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食環署亦一直有留意市場上用作監測及控制鼠患的新方法及產品,積極了解及在有需要時進行實地測試,以評估在本港使用的可行性。 蚊子使用口針(stylets),六根針狀、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吸取血液攝食。 蚊患2025 其唾液含有蟻酸、抗凝血化合物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目前已知至少含15種),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抗凝血化合物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血液突然凝固。
- 而翻查近10年紀錄,即使每年數字有一定波動,但以往4月指數從未高於6%。
- 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稱為病媒蚊),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
- 蚊患之所以令人擔憂,除了因為被叮咬後會令人痕癢,皮膚紅腫,還因為蚊子會傳播致命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和寨卡病毒等。
- 孕婦及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此外,食环署亦已于个别监察地区通知自愿参与诱蚊器指数快速通报系统的机构在处所的公用地方张贴特别设计的警示通告,提醒住户和员工立即采取防治蚊患措施。
- 如果有貯水器皿,或家有水池或水井,就要記得蓋上,不要讓蚊蟲進出。
吸食血液对宿主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在吸食过程中,蚊子的唾液会使宿主出现皮疹等症状。 目前除南極洲外,各大洲皆有蚊子的廣泛分布。 清除靜止或∕及流速慢的水,是防治蚊患的最有效方法。 使用包括殺蟲劑等化學物品殺滅蚊子幼蟲,只是最後選擇及短期的解決辦法。
蚊患: 防治蚊患方面
為加強地區層面的跨部門協作,各部門會調派較資深代表參與食環署每月在各區舉行的工作會議,匯報防蚊及滅蚊工作,檢視具體執行情況,督導前線人員盡早採取跟進行動。 另外,各部門除了持續清理蚊子滋生地和進行霧化工作,並在各自管轄範圍內放置新型捕蚊器。 為保障市民健康及取得持續的防治蚊患成效,食環署計劃分三期舉行二零二二年滅蚊運動,以繼續加強防治蚊患工作。 蚊患 第一期滅蚊運動在2022年2月21日至3月18日舉行,第二期在4月18日至6月17日舉行,而第三期在8月8日至10月28日舉行。 食環署指,上月誘蚊器指數達到二級水平,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頗為廣泛。
- 據信,在2.26億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經演化出蚊子的始祖。
- 食環署亦會於第一期及第二期滅蚊運動後,在3月28日至4月14日及6月27日至7月15日舉行全港推行主題性的防治蚊患特別行動,強化滅蚊運動的成效。
- 滅蟲劑是用以有效地消滅蚊子的成蟲,但使用滅蟲劑時,需要以有限度及適當的方式進行。
- 在防治鼠患方面,食環署與各政府部門緊密協作,並提供技術支援,以便各部門在其管轄範圍採取有效的防治鼠患措施。
- 分區誘蚊器指數和分區密度指數分別顯示指定監察地區內伊蚊分布的廣泛程度和密度,而每月誘蚊器指數和每月密度指數分別以該月內所有分區誘蚊器指數和分區密度指數的總和來計算,反映白紋伊蚊在本港滋生的整體情況。
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今日(七月三十一日)公布,六月份全港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维持在百分之十六点四,属于二级水平,显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颇为广泛。 在相关政府部门加紧防蚊及灭蚊后,部分监察地区的分区诱蚊器指数在七月初的监察中已回落。 病媒是指如蚊子、蟎和蜱一類的生物,它們可以攜帶疾病,從一個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傳播到另一個人。 這些經病媒傳播的疾病稱為傳病媒介疾病,而這些疾病可由寄生蟲、細菌或病毒引致。
蚊患: IN2CARE® 蚊子陷阱
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 絕大多數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蚊則外寄生於其他生物表面,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宿主的皮膚以吸取血液。 其宿主成千上萬,主要為脊椎動物,如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等。 吸食血液對宿主一般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在吸食過程中,蚊子的唾液會使宿主出現皮疹等症狀。 目前除南極洲外,各大洲皆有蚊子的廣泛分佈。
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 蚊子吸血時,會反覆的穿刺皮膚,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決定)。 接著,將口針刺入皮膚并注射含有抗凝血化合物的唾液,有时唾液含有病原体并可能感染寄主。 蚊患 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後再吸血。 接着,將口針刺入皮膚並注射含有抗凝血化合物的唾液,有時唾液含有病原體並可能感染寄主。
蚊患: 蚊患防治
蚊子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伊蚊)、日本腦炎(庫蚊)和瘧疾(瘧蚊),而叢林斑疹傷寒和斑疹熱分別由蟎和蜱傳播。 在香港,重要的傳病媒介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叢林斑疹傷寒和斑疹熱等。 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本署採用誘蚊器監察登革熱病媒伊蚊。 除誘蚊器指數外,亦會得出密度指數,密度指數為每個捕獲白紋伊蚊的誘蚊器所發現的平均蚊子數目,而密度指數最小值為 1。
夏天在郊外容易出一身汗,有沒有發覺,這時候也特別惹蚊? 原來蚊子容易被某些在人體皮膚和汗水中的某些化合物所吸引。 研究又指,蚊可從人體皮膚發現訊號,分辨其血型。 有85%的人會發出這訊號,蚊會集中找尋發出這訊號的O型血人士;剩下15%不會發出訊號的人,不論其血型,蚊都較不感興趣。
蚊患: 蚊患調查瘧疾病媒
二零二三年六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維持在百分之十六點四,屬於二級水平,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頗為廣泛。 在六十四個監察地區中,十九個地區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高於百分之二十的警戒水平。 另外,六月份白紋伊蚊密度指數為一點三,表示在發現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中,白紋伊蚊成蚊的平均數量為一點三隻,顯示整體監察地區內的白紋伊蚊成蚊數量並不多。
蚊患: 防治蚊患
食環署已於恆常滅蚊工作中應用該捕蚊器,並已建議其他政府部門在其管轄範圍內使用這款捕蚊器,以抑制成蚊的密度。 蚊患 防治蟲鼠的工作,例如防治鼠患、蚊患及其他有礙公眾衞生的節肢動物,是清潔香港工作的重要一環。 食環署一向以綜合害蟲管理方法來進行防治蟲鼠工作,食環署並不斷檢討防治蟲鼠的方法,以確保消滅傳病媒介工作的成效。 雌蚊在吸血時,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 蚊患2025 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稱為病媒蚊),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 蚊患2025 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中被酵素破壞,失去傳染力。
蚊患: 指數級別
而日本腦炎則會令患者出現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死亡率高達30%。 登革熱由白紋伊蚊(本港主要)及埃及伊蚊傳播,登革熱病毒共有4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又稱為登革出血熱)。 《Princeton Neuro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發現,如乳酸(lactic 蚊患 acid)或阿摩尼亞(ammonia) 的化合物,帶有對蚊子吸引的味道。 雖然研究人員仍未清楚不同氣味吸引蚊子的原因,但就估計和基因、皮膚上某種細菌或兩者同時結合有關。 另外,六月份白纹伊蚊密度指数为一点三,表示在发现有白纹伊蚊的诱蚊器中,白纹伊蚊成蚊的平均数量为一点三只,显示整体监察地区内的白纹伊蚊成蚊数量并不多。 有关各区的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密度指数及防蚊措施资料,请浏览食环署网页。
蚊患: 蚊患管理
第一星期監察期完結後,本署會收回所有誘蚊器,並在相同地點放置另一批誘蚊器以進行第二星期監察。 本署會立刻檢視收回的誘蚊器內的黏膠板上是否有伊蚊成蚊,以計算誘蚊器指數(第一階段)和密度指數(第一階段)。 第二星期的監察期完結後,本署會收回所有誘蚊器,並即時檢視黏膠板上是否有伊蚊成蚊。 本署會結合兩個星期的監察數據,從而計算分區誘蚊器指數和分區密度指數。 誘蚊器只監察伊蚊在監察地區內的活動情況,並不能監察其他品種的蚊子(例如庫蚊、按蚊)的活動。
蚊患: 防治蚊患忠告
市民應先參考誘蚊器指數的“應採取的行動”。 如果兩個指數的水平相若,“應採取的行動”也類同。 如受監察地區的誘蚊器指數較低,例如第一級或第二級,但密度指數級別較高,如屬第三級,便應採取相應誘蚊器指數級別的行動,及同時在蚊子密度高的地點,進行霧化處理等。
蚊患: 蚊蟲及吸血蠓防治:
今年4月有6個分區誘蚊器指數已達警戒水平,明顯較以往的4月多,其中2022年4月並沒有任何達到警戒水平,2021年亦只有兩區達三級水平。 食環署亦會於第一期及第二期滅蚊運動後,在3月28日至4月14日及6月27日至7月15日舉行全港推行主題性的防治蚊患特別行動,強化滅蚊運動的成效。 食環署正試用配合人工智能分析技術的熱能探測攝錄機,偵測老鼠的活動情況和活躍程度。 一方面可偵測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協助部署針對性的滅鼠工作;另一方面亦可協助評估滅鼠的工作成效。
蚊患: 蚊蟲肆虐無處不在,不可不防
另外,亦要避免使用花盆底盤,容易造成積水。 如果有貯水器皿,或家有水池或水井,就要記得蓋上,不要讓蚊蟲進出。 蚊怕水和蚊貼都是平日外出時常用的防蚊物品。
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截至2022年9月),防治蟲鼠視察小組共巡查4 418個建築地盤;而連同食環署轄下分區防治蟲鼠辦事處共提出了504宗涉及建築地盤滋生蚊子的檢控。 根據過往的經驗,部分公共及私人住宅區、康樂設施、學校及公共地方附近會出現比較嚴重的蚊患或鼠患情況。 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 绝大多数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蚊则外寄生于其他生物表面,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宿主的皮肤以吸取血液。 其宿主成千上萬,主要为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蚊患: 吸血蠓危害及防治(Biting midges)
雌蚊在吸血時,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並藉着蚊子的叮咬傳播。 蚊科均為完全變態,包括四個發育時期:卵、幼蟲、蛹及成蟲。 舉例來說,媒斑蚊(Culex 蚊患 tarsalis,常見於美國),在20℃下須14天來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 但在25℃上,只需要10天就可以發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