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難民搭建臨時木屋居住,但木屋區環境惡劣,火災頻生。 1950年1月11日,九龍仔木屋區發生火災,燒毀了2,500至2,700間木屋,3,500個家庭受災,無家可歸者達到17,000人。 1952年11月,九龍東頭村木屋區起火,受災人數超過20,000人。
翌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的火災更導致50,000人痛失家園。 當時,香港政府亦擔心災民受國內政治運動的影響,隨時觸發社會騷亂,影響政治穩定,因此政府於七十年代公布了十年公營房屋的建屋計劃7。 馬鞍山發展藍圖 新地發言人表示,考慮到社會對住屋的殷切需求,因應時代發展趨勢,決定申請修訂規劃許可。 在修訂後的發展藍圖下,單位平均面積減細,而單位數目增加,令整體房屋供應量上升,亦能切合普羅市民及年輕家庭對中小型單位的需求。 同時,由於新修訂涉及新增樓面面積,故倘城規會通過方案,會再與政府商討補地價金額。
馬鞍山發展藍圖: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核准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發言人今日(一月十五日)說:「該核准圖提供法定土地用途綱要,為馬鞍山地區的發展及重建提供指引。」 規劃區佔地約814公頃,位於新界東部吐露港南岸一帶。 該區東、南兩面均毗連馬鞍山郊野公園,西、北兩面則分別濱臨沙田海和吐露港。 為了對市區發展密度及建築物高度作出更清晰的規劃管制以配合公眾訴求,大部分發展地帶已加入建築物高度及/或地積比率/總樓面面積限制。 根據馬鞍山地區的地形,區內分為不同的高度級別,擬議建築物高度由海旁向內陸地區漸次增加,並由市鎮中心及東面和西面門廊樞紐逐漸遞減,以配合新市鎮獨特的城市設計形式。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為了改善馬鞍山地區的通風,該區設有三幅「非建築用地」及三幅狹長用地,其最高建築物高度限制為兩層。
- 例如坐落於梅子林村的風水林,物種異常豐富,生態價值極高。
- 2011年,交通車協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港幣$444,000,用作購置一輛全新的28座豐田Coaster行走NR84線,以接替已退役的1999年三菱Rosa,以及更換此路線的站牌。
- 馬鞍山是中國七大鋼鐵基地之一,南京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組成城市,市名來源於江邊一座形似馬鞍的腰形山脈。
- 同時香港賽馬會再捐出46萬元購置新車、聖方濟堂捐出5萬元作行走經費,而中國街市物業發展管理則承擔新車的維修費及汽油費,並由香港政府撥款維修爛橋,於1990年3月一輛合規格的35座中型巴士開始服務。
- 陳茂波又說,為進一步加快壯大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政府力求引進擁有前沿和科研能力技術的企業到香港。
- 政府現正積極研究如何增加新發展的新市鎮,例如將軍澳、東涌、大壕及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話,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可多容納17萬人。
馬鞍山郊野公園作為最受市民歡迎的郊野公園之一(圖6.5),覆蓋了馬鞍山山麓的主要部份,在保護自然生態之餘,還提供各種康樂、教育設施以及適合不同人士的郊遊路線,並在昂平及水浪窩設有營地供市民使用(表8.5)。 直到1998年,由於車齡遞增而變得殘舊,沙田區議會及沙田民政事務處向香港賽馬會再申請捐贈車輛,並於2000年獲贈一輛29座的小巴。 村民為方便管理,於2000年成立「馬鞍山村居民交通車管理委員會」,並註冊為非牟利團體,但因並非有限公司,無法將巴士登記於該會名下,遂以該會前主席張渤老師的名義申領巴士車牌及客運營業證。 張渤老師於2001年病逝,客運巴士變成為其遺產,但他在內地的兄弟拒絕辦理承辦遺產手續,而運輸署亦不允撤銷車主登記及以另一人或有限公司的名義重新登記及營運,有關巴士服務被迫暫停。 馬鞍山村居民交通車管理委員會惟有暫租用一部旅遊巴士行走舊路線,自2001年7月開始營運至2002年3月中,已虧蝕16萬餘元,由該會經費及外來捐款補貼。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馬鞍山有自己的「市中心」地帶[6],原計劃於恆安邨以北設置[7],現在港鐵馬鞍山站附近集中鎮內主要設施,包括大型商場羣落、市鎮公園、海濱長廊、體育館、游泳池、公共圖書館等等。
馬鞍山發展藍圖: 馬鞍山村
不過有環團擔心,隨著發展的推土機逐步靠近,或威脅附近生態價值較高的紅樹林;有居住在該區的村民則認為,現時僅靠西沙路出入,交通已出現逼爆情況,料逾萬名居民遷入時,勢必造成交通癱瘓。 有區議員表示,政府計劃只擴闊部分路段,日後會出現「樽頸」,要求將整條西沙路擴濶。 不過,政府也會繼續預留土地為未來發展工業、例如高科技工業之用。 馬鞍山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其地下蘊藏的優質鐵礦曾為香港戰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在礦場結束後遺留下多項舊建築,豐富了馬鞍山的人文歷史資源,為馬鞍山未來的發展帶來機遇。 因此,在制訂未來發展藍圖時,必須仔細審視區內資源的分布與現況,合理規劃以達到最大效益,將馬鞍山建設成一個極富地區特色的宜居社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六十年代初,中國出現飢荒,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當時香港的人口已超越300萬8。
其中,男性人口為 人,占51.48%;女性人口為 人,占48.52%。 0-14歲人口為309719人,占14.06% ;15-64歲人口為 馬鞍山發展藍圖 人,占74.64%;65歲及以上人口為248976人,占11.30%。 「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耗資4,000萬元的研究,預期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旨在制訂一套電腦輔助的決策機制,列出各種符合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考慮因素,幫助政府在制定和審核各項政策措施時,確保我們未來整體的發展是可持續的。 首先,我想多謝陳會長,邀請我今日向大家介紹香港的未來城市規劃和發展。 在未開始介紹之前,我想藉此機會祝大家今年長袖善舞,運籌在幄。 1982年設立了「泥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擁有多種含沉積物的花崗岩以及碳質黑色頁岩,屬香港罕見的地質資源(圖8.18)。
馬鞍山發展藍圖: 馬鞍山錦柏苑小學校網
沙田民政事務處、馬鞍山民康促進會及沙田民政事務處轄下的沙田東—分區委員會等多個團體自2004年起每年合辦「馬鞍山杜鵑花種植日」(圖8.13),致力推廣杜鵑花,使其成為馬鞍山的地區象徵之一。 馬鞍山亦為珍貴的野生吊鐘花提供了棲身之所,受香港林務條例保護的吊鐘花形如倒掛金鐘且長於枝頂,有高中科舉之寓意,故從古代開始便有以吊鐘為年花的習俗。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而「馬鞍山三寶」中唯一的動物代表赤麖亦屬珍稀品種,非常罕見。 杜鵑花和赤麖都棲於陡峭的山坡叢林之中,因此若可以保護好馬鞍山的常綠季風林,讓其生態演替可以自然進行,便不難保育這些珍貴的物種。 戰後大批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1946年每月平均有10萬內地人湧到香港,香港人口於1947年已急升至180萬人,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
馬鞍山發展藍圖: 九龍及新九龍規劃區
香港信義會在1952年6月22日建成恩光堂,與天主堂隔着一個山頭遙遙相對,是香港信義會的第一所自建禮拜堂,最初由賈永振牧師主理。 恩光堂的範圍內亦建有小學及幼稚園,直至礦場結束,大部分居民遷往市區,信義恩光小學及幼稚園於1976年8月26日宣告停辦。 馬鞍山村(英語:Ma On Shan Tsuen或Ma On Shan Village)是香港新界馬鞍山山腰上的一條鄉村,分為馬鞍山上村及馬鞍山下村,鄰近馬鞍山郊野公園,出入依賴馬鞍山村路(又名良友路)。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城門河沙田海交界以北、馬鞍山繞道西沙路交界以西(包括大水坑及烏溪沙)為範圍。 馬鞍山新市鎮(英語:Ma On Shan New Town)是香港以住宅為主的區域,行政上屬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得名自區內同名山峰。 商場亦將設有近6,000呎的活動場地外和過千呎藝文創意空間,為香港及國際藝術家提供場地舉辦活動、展覽、分享會、工作坊等[5]。
馬鞍山發展藍圖: 交通
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因戰亂等原因,僑置當塗縣(原址在今安徽懷遠)於今南陵一帶。 除了礦場遺址外,怪石嶙峋的石壟仔石林亦反映了馬鞍山獨特的地質風貌(圖6.3)。 石林位於石壟仔西南面的山坡上,奇石林立,險象環生,是欣賞獨特地貌的極佳地點及遠足郊遊的好去處。 馬鞍山錦柏單位售價由75萬元至261萬元,平均呎價為5,030元元。 在2022年綠置居計劃中,房委會將以市價41折出售馬鞍山錦柏苑綠置居項目,關鍵日期為2026年2月28日。 2011年,交通車協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港幣$444,000,用作購置一輛全新的28座豐田Coaster行走NR84線,以接替已退役的1999年三菱Rosa,以及更換此路線的站牌。
馬鞍山發展藍圖: 社區資源及優勢
西貢十四鄉項目坐擁無敵海景,於去年以補地價金額159億成交,創歷史新高。 項目靠近多條村落,當時有居民擔心會為區來交通帶來負擔;加上鄰近馬鞍山郊野公園,有環保團體亦擔心發展項目破壞生態環境。 發展商稱,發展計劃根據毗鄰馬鞍山現有高密度住宅發展擬定,為配合政府增加房屋供應,及善用土地發展潛力的政策;同時為滿足社會住屋需求,希望為社區帶來更多增益。
馬鞍山發展藍圖: 鐵路
文件亦提及新地須進行西沙路擴闊工程 ,將介乎西澳村與大洞村之間的一段西沙路,由一條雙線行車道擴闊為雙程雙線行車道。 大埔區議員區鎮樺表示,擴闊工程僅限於個別路段,擔心會做成交通樽頸位,無助舒緩擠塞問題,「如果只係擴闊一小段路,最終只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續稱如政府不將整條西沙路擴闊,未來近5000伙豪宅落成後,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西沙路項目早於1990年代獲批興建住宅,惟發展商新地因補地價問題,令該地地皮「曬太陽」多年,項目近日終有突破性發展。
馬鞍山發展藍圖: 馬鞍山綠化帶改劃建逾六千單位公屋 獲行政長官連同行政會議核准
該區是沙田新市鎮的一部分,大部分範圍劃為「住宅(甲類)」地帶、「住宅(乙類)」地帶和「住宅(丙類)」地帶,分別佔地約84.7公頃、20.8公頃及11.1公頃。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共約18.9公頃的用地劃為「綜合發展區」地帶,包括位於白石陸岬南部的兩幅用地(分別佔約3.8公頃及2.4公頃),作綜合住宅發展。 另外,落禾沙附近約12.7公頃的用地劃為「綜合發展區(1)」地帶,作中密度的綜合住宅和商業發展。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白石陸岬北部約15公頃的用地劃為「康樂」地帶,以進行綜合康樂發展,為市民提供所需設施。 西沙路北邊約0.5公頃的用地劃為「商業」用地,作商業發展,以便為區內居民服務。
馬鞍山發展藍圖: 商場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昔日的採礦場、礦洞及選礦廠等歷史遺址及建築物依然屹立在馬鞍山(圖8.19);相關的地質地貌亦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不僅記錄了馬鞍山礦業的興衰,同時亦反映了馬鞍山獨特的地質風貌。 這些歷史建築無論是建築風格、風水布局以及建築物料都各有特色,充分反映出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 除了民居外,馬鞍山還有不少宗教建築,如天主教方濟會建築群及信義會恩光堂等(圖8.15及圖8.16)。 這些歷史建築見證了馬鞍山宗教與礦場的發展,記錄了教會對馬鞍山社區作出的貢獻,承載著幾代人甜蜜與辛酸的回憶,值得後人好好保存。 陳茂波又說,為進一步加快壯大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政府力求引進擁有前沿和科研能力技術的企業到香港。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約6個月來,已和超過150間企業會面,當中部分是所屬產業龍頭,以及擁有高端技術的企業,有些已提交發展計劃書。
馬鞍山發展藍圖: 新聞
而為了加快重建的工作,政府會成立一個有法定權力的市區重建局,我們現正全力籌備市區重建局條例草案,打算在本年提交立法會討論。 當市區重建局成立之後,我們希望各項重建計劃所需的時間能由平均十二年縮短至平均六年,而政府亦會為市區重建計劃作出更大的經濟承擔,協助市區重建局進行目前土地發展公司因自負盈虧的營運原則而未能推行的計劃。 同樣地,我們即將會開始研究發展新界東南主要是西貢區作為一個消閒和康體活動的地區。 除了馬鞍山郊野公園外,馬鞍山區內的白石陸岬東面和西面部份、海星灣及渡頭灣亦是自然保育區(圖2.14),極具生態、教育和科學研究價值。
約30.9公頃的用地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以劃定土地讓原居村民興建小型屋宇。 為配合當地居民及該地區的需要,共約63.8公頃的用地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 現有的主要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包括烏溪沙青年新村、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老人度假中心,以及警察總區總部。 約38.7公頃的用地劃為「休憩用地」地帶,作各種動態及靜態康樂用途。 泥涌約2.5公頃的用地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地帶,以保存和保護具特殊地質價值的景物。
馬鞍山發展藍圖: 人口
地盤面積約204,990平方呎,可建樓面多達190萬平方呎,為啟德發展區內第二幅商業地。 根據賣地章程,項目商業樓面不多於186.4萬平方呎,設不可拆售條款。 而酒店樓面最多16.1萬平方呎或9%,並規定須設1.9萬平方呎的零售樓面,包括設地舖,而中標發展商亦須開發4.3萬平方呎的地下商店街及提供出口連接啟德站和興建4.1萬平方呎公共交通交匯處等[2]。 太古集團推出「香港青年科創英才」計劃,促進香港和內地的人才交流和科創發展,舉行啟動儀式。 馬鞍山發展藍圖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時表示,內地政府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政府現正積極研究如何增加新發展的新市鎮,例如將軍澳、東涌、大壕及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話,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可多容納17萬人。 此外,政府已開展了兩項大型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探討新界西北及東北的發展潛力。 目標是要在2011至2014年間,在新界發展多個「策略性增長區」,以容納32萬人口居住。 馬鞍山發展藍圖2025 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計劃每幢大廈引入廢物分類的設施,以及增加大廈內處理廢物的空間,好讓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的工作能更有效地進行。 有關的建議將透過修訂建築物條例而落實,而我們估計修訂條例將可在今年內完成。
馬鞍山發展藍圖: 馬鞍山鋼鐵股份將於7月14日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02195港元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07萬公頃,增長1.5%;糧食產量107.28萬噸,增長1.7%;蔬菜產量73.97萬噸,增長3.1%;水果產量3.57萬噸,增長2.6%。 另外,馬鞍山市設立了以下經濟管理區: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馬鞍山慈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鄭蒲港新區。 1956年10月12日,以馬鞍山礦區、採石鎮等區域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 馬鞍山歷史悠久,西周為吳國境地,春秋戰國為越、楚兩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