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碘-131(I-131) 只會經由甲狀腺細胞上的碘分子通道進入細胞,對於非甲狀腺細胞並無破壞力,除了療效顯著外,副作用也較一般化學藥物小。 甲狀腺癌常見的兩種細胞型態:包括甲狀腺乳突癌 以及及濾泡癌 ,皆屬於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0%左右,這些癌細胞皆保有攝入碘的功能。 其中,乳突癌較容易經由淋巴轉移,而濾泡癌較容易經由血液往遠端轉移,兩者皆不易以手術根除。 因此,甲狀腺癌病患在手術切除甲狀腺組織後,碘-131(I-131) 就成了治療癌細胞的最佳選擇。
若淋巴被侵犯,手術後再對患側的乳房或胸壁,以及鎖骨上/下淋巴結(有時會照射內乳淋巴結)追加放射治療,可以增加局部控制率,也能夠延長存活期。 在數十年前,乳癌的主要初始治療方式,是將患側乳房全部切除,並針對腋下淋巴作廓清手術。 一般在治療癌症的時候,如果是用放療作為標準治療,多半會進行5~8週的療程,一週照射5次,每次10~20分鐘,如果是開刀後的輔助治療,時間會稍微短一些;不過大致上來說,是隨著腫瘤的位置、期別其來決定照射的時間跟劑量。 癌症治療中,最常聽到的除了開刀之外,大概就是放療跟化療。 比起開刀的「一次解決」,化療跟放療都是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療程,常常會讓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擔心療程會不會跟不上腫瘤生長的速度。 簡稱放療,是藉由高劑量的高能量粒子如 X 光、γ 射線、質子及電子束,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癌細胞無法成長和分裂而死亡。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放射反應護理
正電子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掃描程序,病人一般不會在過程中感到不適。 副作用是成功治療後出現的不適反應,但通常只會維持一段短暫時間。 放射性治療的副作用視乎治療的身體部位而定,醫生會在展開治療之前解釋有關的副作用。 醫生會考慮腫瘤的大小、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和周圍組織的敏感度,同時考慮患者的健康及體質狀況,然後向患者說明可能出現的短期及長期副作用,以便作好心理準備。 放射治療是局部治療,一般只在照射部位造成副作用反應,這亦是與化學治療的最大分別。
掉髮:掉髮是放射線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化學治療也可能會引起掉髮,但放射治療的掉髮大多是照射處的局部掉髮。 如果病人接受高劑量的放射線治療,掉髮的症狀是難以避免的。 近年癌症治療逐漸走向精準與個人化治療,放射治療也可針對不同的癌症病人量身訂做,透過電腦精確計算照射的範圍和劑量,不只提高治療效果更能減輕病人正常細胞的損傷減少副作用。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什麼是正電子及磁力共振雙融掃描?
放射師會讓病人舒適地躺在掃描台上,並在其身上放置一系列表面線圈。 醫生會將固體放射源植入病人體內接近腫瘤的位置,以進行高劑量的放射性治療,將其對癌腫瘤周圍身體細胞的損害減至最小。 短距離放射治療適用於子宮頸癌、子宮癌、前列腺癌及皮膚癌。 病人接受每個分次的放射性治療時均須坐下或躺下保持不動。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2025 患者或要躺下讓機器環繞身體,又或坐在椅上讓機器瞄準皮膚表面附近的腫瘤。
- 以性別比例而言,女性甲狀腺癌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4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尤其45-50歲為最高峰,而男性好發於45-70歲。
- 一般而言,症狀持續的時間大約是 3-4 周,大部分患者會自己恢復,只有少數患者會需要氧氣或藥物的治療。
- 於病人靜脈內注射放射性示踪劑後,病人將被安排在一個安靜的房間休息約一小時,讓體內細胞有充足時間吸收藥物。
- 至於纖維化,則是身體在修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自然變化。
- 因此,應密切觀察病人有無嗆咳、痛疼及脈搏的變化,早期發現出血和穿孔,以免延誤搶救。
要預防感染的發生,平時均衡營養的補充、注意氣溫的變化、充足的睡眠都有幫助。 一旦已經有白血球過低的狀況發生,多洗手、戴口罩、少出入公共場所,也能夠減少感染病菌的機會。 必要時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抗生素或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可以有效地預防感染併發症。 是各家醫院自行購入較特殊的儀器,或替病患進行較精準的定位方式,而向病患收取的儀器使用費以及人力費用。 所謂較「特殊(並不一定是很近代的技術)」的儀器包含導航光子刀、電腦刀、加馬刀、螺旋光子刀;進行較精準的呼吸調控也有特殊的儀器可以使用,族繁不及備載。 其他有些特殊治療項目也會收自費,例如熱治療、質子放療和重粒子放療(後者台灣目前尚未用以治療病人)。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接受放射性治療前的準備
醫生會病人的病情、癌症種類、治療部份及體質而作出評估,再選擇適合的治療計劃及劑量,希望能在控制腫瘤的同時,減少輻射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大多數上皮癌只有中等程度的輻射敏感性,需要明顯更高的輻射劑量(60-70Gy)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有些類型的癌症具有明顯的抗輻射性,也就是說,需要在臨床治療中可能是不安全的、非常高的輻射劑量才能根治。 在美國,其發生率及死亡率皆佔第一位,幾乎佔全部癌症的三分之一。 在台灣近年來的死亡率常與肝癌分佔前二位,大部份的肺癌皆因局部過大或已轉移而無法開刀,能開刀者只有30%,而其中一半才是手術中可切除者,因此,將近七成以上的肺癌病人都需接受放射治療。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不同放射治療技術比較表
若是治療身體部位腫瘤的患者,則常利用「固定真空墊」,真空墊由許多聚乙烯的微小保利龍球所組成,在未抽真空時,先依患者治療部位身體的輪廓塑型,再利用小型幫浦將真空墊抽氣成真空,以固定病患身體姿勢。 病患在完成模具製作後,將進行三度空間電腦斷層定位攝影,以獲得精準的腫瘤影像。 在做完模具與模擬定位攝影的準備工作後,接下來大約一周的時間,醫師將綜合治療前各項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在每一張電腦斷層定位攝影影像上畫出腫瘤及可能被侵犯的組織範圍,再依所需的治療劑量及正常組織的耐受劑量設計出專屬的治療計畫。 由於每位患者腫瘤位置與解剖構造都有所差異,醫學物理師會依照醫師所訂出的治療處方,選擇可能的放射角度並依據治療的條件,將電腦計算出治療所用的照野及劑量分布予以調整與優化,以得到最佳化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化療,電療,標靶傻傻分不清
另有分化不良癌雖與前者同屬於濾泡上皮細胞病變衍生但預後較差,其他還有較少見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其預後更差。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非濾泡上皮細胞病變的有髓質癌與淋巴癌或他處轉移來的癌(如乳癌)等。 大多數人聽見”輻射”就聯想到”癌症”,而對其觀感也多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在日本投下原子彈,造成重大傷亡的負面印象。 很少人知道,同一時期,西元1940年醫界的一篇研究文獻,重新燃起當時人們對輻射善良運用的信心。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癌症患者必須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嗎?
遞交此表格表示本人確認及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我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 否則,本人必須於以下空格加上「✓」號以表示反對。 MyCigna HK讓您可方便、快捷地管理您的保單。 您可登上手機應用程式或客戶平台查閱保單、提交索償、尋找網絡醫生及購買最新信諾產品。 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每年高達港幣$5,000萬的保障額,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健康生活
放療對乏氧細胞殺傷力就減弱,對氧合細胞殺傷力明顯增強。 腫瘤組織常有供血不足及乏氧細胞比率高的問題,部分癌細胞可逃避放射損傷,這是放療後腫瘤再生長及複發的常見原因之一。 放療中,也有原來乏氧的細胞可能獲得再氧合的機會,從而對放療的敏感性增加。 人們對手術和吃藥打針治療癌症的方式能做到直觀了解,故比較熟悉,但對放射殺癌的作用就不是那麼清楚了。 放療之所以能發揮抗癌作用,是因為放射線承載著一種特殊能量,稱為輻射。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圖的乳房治療為例,螺旋刀能造出更好的弧形劑量分佈,以適合胸部 / 乳房的形狀,而肺部,心臟的劑量更少,以減低後遺症。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脊椎的放射治療,多用於紓緩性治療,一般來說,電療的次數較少、治療期較短,故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不及根治性電療明顯。 總地來說,質子治療是相當富潛力的放射治療選項,但如何選擇正確的病人並設計最適當的治療計畫來治療,便考驗著醫師、物理師、放射師們的學識與經驗。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什麼是電療?
當質子進入身體後,就如同深水炸彈,當射束進入到體內一定深度時才會將能量一次釋放,而在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便不會有額外的放射暴露,進而減少放射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在技術上來說,標靶治療也是化學治療的其中一種方式,兩者同樣都是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但傳統化療是針對所有活躍細胞,包括健康的細胞,而標靶治療只會以干擾癌細胞上的「靶點」為目的,對正常細胞造成較少負面影響,副作用亦因此較化療少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2025 。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2025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人患同一類癌症,背後助長癌細胞生長的突變基因亦未必相同,意味病人或需要不同的標靶藥物,以對付不同的「靶點」。 隨著個人化癌症治療成為近年醫學的新趨勢,醫生不再單靠癌症的期數或種類去制定治療方案,而是先透過基因檢測,區分出癌細胞的特質及其基因組合,再從眾多藥物中選擇最具針對性的藥物。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
放射碘131的物理半衰期為8天,且身上的放射性物質多經由尿液排出,故治療後須配合醫師指示,依照衛教單張進行個人衛生管理。 一般建議治療後一周內盡量單獨一張床睡覺,避免口對口親吻及性接觸,與他人(包括小孩和孕婦)保持1~2公尺以上的距離。 治療後1~3周間則減少前述活動的頻率,於治療三周後即可恢復正常作息,這些建議都是希望病患家屬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曝露。 一般而言,男性建議治療後三個月,女性為六個月後再考慮進行受孕行為。 在做完高劑量放射性碘 131治療的第4~8 天,醫師會安排全身的放射碘131掃描檢查 (RxWBS, post-therapy whole body scan)。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癌症治療的三大療法之二:放射線治療(電療)
標靶治療的確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但癌症治療範疇中牽涉不同的環節,例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免疫治療等,醫生或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搭配其他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療效。 除了有可能令舊有傷口再次裂開、新傷口無法順利癒合之外,亦有機會影響手術傷口的癒合,所以如果病人有需要進行外科手術,便要預先暫停服用這些標靶藥物,以免影響手術傷口的癒合過程。 有些標靶藥物,例如血管增生抑製劑,有可能會導致高血壓。 在治療期間,病人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血壓水平,有需要的話,醫生或會處方降血壓藥,以控制病人的血壓在安全範圍。 近年醫學界相繼發現EGFR、ALK、ROS1、HER2、BRAF、C-MET等靶點 ,並研發出對應的標靶藥物,提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及存活期 。 進行標靶治療前,肺癌病人需要先進行基因測試,找出癌細胞中突變的基因,再接受標靶藥物治療。
有些放射治療會使皮膚呈現“潮濕反應”特別是在皮膚皺摺處,此時皮膚會變成又濕又痛,所以當發現皮膚有這種現象時,應通知治療小組的醫師或護理師儘早處理,以預防該處皮膚破皮而引發感染等嚴重問題。 癌症病人經常會有全身無力,能量盡失的感覺,其真正的原因不明,但有可能是治療附帶的副作用,如白血球減少、失眠、疼痛、食慾不佳等所致。 大部分的植入式治療都可能需要住院,並視需要使用全身或局部的麻醉,以減輕或避免射源容器或裝載器置入體內時的不適。 另一種體內的放射線治療方法是口服或注射非密封性的放射線藥物,如果是採用這種治療方法的話,必須要住院幾天。 讀者不需要一次就把這一整本手冊看完,可以先瀏覽過一次,選擇最有興趣的部分閱讀,之後有需要在閱讀其他的部分,因為醫師會為病人設計特殊的治療計畫,所以有些資訊對病人來說並非是急需或必要的。 由於治療方式會根據腫瘤部位與大小、病況判斷,且每間醫院的設備與收費標準不盡相同,上述放射治療費用僅供參考,詳情請洽醫院詢問詳細狀況喔。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利用具有穿透力的高能量X光,針對身體特定部位,在儘量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將癌細胞殺死。 俗稱「電療」,所謂的電不是讓電流穿過身體,是因為X光的台語叫做「電光」,所以,放射治療就被一般民眾稱為電療。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有放射物質殘留在病人身上,治療期間不用隔離,可與家人安全接觸。 如果病人是女性,在接受放射性碘或體外放射治療後,建議一年內不要懷孕。 在治療完結後,在未來幾年要定期覆診,如果發現任何問題或有新病徵出現,要立即通知醫生。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治療期間,您不需擔心與他人接觸,因為身體不會殘留輻射。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指使用產生放射性的儀器(如直線加速器)或利用本身具有放射性的物質來治療病人。 運用較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達到治療的效果,或者減輕腫瘤壓迫所導致的疼痛,及受腫瘤侵犯導致的出血問題。 有的癌症患者只需一種治療方式,但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來說,結合不同的治療方法是相當常見的,像是手術搭配化療、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等等。 另外,癌症治療也可分為局部性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前者只針對腫瘤區塊或特定身體部位,後者則可能對全身都造成影響。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2025 重放射線治療通常是每星期連續做五天,共須花六或七個星期,如果是為了減輕症狀而做的治療時,因為劑量的關係,治療期間比較短,通常只須二到三個星期。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什麼是質子治療?它和光子治療(X光治療)差別是什麼?
對於是否適合執行放射線治療或該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可向放射腫瘤科諮詢。 有些病患必須配合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或其他生物療法來提高腫瘤的控制率。 什麼是放射性治療 像手術前的放射線治療有助於縮減腫瘤大小,使切除手術更容易進行;而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可消滅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殘留組織。 人體內有數以萬計的基因,當受到致癌物、輻射及病毒感染等影響下,或會導致基因變異,使細胞失控地分裂、侵蝕和擴散,演變成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