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主診醫師也很驚奇她的副作用如此之低,恢復如此之快。 她接受了完整的放療、化療及雞尾洒整合療法,並兩度出席癌友關懷聯誼會,如今已過了5年半,她已恢復工作,過著積極的生活。 研究顯示,鼻咽癌用單純放療,總的5年生存率約50%左右,早期鼻咽癌治後5年生存率更可達80~90%。 鼻癌手術2025 現在可以利用電腦描繪出腫瘤的立體圖形,因而可以更精準的調整照射的力度和範圍,所以相比從前,現今的放射療法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已經小得多。
我們預計有小部分病人甚至痛得需要插食道連接胃部,直接餵食。 主要的成因,一方面是遺傳,通常家人有鼻咽癌的話,其他直系親屬患鼻咽癌的機會會高一點。 此外,就是食物,有些食物含有致癌物質,最多人說的就是鹹魚。 人類的基因組(Genome)大約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個基因(Gene),它們有固定位置、有秩序地排列在染色體的DNA內。 當基因的正常排列受到干擾,它們的位置便會改變,導致細胞突變,這就是癌症的開始。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鼻癌手術: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一般而言,40至60歲是鼻咽癌的發病高峰年齡,間中也會出現20至30歲的病例。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於 2019 年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男性和女性癌症的第 7 位及第 17 位,791 鼻癌手術 宗鼻咽癌新症中,男女比例為 2.9 比 1,50 至 60 歲為發病高峰年齡。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鼻癌手術 曾受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具有某些遺傳基因的人若感染EB病毒(淋巴腺熱glandular fever的病原),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高。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台灣人口密集、空氣汙染嚴重,加上濕度較高,使慢性鼻竇炎為國內近年常見的疾病之一,因常合併過敏性疾病,使得慢性鼻竇炎的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鼻科傅嘉祥醫師表示,慢性鼻竇炎常見症狀包含鼻塞、嗅覺下降、流膿鼻涕、鼻涕倒流、慢性咳嗽、頭痛或臉部脹痛等症狀。 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北台灣孩童因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症狀可能導致孩童張口呼吸、長期張口呼吸造成齒列紊亂或臉型改變、夜間咳嗽、睡眠障礙、白天精神不佳而影響學習。
鼻癌手術: 台灣氣候潮濕 慢性鼻竇炎盛行率高
台灣一年約有1500人罹患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約為女性3倍,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它是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第十大殺手,是僅次口腔癌的男性第二常見的頭頸部癌。 鼻癌手術 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 鼻癌手術 簡稱「化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形式,將藥物送進體內,一般為期數天。 靜脈注射可在日間化學治療中心進行,亦有部分藥物的療程需要住院進行。
- 還好她一生病馬上治療,以雞尾酒整合療法保護及加强免疫力,不到兩個月就完全恢復健康。
- 建議大家盡量閱讀醫學研究報告來對鼻咽癌有更深入的瞭解。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 進行治療前,放射治療師須按照患者的面形及頭形,製作塑膠模,以固定身體讓射線準確照射目標。
- 第三個方向,就是稱為免疫治療,剛才已說鼻咽癌與EB病毒有緊密的關係。
感光藥會附著在癌細胞上,當特定波長的雷射光照射被藥附著的癌細胞時,感光藥會與氧起作用殺死癌細胞。 鼻癌手術2025 感光藥會令病人對光很敏感,故此要小心保護身體以避開太陽,另外治療部位亦會有疼痛感、流血或吞嚥困難。 鼻咽腔並不大,最寬處約略3.5公分,在此處黏膜表層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 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這些地區是全球最好發的地帶。
鼻癌手術: 放射治療
另外,若病患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仍可考慮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可有局部控制腫瘤及減緩症狀之效果。 鼻咽癌主要用放射療法(Radiotherapy,俗稱電療)來治理,借輻射來殺死癌細胞。 但在電療的同時,也會兼用藥物來加強療效,亦即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化療)。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鼻癌手術: 鼻竇內視鏡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準備
建議大家盡量閱讀醫學研究報告來對鼻咽癌有更深入的瞭解。 雖然這些醫學研究報吿的篇幅頗長,以及研究的方法可能難以理解,但一般讀者只需閲讀最前的摘要或最後的結論部份便能明白。 早期鼻咽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出現症狀時癌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須立即治療,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缺乏相關知識。
鼻癌手術: 手術套餐
放射線在大量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損害正常細胞組織和器官,引起各種不同的副作用和後遺症(請閱讀"如何克服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後遺症?")。 如果能在放療同時和放療之後,採用某些防治措施,將可大大減少這些不良反應的程度和影響。 如果腫瘤再大一點,我們現在用機械臂經口進入,在很小的範圍就可以將腫瘤切除,但是腫瘤位置要在鼻咽中間比較好。 另外有一些後遺症,包括軟組織硬化,例如牙骹或頸部的軟組織纖維化,可能會令病人不能張大口腔,或者頸部繃緊,不太暢順。 十多年前的常規放射治療採用的技術比較簡單,雖然腫瘤是奇形怪狀,但電療的位置卻呈方形。
鼻癌手術: 診斷
為準備與醫生的預約,患者應記低身體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不論是否鼻咽癌的常見病徵。 預約當天,患者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出席,並帶同筆記,以便記下由醫生提供的大量資訊。 化學治療影響正常細胞的分裂,病人會出現嘔吐、脫髮、腹瀉、食慾不振、皮疹、手腳麻痺、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鼻癌手術: 鼻咽癌分期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此測試具有極高的靈敏度(高於97%)和極低的假陽性率(0.7%),可為受檢測人士提供更加準確和可靠的結果。 由於鼻咽的位置比較隱蔽,所以醫生需抽血液樣本以及用內窺鏡檢查鼻咽是否有異常,甚至有機會需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鼻咽癌是於鼻咽腔部位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惡性腫瘤,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以男性居多。
鼻癌手術: 症狀查詢 查症狀
此外,有些病人到中後期可能頸部有淋巴核出現或者有頭痛、複視的症狀。 葉德輝提到,一份追蹤長達 10 年的報告,該研究針對健保資料庫中逾 6 萬名接受內視鏡鼻竇炎手術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將近 15%慢性鼻竇炎患者在 6 年內 鼻癌手術 2 度接受手術。 箇中原因除術後追蹤不足、自我照護不佳與持續抽菸,也與第二型發炎反應為主的慢性鼻竇炎密切相關。
鼻癌手術: 鼻咽癌治療方法
鼻咽癌不同於其他頭頸癌,最主要的分別就是鼻咽癌通常不需要做手術去切除,亦不可以用手術切除,變成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就依靠放射性治療或俗稱電療。 患者的存活率取決於癌症期數,英國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統計顯示第一期的 5 年存活率近 90%、第二、三期的近 70% 及 60%、而第四期的近 30%。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為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呢? 葉德輝指出,只要透過抽血檢查或息肉切片化驗,符合 鼻癌手術 3 項指標中的一項,即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