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某些患者,一類名為「SSRI」的藥物可減低抑鬱及暴食。 飲食失調的治療需要照顧患者本身以及因飲食失調而引的後遺症。 第一個目標就是回復正常的體重,及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若果病情輕微,治療可於門診進行,但若果體重過輕,或有嚴重的併發症,就要入院治療。 身體其他部分的併發症可以致命,例如,血液電解質失衡,尤其是「鉀」這種電解質,因為「鉀」過低可引致心律不齊,以致死亡。 患者如果服食過急,亦可引起危險,所以服食期間必須密切觀察身體情況。
- 研究指出,部分進食失調症患者的血清素不活躍。
- 因此,部分患者會出現其他與血清素有關的情緒病,如焦慮症、強迫症與抑鬱症等。
- 研究發現,極端減肥方法與暴食症的發病有莫大關係,而且還會使暴食問題持續。
- 情緒抑壓 有研究指出,進食失調症患者經常處於一個很高的壓力水平,當情緒抑壓得太久或已負載太多的時候,很 容易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調。
- 患者是因為負面情緒而出現失控狂食。
一般來說社會上的風氣都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偏向喜歡骨感或纖瘦的女性,或者男性要較多肌肉較強壯等等。 無意間就會對我們產生自我形象的壓力,會挑剔自己的身材不夠好,而令我們自信心減低。 郭碧珊中五會考後,藉暫取生計劃,憑會考成績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取錄[2],經歷第一個學期後,獲破格轉到心理系就讀。 1995年於中大新亞書院心理學系以一級榮譽畢業,取得社會科學學士,並獲頒優異畢業生。 青少在成長階段有機會在建立自信心及嘗試獨立自主時遇上阻滯,結果控制體重便成為他們的其中一種可以達到的成就,以令他們得以提升自信心。 為了提升自信及得到別人的認同,患者通常會努力追求一個社會上認同的外表及身型,因而扭曲自我形象 及對自己的評價。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自我測試
Greenutss 的營養師過往接觸的客人當中,其實也有不少有着不同程度的飲食失調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個參加我們「營養師計劃」的客人。 她因為學業、家人給予的壓力、和對自己要求很高的性格,令她非常在意自己的體重,也出現了過度體重管理的現象及飲食失調問題。 此外,患者發現狂食時獲得發洩情緒的快感,也可借 「放縱」來逃避現實,借狂食來減壓,久而久之便墜入抑鬱與失控的惡性循環的深淵。 厭食症 — 控制、尋求安全 患者在開始時會因為透過控制體重而獲得成功感與滿足感,又或者因為身體過輕而引起家人的關注,於是沉迷於控 制體重。
Greenutss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提供營養咨詢服務和30日營養師計劃。 營養咨詢服務主要透過Inbody體脂測量的儀器詳細解釋和分析報告結果,根據客戶的身體的狀況和實際的狀況作出相應的改善的方案。 我們也會提供和講解營養知識小冊子,為客戶灌輸和鞏固基本的營養知識。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讓客戶不用再走冤枉路,透過正確的飲食觀念和適合的運動模式來健康地瘦 。 要長期有效治療飲食失調,尤其是厭食症,有賴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以及患者家人的參與。 患者對飲食失調常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同時患者內心複雜的狀態,這令患者難於投入治療。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進食失調症
‧ 本地研究顯示,減肥者患上進食失調症的風險是沒有減肥者的5-8倍。 ‧ 進食失調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行為,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 如患者沒有求助意識,一般家庭醫生也未必能及時察覺到進食失調症。 ‧ 外國研究顯示,厭食症的過早死亡率與其他精神病比較是最高的。
於是他們選擇了控制體重、控制食慾來代表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命。 經常情緒化及神經緊張、性格自卑及對自己擁有負面評價的人是患上進食失調症的高危一族。 尤其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比一般人更難得到滿足的感覺。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進食失調症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因此,要界定患者是否患病,除了磅數 及進食情況之外,還要評估其心理及社交等方面的困擾。 1995年加入地鐵公司,擔任人事部見習經理人事主任,1998年離任。 2000年於中大取得臨床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學位,並爲全班唯一獲院長榮譽錄的畢業生[3]。 她不時於電視節目或報紙雜誌等傳媒講解有關心理學的課題,如社交焦慮症、進食失調症及認知行為治療等,她亦撰寫有關心理學題材的書籍。 情緒抑壓 有研究指出,進食失調症患者經常處於一個很高的壓力水平,當情緒抑壓得太久或已負載太多的時候,很 容易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調。 負面情緒往往是誘發進食失調症的其中一個危機因素,患者通常依賴了暴食 這種自我催殘的行為來使自己的負面情緒得到緩和,可惜到頭來卻又因為體型不滿等思想而出現更多的負面情 緒,造成惡性循環。
研究指出,部分進食失調症患者的血清素不活躍。 因此,部分患者會出現其他與血清素有關的情緒病,如焦慮症、強迫症與抑鬱症等。 一般簡稱為暴食症,患者會嘗試在暴飲暴食後試圖進行清除行為。 暴飲暴食代表在極短時間內攝取巨量食物,而清除行為則是盡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例如透過扣喉催吐或服食瀉藥來達成,也可能透過使用利尿劑、興奮劑、持續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努力減重。 即使體重過輕,仍對於體重增加或變胖有嚴重的恐懼感。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資料來源
狂食症患者指岀他們的狂食常常因為焦慮或憂鬱等情緒而引起,有些患者表示狂食可以減輕內心的壓力。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2025 請注意,進食失調症初步自我評估絕對不能代替專業臨床評估。 如果你對進食失調症有任何疑問,請向臨床心理學家或有關醫生尋求專業協助。 《社聯機構會員總覽暨資訊系統》所載的機構資料由相關機構自行提供及上載至資料庫,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對該等資料的完整性、準確程度及使用並不負有任何責任。 如對《總覽》列載的機構資料有任何查詢,請直接與有關機構聯繫。 有些小孩會利用吃與不吃作為吸引重要人士(如父母)注意的手段,以獲得父母的疼愛;或者以此病來修補父母之間的破裂關係,希望父母再連繫來關懷他。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進食失調症初步自我評估
‧ 大部分暴食症患者的身型標準,與別人一同進食時份量正常,潛藏個案難以識別。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2025 何吳潔瑜主席提醒,若病徵與上述的進食失調症很相似,但其症狀又不完全吻合任何一個類別的話,患者可能會被分類為其他類別的進食失調症。 例如沒有狂吃但卻有補償行,或者狂吃與扣喉的情況沒有規律或不是持續出現,少於暴食症中所提及的頻率及持續性,但也有可能是病發初期的表徵,這種情況其實相當普遍,而且亦未必反映其病情一定較輕微,可能純粹是分類上的偏差。 例如「夜食症」,這是一項較新的進食失調類別,雖然未列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 計手冊》。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後稱「本會」)於1999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是由姚繼石先生、一群患者、家人及熱心人士所發起的慈善機構。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自我控制
所以有些同時病發的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可用抗抑鬱藥來控制情緒及暴食。 其實厭食或是暴食只是一個表達內心鬱結的一個行為問題,患者往往是因為在生活上遇到一些不愉快或困擾,繼而選擇了進食來宣洩,最後卻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惡性循環。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家庭環境包括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模式、情感的表達、教育水平等,對進食失調患者的影響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也有人認為進食失調症其實是一個有關控制與權力鬥爭的心理問題,這個說法其實非常適合應用於患者的家庭關係中。 何吳潔瑜主席解釋,進食失調症是一種有關情緒的心理困擾,若患者只是吃很多,但又很享受吃東西的過程,而吃完後又不會因內疚、後悔而出現補償行為,那便不算是暴食症或狂食症。 很多時患者吃東西多數是情緒驅使而非生理需要,如以吃東西來填補空虛苦悶的 感覺、發洩負面情緒、轉移視線或逃避問題等。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因為「進食」基本上是可以由自己作主,所以患者在不如意時,會以控制體重來獲得自控感,以減輕焦慮及增強自信心,可惜情況卻往往反噬,使患者失去對生命的駕馭力。 Ø 透過不同的媒介向公眾灌輸厭食症和暴食症的知識,使公眾意識到使用不健康的方法去控制體重帶來的後遺症,普及這方面的教育及培訓。 患者會經常強 迫自己做一些令自己安心的行為,最明顯的是強迫自己進行與控制體重有關的行為,如計算卡路里。 這是因為他們處於一 個極度不安的情 緒中,需要靠一些重覆的行為來 消除不安,緩和 自己緊張及恐懼的情緒。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飲食失調是甚麼?如何測試?何時需要看醫生?
在二零零六年,更獲一著名女性雜誌頒發「成功女士大奬」。 郭碧珊對於治療患有情緒病和進食失調症的成人及青少年極具經驗,她並致力向其他專業人士及市民推廣有關認知行為治療和情緒健康的知識。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2025 郭碧珊為前線醫護及社福人員如家庭醫生、社會工作者等提供超過三十場專業訓練,及為不同的公共及私營機構進行了超過五十場有關壓力管理的講座。 她的著作包括有《為情所困》、《吃不由己》、《愛﹒情故事 I》、《愛﹒情故事 II》及《情緒探熱針》。 郭碧珊曾經擔任心晴行動慈善基金的副主席和再生會的顧問。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隸屬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由專業人員包括臨床心理學家專為厭食和暴食問題提供教育、治療及研究。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飲食失調分為哪幾種?有甚麼症狀?
然而不少患者其實是不想與父母有正面的衝突、又或是想獨自承受家庭的負擔,因此才錯誤地利用了吃與不吃來傷害自己的身體以發洩情緒。 由於天氣濕度降低同時早晚溫差大,皮膚無法適應濕度變化,皮膚粘膜水分蒸發過快,故皮膚變得敏感。 脾胃運化水濕不利,治療應以健脾化濕爲主、補氣為助。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2025 健脾化濕食物有:白朮、茯苓、薏苡仁、黨參、砂仁、白扁豆、鯽魚等,同時忌發物如蝦、蟹、羊肉、牛肉、鵝肉、酒、辛辣之品。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專業團隊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希望透過不同的媒介向公眾灌輸厭食症和暴食症的知識,令公眾意識到用不健康的方法去控制體重帶來的後遺症,普及這方面的教育及培訓。 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會向患者安排合適的治療及提供支援予患者的親屬。 10個有關進食失調症的事實 ‧ 進食失調症主要影響年輕女性,7成半患者介乎11-30歲。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需要求醫的警號
本會於2000年正式成立為有限公司,並在香港註冊為免稅慈善機構(稅務局檔案號碼:91/6030)。 本會有精神科醫生、兒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及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擔任顧問團。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於1999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是一群患者、家人及熱心人士所發起的慈善機構。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
郭碧珊在一九九五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以一等榮譽畢業,亦獲頒優異畢業生的榮銜;於同校在二零零零年修畢臨床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時,更是全班唯一獲登院長榮譽錄的畢業生。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2025 在修讀大學和研究院期間,郭碧珊總共獲頒發九項奬學金。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 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後,她隨即開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進食失調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 在二零零一年,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成立之後,她亦同時出任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