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吳小姐,3個月前在左側太陽穴出現一個凸起物,本以為是青春痘,但一直未消且不時會滲出血水,因此就醫。 導致頭皮屑的重要原因素是一種皮屑芽孢菌註的寄生,這是一種人體皮膚上的正常寄生菌,以皮脂為食,過度增殖是可以導致頭皮屑,所以頭皮出油多的人容易出現頭皮屑。 這種油性頭皮屑也常常伴隨脂漏性皮膚炎或者毛囊炎的發生。 陳欣湄說,假設以上條件都出現,整體研判偏向惡性時,就建議要趕緊前往醫院檢查較為保險。
他說,一般臨床常見的頭皮腫塊可分為囊腫、痣、上皮腫瘤及黑色素瘤等,病因多半與皮膚受損、日曬、環境汙染或化學物質接觸有關,且頭皮腫瘤幾乎99%是良性腫瘤,僅極少數是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惡性腫瘤,癌症轉移到頭皮的腫瘤也相對少見,民眾無須過度慌張。 《脂漏性角化症》肉色或棕色表面粗糙或平滑的斑塊,通常沒有症狀,但少數的病灶可能有些微的癢感。 病因是由於體質加上日曬造成表皮的增生,在年紀大的人較常見,故俗稱老人斑,好發在臉部、頭皮及手背。 此症不會產生病變,治療主要是美觀上的考量,可以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雅各雷射治療,一次就可以見效。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頭皮長腫塊要擔心是腫瘤嗎?醫師提醒四個症狀注意
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區別在於,惡性腫瘤會復發及轉移,而良性的不會轉移但也是可能會復發,所以兩者都是必須要再追踨的。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而頭皮腫瘤雖然只有2%是惡性腫瘤,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最常見的腫瘤是基底細胞瘤,再來是上皮細胞瘤;劉國威說,而頭皮因為是血管密佈的地方,也有可能會有其他地方的癌細胞順著血流轉移過來,在頭皮上生根,比如男性最常轉移過來的是肺癌,女性則是乳癌。
- 因此建議他接受手術切除化驗,後來病理化驗的結果是腎臟細胞癌的皮膚轉移。
- 如果是惡性,就要再進行更大的廓清手術,把周邊組織再清一次,才能確保安全。
- 日常生活上,應避免共用梳子、帽子、枕頭、毛巾等以免傳染他人。
- 經過檢查發現是腦膜瘤長到頭皮來了,大多發生在中老年婦女.
- 大部分的骨刺是沒有症狀,甚至不感痛楚,除非壓迫到神經,或是碰到附近的骨頭,才可能出現手腳麻痺、疼痛、四肢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
- 如果臨床上排除以上常見的皮膚病,再來就要考慮病人抓出來的「頭皮癢疹」。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一般來說治療反應好又快,但是容易再發生。 雖然這個疾病跟體質有關且不會「斷根」,但是如果可以避免惡化因子,還是可以讓它控制得好。 目前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生原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皮脂分泌和皮屑芽胞菌引起的發炎反應有關。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惡化原因常見的是季節交替、壓力、睡眠問題、生病、飲食(喝酒及吃辛辣)等。 黑色素瘤以亞洲人來說,則多半長在腳底、手掌,頭皮的部分很少;不過頭皮還有可能產生日光性角化症,是因為曬太陽曬太多而引起的,除了紅腫之外,摸起來不光滑,會有點粗糙、有點脫屑,這種雖然不是癌症,卻是屬於鱗狀上皮癌的「癌前病變」,很可能變成癌症,必須儘早處理。 骨刺是指骨骼邊緣出現骨質增生,並出現在兩塊骨骼的交接位置,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4情況早就醫!
患者陳太太發現這顆長在後腦杓的凸起物,約有拇指大,觸摸時不會疼痛,原本不以為意,但女兒發現有漸漸變大現象,擔心是疾病引起帶來求診。 一般對付頭皮屑的方式,就是採用頭皮屑專用的洗髮精,溫和洗淨頭皮。 頭皮屑專用洗髮精會添加多種抗屑成份,坊間抗屑洗髮精種類多元,民眾可慢慢挑選出適合自己的,若是頭皮屑問題有改善,可以慢慢減少專用洗髮精的使用次數,跟一般洗髮精交替使用。 而癌症轉移多是靠淋巴系統游走,人的身體有6個最容易摸到淋巴結的地方,分別是脖子兩側、腋下兩側及腹股溝兩側,如果有摸到腫大就要注意,但如果只是因細菌感染或感冒病毒感染,1、2周後就變小,那就不用擔心。 如果是惡性腫瘤容易擴散與周圍組織黏在一起,較沒辦法移動,所以你摸時可稍微推一下,如果完全沒辦法滑動,惡性的機率比較高。
另一名中年女性,主訴最近2年內,頭皮有一逐漸變大變黑的腫塊(圖3),同樣也沒有特別的不適感,安排她手術切除,病理化驗結果是皮膚的基底細胞癌,由於腫瘤已經切除乾淨,建議她每3個月至6個月回門診追蹤。 江坤俊說,人體每一個部位都可能長腫瘤,只是發生的頻率不一樣,例如胰臟較少長,而肝臟較常會長。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2025 此外,許多人以為只有惡性腫瘤切除後需要定期追踨,但江坤俊要提醒大家,就算是良性的切除後也必須追踨,因為良性的仍有可能再復發再長。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健康 熱門新聞
之後病灶不是變為類似菜花的蕈狀瘤就是變為浸潤深部組織的侵犯性腫瘤。 劉國威說,因為頭皮上的腫瘤很難判斷,除非比較小、沒有特別症狀的人可以先觀察一陣子,否則一般都會建議先切除,把組織拿去化驗之後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還是良性。 如果是惡性,就要再進行更大的廓清手術,把周邊組織再清一次,才能確保安全。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健康小工具
另外,務必避免摳抓等導致頭皮受傷的動作,因為乾癬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叫作Koebner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phenomenon,也就是受傷部位的皮膚會產生乾癬。 一般用外用類固醇治療幾天後,頭皮發炎的狀況就可以明顯獲得改善。 同時也會建議患者使用有抗黴菌配方的洗髮精,例如有Ketoconazole、Zinc Pyrithione等當輔助治療。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健康網》18種夏季水果熱量大公開! 冠軍是西瓜的4倍
因為關節老化及不正確的姿勢等因素導致中間的軟骨出現磨損或破壞,常發生在膝蓋、脊椎、骨盆、腳踝等關節,導致骨質或骨頭異常增生而形成骨刺。 《日光性角化症》紅色或棕色的斑塊,表面可能是粗糙、脫屑或是表淺的潰瘍,是由於日曬所造成的皮膚癌前期病變,在白種人較為常見。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毛囊炎》外觀是紅色的丘疹,具有些微的癢感或些微的疼痛,常常好好壞壞,有時會自行消失。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健康網》酪梨護心又顧眼! 營養師:過量當心發胖
在這裡我們針對頭皮最常出現的問題與疾病,讓大家對頭皮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2025 長在頭皮的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括痣、血管瘤、脂肪瘤等,惡性腫瘤的比率並不高,好發年齡以中年為主。 鄭旭棠表示,初步從外觀來看,研判是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建議需門診手術切除即可,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手術耗時約20分鐘,術後兩週完成拆線,患者回診時還笑說「總算不用再擔心腦子出包了」。 體表脂肪瘤主要來源於皮下脂肪組織,多見於背部、臀部及四肢,為良性腫瘤。 多發性脂肪瘤的瘤體較小,直徑約1 cm,診斷一般不需處理,單顆較大脂肪瘤宜行手術切除。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癌症百科
我們有時候會在身上摸到一些莫名奇怪的硬塊,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有問題的惡性腫瘤還是無大礙的良性腫瘤,最困擾的是可能只是沒事的腫塊,那到底要不要去看醫生啊? 基隆長庚一般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在《江醫說健康》影片就教大家可以先簡易判斷,他指出先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情況,再依以下5點判斷它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脂漏性角化病源於表皮基底細胞層的基底樣細胞(basaloid cells of the basal layer of the epidermis)增生造成,屬良性腫塊,少有惡性變化。 病灶與周圍正常上皮有明顯分界,會稍微凸起並呈現臘狀外觀,觸感柔軟,大小介於1mm到3cm間,顏色從棕褐色到黑色不等。 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發生的原因仍不清楚,主要造成表皮角化速度太快,導致皮膚出現異常的鱗屑。 臨床上,頭皮乾癬有時與比較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不好區分,但是一般來說,頭皮乾癬的皮屑比較厚和大塊,且皮屑底部的頭皮,是發紅增厚的皮膚。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健康網》大腸鏡檢查多久做一次? 醫:依當次檢查結果分3種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說,頭皮也是皮膚的一環,所以想得到的皮膚疾病也都會在頭皮上發生。 不過雖然頭皮也會長青春痘、也會有皮膚發炎,比如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等,但多半在2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不會自己好的則是真正的腫瘤,一定要去看醫生。 不過鄭旭棠也提醒,如果皮下腫瘤生長速度很快,且表面有潰爛、滲血等情形,就得懷疑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而平時則建議多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減少染燙髮次數,避免接觸化學物質,同時不要過度用力抓搓摳擠頭皮,都能降低頭皮腫瘤的風險。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2025 最後劉國威提醒,平日應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洗頭時不可過度用力抓,以免刺激頭皮。 頭皮腫瘤因受到毛髮覆蓋不易發覺,再加上頭部或後腦杓位置無法自行觀察,往往會忽視而延誤病情。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腳底黏髒東西? 黑色素細胞癌!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頭皮由於被頭髮包覆較難直接看到,因此出現腫塊經常都是家人發覺、修整頭髮時理髮師見到、洗頭時自行摸到,或是至醫院檢查時發現。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2025 頭皮腫瘤一般都是良性的,最常見的是脂肪瘤,上皮囊腫(粉瘤),皮脂腺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骨膜瘤等。 然而,如果有變大,或質地改變,或出現疼痛等不適症狀,或甚至是出現傷口與分泌物,就要小心了。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2025 淋巴住在皮膚下層,無論是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都有淋巴結聚集。
頭皮腫塊看什麼科: 建議選用「抗黴菌配方」洗髮精
洗頭時摸到頭皮上有一塊腫腫的,可能下意識認為是青春痘,但事實上,是青春痘的情況很少,比較有可能是囊腫、脂肪瘤等腫瘤。 劉國威提到,由於位置較難自行觀察,倘發現超過2週沒消失,或有變大、軟硬度改變、疼痛感、原本光滑表面出現分泌物,或出現潰爛、滲血時,應儘早就醫診斷。 高解析度超音波與一般民眾認知的婦產科超音波檢查頻率不同,探頭也不一樣,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可看出表淺肌肉或韌帶是否有問題,且因為超音波可提供及時的影像,對於醫師診斷是一大利器,且因沒有輻射性,也不需打顯影劑,對於民眾身體的傷害可以減到最低。 台中醫院復健科蔡思理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一摸到身上有不明腫塊,就會非常緊張,但事實上,腫瘤有分成許多種,脂肪瘤、血管瘤、滑液囊腫等。 一般建議採用手術切除並至少預留5mm的安全切除範圍以預防腫瘤對週邊組織的侵犯。 對於復發、過大或深度潰瘍的基底細胞瘤則可能需要切除部份頭骨、硬腦膜甚至腦組織,切除範圍的大小端看病灶侵犯的深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