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計畫研發的性能,詹氏年鑑判斷射程為950公里[4],但是張憲義認為該計畫是研發中程彈道飛彈,而中程彈道飛彈的射程不應低於1000公里。 青鋒計劃之後啟動的是天馬計劃,80年代初啟動,試圖開發射程超過1,0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 蔣經國總統曾經撥出專款180億元台幣,作為「天馬計劃」的研製經費,並要求在7年時間內完成研製工作。 中山科學院從1981年開始研製「天馬」導彈,1982年樣彈就完成了首次試飛,研發速度其實是非常快的。 但是因為後來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在1982年就被迫終止了天馬計劃。 青鋒飛彈(Ching Feng),是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於1970年代研製,類似前蘇聯FROG-7砲兵飛彈(英語:FROG-7)以及美國MGM-52長矛飛彈的戰區短程彈道飛彈(SRBM),短翼的配置設計使他更像FROG-7飛彈。
當前已知中止研發時間均為1982年,黃孝宗撰寫回憶錄時揭露他擔任中科院代院長時將楊景槱博士主持的天馬計畫中止,在該計畫結束後團隊於1983年改組為天劍計畫室,將研製能量轉移至空對空飛彈領域[7]。 這份報告還指出,雲峰飛彈是1996年台灣導彈危機之後,祕密開始研製的,它的發射試驗是「隱藏」在雄風三型飛彈的專案中,也就是說雄風三型的錢,不僅用來研製了雄三,也祕密研製了雲峰,所以十幾年來外界都不知道。 在青鋒飛彈的研製中台灣得到了以色列的幫助,其實以色列對於二戰期間中華民國幫助猶太人是有很深感情的,不僅彈道導彈,中華民國的核武器也得到了以色列的幫助。 林俊村則說,參與中科院天弓計畫已經35年,期間見證國家國防科技進步,中科院從對國外武器的逆向工程做起,到今天可以獨立設計、驗證、測試、製造各型先進武器系統,擺脫武器組件受限國外的困擾,在在證實台灣國防自主的能力。 天戟飛彈2025 陳建仁說,林俊村主導、參與多項飛彈武器系統的研發,帶領團隊首次運用複合技術,提升飛彈在稀薄空氣中的整體操控性,而且在射控雷達部分,也運用台灣半導體科技強項,成功開發全新的主動式電子掃描相列雷達,搭配自主開發的軟體,軟硬體都自主研發。
天戟飛彈: 美國會通過法案 禁總統單方面退北約
這批地對地飛彈被編入「特種飛彈」部隊內,目前空軍以代號「天鶚計畫」交由中科院進行更新延壽案,規劃以3年時間完成天弓二B短程地對地飛彈的更新精進。 據台灣《自由時報》引述軍方消息指,中科院副院長冷金緒提到的遠程打擊飛彈,是指陸射型雄風2E及增程型雄風2E型地對地巡弋飛彈。 前者射程為600公里,已在軍方部署服役多年,不過軍方至今都未曾公開展示,後者是在雄風2E基礎上,進行性能提升後的增程型飛彈。 過去曾傳出增程型雄2E飛彈的射程達1200公里,可以深入中國內陸。 軍方消息人士指,用射程已可超越1000公里來形容比較貼切,至於超出多少,就留給各界想像。
當然,V-1是一種盲彈,鎖定大概目標,就朝目標直行飛去,猶如二次大戰版的無人機,雖然是低空飛行,但是速度慢、容易遭到戰機攔截,故效能不彰。 雄風二E巡弋飛彈(Hsiung Feng 台灣飛彈射程 IIE, HF-2E)為中華民國中科院製造的地對地巡弋飛彈,以「雄昇」為發展計畫,將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為基礎並參考自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研發,投入研發經費約330億元台幣,2010年起在國防預算中以代號「戟隼專案」編列量產。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西方情報單位近期指出,俄軍發射沒有裝設核彈頭的舊式巡弋飛彈,試圖消耗烏克蘭軍方的防空飛彈。
天戟飛彈: 研發背景
這些任務都充滿挑戰,需要許多的耐心和堅持才能完成,真的非常不簡單。 國防部今天表示,可提升國軍整體訓練效益及聯合作戰能力,並透過既有交流深化網安合作,堅實國防防… 他表示,期盼能持續深耕國防科技,讓國軍未來手上拿的、眼睛看的、屁股坐的,都是台灣製造出來的高品質、高性能的武器系統。 陳建仁說,林俊村也負責執行天弓三型武器系統的量產作業,藉由系統工程方法,整合跨領域技術,突破關鍵技術的瓶頸限制,讓武器容易生產與製作,順利從研發推進到量產階段,對縮短武器系統獲得期程、降低成本也有重大貢獻。 而美國國務院年初批准6.19億美元(約48.3億港元)軍售案、內含200枚AIM120C8中程空對空導彈及100枚AGM88B反輻射導彈。 2014年,美日韓曾簽訂《軍情共用協定》(TISA),南韓、日本以美國為情報共享中繼站,向美國國防部傳達各自掌握的北韓核武導彈情報,美國國防部則在情報提供國批准後,向另一方提供情報,因此該機制並不屬於即時共享。
- 普胡伯舉例,當日本最重視的第一島鏈(連接沖繩至台灣、菲律賓至麻六甲海峽的中國海軍作戰半徑)以及西太平洋發生危機或紛爭時,南韓依照「三方協議公約」,同樣將上述問題認為與己身利益直接相關。
- 關於雄升飛彈有兩種解讀,一種認為雄升飛彈就是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雄風2E增程型巡航導彈,而另外一種解讀認為它其實就是台灣的中程地對地飛彈。
- 天馬計畫研發的性能,詹氏年鑑判斷射程為950公里[4],但是張憲義認為該計畫是研發中程彈道飛彈,而中程彈道飛彈的射程不應低於1000公里。
- 青鋒計劃之後啟動的是天馬計劃,80年代初啟動,試圖開發射程超過1,0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
- 分析最後點出關鍵,其實在美國和盟軍獲勝的情況下,航母幾乎無關緊要,只有潛艇、轟炸機才能掌握勝負關鍵,因為在全部24次的模擬中,美國海軍除了損失至少2艘航母,其他主要水面艦數量損失達7至20艘之間,反映出敵方發射大規模飽和的反艦飛彈時,水面艦的脆弱性。
國防部今天表示,自上午6時30分起,陸續偵獲中共各型機出海活動,其中10架次逾越中線進入台灣中部及西南空域,國軍運用聯合… 我們將繼續堅定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堅持與直接有關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台海有關爭議。 我們奉勸中共好好反省自己的言行,停止在台海問題上挑事生非,停止損害中方主權和安全利益、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的言行。 今年8月中旬美日韓領導人在大衛營通過「三方協議公約」(Commitment to Consult),當出現對三國共同利益與國防安全造成影響的地域性挑戰和威脅時,三國能依照該公約進行迅速應對、協商。
天戟飛彈: 台灣飛彈射程: 美國大選》方恩格/台灣必須自力維護經濟與國家安全
1981年10月10日,「青鋒」導彈在台北首次公開亮相,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分析最後點出關鍵,其實在美國和盟軍獲勝的情況下,航母幾乎無關緊要,只有潛艇、轟炸機才能掌握勝負關鍵,因為在全部24次的模擬中,美國海軍除了損失至少2艘航母,其他主要水面艦數量損失達7至20艘之間,反映出敵方發射大規模飽和的反艦飛彈時,水面艦的脆弱性。 蔡英文總統昨(27)天一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確定拍板義務役延長為一年,相關方案也出爐。 民國94年次出生的役男,未來將改回服役一年,月薪也從目前的6510元提高到26307元,1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中科院試射天弓三增程2型防空飛彈,曾參考美國採潘興彈道飛彈(下圖)的兩段式構型。 天戟飛彈2025 台灣官方所釋放出此種訊息,大體上由台國安、國防高層所提供不具名爆料,俗稱「官泄」,雖不見任何彈體的實體照片、影片,卻「繪聲繪影」誇耀武力,此意欲為何?
- 1965年奈基導彈由駐韓美軍引進,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以二手貨的價格移交給韓國軍隊,之後韓國就根據防空導彈開發了第一款玄武彈道導彈,今年我們看到韓國已經開發了潛射的玄武4導彈。
- 宋兆文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可能有6馬赫以及超過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
- 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裡面也提到了天戟導彈,但是天戟導彈是幾十年前的產物了,台灣已經在天戟導彈的基礎上研發,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戟鋒導彈。
- 這就是雲峰2型中程飛彈,射程也獲得大幅度提升,從作戰測評的1,200公里,提升到2,000公里以上。
- 我們將繼續堅定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堅持與直接有關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台海有關爭議。
- 蔡英文致詞時首先恭喜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主任林俊村及中科院團隊獲得首屆「行政院國防科技貢獻獎」。
- 尤其隨著台製巡航導彈的射程提升,從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到長江三峽大壩,都曾被輿論鎖定為可能的攻擊目標。
從台灣飛彈整體實力看,美國技術和援助才是台灣飛彈發展重要保證,缺了美國支援,台灣飛彈只能是計畫,無法投入實戰和部署。 蔡英文致詞時首先恭喜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主任林俊村及中科院團隊獲得首屆「行政院國防科技貢獻獎」。 她表示,這些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國防自主,也由中科院帶領國防科技研發,結合國內產學研機構的工業水準,帶動國防產業發展,完備供應鏈。 由於中科院為台灣陸軍生產的陸劍二防空導彈,以及為海軍生產的海劍二防空導彈,過去在中科院內部歸類為「劍三導彈」。 新一代中程空對空導彈將會避開「劍四導彈」的名稱,因此直接進入「劍五導彈」時代。 目前現役的天弓二型多與天弓一型混編,採用地窖式佈署,每個天弓飛彈連配置五座發射窖,每座發射窖設置四座四聯裝發射管;但因為發射架共用,理論上也可以採用天弓一型的牽引式發射車操作,不過因為天弓二型的重量遠較一型更重,發射架承載無法維持4枚飛彈的同等承載。
天戟飛彈: 美國白宮:北韓飛彈情報即時共享機制 將於最近幾天內啟動
蔡總統最後再次感謝林主任與團隊每位夥伴的付出,也希望藉由這個獎項,激發更多優秀人才一起投入國防科研,以及促進產業發展。 相信未來在各方共同合作下,國防自主的腳步會越來越穩健,「讓我們一起為守護國家安全貢獻心力」。 預估藉由過去打造054A護衛艦成熟技術和「下餃子」的快速打造經驗,未來會在短時間內建造出數量更多的海警船。 據了解,除了首艦已刷上舷號外,海警版054A目前至少有4艘正在舾裝之中,更多的批次建造將成為中國海警部隊的主力艦。
天戟飛彈: 設計與性能
經過數年的研發,台灣首先研製出工蜂四型多管火箭,於1980年代初研製出青峰地對地飛彈。 尤其隨著台製巡航導彈的射程提升,從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到長江三峽大壩,都曾被輿論鎖定為可能的攻擊目標。 根據國防部今天最新公告指出,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已與AIT美國在台協會簽署一項「F-16型機制空武器」採購案,並在今天正式對外公告。 這筆軍事採購案金額為台幣23億9406萬3292元,將分批交運,預估在2030年底前全數運抵台灣,並在台東基地部署。
天戟飛彈: 天馬飛彈
在目前台海緊張、美國政府即將交接的關鍵時刻,更突顯其意在言外的特殊性。 種種吹牛吹破皮的樣貌,皆是為了討好當道層峰的政治需求,而此政治需求又可以和民間民粹力量結合,成為執政民進黨未來長遠執政的利益結合,有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一旦真實面臨戰爭場面,這些吹牛過頭的軍事政績,是否能夠通過戰場的嚴酷考驗? 馬西屏進一步解釋,雲峰飛彈是高空巡弋飛彈,是透過火箭推進器打上去,這是最難的技術,雲峰飛彈是4枚火箭推進器推上去,推到固定地點4個火箭脫離,飛彈本身的脈衝推進器再點燃,點燃之後高度不能變、方向不能變再打上去,「這是全世界最難的技術」。 台灣飛彈射程 馬西屏說,結果今天軍方正式承認,第一個台灣有雲峰飛彈,第二個雲峰飛彈試射成功,第三個台灣明年要量產雲峰飛彈。 天戟飛彈 根據美國華府智庫Project 2049 Institute的報告顯示,台灣2014年至少在雙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澎湖、馬祖設有天弓飛彈的陣地。
天戟飛彈: 戟鋒今年撥5億 研發射程逾1千km中程地對地飛彈
1991年在中山科學院設立了「航天與太空工業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撥款20億元台幣作為研究經費,祕密研製彈道導彈。 外界所提「雲峰」飛彈是中科院耗時10年、花費80億研製的中程地對地飛彈。 飛彈計畫包括兩方案,射程從1200公里到2000公里,涵蓋北京、上海甚至三峽大壩。 因為大家的努力,在飛彈武器系統研發上克服許多關鍵技術,並且成功通過初期作戰測評,可以有效反制變動軌道的飛彈。 這項進展讓我們的防空武器系統可以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除了增強國防自主能力,也提升防空作戰效能。 首屆行政院國防科技貢獻獎昨天頒獎,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系發中心主任林俊村獲獎。
天戟飛彈: 中程地對地採常規高爆彈頭 最快明年射高測試
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的飛行軌跡不一樣,因為巡航導彈是在大氣層內飛行,它的高度一般不會非常高;而彈道導彈,它是要飛出大氣層或者到大氣層的上方,沿一個拋物線前進。 這兩種導彈它們的設計方案動力是完全不同的,彈道導彈它的好處是速度快,但是精準度不好控制,像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彈道導彈圓概率誤差,幾百米到上千米都是有可能的。 而巡航導彈的好處是精度可控制,但是速度比較慢,但是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巡航導彈也能達到超音速或者高超音速,這是後話。 關於台灣研發彈道導彈,其實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不只是最近才研發的。
天戟飛彈: 日台交流協會會長:無論下任總統是誰 台灣民主化都值得誇讚
天劍一型(Sky Sword I 或 Tien Chien I)空對空飛彈,簡稱劍一,是第一款由中華民國自行研發的短程紅外線導引飛彈,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設計生產,可供F-CK-1經國號戰機以及T-5 勇鷹高級教練機使用。 天弓二型防空飛彈為一長程主動導引地對空防空飛彈,相較於弓一與弓三,外界對於天弓二型其實所知不多;僅大致曉得中科院以天弓一型的基礎上提升性能而成,文宣表示具有200公里射程,然而具體規格資料並未解密。 關於雲峰和戟鋒飛彈,具體的性能因為透露的信息太少,很難進行分析,但是這些中程導彈的存在,就意味這台灣有更強的防衛能力,如果台灣發生戰事,那麼戰爭就可能不僅僅在台海地區,可能擴大到大陸內陸,而這是中共不想看到的。
天戟飛彈: 台灣首款打擊中國戰略性武器 2年內研製射程逾1千公里「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
由於共軍的核彈數量僅約美軍的10分之1,為了能達成「互相保證毀滅」的核武目標,東風41號飛彈能從公路、鐵路,或是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井發射,以強化威懾能力。 東風41號洲際長程彈道飛彈是「末日級」的戰略武器,因為使用東風41號飛彈時,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刻。 天戟飛彈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2日訊】近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公布了2,400億新台幣的特別預算,增強源頭打擊能力,採購大量的導彈,在這項特別預算案中有一個叫雄升飛彈。 關於雄升飛彈有兩種解讀,一種認為雄升飛彈就是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雄風2E增程型巡航導彈,而另外一種解讀認為它其實就是台灣的中程地對地飛彈。 一是「雄風」-2E巡弋飛彈,第二項定名「青峰計畫」,是短程彈道飛彈。 主要以台軍原有「天弓」防空飛彈發展而來,射程約1000公里,計畫生產100枚。
武器方面,海警版054A配置76毫米口徑主炮和1130速射炮,另有水炮、激光眩目裝置和定向聲波裝置等非致命性裝備。 外界推測,考慮到中國海警在東海、南海所面對各國家各類「重量級」對手,因此將這批新打造的海警船保留安裝垂直發射單元的空間,擁有重火力改裝潛力可在必要時發揮作用,甚至對一線海軍進行增援和任務分擔。 陳建仁說,提升國防科技量能,需要全國各界相互合作,也期待這個獎項能讓更多研究者、開發者得到鼓勵,吸引更多科技菁英投入國防科研領域。
天戟飛彈: 台灣飛彈射程: 美國大選》高浩恩/投票率125%?美國計票亂象的制度因素
「雲峰」中程飛彈重新設計,外型從4枚綑綁式,改成單節式火箭加上衝壓引擎。 這就是雲峰2型中程飛彈,射程也獲得大幅度提升,從作戰測評的1,200公里,提升到2,000公里以上。 天戟飛彈 ▲美國B1-B轟炸機發射 AGM-158C LRASM長程反艦飛彈,射程達560km,遠超過絕大多數艦載防空飛彈射程。 而我國研發的天劍二型(Sky Sword II)中程空對空飛彈,於1999年就已經在IDF戰鬥機上服役,照理說可以按照美國將空對空的麻雀飛彈修改為艦對空的海麻雀飛彈案例,很快修改成「海劍二型」防空飛彈。 該飛彈曾在2008年試射,原計畫少量生產,初步規畫建造10套發射系統,每套配備15至20枚飛彈,總目標500枚。
他表示,這個雷達能預估彈道飛彈攔截點,提升國內攔截彈道飛彈的技術,也排除過去雷達關鍵技術受制於外人的窘境,對於精進武器系統功能性、國防自主有關鍵貢獻。 天戟飛彈 天弓二型在民國八十年(1991)即已公布,[1]開始量產的時間約在1997年,在2002年的漢光演習首度對外公開實彈演習[2],但媒體曾傳出因美國斷料的緣故而導致量產困難[3];弓二在速度、射高、射程上均有顯著提升。 在天戟之後,台灣仍然在繼續開發遠程導彈,那目前,大家能看到的遠程導彈是這麼兩款,一個叫戟鋒,一個叫雲峰。
天戟飛彈: 「台灣武器用原住民命名」超驚艷:帥炸了
林俊村參與天弓計畫長達35年,並主導、參與多項飛彈武器系統的研發,更是天弓三型武器系統量產推手。 首屆行政院國防科技貢獻獎今天頒獎,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系發中心主任林俊村獲獎。 擔任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後叛逃美國的的張憲義同樣也提到天馬計劃「被迫中止」[6]。
10月份試射為新打造的第7枚雄風二E,2005年春季再次進行成功試射,使雄風2E計畫擺脫終止危機,研發繼續進行。 2020年4月國防部送交立法院的專案報告,「雄昇飛彈」具有高爆丶散撒2種彈頭,可對加固指揮所及掩體、機場跑道進行反制。 國防部長邱國正向委員會提交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時指出,這是一份戰略性指導文件,因應區域情勢變化,以前瞻思維來擘畫國防願景。 天戟飛彈 國際精品品牌更是如此,「其中一個原因是國際精品品牌長期背負著資源浪費的標籤,他們很想要趁勢翻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品服務中心業務經理薛任慈強調,「也因此,上述關鍵字已逐漸成為品牌創造營收的必要指標。」午洋企業行銷部副總經理徐甄羚指出。 除了面對環保的趨勢壓力,近年全球消費市場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許多國際時尚精品品牌面臨庫存品愈來愈多的挑戰,且無論是庫存服飾、門市展示用廢棄物、服飾製作廢料等,未來礙於碳權規範,都無法再任意焚毀。 天戟飛彈2025 彈長約9.1米,彈徑約0.4米,最大速度4.5馬赫,最大射程320千米,有效載荷僅有150千克。
第三項定名「雲峰計畫」,計畫也以「天弓」防空飛彈為基礎,發展具戰略威懾能力的中程彈道飛彈,計畫生產30枚。 1996年台海危機時解放軍試射飛彈後,台灣軍方恢復被終止彈道飛彈研製計畫,研發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中程彈道飛彈。 當時李登輝希望借「雄風」-2E巡弋飛彈、「雄風」-3超音速反艦飛彈和彈道飛彈計畫,與陸相對抗。 天戟飛彈 天戟飛彈2025 但隨著大陸殲-10、蘇-27、殲-11等更先進戰機服役,及現代化水面戰艦和潛艇成軍,台海軍事力量已明顯向陸傾斜。 1976年,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劃管制室”,規劃發展射程達300公里的青峰地對地飛彈。
今年,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在接受TVBS採訪時表示,戟鋒專案這個飛彈,雖然他講只有1,000公里,顯然我們將來對遠程打擊,也就是源頭打擊的能力會提升。 戟鋒飛彈作為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末端速度將會更快,如果能達到1,000公里,那麼整個華東和華中華南地區都在戟鋒的射程之內了。 天戟飛彈2025 2003年《蘋果日報》報導,台灣在9月25日進行的首次中程地對地導彈發射試驗,射程在600到900公里之間。
天戟飛彈: 極機密 台灣曾有中程飛彈!李登輝時代研發 射程2000公里
日軍12月12日攻入南京,經過一天一夜巷戰,控制了南京,造成了後來高度爭議的殺害難民與戰俘事件。 天戟飛彈 新任駐美代表俞大㵢向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表示,台灣正準備抵禦中國攻擊。
天馬飛彈計劃停擺後,就有來源不明的說法聲稱當時研發試製品並未銷毀,但保留的試製品缺乏經費維護。 這批試製品在2001年時有媒體聲稱保有數量為12枚,藏匿在台灣中央山脈內的發射陣地,目前可能處於待發狀態 天戟飛彈 天戟飛彈 [8]。 天戟飛彈 但詹氏年鑑雜誌在2002年的新聞中則認為中華民國國軍已經沒有任何的天馬飛彈存在。 我們陸續和大家講了過去台灣彈道導彈的發展歷程,從青鋒開始,到半路夭折的天馬,孕育出天弓防空導彈,最後又從天弓導彈誕生了天戟導彈。
關於這兩款導彈的目前網上資料很少,我也不是台灣國防部的人,所以只能做出一些我自己的判斷。 以色列在1973年之後,引進了美國產的長矛戰術彈道導彈,長矛是美國陸軍的第二代戰術導彈。 採用了可預貯液體推進劑,推進劑貯箱分為兩個,前面是燃燒劑貯箱,後面是氧化劑貯箱,儲存時間可長達5年之久。
目前台軍擁有的「復仇武器」,相當多樣化,除了雲峰超音速巡航導彈之外,還擁有數量頗多的雄風2E型常規動力次音速巡航導彈,二者目前是台軍飛彈部隊的主力武器,一旦開戰,將使用對敵第一擊的用途上。 天戟飛彈 宋兆文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可能有6馬赫以及超過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 雲峰導彈射程很遠,使用衝壓發動機,再加上火箭推進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雄風導彈和天弓導彈的技術。 台灣飛彈射程 雲峰用天弓飛彈彈體,改良了火箭推進器,4枚火箭推進器綑綁式,火箭推進器結束之後,使用衝壓發動機提供動力,「雲峰」其實算是高空高速中程巡航導彈,嚴格意義上並不算彈道導彈。 雲峰用天弓飛彈彈體,改良了火箭推進器,4枚火箭推進器綑綁式,火箭推進器結束之後,使用衝壓發動機提供動力,「雲峰」其實算是高空高速中程巡航導彈,嚴格意義上並不算彈道導彈。
我們今天呢,就和大家聊一聊,台灣的彈道導彈發展史,以及雲峰飛彈和戟鋒飛彈兩款飛彈。 飛彈出現二十年之後,中科院曾經在內部刊物中指明青鋒飛彈有來自以色列的協助,而以色列一向具備大量俄系武器的改良經驗,飛彈的研發,其中都帶有蘇聯風格,透過以色列而傳到台灣。 英國詹氏年鑑(Jane’s)1980年代曾經推測過青鋒飛彈的研發過程受到以色列大量的技術支援,進而研製。
天戟飛彈: ‧ 美國會通過法案 禁總統單方面決定「退出北約」!外媒:防範川普
由於現役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的射程為60公里,改良型的劍二飛彈(TC-2C)射程已可達到100公里,速度可達6馬赫,「天劍三飛彈」的射程約在120公里至150公里之間,速度也優於TC-2C。 未來「天劍三型」飛彈若能在明年起進行量產,將讓國造IDF戰機具備更強而有力的制空武器系統,以因應共機大量換裝新式裝備對台產生的軍事威脅。 天馬飛彈(Tien Ma 1, 天戟飛彈 Sky Horse),是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以「天馬計劃」為代號研發的中程彈道飛彈,由於天馬飛彈的存在尚未被中華民國政府證實,且是否能使用還很難講,因此被部分軍事迷稱為「絕跡的彈道飛彈」。
青峰飛彈最大的問題就是射程,只有130公里,沒有達到300公里的預期目標,從台灣打不到福建,只能部署在金門馬祖,所以後來加上美國施壓,最後沒有繼續發展。 邱國正說:我跟委員報告,遠程打擊是我們將來不管是建軍,抑或武器獲得的要項之一。 我們期望要有遠距、精準而且要能機動,目前不管是中山科學院抑或我們採購的這些軍品,軍備裝備武器,都朝這方面去做,據我了解,中科院對這方面的研發都沒有停止。 不過,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越來越強烈,除了防空網之外,一定的武力嚇阻能力也需要發展,才能達成一定程度的恐怖平衡,也就是說如果台灣本土遭受到攻擊,中國本土也會遭受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