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茯神的功效和作用吧! 茯神真面目是長這樣的1、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茯苓,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 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 還可以製作成粉狀用來女士愛好的美白面膜。
- 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 向,留3條引線。
- 【處方】 茯神(去木)、人蔘、遠志(去心,甘草煮)、通草、麥門冬(去心)、黃耆(去蘆)、桔梗(去蘆,銼,炒)、甘草(炙)各等分。
- 【處方】茯神,獨活各12克,黃耆,遠志,防風各15克,生薑9克,甘草,人參,當歸,牡蠣,白朮,蓯蓉,附子各6克。
- 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
- 薏仁有清利濕熱的功效,生薏仁利水滲濕,舒筋除痺;熟薏仁有助健脾止瀉。
- 配桅子:除煩安神,為血虛陰虧、熱擾神明之煩熱盜汗,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證所宜。
- 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
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 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 向,留3條引線。 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 干後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如陶弘景先生所言,茯神最重要的作用当是“养精神,开心益智,止善忘”,这与茯神木味甘、淡,性平,能够入心经、脾经、肾经等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心血旺盛,心之生理特性方能得以表现,患者由是能够宁心安神,平静处事。
茯神湯: 《千金》卷十三:茯神湯
石菖蒲(炒)8分,山藥1錢2分,茯神1錢5分,遠志(去心)8分,棗仁1錢,茯苓1錢,生地1錢,當歸1錢2分,甘草4分,蓮子7粒(捶碎,去心),黃連8分。 茯神(去木)1兩,黃耆(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栝樓根1兩,生乾地黃(洗,切,焙)3兩,酸棗仁(炒)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葛根(銼)半兩,羚羊角(鎊屑)半兩。 茯神5兩,甘草(炙)1兩,桂心1兩,龍骨3兩,麥門冬(去心)3兩,防風3兩,牡蠣(熬)3兩,遠志(去心)3兩,大棗20個(擘)。 茯神(去木)、人參各一兩,酸棗仁(炒,去皮,別研)五兩。 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二夜一。
【處方】 茯神5兩,甘草(炙)1兩,桂心1兩,龍骨3兩,麥門冬(去心)3兩,防風3兩,牡蠣(熬)3兩,遠志(去心)3兩,大棗20個(擘)。 茯神4兩,獨活4兩,黃耆5兩,遠志5兩,防風5兩,生薑3兩,甘草2兩,人蔘2兩,當歸2兩,牡蠣2兩,白朮2兩,蓯蓉2兩,附子2兩。 茯神(去皮)1錢半,遠志(去心)1錢2分,酸棗仁(炒)1錢2分,石菖蒲1錢,人蔘1錢,白茯苓1錢,黃連8分,生地黃8分,當歸1錢(酒洗),甘草4分。 【處方】茯神(去心)1錢,酸棗仁(炒,研)1錢,人參1錢,當歸1錢,麥門冬(去心)8分,五味子15粒,芍葯6分,生地黃6分,川芎6分,陳皮6分,山梔仁(炒)6分,甘草6分。 茯神(一兩) 石膏(研.二兩) 龍齒(二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黃蓍(一兩) 甘草(炙.半兩) 石菖蒲(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防風(三分) 遠志(去心.半兩) 熟干地黃(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茯神湯: 茯苓:美白祛濕、健脾安眠
如病甚,煎成人竹瀝半合,再煎至1盞服。 【功效與作用】 茯神湯 妊娠8-9月或臨月,因用力勞乏,便即動胎,忽然下血,心腹急痛,面目青黑,冷汗出,氣息欲絕。 小兒未痘之前,火烙臉赤,眼睛直豎,手足撒搐,口燥譫語,驚厥屢次,不數日而痘隨形焉。
祛濕藥我們講蒼朮、白朮和茯苓,其中蒼朮和白朮是對比著來講。 ✦蒼朮與白朮✦▷蒼朮辛、苦、溫。 燥濕健脾,祛風除濕,發汗解表 茯神湯 。 補脾健胃,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茯神湯2025 辛能發散,那麼苦味有什麼作用呢?
茯神湯: 失眠,整夜數羊也睡不著,這種中藥試試!
【處方】 茯神湯2025 茯神(去木)2兩,人蔘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芍藥(銼)1兩,甘草(炙,銼)1兩,當歸(銼,焙)1兩,桂(去粗皮)1兩。 【處方】 茯神(去木)1兩,熟乾地黃(焙)1兩,甘草(炙)半兩,鉤藤1兩,桔梗(炒)1兩半,人蔘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芍藥(銼,炒)1兩半。 茯神湯2025 【處方】 茯神1兩,綿黃耆1兩,獨活1兩,羚羊角(屑)1兩,防風1兩,肉桂半兩,桔梗半兩,甘草(微多)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
- 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
- 以水1斗3升煮酸棗,取1斗,去棗,納余藥,煎取3升半,1服7合,日3次,夜2次。
- 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葉菝葜的根,外皮黃棕色或灰褐色,與茯苓完全無關。
- 茯神(去木)半兩,山芋半兩,遠志(去心)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半兩,地骨皮半兩,蔓荊實半兩,青箱子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甘草(炙)半兩,人蔘3分,甘菊花3分。
- 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舌質淡嫩,脈細弱。
- 茯神也有利小便的作用,只是弱於茯苓皮而已。
1.《纲目》:《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 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谓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茯神湯: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茯神湯
【用法用量】 每用藥1兩,磁石末半兩,別人杏仁7枚(去皮尖,碎),以水4盞,同煎至2盞,去滓分服,微熱服之,空心並午時各1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1斗3升煮酸棗,取1斗,去棗,納余藥,煎取3升半,1服7合,日3次,夜2次。 【功效與作用】 心疳面赤脈絡赤,壯熱有汗時煩驚,咬牙弄舌口燥渴,口舌生瘡小便紅,胸膈滿悶喜伏臥,懶食乾瘦吐利頻。 【處方】 茯神(去木)1兩,赤芍藥1兩,葛根(銼)1兩,升麻1兩半,地骨皮(銼)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大黃(銼,炒)1兩。 【處方】 党參(去蘆)1錢5分,茯神2錢,生地1錢,當歸1錢,菖蒲1錢,遠志(去心)5分,黃連3分,炙草4分。
茯神湯: 《聖濟總錄》卷十五:茯神湯
11;若改用20克/公斤灌胃,則鎮靜率為為85。 2.《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 《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茯神湯: 《準繩·類方》卷六:茯神湯
人參(去蘆頭)、茯神(去木)、黃耆(蜜炙)、熟乾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酸棗仁(去皮,炒)、硃砂(別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茯神湯 【處方】茯神4兩,人參3兩,茯苓3兩,芍葯1兩,甘草1兩,當歸1兩,桂心1兩,生薑8兩,大棗30個。
茯神湯: 茯苓&土茯苓&茯神,你能分的清楚嗎?|每日早讀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是利水滲濕的藥材。 茯神湯2025 茯神湯 (4)把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燒六成熟時,下入姜、蔥爆香,加入上湯600毫升,燒沸,投入豬肉煮熟,加入菜膽,斷生即成。 功效:滋補氣血,寧心安神,行氣疏肝,心肝失調多夢之冠心病者食用。
茯神湯: 4 功能主治
竹葉(切)2升,地骨皮1升,生地黃(切)1升,石膏8兩,茯神4兩,葳蕤4兩,知母4兩,生薑4兩,生麥門冬1升半,栝樓根8兩。 茯神湯 茯神(去木)2兩,人蔘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芍藥(銼)1兩,甘草(炙,銼)1兩,當歸(銼,焙)1兩,桂(去粗皮)1兩。 茯神有利尿脫水作用,孕婦服用能夠緩解孕期水腫的症狀。
茯神湯: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茯神湯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茯神是一種中醫藥材,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的菌核,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是為乾燥菌核體,茯神又叫茯神木,茯神性平微溫,味甘淡,具有寧心安神、利水的功效,可用於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小便不利等。 【處方】 茯神(去木)1兩,人蔘1兩,白鮮1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枳實(麩炒)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龍齒半兩,防風(去叉)3分,黃芩(去黑心)1分。 【處方】 龍骨1兩,乾薑1兩半,細辛1兩半,白朮1兩,茯神3兩,人蔘2兩,遠志(去心)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獨活2兩,酸棗仁1兩,防風2兩。
茯神湯: 《千金》卷十四:茯神湯
【處方】茯神1錢半,丹參1錢,龍骨1錢(鍛),阿膠1錢,當歸2錢,甘草1錢,黨參1錢半,大棗3個,赤小豆1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加大棗7個(擘破),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3次。 【處方】茯神(去木)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貝母(去心,焙)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檳榔(銼)2兩,甘草(炙,銼)1兩。
茯神湯: 《不知醫必要》卷三:茯神湯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先烙手心,次烙第3指間,又灸1-7壯,次烙氣海、上脘、人中、神庭穴,不愈,灸背心,下廉穴100壯。 【功效與作用】 喜怒憂思悲恐驚所感,臟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逆,伏留陽經,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冒,如欲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