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
-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 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 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
-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僮僕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陶淵明傳》)。 孩兒們迎候於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 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 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後,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 不問歸期歌詞2025 “三徑就荒,鬆菊猶存。
(19)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 (21)猶:躊躇、猶疑。 一稔(rěn):公田收穫一次。 (22)斂裳:收拾行裝。 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
(4)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 不問歸期歌詞2025 (5)脫然:不經意的樣子。 有懷:心有所動(指有了做官的念頭)。 (6)靡途:沒有門路。 (7)會有四方之事: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 四方:意為到各處去(8)諸侯:指州郡長官。
舟之輕颺,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 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 不問歸期歌詞2025 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 連陸行問道於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秀的小品文。 從“餘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
”(參見錢鍾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 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那麼,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麼不同嗎?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是說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慼呢。 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 詩人的人生態度是堅實的。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不問歸期歌詞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 《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 不問歸期歌詞2025 《歸去來兮辭》的境界,則是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 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 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 (24)情:弔喪的心情。 (25)仲秋:農曆八月。 (27)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不問歸期歌詞2025 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後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 不問歸期歌詞2025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 不問歸期歌詞2025 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飢凍雖切”,也決不願再“違己交病”。 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
至於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不問歸期歌詞2025 不問歸期歌詞2025 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嚮往。
敘事、議論、抒情巧妙結合;寓情於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練,筆調清新,音節諧美,富於音樂美,結構嚴謹周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 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
(9)家叔:指陶夔(kuí),當時任太常卿。 (11)風波:指軍閥混戰。 (14)眷然:思戀的樣子。 不問歸期歌詞2025 歸歟(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從人事:從事於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序文註釋(1)耕植不足以自給:耕:耕田。 不問歸期歌詞 不問歸期歌詞 (2)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幼稚:指孩童。 瓶:指盛米用的陶製容器、如甏(bèng),甕之類。
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 不問歸期歌詞2025 不問歸期歌詞2025 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爭。 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誌,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序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
這篇賦就是其在迴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大意是,本文雖然採用了楚辭的體式,但作者能自出機杼,不受楚辭中怨憤、悲傷情調的影響,而表現出一種淡遠瀟灑的風格。 這種淡遠瀟灑的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部分(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後的愉快生活。
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幹賢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 多麼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
第二層寫回家後的日常生活,也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後兩節寫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 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閒適心情絕不相同。 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遊經歷。
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不問歸期歌詞2025 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不問歸期歌詞2025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 不問歸期歌詞2025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 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 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 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 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0幾天的彭澤令。
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 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 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那時社會上動盪不安,心裡懼怕到遠地當官。 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裡。 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