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醫生提醒,部分乳癌個案並無症狀,只是偶爾在醫生的常規身體檢查中發現,因此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十分重要。 乳癌講座2025 乳癌講座2025 有家族乳癌病史、遺傳了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長時間服用避孕藥、較遲首次生育或未曾生育等都較易患上乳癌。 麥醫生建議少吃飽和動物脂肪、足夠運動等對預防乳癌形成都有一定幫助。 香港癌症基金會將舉辦「香港乳癌全面睇-症狀、診斷及最新治療方法」免費健康講座,藉此希望提高大眾對乳房健康及乳癌的認識,減低乳癌對女士們的影響。 同時,透過瞭解各種治療方法及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培養正面的心態,可令同路人及其親屬更有信心走進康復路,更易渡過難關。
麥醫生解釋,乳癌的治療方案有手術、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 傳統乳癌治療會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術後再按病情進行其他跟進治療。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現時對於腫瘤較大,或淋巴結受影響的患者,可以選擇先進行術前治療才接受手術。
乳癌講座: 乳癌化療
當中上周六(5月28日)的「乳你同行」網上直播醫學講座最矚目。 另外,除了自我檢查,定期到醫院做乳房檢查亦不可缺少,因為醫生除了臨床檢查並給予專業意見外,亦可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及超聲波檢查,將一些較難察覺,包括深層或細小的癌腫瘤,及早發現出來。 所以,張淑儀醫生鼓勵40歲或以上的女士,應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以確保乳房健康。 張淑儀醫生強調,女性要愛惜自己,多關心乳房健康,要提高警覺性預防乳癌。
- 另外,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輔導人員、病人組織及提供假髮和義乳的機構都會參與,為病人提供全面支援。
-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指,治療乳癌的方法,除了手術切除,術後化療及放射治療的配合亦已發展成熟。
- 第5波疫情期間,基金會的乳癌術後護理人次大減,例如術後淋巴水腫測量服務人次減少4成7,接受淋巴水腫治療服務人次降低3成8,而乳癌症篩查服務人次則下降6成9。
- 建議病人先了解病情、治療風險及代價,與醫生商量合適方案。
- 常見的乳癌症狀有:乳房出現硬塊、乳頭出血或腋下淋巴結脹大等。
以2005年為例,全年共有2307人發病,即平均每天有6.5人證實患上乳癌。 乳癌講座2025 較早前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妍進會、乳癌一期You’re not alone及羅氏大藥廠以「攜手乳愛同行 Fight for Love」為主題聯合舉辦一系列乳癌講座及工作坊。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乳癌講座: 講座及課程
切除手術的原則是以切除所有腫瘤,令乳腺範圍不再存在腫瘤及化驗腋下淋巴有否癌細胞擴散;手術的範圍則可包括乳房(腫瘤)、腋下淋巴及乳房重整。 李醫生指出,不同藥物組合或會出現不同副作用,例如:疲倦、血壓高、血細胞指數過低等,因此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設定治療方案。 乳癌講座 患者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後,應避免搬動重物,以免手臂水腫,影響復原的進度,同時按醫生及物理治療師指示,進行簡單手臂運動來鍛鍊上肢,以保持肩關節靈活及減少水腫。 常見的乳癌症狀有:乳房出現硬塊、乳頭出血或腋下淋巴結脹大等。
醫生會利用癌症標靶作藥物治療,更用到雙標靶藥和口服標靶藥以保持病人生活質素,現在醫治乳癌的方法很多,不用擔心。 乳癌講座 此外,李慧妍醫生更說現在的乳癌教育推廣不錯,大家對乳癌的意識提高了。 她更分享曾在講座中遇見一位乳癌四期病人,憑藉個人堅毅意志面對疾病十多年,閒談時不覺察到甚麼,反而在等升降機時才發現她須以輪椅代步,頓覺病人只要有鬥志,勇敢走出陰霾,也可以追夢、重回社會和活出精彩人生。 乳癌手術主要分為保留乳房及全乳房切除,由於癌細胞容易在淋巴擴散,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有可能進行淋巴切除或取樣檢查。 邱醫生表示,在完成保乳手術後通常會建議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減少復發風險。
乳癌講座: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本會近日收到不少查詢,指有關「香港癌症協會」、「仁德药惠商城」、「 仁药德惠商城」的機構,為他們提供癌症講座、代購醫療藥物或收取費用作「驗血診斷癌症」的身體檢查。 愈早診斷出乳癌,治療方法便愈簡單,病人的康復機會亦愈大。 一旦發現異常的變化,如硬塊、乳房或乳頭的形狀或大小改變、乳頭流出分泌物或感到乳房有不尋常的痛楚時,便應立即諮詢醫生。 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邀請台北醫學大學癌症中心副院長醫師杜世興,將在107年6月16日舉辦一場以「為乳房健康把關」為主題的健康講座。 COVID-19疫情影響下,乳癌患者及康復者增加不同類型的壓力,提高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引起對癌症復發的恐懼,甚至失眠。
乳癌講座: 淋巴水腫護理服務
另外,都市女性會較遲結婚,令生育及餵哺母乳的年齡亦推遲。 原來這與患乳癌亦有關係,張淑儀醫生稱,女士因乳房組織沒有經過懷孕期或哺乳期的變化,細胞相對不太穩定,會較容易變異,所以這亦是患乳癌的高危因素。 乳健中心誠邀各大機構、社團及學校携手推展「乳健教育計劃」,令更多女性可以掌握有效防範乳癌的知識、 建立定期檢查乳房的習慣。 計劃包括講座、短片、小冊子等,如機構或團體對相關計劃有興趣,請與我們聯絡。 2017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捐助香港乳癌基金會,於九龍牛池灣成立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讓我們於九龍新增服務中心,方便九龍及新界區的乳癌患者及其家人。
乳癌講座: 香港的乳癌治療資訊
書中除了介紹關於乳癌的硬知識外,更重視患者的心理關顧,怎麼才是對患者真正疼愛﹖原來每個人的需要也不一樣。 霍太以當天司儀的故事舉例︰「老公很疼她,知她患病後任何家務也不讓她做,希望能讓她安心養病。她卻說︰『我感覺像坐牢一樣,連心愛的狗狗也因送到媽媽家寄養而沒法抱。』」這啓發了霍太寫<教我如何愛乳癌病人﹖ 乳癌講座2025 乳癌講座 >一章,秘訣就是要用心聆聽。 故事到後來,她老公改變了表達關愛的方式——每天給她繪一幅畫,溫情洋溢。 記得訂閱,一有新文章就會即時通知你,唔好錯過任何對你有益的秘密。 如果要做標靶治療嘅,你要有定心理準備呢個係最貴最燒錢嘅治療,動輒幾十萬走唔甩,好彩嘅係佢嘅成效同價錢成正比,絕對係救你一命嘅好幫手。
乳癌講座: 「乳龍共舞2022 – 慈善龍舟賽」簡介會暨乳癌講座
乳癌腫瘤的生長不會因疫情而停止,如果已出現徵兆,例如乳房摸到疑似腫塊,就應該盡快安排接受乳健檢查,否則數月後可能惡化。 在這個「乳癌康復月」,我們希望宣揚乳癌康復者及其家人、照顧者和醫護人員,在抗癌路上表現積極、堅毅不屈、互相關懷的可貴精神。 乳癌講座2025 此普查計劃並不適用於曾施行乳房手術(包括乳房整形手術)及乳房有不適症狀之婦女。
乳癌講座: 節目重溫推介 -「乳你同行」網上直播醫學講座 2022 – 香港乳癌基金會
例如洗澡前先照鏡觀察乳房狀況,然後舉起一隻手,以另一隻手在乳房上作打圈或上下觸摸檢查。 張醫生指出,在乳癌症狀中,九成以上出現無痛硬塊,有時亦會有乳房皮膚凹陷或凸出、皮膚呈橙皮樣變化、出現紅疹、不癒合的傷口、出血或潰爛等情況。 此外,也要留意乳頭變化,例如有沒有下陷、顏色轉變、漲大、甩皮、損傷或出血水,腋下有否出現腫塊或淋巴結發大等。 7月17日在書展舉行、題為「讓生命再起飛,與您從容走過乳癌」的《乳癌100問》新書講座,由作者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女士、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女士及資深輔導心理學家袁家慧博士分享面對疾病的情緒及心態。
乳癌講座: 「乳癌概況與新資訊」免費健康講座
根據資料顯示,在配合治療下,早期的乳癌治癒率可高達九成。 因此女士們,一旦遇上乳房出現腫塊必須正視,及早檢查治癒機會就越大。 想了解更多有關乳癌最新資訊,請立即參加「乳癌診療新趨勢」講座。 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會為每位病人訂定一個整全的治療計劃,內容包括手術前輔導、外科切除手術治療方案、輔助治療、傷口護理、物理治療及跟進服務等。 過去數十年,乳癌新症個案以驚人速度上升,更有年輕化趨勢,為提高大眾預防乳癌的意識,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於2019年3月21日合辦「乳癌治療全面睇」專題健康講座,請來外科專科麥可琪醫生,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孔敏醫生為大家講解。 2019年6月29日,希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治療專家施俊健醫生在中國香港乳癌基金會周年科學會議作“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和進展”的主題演講,講座環繞最新乳癌治療趨勢和方法,如何從實踐走向臨床,並獲由該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頒發的感謝狀。
乳癌講座: 「乳癌治療全面睇」專題講座活動總結
乳癌,是香港女性疾病當中的頭號癌症,根據香港乳癌資料庫數據顯示,香港每年大約4,000宗乳癌新症,即每日約有10名女性確診患上乳癌,情況令人關注。 但對不少女性來說,乳房這個較敏感部位,即使發現有異樣或硬塊亦會選擇避而不談,這樣往往會延誤治療時間。 張醫生提醒女性應要多觀察、觸摸及留意乳房變化,並定期到醫院進行超聲波或乳房X 乳癌講座2025 光造影檢查。
乳癌講座: 講座概要
當你坦蕩蕩地面對自己嘅感受,我地先可以重新出發去面對乳癌嘅挑戰,打贏呢場仗,攞返屬於自己嘅健康。 講座更設有問答環節,觀眾可以透過直播聊天室提出問題,多位醫生及專家會盡量為大家解答疑問。 另外,觀眾亦可參加在小休時間的有獎問答環節,大家記得踴躍參與。
(五)於平安樓三樓設立乳癌關懷室,由乳癌關懷護理師提供病友相關資源及醫療諮詢與休憩的空間,另有乳癌志工提供陪伴及經驗分享。 乳癌講座 《乳癌100問》作者霍何綺華女士希望藉眾多康復者的故事分享,及尋找專業人士破解坊間對疾病的謬誤,從而給康復者及患者一點支援。 在2019中國香港乳癌基金會周年科學會議上,施俊健醫生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和進展”的主題演講,受到諸多好評與一致認可,並榮獲由該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頒發的感謝狀。
乳癌講座: 乳癌電療
本院乳房醫學中心成立於104年06月,乳房外科致力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整合團隊與各科部之間的醫療資源,提供乳癌病人適當的醫療照護。 KRISTINE研究比較了新輔助化療(卡鉑、多西他賽)+雙靶治療與TDM-1+卡鉑兩種治療方案。 在中位隨訪37個月後,研究結果表示,3年無浸潤性腫瘤復發生存率差別不大,而未獲得病理完全緩解的患者,3年無浸潤性復發生存率TDM-1組獲益更多。 由於正確的乳房健康知識對於預防及對抗乳癌十分重要,因此本中心會提供相關資訊及教育,積極推廣乳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