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 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CT及MRI可提供各種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 如能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醫師的審慎判讀,就現階段的醫療水準而言,對於鼻咽癌的診斷與擴散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鼻腫瘤切除 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 鼻咽癌是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6位;女性方面,則排行第16位。
- 原發者多見於鼻腔外側壁、鼻底及鼻中隔,繼發於鼻竇者,其原發部位臨床常難確認。
- 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Gy,每天1.8 ~ 2.0 Gy,連續治療7至8週。
此外,平日服用的藥物及維他命補充品也要記錄下來。 鼻腫瘤切除 預約當天,患者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出席,並帶同筆記,以便記下由醫生提供的大量資訊。 簡稱「化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形式,將藥物送進體內,一般為期數天。 鼻腫瘤切除2025 靜脈注射可在日間化學治療中心進行,亦有部分藥物的療程需要住院進行。
鼻腫瘤切除: 診斷
當鼻子的三個部份都缺損時,重建格外困難,因為鼻子是1個3度空間的立體結構,要如何適當的將每個部分做到最好,考驗醫師的技術、經驗及美感。 在整形外科門診中,鼻部缺損的病例不多見,常見的原因有外傷、感染以及腫瘤的切除。 60多歲的林先生,因為經常流鼻血而至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就診,經診斷後為鼻部腫瘤,須由開刀手術切除。
- 約10%的病人腮腺區及頜下淋巴結有轉移。
- 最後交由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設計個體化計劃,找出最理想的射綫角度和強度。
- 其診斷需要經活體切片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風險因素
鼻咽癌是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6位;女性方面,則排行第16位。 一般而言,40至60歲是鼻咽癌的發病高峰年齡,間中也會出現20至30歲的病例。 鼻咽腫瘤表面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 (尤其是由鼻部倒吸的痰) 帶血絲,經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現象其實並不多見。 鼻腫瘤切除 4.內分泌說:鼻腔血管瘤可於懷孕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主演韓劇《繼承者們》而走紅的南韓藝人金宇杉,兩年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暫停全部幕前工作。 經過大約一年的治療後,金宇杉病情逐漸好轉,年初更有網民發現他跟女友在澳洲度假。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治療方法
由於鼻咽部之特殊解剖位置,無法直接目視,需借助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才能檢查。 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檢查者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 而鼻咽內視鏡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 鼻咽內視鏡可分為軟式或硬式,前者較舒適,而後者則較方便做鼻咽切片。 為準備與醫生的預約,患者應記低身體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不論是否鼻咽癌的常見病徵。
鼻腫瘤切除: 追蹤我們
晚期癌腫多數破壞顱底骨或侵犯顱神經,則引起持續性頭痛,甚至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約10%的病人腮腺區及頜下淋巴結有轉移。 初期腫瘤發展緩慢,至晚期腫瘤廣泛累及眼部、上頜竇、篩竇或前顱底時,可產生Ⅱ、Ⅲ、Ⅳ、Ⅴ、Ⅵ等顱神經及眼部症状。
鼻腫瘤切除: 臨床表現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 其診斷需要經活體切片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鼻腫瘤切除: 鼻腫瘤切除後缺損!全鼻重建重拾信心
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確立診斷時已有頸部腫塊,這是因為鼻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管道,癌細胞很容易經由這些淋巴管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其他各處,如骨骼、肺臟、肝臟等。 2、頭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檢查:體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之治療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鼻腫瘤切除2025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 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鼻腫瘤切除: 身體慢性發炎,增加自體免疫疾病風險!劉博仁醫師:5招助改善
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進行治療前,放射治療師須按照患者的面形及頭形,製作塑膠模,以固定身體讓射線準確照射目標。 患者戴上塑膠模後,會被安排進行電腦掃描,以便醫生勾劃出腫瘤及須迴避的重要器官,包括脊髓神經及腦幹。 最後交由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設計個體化計劃,找出最理想的射綫角度和強度。
鼻腫瘤切除: 鼻腔惡性腫瘤
檢查時發現鼻腔有腫物,表現不平,暗紅色,或呈類息肉樣,觸及易出血。 如有眼球部突出、內眥部隆起、視力障礙和頸淋巴結轉移,腫瘤多屬晚期.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 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如此冗長的手術,唯有醫生與病人有良好的溝通與配合,才能完成一個美麗、自然及良好功能的鼻重建。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口腔乾燥是接受治療後常見的副作用,使患者感到十分不舒適,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細菌感染。 如患者出現口乾問題,應每天用軟毛牙刷刷牙數次,並在飯後用暖鹽水嗽口。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風險因素
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 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較有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 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 15 ~ 鼻腫瘤切除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病人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現今的鼻重建手術雖然需時較久,但是結果遠比使用義鼻自然。 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彥勳指出,鼻子是臉部協調最重要的器官,其外形影響到病人的自信及人際關係。 全鼻重建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多次的手術,每次的手術皆仰賴醫師精準的判斷、豐富的重建經驗,以及對人體的美感。
鼻腫瘤切除: 臨床表現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腫瘤局限者,可行單純放射治療,其5年存活率可達75%以上。 腫瘤浸潤較廣者,宜採用根治性切除加術前或術後化療、放療等綜合方法,5年存活率也可達到40%~50%。 預後取決於腫瘤大小、病理類型及有無淋巴結轉移。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
飲食習慣也應改善,例如恆常喝水、以無糖香口膠刺激口水分泌、避免煎炸或酸辣食物,以及避免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無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色澤正常,體溫不高。 光滑,質韌,活動,邊清,常隨咽腔、口腔、耳部炎症輕重而變化,抗炎治療多不理想。 鼻咽癌較多出現於華南、東南亞及北非地區,亦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2016年,本港共有805宗鼻咽癌新症,佔癌病新症總數2.6%,當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599宗及206宗,比例約為2.9比1。 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的發病率為17.2%,女性則為5.2%。
尤其清晨吐痰或擤鼻時常常見到涕中帶血絲。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當癌腫向周圍浸潤引起局部感染或水腫時,常常引起後鼻孔阻塞,這時病人常表現鼻阻、頭痛,甚至出現耳鳴現象。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 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隔著堅硬的顱底骨與顱腔隔開。 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
如纖維瘤、纖維血管瘤、混合瘤、脊索瘤等。 鼻腫瘤切除2025 (一)腺樣體增殖:常見於幼兒、青少年腺樣體質者。 當高度增殖或表面潰爛或有肉芽腫樣形成,注意癌變。
鼻腫瘤切除: 鼻咽癌之治療
因為腫瘤非常大且為瀰漫性,當腫瘤切除後鼻子幾乎已經完全被切掉,後經多次全鼻重建整形手術,終漸漸恢復其原有面貌,讓患者重拾信心。 鼻腔惡性腫瘤手術進路,一般主張鼻側切開,因其視野寬闊,可以同時切除累及上頜竇和篩竇之腫瘤。 近年推薦面中部掀翻術,具有與鼻側切開同功效果,但無面部畸型。 對較小腫瘤,可應用鼻竇內窺鏡技術,不僅能完整切除腫瘤,還可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病理以鱗狀細胞癌最多,腺癌次之,另有少見的基底細胞癌、淋巴上皮癌、嗅神經上皮癌、惡性黑色素瘤及肉瘤等,預後不佳。 原發者多見於鼻腔外側壁、鼻底及鼻中隔,繼發於鼻竇者,其原發部位臨床常難確認。
鼻腫瘤切除: 追蹤我們
如第五腦神經 (三叉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如第六腦神經 (外展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 其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障礙,則會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鼻腫瘤切除 鼻出血是本病的早期症狀,這是由於癌灶感染、破潰所致。
跟放射治療不同,化療並非針對特定部分的腫瘤,而是讓藥物沿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位,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及分裂,使其無法增長,自然死亡。 如你發現耳鳴、聽力下降、中耳炎經常復發、持續鼻塞、鼻及喉分泌帶血,或者頸部出現無痛腫塊,便有機會患上鼻咽癌,應盡快檢查。 倘若腫瘤伸延至髗骨底及腦部,可能引致頭痛、臉部感覺麻痺、複視及牙關緊閉等問題。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和鼻腔腫物特點,應儘早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X線及CT等檢查,可提供腫瘤大小及周圍組織受累程度,對選擇術式及估計預後有一定意義。 目前應以那一種方式合併治療,尚未有確切的定論。
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 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 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 在兩次約診之間,如有不適,則應儘速回診。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 74 Gy,每天1.8 ~ 2.0 Gy,治療7至8週。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