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班熱愛體育運動的元朗區人士合力成立「元朗區體育會」,旨在推動地區體育活動。 元朗區體育會成立初期,得到熱心的地區人士支持,建成元朗大球場,並於1973年籌建體育館大廈。 北圍村 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 天水圍新市鎮的樓宇幾乎全屬住宅,除沒有工業區外,商業用地也十分少,主要是住宅區中的商場及2間酒店。
- 另外,港鐵喺車站大堂近F出口非收費區設有「e分鐘著數」機,供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 而金鐘站F出口更連接太古廣場嘅行人隧道,乘客可以響F出口去太古廣場,甚至可以去到灣仔皇后大道東一帶。
-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金鐘站車站大堂曾經作出多次翻新,翻新工程不斷增加大堂商店數目,為乘客帶嚟方便,同埋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 計劃喺兩層地下月台嘅下面再起新嘅轉車大堂畀南港島綫同埋南北走廊使用。 轉車大堂會以扶手電梯連接大堂嘅擴建部份,與及荃灣綫同港島綫嘅月台。
北圍村: 地方
北圍村分為「水頭村」和「水尾村」兩大部份,位於錦田市以北、逢吉鄉以南,與南圍(泰康圍、吉慶圍和永隆圍)同為錦田早期圍村之一,早在北宋時期已經有人聚居於此處。 另有詳盡北圍村樓盤資訊、屋苑分析、平面圖、近期成交、樓價數據分析。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北圍村2025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北圍村2025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圍頭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北圍村: 香港圍村列表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如天水圍及各鄉村)設有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由流動圖書車前往該些地區提供限時的借閱及歸還服務。 由於中環站同最近嘅公共運輸交匯處有一定距離,加上可以接駁嘅陸上交通路線唔夠金鐘站集中,因此而家有唔少乘客響金鐘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或者金鐘道轉巴士、小巴或電車去香港中西區、南區、荃灣同埋天水圍等地。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現在,乘搭港鐵往返元朗區和九龍美孚站只需約20分鐘。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北圍村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北圍村: 巴士
港島綫通車之後,金鐘地鐵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漸漸轉型為來往港島各區巴士路線嘅中途站,同埋部份過海巴士路線嘅終點站。 由於金鐘站係由一大片船塢空地發展出嚟,所以地鐵響金鐘站規劃咗大型嘅公共運輸交匯處。 而家金鐘站嘅公共運輸交匯處分為金鐘(東)公共運輸交匯處同金鐘(西)公共運輸交匯處,另外響添馬街、德立街同埋樂禮街設有巴士總站。 喺互聯網服務上,金鐘站大堂同月台都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嘅Wi-Fi熱點,乘客可以喺邊等車邊上網。 同時,喺車站大堂中央嘅收付費區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畀乘客瀏覽網上資訊。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 主要街道包括西貢公路(白沙灣段)、西貢南圍、西貢北港、西貢窩美、西貢鹿尾村。
- 錦上路西鐵至北圍村
- 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 由於起金鐘站時已經預計呢個站成為港島綫嘅轉車站,所以初期嘅金鐘站已經設立上下層兩個側式月台。
-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伙住宅,最快2026年入伙。
- 港島綫通車之後,金鐘地鐵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漸漸轉型為來往港島各區巴士路線嘅中途站,同埋部份過海巴士路線嘅終點站。
而好多時,地鐵唔載客嘅列車會用到呢個站嘅渡線,由本站荃灣綫嘅4號月台駛入該站嘅金鐘渡線區,響嗰度調頭及調度。 北圍村2025 之後,嗰列唔載客嘅地鐵列車就會由金鐘渡線區駛入呢個站港島綫嘅3號月台。 因此,呢個站嘅渡線係唔少唔載客嘅地鐵列車使用嘅熱門地方。 金鐘站係荃灣綫往返港島綫嘅跨月台轉車站之一,乘客可以行去對面月台直接轉車去目的地,月台同時設有寬闊嘅轉車通道畀乘客轉車。
北圍村: 上水圍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之後香港政府規劃元朗新市鎮後建成的水邊圍邨與朗屏邨。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 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北圍村: 深圳地鐵13號線
金鐘站嘅土地自1878年起曾經係船塢,於1970年代拆卸。 由於起金鐘站嗰時已經計劃該站成為港島綫嘅轉車站,所以初期嘅金鐘站已經設立一組兩層嘅側疊式月台[9],並預留一側上下層月台畀承建商喺1981年12月進行港島綫工程之用。 1982年5月10號,荃灣綫通車,金鐘站被納入荃灣綫嘅一部分[8][10]。 金鐘站響香港島中西區金鐘嘅一帶海旁商業中心區,周圍有地標性建築物、公司總部、主要政府部門、高等法院、外國領事館、酒店、公園及購物商場。 加上呢個站係港島綫、荃灣綫、南港島綫同東鐵綫嘅重要轉車站,尤其係南港島綫唯一嘅轉車站,因此每日繁忙時間都會有好多乘客用呢個站轉車,往返香港島各區、九龍同埋新界。
北圍村: 車站結構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元朗區內設有不少旅遊景點,其中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亦吸引不少市民,趁假日到來觀鳥拍照及野餐。 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北圍村: 車站及接駁路線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元朗區的工業區主要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北面,橫洲的元朗創新園是全港第二個工業園,另外還有舊墟西面的東頭工業區。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4號綫一期長4.48公里,共有5個車站,由福田口岸站至少年宮站,已于2004年12月28日通車。
北圍村: 巴士站位數目
這是港鐵(深圳)繼深圳地鐵4號線之後,第二條在深圳中標的地鐵線路。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北圍村的歷史建築及文化景點甚多,其中於清朝道光年間興建、供奉文昌和關帝及提供教學的水頭村「二帝書院」更是香港法定古蹟,位於水頭村的周王二公書院、鎮銳鋗鄧公祠、清樂鄧公祠也歷史悠久;水尾村的樹屋、天后廟等則具有特色。 而家,金鐘站港島綫同埋荃灣綫嘅路軌並唔係完全平行,荃灣綫路軌響夏慤道及海富中心地底,港島綫路軌響德立街地底。
北圍村: 元朗老婆餅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唐、宋年間。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據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有614,178人[1];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及大埔。 港鐵(深圳)旗下的全資附屬子公司港铁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与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港铁中铁电化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运营深圳地铁13号线[1]。 相關的公私合營項目會由该合資公司投資經營,而港鐵諮詢與中鐵電氣化局分別佔該合資公司的83%及15%股權,其餘2%權益將由深圳市政府的附屬公司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有。
北圍村: 元朗絲苗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北圍村: 深圳圍村
車站共有4個月台,以2個島式月台方式排列,所有月台都有月台幕門。 另外,港鐵喺車站大堂近F出口非收費區設有「e分鐘著數」機,供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北圍村2025 金鐘站近B出口嘅車站大堂有地鐵旅遊服務中心、地鐵學生乘車證辦事處同埋地鐵失物辦事處,乘客可以買紀念品、車飛、辦理學生個人八達通同埋失物認領。 粉嶺圍(Fanling Wa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毗鄰北區公園,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粉嶺圍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以別緻的風水魚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