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居住的單位及大廈有批盪剝落、外牆滲水、鋼筋外露等問題。 十三街樓齡 李慧琼續指,九龍城碼頭現正進行「中九龍幹線」工程,按計劃2025年完工之後,將會重置九龍城碼頭交通交匯處,並在該位置興建一個平台花園連接海濱。 而且,「十三街」及「五街」當中全部是沒有電梯的唐樓,範圍內沒有新型的插針樓以妨礙收購,適合巿建局以小區發展模式發展。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亦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近年,由於十三街樓宇連年失修,居民促請政府盡快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以解決維修問題,但未能成功[5]。 除了重建之外,局方亦會考慮有關復修的策略,以幫助九龍城區舊樓的居民。 九龍城區是局方的重點工作區域之一,就「十三街」及「五街」的樓宇狀況而言,局方過去為相關業主提供各項樓宇復修支援服務及資助。 現時「十三街」及「五街」樓宇群內有不少大廈已參加 「樓宇更新大行動2.0」及「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等資助計劃,以改善樓宇的狀況和設施。 可見,業主如在重建過程中對樓宇失修問題掉以輕心,不作適時和妥善維修,不單住戶的安全成疑,對於他人的人命或財產損失,依然要承擔責任。
十三街樓齡: 樓齡半百樓宇增至9600幢 香港私人重建市場佔75.5%
鴻運街(英語:Hung Wan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7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鵬程街和蟬聯街,多見車房,街尾可望翔龍灣。 街上的建築與附近其他街區一樣,有過50至60年的樓齡,更出現大量因樓宇嚴重失修而導致的問題,包括:外牆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等,故區內居民要求重建的聲音愈加廣泛[9]。 筆者多年來在立法會參與樓宇管理及維修保養的政策和法規制訂工作,亦出任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留意到本港不少業主缺乏定期維修保養樓宇的概念,更會出現問題都不處理;部分舊樓業主甚至抱持與其花錢做維修,不如等待收購重建的錯誤心態。 因此,筆者十分支持政府推進上述法規修訂,透過立法,加強業主正視樓宇安全隱患。 屋宇署早已將有關樓宇評為「需要進行緊急維修」,並以「工字鐵」作支撑,但據悉有業主因「等收購」而未有處理。
- 十三街是以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群組成,外型相類似,外牆顏色七彩繽紛。
- 其中,土瓜灣及九龍城一帶早在14年前已由市建局着手規劃布局,至今有約12個重建計劃落成及展開,亦凸顯土瓜灣區的重建潛力。
- 此案不單纏擾法團和大廈業主多年,所有單位業主亦須共同攤分賠償金;除賠償外,法團還須面對巨額訟費。
-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亦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 市建局去年曾表示土瓜灣「十三街」及另一舊區「五街」的收購成本約四百億元,惟市建局資金大約只有二百六十億元,要「儲夠錢」才能進行上述項目。
- 「十三街」舊樓群位於牛棚藝術村對面,歷史悠久,樓齡平均超過五十至六十年,由當年布滿工廠,到現在遍布車房,看似神秘的地區一直在蛻變,唯一不變的是這裏仍充滿活力,及濃厚人情味。
另一個可關注地區為港島西區,事關市建局兩年前以高達23,568元的實呎,收購西營盤崇慶里/桂香街發展項目的80個單位,打破市建局當時的收購紀錄,更被市場質疑為抬高樓價。 潘又指,早兩年,區內收購情況熱烈,不時地產公司向區內居民問價,啟明街一帶曾成為目標項目之一,但因個別業主不同意而告吹。 但九龍城區議員潘志文指,涉事樓宇在數年前已開始傾斜,然而屋宇署只加「工字鐵」支撑,並未有順道為業主進行勘測,加上部分業主為長者,亦「無能力」組織討論樓宇保養維修事宜,以致樓宇情況一直未有改善。 市區重建局總經理(規劃及設計)麥中傑預計將花逾百億元作為兩個項目的收購成本。 單位正對高山公園,附近有知名道打咭休閒咖啡店,潮流髮型設計店,街市、超市、商埸、酒樓,大小餐廳,包羅萬有 – 單位位於紅磡與土瓜灣之間,佔盡兩地的方便優勢,九龍城區34校網 – 單位對面高山公園景,鳥語花香,景色優美。
十三街樓齡: 香港商報app財經大報 商界平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香港舊樓重建潛力大,向來不乏投資者「落釘」,期望等物業重建時獲得可觀利潤。 但總有那麼幾個地區,多年來總是舊樓林立,猶如被凍結在茫茫的歲月長河中,無法動彈。 如知名的土瓜灣「十三街」,因為其重建價值低,加上業權複雜性,不論私人市場或市建局都顯得有心無力。 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於3月25日通過初稿後,將會於4月月底展開第二階段諮詢,期間會舉行社區工作坊、專題討論、公眾論壇、簡介會、巡迴及流動展覽等[15]。
惟部分大廈業主反應不積極,甚至有些個案在收到通知後逾10年,仍未跟進。 針對舊樓日久失修問題,行政長官在上月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修訂《建築物條例》及《建築物管理條例》,透過加強法例規管,扭轉業主忽略樓宇管理及維修保養的局面。 「十三街」舊樓群位於牛棚藝術村對面,歷史悠久,樓齡平均超過五十至六十年,由當年布滿工廠,到現在遍布車房,看似神秘的地區一直在蛻變,唯一不變的是這裏仍充滿活力,及濃厚人情味。 十三街樓齡 韋志成表示,重建土瓜灣「五街」和「十三街」的收購成本達400億元,遠超現時市建局的260億元資金,故要「儲夠錢」才可啟動重建「超巨型項目」,當局將會在適當時候啟動重建相關區域的舊樓群。 這是個常識問題,所謂「鹹水樓」,是指樓宇建造時以海水混合混凝土興建,由於海水中含有的鹽分會造成建築結構中鋼筋的腐蝕,因而無論舊樓做了多少次外牆維修,本質都是一個「化妝」問題。
十三街樓齡: 馬頭角道
屋漏偏逢連夜雨,有居民反映,「蘇拉」肆虐不足一星期又來一場世紀黑雨,之後的颱風「小犬」亦帶來狂風暴雨,住戶通宵輪更倒水,無覺好瞓。 頂層住戶面對漏水、石屎剝落,低層居民就因天井垃圾及水管爆裂而終日緊閉窗戶,經過幾場黑雨之後,更出現整幅石屎牆坍塌和窗門吹落街情況,猶幸沒造成人命傷亡。 十三街樓齡 他們反映,即使只做一做「表面工夫」,動輒要好幾萬元,轉眼又會出現新問題,例如牆身鈣化出現鹽巴,他們形容現在的處境是「住又提心吊膽,走又無能為力」,只能寄望重建這條唯一出路。 因此,政府提出修訂建築物條例,對逾期未遵辦驗樓及驗窗通知、修葺令和勘測令,以及僭建行為和其他違規建築工程,簡化檢控程序及降低檢控門檻,實屬適當的時機。 這也常被人形容為,隱藏在市區裏的「隱形炸彈」數量正變得越來越多,其「威力」也變得越來越大。 居民潘女士表示,自從年紀漸大後,「行樓梯好吃力」,又指現時「一下雨家裏就像一個水溏似的」,家裏不停滲水,需要用水盆、雨傘等工具接水。
原女士稱,區內業主一直爭取市區重建局推動該區重建,惟項目至今亦未有進展。 市區更新是一個漫長而且複雜的過程,當中涉及詳細的地區規劃和多方面研究,並考慮一籃子因素,以釐定開展重建項目的優先次序。 至於私人發展商,現時正值樓市下行,商界對於收購舊樓作重建發展,涉及長時間和巨額投資需承擔風險,較以往審慎。 若業主一心等待重建而忽視維修保養大廈,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單令居住環境逐步惡化、影響生活質素,更甚是構成危險。 被問及是否願意參加爭取重建行動,有高達94%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參加。
十三街樓齡: 香港文匯網
九龍城區議會今日(14日)討論相關議題,會上有議員指出上述兩地樓齡達60年,即使居民有心進行維修,惟每隔幾年仍會出現滲水或石屎剝落的情況,希望能盡快獲安排重建。 十三街樓齡2025 市建局表明就「五街」和「十三街」的樓宇現況過往已為業主提供各項樓宇復修支援服務及資助,改善樓宇的狀況和設施,未能提供何時落實舊樓收購的日期。 筆者在地區工作多年,知悉部分舊樓居民抱着單位有可能被市建局或私人發展商收購重建的想法,不願投放資源做好維修保養,對樓宇失修問題置之不理。
十三街樓齡: 土瓜灣十三街、五街重建無期 民建聯促精簡程序、盡快制定方案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指出,該區未來發展潛力高,港鐵屯馬線全面通車後,已經接通了土瓜灣、啟德、九龍城一帶地區,令這些地區的市民在出行方面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亦大大增加這些地區的發展空間。 其中,土瓜灣及九龍城一帶早在14年前已由市建局着手規劃布局,至今有約12個重建計劃落成及展開,亦凸顯土瓜灣區的重建潛力。 十三街樓齡2025 十三街樓齡2025 民建聯及工聯會建議,市建局應盡快制訂「十三街」及「五街」重建時間表及搬遷方案。
十三街樓齡: 香港海洋公園將迎新一批四川小熊貓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12日)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表示,重建土瓜灣「五街」和「十三街」的收購成本達400億元,惟當局的流動資金僅約收購成本的一半,故要「儲夠錢」才可啟動相關大型重建項目。 民建聯、工聯會今日(15日)發布有關土瓜灣十三街、五街重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一半以上受訪者居住的單位及大廈出現批盪剝落、滲水、鋼筋外露等問題,要求盡快制定重建時間表及搬遷方案。 2013年6月,市區重建局為了解決十三街逾200家車房成為重建最大阻力的問題,擬定於鄰近地區物色一幢工廠大廈,及將整幢大廈改裝成為汽車維修中心,及將全數受到影響的車房遷入經營,以避免車房結業而影響近千人的生計。
十三街樓齡: 居民嘆維修效果不彰
鳳儀街(英語:Fung Yi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2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龍圖街和鹿鳴街,地下店鋪多見車房,街尾可見牛棚藝術村一角。 龍圖街(英語:Lung To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1條。 與其餘十條街一樣,一律位於木廠街和馬頭角道之間,亦同為單線單程街道。
十三街樓齡: 工聯促速重建「十三街」安民心
民建聯與工聯會兩大政團昨日聯手舉行記者會,除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外,還找來已退休的工聯會元老陳婉嫻出山,主題是講土瓜灣「十三街」及「五街」重建事宜。 另一名居民王先生表示,曾自費做過三次樓宇大維修,但效果仍是差強人意,經過維修後的樓宇,當颱風暴雨過後,「做完好似沒有做過一樣」。 木廠街(英語:Mok Cheong Street)為十三街街區北面外圍的主要道路,亦為馬頭角的主要街道,西起馬頭涌道,東接土瓜灣道,為一條雙線單程的街道。 十三街樓齡2025 街道規劃可分作兩部分:九龍城道以西為住宅區,以東則為工業區,座落着一些傳統工業大廈。
十三街樓齡: 維修
市建局強調,有將「十三街」重建「放在心上」,但由於屬於超大型項目,需要時間作全盤考慮。 黃國期望,市建局積極作為,與政府有關部門坦誠溝通,和居民做好協商,共同探討加速「十三街」重建的可行方案,避免舊樓可能發生嚴重意外,危及市民安全。 其中土瓜灣「十三街」屬於典型的「收購死結」,即使樓宇失修,大量居民渴求重建,但多年來一直無法展開收購,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業權分散,「十三街」有近4,000個業權及250多個車房,收購難度極大。 十三街樓齡2025 此案判決指出,法團明知危險僭建物存在30多年而無採取任何行動,只抱着由肇事單位負責檢查和維修的想法屬錯誤,因此法團對意外絕不能卸責。 此案不單纏擾法團和大廈業主多年,所有單位業主亦須共同攤分賠償金;除賠償外,法團還須面對巨額訟費。
十三街樓齡: 馬頭角十三街
代表指在決定開展每個重建項目之前,局方均審視多方面的因素並作全面考慮。 除個別樓宇狀況及環境等因素外,亦會考慮有關重建項目能否透過重整土地用途及重新規劃,為社區帶來更大的裨益。 基於市場敏感性和保密原則,局方只會在其啟動個別具體項目時,透過刊憲等方式對外公布項目細節。 作為市建局一員,筆者十分認同施政報告中表示,面對市區及樓宇老化,必須雙軌推進樓宇重建和樓宇維修,透過復修延長樓宇壽命,減慢城市老化,比重建更為關鍵。
筆者早前在傳媒訪問時亦表示,市建局不會因重建發展某一地區的樓宇而不鼓勵業主做維修;也強調只要有維修需要,業主都應盡力完成。 土瓜灣,古稱土家灣,香港人常會讀作土瓜「環」,位處九龍城區東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工業區為主。 土瓜灣在六、七十年代,是香港重要的輕工業區,當年不少纺織廠、製衣廠及電子廠均在這一區,後來香港輕工業沒落,就漸漸變成純住宅區。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在英國租借新界之後,1920年代開始,土瓜灣不少村落被清拆,政府把新土地拍賣,在土瓜灣大規模發展工廠。 十三街樓齡 十三街樓齡2025 土瓜灣唐樓 如今十三街的整個地皮,在1924年出現第一間繩纜廠,至二戰後,改建為南洋紗廠。
2019年開業,佔地3600平方呎,收藏了不少舊物古董、二手傢俬,方便大家尋寶。 據悉,個別業主因想「等收購」而未有積極正視樓宇安全問題,亦有因為財政問題。 測量師學會副會長何鉅業指,維修前需由專業人士勘測,但整個勘測工程需要數萬至十數萬元不等,亦有業主往往因費用太昂貴,而「縮沙」。
因此與其守株待兔,筆者建議業主不如坐言起行,積極尋求政府及市建局在樓宇復修上向業主提供的資助和支援,主動做好維修,才能住得舒適安心。 早前本港市區發生多宗舊樓外牆混凝土或批盪剝落並從高空墜下事件,損毁汽車和傷及行人,引起社會關注。 十三街樓齡 然而相關業主卻遲遲未按法定要求,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驗樓和修葺,對公眾安全造成風險。 如今十三街的整個地皮,在1924年出現第一間繩纜廠,至二戰後,改建為南洋紗廠。
十三街樓齡: 系列街道
高達六成受訪者表示居住的大廈周邊環境衛生非常差,接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差,只有不足一成表示可接受。 事實上,大部分鹹水樓在1980年代初已被揭發,並且進行過清拆及重建,但仍有部分當年的鹹水樓未被拆除,或者只做了簡單維修,成為今日的危樓。 2010年時,紅磡馬頭圍道一座唐樓倒塌,便屬鹹水樓,事件釀成4死2傷,震驚全港。
要拜龍母,香港人大都會去荃灣,但其實土瓜灣從前也有龍母廟,本來龍母供奉在九龍城海心廟,但在六十年代海心廟被清拆,龍母便遷移至土瓜灣天后廟繼續供奉,海心廟的牌匾「海心龍母」亦改為掛在天后廟。 「四十五J地舖的數名裝修工人,衝出舖外後約十五分鐘,該幢五層高唐樓便開始搖晃,許多磚塊、石屎不斷剝落飛下,十分恐怖。」街坊馬先生形容,情景猶如世界末日,整幢樓最後不消五秒,便像「九一一」世貿中心遇襲般倒塌,化作頹垣敗瓦。 十三街樓齡 該站附近有不少打卡好地方,《香港01》旅遊頻道記者推介其中4個好去處,有文青必去人氣懷舊咖啡店,寶物如山的工廈古物店,還有打卡勝地牛棚藝術村等。 十三街是土瓜灣有名的地帶,由13條街道組成,其中11條全直街道,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龍、鳳、 鹿、麟(麒麟)、鷹、鵬、鴻(鴻雁)、蟬、燕、 駿(馬)、鶴。 十三街樓齡 十三街是以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群組成,外型相類似,外牆顏色七彩繽紛。 唐樓群樓上為住宅,地下為商舖,附近多為車房、茶記、小店,充滿香港舊區風味情懷。
十三街樓齡: 香港海洋公園將迎新一批四川小熊貓
駿發街(英語:Tsun Fat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10條,為一南行街道。 燕安街(英語:Yin On 十三街樓齡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9條,為一北行街道。 蟬聯街(英語:Shim Luen 十三街樓齡2025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8條,為一北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