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所推行的“本科学习体验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通识教育,包括校园住宿及海外浸濡机会,让学生根据其兴趣选择丰富的主修和选修课程,增广见闻、积累知识。 1955年,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由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起来,云南园校址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慷慨捐赠。 截至2015年6月,沈祖堯先後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680逾篇,包括10多篇刊於《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柳葉刀》(Lancet)等,著作及編輯的書籍30多本。 2018年、2019年、2020年入選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10-11]。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沈祖堯為首任理事會主席。 沈祖尧新加坡 沈祖尧新加坡 沈祖尧新加坡2025 此外,沈祖堯亦帶領啟動和籌劃建立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以及構思2016至2020年中大策略計劃。 2009年,沈祖堯被委任為中大第7任校長,並於2010年7月就職。 他上任前一個月,即六四事件21週年前夕,時任中大校長劉遵義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民主女神像永久安放中大校園,招致中大學生會、師生、員工及社會各界反對。 沈祖堯當時承認校方經驗不足,以致低估形勢和處理不成熟。
沈祖尧新加坡: 成就贡献
由于君牵头的“消化道肿瘤生物学与治疗学实验室”也随即落成于深圳研究院内,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横向项目的发展以及促进医学科研产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和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君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带领团队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项目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她继2016年后再次获得该奖项。 “奖励既是国家科技部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后续工作的勉励和鞭策。 我们会继续系统深入地做好相关科研并注重转化,努力把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临床,服务大众。
- 今年9月,他在南大李光前医学院页面首次发文,就以引人入胜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分享个人的行医经验,让未来的医学栋梁能从中学习。
- 其中,我受聘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客座教授,积极为中山一院承担建设的广东省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出谋划策和引进人才。
-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奖励既是国家科技部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后续工作的勉励和鞭策。
- 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就讀於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生命科學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 很多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依然记得这段充满着青春的奋斗和师友的温情时光。
- 沈祖尧教授于1983年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随后于1992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颁授博士学位(生命科学),以及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医学博士学位。
他们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彼此之间互相配合,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实现了消化疾病基础医学和临床转化应用的整合研究,取得了丰硕、卓越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世界消化疾病研究的领先者。 今年全球大学学科排名,这支消化团队高居第13位,是亚太地区唯一进入前40位的消化团队。 沈祖尧新加坡 在胃癌研究方面,于君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系统阐明EB病毒引起胃癌的基因组异常,首次报道33个新胃癌抑制基因,研发出胃癌无创诊断标志物。 相关研究成果获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君本人也获得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及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等。
沈祖尧新加坡: 新加坡管理学院
沈教授在医疗服务及医学研究上成就卓越,获颁多项本港及国际奖项,包括桂冠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发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富布赖特香港杰出学者奖(2014)等等。 自研究团队诞生之日起,他们就瞄准中国人群中常见的消化疾病,针对大肠癌、肝癌、胃癌这三大肿瘤,集中开展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提升消化道肿瘤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水平,减轻患者痛苦为己任。 他们多为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各领域才俊和专家,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贡献才智。
- 随即,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主编及编辑分别发表评述文章,对该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 科技进步,两地虽远,今天也不过一个电话或WhatsApp之距而已,让保持联络。
- 因此,我与团队18年前便开始对其展开系统性研究,全面推动了针对NAFLD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对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 担任校长的七年期间,沈教授建树良多,包括统筹大学学制三改四的过渡安排,顺利实施无缝衔接;创立中大医院,全面提升医学院的教研水平;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及多所研究所涉及环境、医学、科技等范畴;2014年,成立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惠及珠三角及全国。
- 2003年,九层楼高的科技大厦落成,是校园内点燃创意火花的科研温床,共设有4个跨领域科技研究走廊和6个科研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建立战略联盟,合办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课程;推出新制度,让初级学院学生可以提早加入该校。
- 他的團隊率先發現一星期的抗生素療程能治癒幽門螺旋菌感染、醫治消化性潰瘍和減低消化性潰瘍復發。
- 南洋理工大学的标识反映了该校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多学科科研密集型大学的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校董会于今天(11月10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聘任沈祖尧教授为下一任校长,任期五年,由2010零年7月1日起生效。 2005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全球顶尖大学排名全球第48位,并在全球科技大学排名第26位。 2004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全球200所顶尖大学排名中,排全球第50位,在亚洲排第7位。 根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南洋理工大学主校区也常被列为全球最美丽的校园之一,其中云南园校区占地200公顷。 有专任教师5546人,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33500人。
沈祖尧新加坡: 新加坡NTU医学院全球遴选院长 选中这位香港土生土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堯在遴選過程中,嘗試了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覺得院校很特別。 新加坡政府覺得,只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才有醫學院並不足夠,而且想培訓多些家庭醫生,以及在公共衛生花點工夫,於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合辦醫學院。 长发披肩,眉眼弯弯,轻声细语,初见之下,于君给人的感觉是:温婉。
沈祖尧新加坡: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中文大学前校长、现任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今日透过Facebook发帖表示,即将离开中大,于明年3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任医学院院长和高级副校长一职,「展开人生新一页」,他表明「不是与香港告别」,形容香港「永远是我深爱的家」。 沈祖尧是香港著名的胃肠病学家,成就中最为人熟知的,是2003年带领医护人员奋力对抗SARS,与另两名香港医生一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沈祖尧在2010年至201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七任校长,目前是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沈祖尧新加坡: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演讲:如何不负此生?
本年度李韶暑期计划在香港、新加坡和北京三个亚洲顶尖城市举行,为期四星期。 现香港部分已于7月24日结束,近八十位来自美国、新加坡、内地及香港的学员将赴新加坡和北京继续他们的三城文化之旅,参与一系列学习活动。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科研平台以及和谐愉快、团结互助的科研氛围是利于年轻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土壤。 作为老师,我须做到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在医学前沿领域找到感兴趣的方向,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科研问题,及时纠正课题方向并鼓励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于我个人而言,18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如今作为骨干及领军人物活跃在广东等内地省市和香港的各大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组成了科研梯队的新生力量。
沈祖尧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此外,他也是领导全球肠胃及肝科研究的先驱,带领15个亚太国家的专家开展大肠癌筛查研究,议定清晰的普查指引,并在亚太地区提倡大肠癌筛查。 沈教授是肠胃研究的权威,研究范围包括肠胃出血、幽门螺旋菌、消化性溃疡、肝炎、大肠癌以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癌症。 其后,沈祖尧踏上教育之路,于2010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 他上任后,一改其前任刘遵义的作风,走亲民路线,尤其是跟学生打成一片,如在世界杯决赛当日和师生一起到露天广场的大荧幕下观看赛事直播,赢尽了学生欢心。
沈祖尧新加坡: 财爷驾到 新加坡职业父母提出最希望在预算案中看到的三项措施
Sir Leszek Borysiewicz與沈祖堯相熟,邀請對方加入醫學院的遴選委員會。 遴選委員會有10多人,但花了9個月仍未覓得合適的人選。 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4月將遠赴新加坡,到南洋理工大學接任醫學院院長和高級副校長。 教授对筛查及防预癌症的贡献,美国防癌基金会在2008年颁授桂冠奖予沉教授。 历经18载寒暑,在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于君和研究团队不仅勇敢地走了进去,还成功地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为我国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转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于这一成果,团队牵头制定了《亚太地区NAFLD的诊断、筛查、评估以及治疗指南》。
沈祖尧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国际交流
现年60岁的沈祖尧将在明年4月1日正式上任,该职位无任期限制。 沈祖尧新加坡 他将同时受委为南大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负责整合全校的健康、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活动。 沈祖尧教授于1983年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随后于1992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颁授博士学位(生命科学),以及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医学博士学位。
沈祖尧新加坡: 大学毕业生去年“薪情”变好 多数科系步步高升有一系原地踏步
沈教授为领导全球肠胃科研究的先驱,他带领十五个亚太国家的专家自2004年起展开大肠癌筛查,拟定清晰普查指引,在亚太地区提倡大肠癌筛查。 鉴于他对筛查及防预癌症的贡献,他获授美国防癌基金会桂冠奖。 沈祖尧新加坡 此外,该校在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办公室,为学生和校友提供一个开拓事业的平台。 身为国际着名临床肠胃病学家和学术领袖的沈祖尧,也被授予“杰出大学教授”的终身教职,这是南大的最高教职。 沈祖尧新加坡2025 同时,我也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鼓励两地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的大趋势下,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科研要素能够进一步融合,以便科研人员、经费、数据、实验材料和样品的更便捷流动,促进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沈祖尧新加坡2025 于我而言,两次获奖都是团队基础科研结合临床科研力量共同奋斗的成果,是团队共同的荣誉。
沈祖尧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文化传统
他一度誤稱該校為「南洋科技大學」,又透露本來無打算到該校工作,惟在協助該校聘醫學院院長的過程時,「搵搵吓搵咗自己去做」。 從另一角度,沈祖堯在香港的事業已達頂峰,選擇外闖也屬正常。 在新加坡政府的銀彈政策、吸引國際優秀人才之下,南洋理工大學近年走勢淩厲,已經成為全球著名學府,在一些國際排行榜甚至在港大、中大之上。 南大為沈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醫學院院長職位無任期限制,也就是可以「任做」,身兼副校長還負責整合全校的健康、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活動。 南大李光前醫學院只有短短幾年歷史,沈祖堯執掌之後有大把空間發揮,事業有望再攀新峰。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將於明年3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兼高級副校長。
新加坡新闻
2003年沙斯(SARS)期间,沈祖尧担任内科部门主管的威尔斯亲王医院,疫情严重,近四分之一的内科医生受感染。 沉着应战的沈祖尧,最终带领一众同事打败疫情,被当年的《时代》周刊誉为“亚洲英雄”,一举成名。 沈教授为领导全球肠胃及肝科研究的先驱,他带领十五个亚太国家的专家,自2004年起展开大肠癌筛查研究,拟定清晰普查指引,在亚太地区提倡大肠癌筛查。 为表彰沈教授对筛查及防预癌症的贡献,美国防癌基金会在2008年颁授桂冠奖予沈教授。 2009年,他凭其胃溃疡出血治疗的优秀研究,获颁亚太地区肠胃科最高奖项的Marshall 及 Warren 讲座奖。 2013年,他获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及基金颁发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Award。
沈祖尧新加坡: 香港學者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沙士一役改变了沈祖尧个人生死观,“原来死亡是可以这么近”,当年沙士疫情过后,他将病人的故事集结成书,包括当年收到的感谢卡,为这场疫症留下纪录。 2015年8月,沈祖堯參加在香港舉行的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參賽的青少年做了一場題為《怎樣成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的報告。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 各位,今天是值得我们庆祝并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记……这还是个应当感恩的日子。
南大被“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世界顶尖大学之一,并多年蝉联全球年轻大学榜首。 曾因SARS抗疫贡献而被评为“亚洲英雄”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将从明年4月1日起出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副校长及南大李光前医学院院长。 此外,于君同时兼任十余所内地大学的客座或名誉教授,受她指导的学生遍布内地及香港的各大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不少正担任骨干及领军角色。 沈祖尧新加坡2025 于君在采访中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香港科研人员在国际化视野、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可以与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团队形成优势互补。 她期待在国家明确提出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的大趋势下,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科研要素能够进一步融合,促进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沈祖尧新加坡: 新加坡以直播形式庆祝独立55周年
此外,他于2011年推出「 I • C A R E 博群计划 」,至今为无数中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和服务社会的机会。 中文大学前校长、曾参与2003年SARS(沙士)抗疫的沈祖尧将于2021年3月赴新加坡发展。 中大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在脸书发布消息称,会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任医学院院长及高级副校长。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二(11日)亦在校网公布消息,指沈祖尧明年4月1日起上任。 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一支在长期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建立起来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临床上提出的问题,可以在实验中找到答案;实验中的理论需要佐证的,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
这也使我们可以更加紧密地与内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助力香港进一步发挥在国家科技建设中的作用。 我本人兼任内地十多所大学的客座或名誉教授,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科研项目和医学事业发展中。 其中,我受聘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客座教授,积极为中山一院承担建设的广东省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出谋划策和引进人才。 目前,该研究中心的发展蒸蒸日上,吸引了20多位国际顶尖高校的青年学者加盟,不少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强调,香港和新加坡的教育,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他希望善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推动两地在教育和科研上的合作,为人类健康谋福祉,并感恩能在60岁的年龄,仍可以“在教育和研究上尽一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