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化療藥物種類包含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肌瘤在女性中常見的問題,雖然多數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數會轉為惡性,不少民眾因此誤會轉為惡性就是癌症,其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只是在症狀表現時都會「異常出血」。 婦產科醫師解釋其實兩者出血的時間點不同,但都需要至婦產科給醫師進行完整檢查。
例如,若胎兒尚小,會建議趕快終止懷孕,先接受治療,若胎兒已較成熟(約32週之後),則會和婦產科醫師會診,評估是否先剖腹把小孩生下來,並且同步進行子宮內膜癌手術。 若病灶已轉移、復發,或具高風險性,除了同時給予多種化療藥物之外,還可考慮搭配標靶藥物,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及存活率。 子宮內膜癌治療 標靶治療通常使用於持續性或復發性的子宮內膜癌,而且跟化療的副作用差不多,病患出現不適症狀的機率較高。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90%的病患以陰道異常出血為主要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翊恩指出,其實造成陰道異常出血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外陰部、陰道、子宮頸、子宮體的病灶,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荷爾蒙失調等。 子宮內膜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亦是女性常見癌症疾病之一。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為何?各期存活率?
(一)全身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 病臨晚期因癌腫消耗、疼痛、食慾減退、發熱等,出現惡病質。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1)腺癌(adenocarcinoma):約佔80%~90%。 鏡下見內膜腺體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亂,呈明顯背靠背現象。
- 子宮壁是由 3 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
- 有條件能進行癌組織PR、ER測定者,當受體陽性時首選孕激素治療;當受體陰性時,則更多採用化療。
- 未分化癌包括小細胞、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它們也可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
高風險HPV病毒則可致癌,研究顯示有逾40種HPV病毒可經性接觸傳播,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等癌前病變及癌症。 張翊恩醫師指出,如果以上四個條件全都符合,則可考慮不進行分期手術,以保留生育能力。 不過,病患應先配合服用3〜6個月高劑量黃體素,而且每3〜6個月需定期就診追蹤,以確保癌細胞已萎縮。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1.肉眼表現 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學類型雖然很多,但各種不同組織類型的癌大體表現沒有明顯差別。 癌組織在子宮內膜呈局限性生長或彌漫侵犯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 局限型病變多位於子宮底部和宮角附近,後壁較前壁多見。 早期局部內膜表面粗糙,無腫塊形成,此時檢查子宮標本時要特別註意宮角,因病變不明顯,診刮時不易刮到此處。 腫瘤向肌層生長浸潤時,形成堅實的腫塊,浸潤深淺不一,腫瘤與肌層間界限清楚。
- 她的婦科醫生於是在其診所內為她進行子宮內膜抽吸術,並將所得樣本送往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 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手術(包括手術分期)、放射治療(腔內,腔外放射)、化學抗癌藥物及激素治療。
- 對於宮腔鏡檢查是否可導致子宮內膜癌播散尚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宮腔鏡檢查不會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後。
- Rosenberg等對841例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病理類型分析,腺癌為789例(93.8%),UPSC 42例(5%),CCC為10例(1.2%)。
- 張醫生續指,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療效佳,1期病人的治癒率為約90%、不會復發,惟3期之後較嚴重的個案,則約一半機會有區域性或擴散性的復發,如下盤腔有腫瘤,或後腹淋巴腺、頸部有腫瘤等,需定期跟進、做掃瞄觀察。
體外放射線治療:會先在照射範圍(骨盆腔)做定位,在皮膚上做記號,每週照射五次,一天一次,療程約五至六週。 Randall Tc等報道瞭12例年輕、高分化腺癌,應用孕激素治療後,達到75%完全緩解率。 但是,Levy T最近報道5例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高分化腺癌,應用醋酸甲地孕酮160~320mg/d,連續6~9個月,隻有1例完全緩解。 總的來說單一藥物化療雖有一定效果,但療效不滿意。 多年來,許多作者在聯合化療方面進行瞭一些探索,發現聯合化療的有效率可達40%~60%,目前單一用藥已被聯合化療所取代。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不正常出血要注意?
分段診刮中假陽性率可為20%~30%,但因對術前診斷Ⅱ期時,術中剖視宮頸中有癌灶而確診者重視治療范圍及術後輔助治療療效較好。 對術前診斷Ⅱ期,術中或術後未發現宮頸內有癌灶,僅有位於宮腔下部癌腫者治療范圍則常不足,生存率低。 有作者認為對癌灶位於宮腔下段患者治療應予重視並應密切隨訪。 通常包含切除子宮、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和骨盆淋巴結廓清。 另外還可以配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近接治療或體外照射)、與荷爾蒙療法。 至於要怎麼做,要看患者的健康狀況、癌症嚴重程度、年齡、與其他相關因素共同來決定。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五年存活率
人體的脂肪會製造雌激素,故此過胖的女士體內的雌激素的濃度會比一般人高,有機會刺激子宮內膜引致子宮內膜癌。 (5)其他 腫瘤晚期病灶浸潤壓迫髂血管可引起同側下肢水腫疼痛;病灶浸潤壓迫輸尿管引起同側腎盂、輸尿管積水,甚至導致腎萎縮;持續出血可導致繼發貧血;長期腫瘤消耗可導致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00年有348宗,2015年升至978宗,上升181%,趨勢跟先進國家相似。 平均發病年齡的中位數是55歲,逾七成是初期患者(第1、2期),其餘約一成為第3期,少數患者是第4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之中醫觀點
若按分期比較,同期別內膜癌與卵巢癌同樣難治,同樣需要婦科腫瘤專業醫師嚴謹統一的規范治療。 對高危人群如LynchⅡ綜合征患者行宮腔鏡檢查或活檢有助於早期診斷外,目前尚無有效的篩查方法。 子宮內膜癌治療2025 子宮內膜癌一般生長都比較緩慢,而且不易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大部份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放射治療(即電療)及荷爾蒙治療來醫治,而治癒率可達八至九成以上。 當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時, 晚期子宮內膜癌可能需要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子宮内膜癌藥物發展相對其他癌症慢,所以以往都以傳統化療為主,而近年有一些新突破如標靶藥物配合免疫療法的綜合治療,或成子宮内膜癌患者新希望。 即使是初期患者,手術後若病理分析癌細胞復發風險較高,病人仍需要接受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病人分享
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目前普遍採取雞尾酒療法,合併多種藥物增加療效,假如化療後仍殘留癌細胞,再輔以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癌組織灰白色,粗糙質脆或魚肉狀,可伴有灶狀出血,分化好的癌肉眼不見壞死,但分化差的癌較常見壞死。 少數病例癌可沿黏膜表面浸入宮頸管,甚至深達宮頸間質層,也可侵入輸卵管。 子宮內膜癌治療2025 一般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征。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介紹
有人認為,絕經前的肥胖,尤其從年輕時就肥胖者也是內膜癌的高危因素,因為肥胖者常伴有相對的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時伴有月經不調甚至閉經。 起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絕大多數為腺癌。 為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子宮內膜癌遠低於子宮頸癌,但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傢,本病高於子宮頸癌,位於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 高發年齡為58~61歲,約占女性癌癥總數的7%,占生殖道惡性腫瘤20%~30%,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與宮頸癌比較,已趨於接近甚至超過。 與長期持續的雌激素刺激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等體質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 子宮內膜癌只要在早期發現,再採取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幾乎可說是種一勞永逸的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式,但是這是針對已經生過孩子、沒有生育需求的婦女而言。
子宮內膜癌治療: 【女性癌症】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
具體用法為:表柔比星70mg/m2,紫杉醇(泰素)175mg/m2,順鉑50mg/m2,每3周重復。 2.影響預後的因素 應用臨床和病理的經驗,對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前後進行評估,判斷與預後相關的各種因素,選用合宜個體化治療是提高療效重要措施。 對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後有顯著影響的因素較多,常同時存在,或有相互影響。 1.療效 子宮內膜癌因解剖及癌腫生物學特點,具有生長緩慢、轉移播散時間較晚和早期有較明顯癥狀等特點,故就診早。 因確診方法較簡易,多數患者就診時診斷為臨床Ⅰ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 荷爾蒙補充藥物
第1期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患者,都可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及周邊組織,毋須接受術後電療或化療,可以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有些醫生是是反對的,因為誰知道卵巢沒有其他用途? 手術後務必力行整合療法(即是依賴手術、電療或化療作為基礎,然後透過抗癌食品、運動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綜合運用來戰勝癌症),以預防復發! 有研究指出,術後輔助性體外放射治療,對於早期但有高度復發風險的子宮內膜癌病患,可改善整體存活率。 不過,對於低度復發風險的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施行術後骨盆腔放射治療,並不會增加整體存活率。
保持健康生活、不吸煙、多吃蔬菜和健康食物,並且定期身體檢查,包括每月自行做乳癌檢查、每年身體檢查等,及多留意自己身體的轉變,如遇到身體的莫名變化,應盡早就醫。 手術做法是於肚臍和附近共開三至四個孔放入儀器,甚至最新的科技是單孔微創手術,只須於肚臍開一個孔,放進所有儀器。 一般在三孔微創手術中,會於肚臍會開約1厘米的孔,而在單孔微創手術中則須開約1.5至2厘米。 新儀器和新型腹腔鏡皆有轉動功能,可更準確接近患處並加快康復,患者甚至最快於術後當日已可恢復下床,並沒有感覺痛楚。
子宮內膜癌治療: 醫語怡情:微創新技術 治療子宮內膜癌
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他表示,大部分手術後不太會出血,頂多開完刀後一個月內發生,或術後接受放射線電療過程中才可能出現,但療程結束後就會明顯改善。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避免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子宮內膜癌治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曾有40餘歲、患乳癌的女士,因癌症影響淋巴腺,術後需做化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由於化療後停了經,她需服食賀爾蒙治療藥物,而因屬未收經的年齡,經期亦有機會於一兩年內再有。 服用賀爾蒙藥之前,醫生已解釋有機會輕微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並着病人每年起碼看一次婦科觀察病情,時常留意身體徵狀。 子宮內膜癌分1至4期,1期時腫瘤局限於子宮體或子宮內膜,2期的癌細胞由子宮向下擴散至子宮頸。 3期代表癌細胞已穿越子宮,影響卵巢、陰道、盤腔或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有機會廣泛擴散。 4期的癌細胞已隨淋巴液或血液遠端擴散,入侵骨盤腔外的器官,常見為膀胱、直腸,甚至肝、肺、骨或腦。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病因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子宮體癌是發生子宮的癌症,是近年來竄升最快的女性癌症。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全國癌登資料顯示,2018 年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2.40%,當年因子宮內膜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0.81%。 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 6 子宮內膜癌治療2025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 11 位。 2018 年初次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者共計 2,787 人;當年死因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者共計 395 人。 已經超越子宮頸癌發生率,成為人數最多的女性生殖器官癌(包瓜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陰道癌等),排名女性十大癌症第六位。
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上班,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 子宮內膜癌治療 一、絕經後出血 首先應警惕是否為惡性腫瘤,盡管隨年代的進展,絕經後出血中惡性腫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 如Knitis等報道,40年代絕經後陰道流血中惡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 國內蘇應寬等報道,60年代惡性疾病占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 .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道,惡性病癥占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占43.6%。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近年女性們越來越注重女性癌症,例如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體癌更常見,當中以子宮內膜癌佔九成,有醫生更指臨床上所見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子宮內膜癌治療2025 然而,臨床上有一成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轉移,治療主要是化療,但預後較差。 幸好現時已有標靶免疫治療組合,作為女性的治療選擇,有助延長存活期。 子宮內膜是子宮腔的內層組織,也是女性懷孕時受精卵胚胎著床之處。 當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變厚,發生癌細胞病變而產生腫瘤、硬塊即是子宮內膜癌。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限於子宮腔內,隨著腫瘤進展可能侵犯至肌肉層、子宮頸、卵巢、輸卵管及周圍的淋巴腺,蔓延到子宮以外甚至遠處轉移。
子宮內膜癌治療: 港怡醫院經驗分享 — 治療早期子宮內膜樣腺癌
根據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的分期結果,對病變范圍及影響預後相關危險因素作出準確地全面評估,結合病員全身狀況選擇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對內膜癌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已成為當前總趨勢。 子宮內膜癌治療2025 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手術(包括手術分期)、放射治療(腔內,腔外放射)、化學抗癌藥物及激素治療。 20世紀90年代由於手術病理分期的實施,準確分期,術後治療選擇更為合適。 1996~1998年對7496例子宮內膜癌5年總生存率為77.6%,較以往(20世紀60~80年代)63%~69%有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