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可自主選定其尊號,而尊號並不一定是其首名,例如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和喬治六世均未使用其首名作為尊號。 君主需要承擔一些非直接稅務,例如增值稅,而自1993年來君主還負擔了其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增值稅。 共和派人士估計英國君主制的真實成本(包括安保、未為國家所獲取的潛在收入如公爵領地的運營利潤、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的租金)為每年3.34億英鎊[111]。 1990年代,由於王室的名望衰落(如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的過世),英國的共和情緒逐漸增長[81]。 然而近年的民意調查仍表明近70%至80%的英國民眾支持繼續實行君主制[82][83][84][85]。 在國會開幕大典中,君主在上議院會堂中宣讀御座致辭(Speech from the throne),勾劃政府來年的施政大綱[18]。
這15個頭銜排列次序,通常以英國為首,然後按自治領成立次序,即加拿大、澳大利亚、紐西蘭,再按殖民地獨立次序排列。 若僅有一位君主使用了某個尊號,其名後不需增加序數,例如約翰、安妮和維多利亞均不稱一世。 1953年,對英國君主的序數是否能延續英格蘭和蘇格蘭君主的序數產生了爭議。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透過「定期走訪」,女王走到聯合王國的每一部分,代表著聯合王國的團結。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不只課程多樣化,他更從根本去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需要,找出孩子們沒有讀書動力的原因,聯合其他老師自主學習,希望融入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容易吸收、更願意主動參與。 當君主不在時,白金漢宮、溫莎城堡和桑德令罕府懸掛英國國旗,在蘇格蘭荷里路德宮和巴摩拉城堡則懸掛蘇格蘭皇家旗[153]。
- 上一位被迫遜位的君主為詹姆士七世及二世,他在1688年光榮革命時遭到罷黜。
- 這兩處居所都直屬於君主,並為未來的君主預留,因此不能出售轉手[122]。
- 英國皇家徽章為「四分,第一與第四分為紅底之上三隻直立側身白金獅(象徵英格蘭);第二分為金底紅色雙紋花邊內躍立紅獅(象徵蘇格蘭);第三分為藍底之上銀弦金豎琴(象徵愛爾蘭)」。
- 1513年詹姆士四世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離境之機起兵入侵,但在弗洛登遭受慘敗,其本人、諸多貴族和數千士兵戰死。
- 這表示著當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時,她持有7個不同的頭銜。
- 在邁克科米克訴蘇格蘭檢察總長案(英語:MacCormick v Lord Advocate)(MacCormick v. Lord Advocate)中,蘇格蘭屆審法院認為女王有自主選擇頭銜的權利,裁定前者敗訴。
- 這是他教書的第25年,他是台灣唯一一位拿下教育界三大獎:Super教師、Power教師、師鐸獎的老師,而爽文國中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學校,他笑說也會是最後一所。
- 例如,在每年在戰爭死難者紀念日上致哀,或在慶祝活動上慶祝國家的體育勝利。
無論在英國陸軍、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均要求新入伍的官兵宣誓效忠女王。 相對地女王亦代表了國家接受宣誓者的效忠及履行保障照顧所有軍人一切生活和困難,女王對所有武裝部隊有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英國和英聯邦。 她承諾定期訪問軍方場所和船隻,以滿足在國內和海外的軍人和他們的家庭。 一般認為,女王在現行英國君主立憲制當中具備諮詢權、褒奬權及警告權。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登基與加冕
女王在位期间,英國政府正式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程序上雖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實際上依英國的民主憲政慣例,女王「聽從」首相的「建議」任命大臣、官員。 在首相要求下,女王亦可行使解散議會的權力,以便進行大選,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党的領袖擔任,但仍須經女王任命(或「邀請」)後才成為新任首相,且英國政府並非向女王負責,而是向下議院負責、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 在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亦以女王的名義提起公訴。 君主的敬稱為「國王陛下」(His Majesty)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在國際條約和護照上亦使用「英王陛下」(Britannic Majesty)一稱,以區別英國君主和其它國家君主。
- 漢字文化圈各地在近代後期普遍將承繼羅馬帝國統治者頭銜(英白拉多、凱撒、奧古斯都等)的歐洲君主翻譯為皇帝,其他翻譯為國王,藉此區別Emperor與King等歐洲君主不同的稱號。
- 英國君主在蘇格蘭使用另一版本的徽章,其中第一與第四分象徵蘇格蘭,第二分為英格蘭,第三分為愛爾蘭。
- 1952年英聯邦首腦會議上,各國首腦決議,女王在每個王國會分別使用不同的頭銜,以表示她在該國身份是該國君主而非他國者[91]。
- 1937年自由邦更名為「愛爾」(Éire,即愛爾蘭),1949年宣布共和,退出大英國協,與王權斷絕一切關係。
- 威廉四世的繼承人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國的政治體制完成了向君主立憲制的轉變。
- [140]香港文人陶傑曾稱,將英語中的King和Queen翻譯為「皇」、「女皇」會與Emperor和Empress混淆,是「不嚴謹的翻譯」。
1952年英聯邦首腦會議上,各國首腦決議,女王在每個王國會分別使用不同的頭銜,以表示她在該國身份是該國君主而非他國者[91]。 因此,英國和當時的6個自治領各自通過法令,授予女王類似的頭銜[91]。 這表示著當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時,她持有7個不同的頭銜。 時移世易,她在位英聯邦王國數目有所增減,部分王國廢除了君主制,亦有在脫離英國獨立(除了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從澳洲獨立外)後仍奉其為君主。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頭銜、稱號、榮譽、徽章及旗幟
最初所有大英國協成員都與英國共享君主,但1950年印度自治領成為共和國,由此這一狀況無法延續。 此後英國君主即在所有大英國協國家(不論君主制或共和制)稱「大英國協元首」(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此頭銜純粹為禮節性,不與英國君主掛鈎,而是由大英國協國家的政府首腦賦予個人[74]。 維多利亞之子愛德華七世於1901年登基,成為首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君主。 1917年,為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德情緒,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將王朝更名為「溫莎」。 在其治下,1922年愛爾蘭一分為二,成為英國的組成成分北愛爾蘭以及獨立的愛爾蘭自由邦[65]。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愛爾蘭君主
現時,女王在政治上仍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政治危機中,女王不得擁有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其職責之一是確保政局的穩定,在倒閣時選任能得到議會信任的首相而保證國家時時有政府首腦在任。 具體而言,女王於政治上須扮演超黨派的角色,發揮穩定和平衡的作用。 由於年紀問題,女王逐漸減少外訪(一般来说她每年都会做两次国事访问和两次英联邦国家的访问)。 2013年女王簽署《大英國協憲章》,但也是40年來首次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由查爾斯王儲代她赴會[34]。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支持度
他還試圖統治蘇格蘭,但其在蘇格蘭的所得都為其繼承人愛德華二世喪失殆盡。 1311年,愛德華二世被迫將其部分權力轉讓予一個貴族委員會(英語:Ordinances of 1311);但1322年他通過軍事勝利奪回了權力[35]。 即便如此,1327年愛德華仍最終為其妻伊莎貝拉廢黜並殺死。 愛德華對法國王位繼承權提出了宣稱,由此挑起了英格蘭和法國間的百年戰爭。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信仰定位
鄧肯於1040年同麥克白的戰爭中戰死,但後者亦於1057年為鄧肯之子馬爾科姆殺死。 次年馬爾科姆殺死麥克白繼子盧拉赫,登基為馬爾科姆三世[45]。 亨利即位成為亨利七世,並通過與約克王朝繼承人伊莉莎白通婚而平定了內亂。 他重新在國境內樹立了其絕對的權力,先前與貴族的頻繁鬥爭也告一段落[39]。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皇家特權
君主在有需要時負責任命新任英國首相(根據傳統,首相有權任意任命和罷免任何閣員,由此事實上組成並掌控英國內閣)。 根據不成文的憲政傳統,君主必須任命獲得下議院支持者為首相,此人一般為在下議院擁有多數席位的政黨或聯盟的領袖。 候任首相私下會見君主,在「吻手禮」(kissing hands)之後立刻正式就職,無需其他法令或舉措[8]。 根據不成文的英國憲法,君主為國家元首;效忠宣誓的對象為國王及其合法繼承人[1];《天佑國王》(或《天佑女王》)為英國國歌[2];君主出現於郵票、硬幣與紙幣之上[3]。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英格蘭君主
1513年詹姆士四世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離境之機起兵入侵,但在弗洛登遭受慘敗,其本人、諸多貴族和數千士兵戰死。 詹姆士五世於1542年再次入侵英格蘭,但在同年過世,王位傳予其六日大的女兒瑪麗一世。 亨利四世為愛德華三世之孫和蘭卡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之子,由此其王朝稱為蘭卡斯特王朝。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英國君主
威廉一世參與了一場反對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叛亂,但叛亂最終失敗,威廉被俘,為脫身向亨利宣誓效忠。 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於1189年宣布這一從屬關係終結,換取一筆贖金以資助十字軍[47]。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2025 亞歷山大二世及其繼承人亞歷山大三世均試圖奪取挪威治下的西部群島。 在亞歷山大三世治內挪威對蘇格蘭發動入侵但未能成功,此後的《伯斯條約(英語:Treaty of Perth)》承認了蘇格蘭對西部群島和其他爭議地區的控制權[48]。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伊丽莎白二世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年僅13歲的伊莉莎白與妹妹瑪格利特公主前往苏格兰巴尔莫勒尔避難。 當時有人建議公主們應該到加拿大避難,但遭到其母親反對說道:「孩子們不能沒有我,我不能沒有國王,而國王絕不離開。」1940年,伊丽莎白首次以公主身份發表廣播演說,對象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皇家地產是英國最大的地產所有者之一,2015年其所有地產價值達110億英鎊[103]。
君主亦是大英國協元首和英國以外14個國家的國家元首。 根據傳統,英國君主的簽名在其尊號(但不包括序數)之後加字母R,指代拉丁語中的「國王」(rex)或「女王」(reginae)。 在1760年之前,君主的所有官方支出都來源於其繼承性的收入,包括皇家地產(英語:Crown Estate)(Crown Estate)運營的利潤。 喬治三世同意以此交換政府的王室專款(Civil List),這一約定一直持續至2012年。 每年的地產撥款(Property Services Grant-in-Aid)負責維護王室各居所,皇家旅行撥款(Royal Travel Grant-in-Aid)則負責旅行支出。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王位繼承
兩國國會最終在協商之後訂立了《1707年聯合法令》,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其繼承方式由《嗣位法令》所規制[59]。 早期的蘇格蘭君主並不採用直接繼承制,而是使用傳統的選長制,君主頭銜在亞爾賓王朝的不同分支間輪轉。 這一體制導致不同氏族時常產生暴力衝突:自942年至1005年,連續七名君主被殺或是戰死[44]。 1005年,馬爾科姆二世在殺死多名競爭者後獲取王位,並繼續鎮壓反對勢力。 1034年他過世,其外孫(而非根據傳統,其堂兄弟侄)鄧肯一世即位。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任命首相
現今的國務顧問包括:王后、威爾斯親王、薩塞克斯公爵、約克公爵、碧翠絲公主[100]、愛丁堡公爵及長公主。 至1541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已同羅馬教廷決裂,自稱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由此教宗先前將愛爾蘭君主賦予英格蘭君主頭銜的決定已經失效。 亨利由此召集愛爾蘭國會,將其頭銜由愛爾蘭領主更改為愛爾蘭國王[78]。
此後的都鐸征服愛爾蘭(英語:Tudor conquest of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Ireland)進程在九年戰爭後終於結束,但愛爾蘭仍舊保留了自己的國會,還在1642年至1649年(愛爾蘭邦聯)和1688年至1691年兩度獨立。 僅有日後的威廉愛爾蘭戰爭(英語:Williamite War in Ireland)和對愛爾蘭的占領使英格蘭(及1707年後的英國)自1692年之後保持了對此地的控制權。 現今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中,含英國在內仍有15個國家以查爾斯三世為君主和國家元首,這些國家被稱為「大英國協王國」。 「英國君主」一詞仍舊用於形容這一體系下的君主和政體,但事實上每個國家都為獨立主權國家,在不同國家君主官方頭銜(英語:List of titles and honours of Charles III)亦有所不同。 自1947年結婚至1952年登基,她依丈夫頭銜而被稱為愛丁堡公爵夫人。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在政治和社會上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2025 他延續了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度,而與此同時封建制度也繼續發展[30]。 女王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和下議院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英國國會。 所有國會通過的草案都必須經英女王御筆簽署才能成為法案。 而法律上她亦有權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沒有一個英國君主否決過法案。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愛爾蘭君主
1649年至1660年,英國君主制為英格蘭共和國所打斷。 《1701年嗣位法令》將信仰羅馬天主教或與天主教徒結合者排除於王位繼承順位之外。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英國君主
他試圖在蘇格蘭推行聖公宗,導致叛亂爆發(主教戰爭),並觸發了三國戰爭。 1642年國王同國會的衝突最終導致了英格蘭內戰的爆發[54]。 在查爾斯二世統治之下,英格蘭發展出了最初的現代政黨。 查爾斯二世無合法子嗣,繼承人理應為其信仰天主教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 但國會希望能夠將詹姆士排除在繼承順位之外,支持的一方成為了日後的輝格黨,反對的一方成為了日後的托利黨。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2025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2025 這一法案最終未能通過;查爾斯二世多次由於擔心法案會通過而解散了國會。
被鄰國王子溺愛的反派女主: 伊丽莎白二世
都鐸王朝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治下政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宗教動亂及與教宗的爭執使其宣布脫離羅馬天主教會並自立英國國教會[40]。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稱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由此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結為共主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