第9至12座。
政府原計劃將黃大仙祠清拆,後因東華三院向政府陳情反對清拆黃大仙祠,才改在黃大仙祠東西兩旁興建屋邨。 彩雲商場座落於彩雲一邨,於1979年與屋邨一同落成,提供70多間商舖,並設有熟食檔及街市。 在2012年下半年,商場進行為期14個月的翻新工程,包括增設升降機和扶手電梯,以及改善商場設施等,而有關工程分批進行,2013年全部竣工。 而工程影響到已開業25年的麥當勞餐廳,使麥當勞曾宣布於2012年8月19日結業,後證實只是休業。 另外,位於彩雲商場一期的彩雲街市也於2016年翻新完成,在6月7日正式啟市,成為有冷氣的街市。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邨(一區) 龍順樓 (8座)
原屬黃大仙下邨(即重建前)的第8座最初名為BB座,俗稱業主樓。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2025 而黃大仙下邨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座名則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2025 自199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起,全條黃大仙上邨以及黃大仙下(二)邨部份樓宇(龍泰樓、龍昌樓、龍福樓、龍和樓、龍滿樓及龍禧樓)及竹園鄉獲劃為黃大仙區議會轄下的龍上選區[7]。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邨(一區) 近期成交
但是,由於建造合約沒有加蓋厘印,導致索賠期限由10年縮短至2年,而房委會因此無法追討賠償。 由於鄰近舊啟德機場,所以屋邨高度受到限制,最高只能建28層。 另一方面,由於彩雲邨所處的地勢較高,雖然即使大樓的樓層不多,亦能突顯其巍峨矗立高低起伏的樓態,仍較當時九龍區的同類屋邨為高,景緻優美,可遠眺東九龍舊啟德機場一帶及維多利亞港,西望黃大仙、獅子山下屋邨均盡收眼底。 1980年新清水灣道高架天橋落成後,大部份車輛改用新清水灣道往西貢,但由於西貢的人口大增及將軍澳的發展,現時新舊清水灣道在繁忙時段的車流都非常繁忙。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樓宇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黃大仙上邨(英語:Upp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龍翔道以北。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龍趣園何鴻燊公園
彩雲聖若瑟小學原分上下午校,後來實施全日制,下午校搬出彩雲邨,遷至佐敦谷。 彩雲邨在規劃時原名牛池灣邨,然而有市民認為其名字鄉土味濃不合時宜。 據悉邨名由彩虹邨衍生而來,因其位置在彩虹邨之上面,意為「虹之上為雲」,故名叫彩雲,落成時改用現在的名稱。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公共設施
沙田坳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設計,也是全港最後一個採用非標準型大廈配非標準單位設計的公共屋邨;往後所興建的公屋及居屋皆是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整體重建計劃」,舊沙田坳邨於2002年8月完成清拆。 到2007年重建為兩幢41層高住宅大廈,提供1278單位,於2011年落成,並已命名為和田樓及順田樓。 屋邨發展分別建有3幢雙塔式大廈以及16幢雙工字型大廈,另長連型及工字型大廈各一,合共有21座大樓,為當時全港首批及最集中雙工字型大廈的屋邨。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區
順帶一提,黃大仙下(二)邨中的和諧三型樓宇,曾經本來擬建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後來因搬遷工作延誤及適逢和諧式大廈的推出,而改為現今設計,亦使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成為少數未曾興建的公屋型號。 另外,本邨龍福樓、龍光樓及龍輝樓為僅有兩條於1980年代落成但採用英式編層法(即同時設有G及1樓)的屋邨之一[3]。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一)邨建成時,為問題公屋事件中慈愛邨40座及慈民邨61-65座受影響居民,以及慈樂邨17-23座重建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 其後,此邨按租者置其屋計劃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 直至2020年6月,此邨僅有73.6%單位出售,屬租置計劃中出售率較低的屋邨之一。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命名空间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腰斬。 及後,該地盤在空置一段時間之後,重建為詠善樓,於2009年落成,而東部空地曾經供予香港遊樂場協會開設「創藝坊」,活動結束後改為黃大仙廣場、露天及有蓋停車場,以及港鐵隧道緊急救援通道。 重建前為政府廉租屋邨,原稱龍翔道政府廉租屋邨,落成時改稱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於1958年起動工興建,原址為荒地及零散木屋區。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徙置區,更名為黃大仙上邨。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匯豪山三房移民盤 低估價8% 928萬元易手
為免與原有的黃大仙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並將原下邨第8座命名為「長欣樓」。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沙田坳邨(英語:Shatin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2025 Pass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2025 Estate)[1]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慈雲山道160號。 雖門牌和大門均位於慈雲山道,但剛好在慈雲山道和沙田坳道交會處,且就位於慈雲山獅子亭「慈沙古道」九龍區入口、沙田坳道和法藏寺斜對面,故此命名為沙田坳。 舊沙田坳邨於1967年10月開始入伙,只有兩座大廈,並已於2002年拆卸,重建為兩幢41層大廈,由其士(建築)有限公司承建[2],2011年2月入伙。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為政府徙置區,稱為黃大仙徙置區,於1957年至1961年落成。 直至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後改稱「黃大仙上邨」),改稱黃大仙下邨。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2025 及至大約1980年,政府把原屬下邨,但位於龍翔道以北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在興建時已有獨立廚廁。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邨(一區) 龍逸樓 (4座)
2010年9月16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宣布調整兩個即將落成新屋邨的租金,經調整後的市區最高租金為每月每平方米58.6元,將適用於沙田坳邨[5]。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彩雲邨的擴建部份是兩幢和諧一型樓宇,但由於相比彩雲邨現有樓宇落成期相距近二十年。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天馬苑,黃大仙下邨(一區),竹園北邨,東頭(二)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在重建完成後,除第7至9期重建分為黃大仙下(一)邨外,其餘樓宇均屬黃大仙下(二)邨,當中黃大仙下(一)邨為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政府因應市民的住屋需求,興建大量公共房屋。
黃大仙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 @中原樓市片區
您必須先登記為房屋署圖則查閱網的用戶,才可以瀏覽系統,搜索、查閱並訂購房屋委員會轄下已審批的建築物圖則和相關文件及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