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中,約有2%至6%的人罹患此病,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洪志憲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 收治病例的高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志憲表示,纖維肌痛症的特徵是長期廣泛型肌肉痠痛,伴隨有疲勞、睡眠障礙,另有頭痛、腸躁症或顳顎關節痛等症狀,其臨床表現相當多元化,也會以憂鬱、頭痛、疲勞或是睡眠障礙為主訴,國外統計,病患平均需花5年,看過3到4次門診才能確診。
- 除了臨床工作,洪醫師也完成基礎及轉譯醫學學程的進修,進行疾病機轉及動物模型研究。
- 藉由研究這種壓力所引發的疼痛的機轉,可以幫助釐清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原因,以幫助發展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式。
-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 纖維肌痛症好發於青壯年,盛行率約2%,且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倍。
- 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被認為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不過因果關係在臨床研究上仍然難以認定,且醫學上對於該病的病生理機轉也仍然不清楚。
為促進台灣神經科學家在國內與國際間的互動交流,今年我們一如既往會於美國神經科學年會期間舉行Taiwan Night。 美國歌手女神卡卡飽受纖維肌痛症所苦,忍痛暫別樂壇,令外界好奇什麼是纖維肌痛症。 高醫指出,患者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持續逾3個月,常伴隨情緒障礙,目前無法痊癒,只能靠吃特殊要控制,外人難懂苦楚,因此有孤獨的疼痛之稱。 訂閱《今健康》全家都健康,專訪全台專科醫師與營養師,提供最正確實用的健康資訊與圖文報導,每周線上直播邀請醫師專家解答健康迷思,實用、即時、專業,照顧全家人的數位媒體。 《優活健康網》為一具專業性的健康生活媒體,內容整合醫學專業、自然生活,乃至心靈健康等相關文章,提供網友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另名30歲李小姐是職業婦女並有3歲女兒,蠟燭兩頭燒,也因頭痛、肩膀及背、腰痠痛,嚴重影響生活,有次在市場買菜時突然發病,痛到舉步維艱;但因抽血和影像學檢查都正常,還一度被同事誤以為藉疼痛偷懶。
洪志憲: 健康網》長輩肌少膝蓋無力? 中醫教按4穴位:走路更有力
加上緊張的婆媳關係和工作壓力讓她的疼痛更加惡化,甚至讓他在買菜時舉步維艱,而無法長時間工作也造成主管、同事的不諒解。 沒想到做了許多檢查報告結果竟然都顯示正常,也找不出病因,甚至在治療後症狀仍沒有改善空間。 會議將分三個Oral Blitz時段進行,每時段口頭簡介45分鐘,緊接著有60分鐘的壁報討論交流。 依報名團隊研究題目,每時段的口頭簡介將有12-13團隊發表,與會者可以在三個壁報交流時段,有充分時間進行切磋討論與互動交流。 依往例,學會也安排了八位新進教師以及三位國外學者作專題演講。 另外,今年的年會將與台灣疼痛醫學會合作,增列一個『慢性疼痛』主題時段,並將邀請國內研究疼痛的頂尖學者,包含三位基礎科學與三位臨床醫學的研究學者,以期增進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間的對話,激發新的火花。
- 另名30歲李小姐是職業婦女並有3歲女兒,蠟燭兩頭燒,也因頭痛、肩膀及背、腰痠痛,嚴重影響生活,有次在市場買菜時突然發病,痛到舉步維艱;但因抽血和影像學檢查都正常,還一度被同事誤以為藉疼痛偷懶。
- 特徵是長期的廣泛型肌肉痠痛,可能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相關,疲勞和睡眠障礙是常見症狀,另外也常有頭痛、腸躁症或是顳顎關節痛情形。
-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 陳志成教授,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 對此,前立委郭正亮今(15)日就表示,「賴清德看到的就是林智堅這件事實質對民進黨跟他的傷害,所以就要止住,等於是快刀斬亂麻,但他沒料到陳明通來個聲明」,引發討論。
55歲陳先生是工地作業員,本以為因勞力工作導致長期全身肌肉痠痛,跑遍大小診所吃止痛藥、打止痛針,5年來疼痛仍揮之不去,直到在神經內科就診,才確診罹患「纖維肌痛症」,可能因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加上生活壓力,才誘發疼痛症狀。 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6%,好發於20至55歲青壯年,其中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6倍,發病機轉可能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相關,而生活壓力會加重或誘發症狀,臨床上無法靠抽血或影像檢查,而必須靠問診及臨床症狀確診。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30歲李小姐長年不明原因全身肌肉痠痛,加上緊張婆媳關係及繁重工作壓力,讓她的疼痛惡化,3年多來,跑遍各大小醫院都檢查不出原因,日前輾轉到高醫就診,並確診為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後來接受藥物並輔助復健及運動,疼痛症狀才獲控制。 而除團隊努力外,加上高醫脂質科學暨老化研究中心教授陳珠璜及博士蔡明憲的脂質定量分析,台大核心實驗室協助的脂質質譜分析,和中研院生醫所與台灣小鼠診所的支持才能完成。
洪志憲: 症狀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 經常疲倦、感冒、皮膚癢別大意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 洪志憲2025 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 洪志憲 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 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認識並了解纖維肌痛症是改善疼痛及生活品質的第一步。 經由專科醫師診察,並排除其它疾病後,適當的藥物輔以心理及復健治療可有效減輕疼痛。
洪志憲: 小心這10項警訊 可能罹患失智症
中研院研究員陳志成,與醫師洪志憲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以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研究 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的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洪志憲: 纖維肌痛症恐成下個失智症? 立委籲及早研究預防
在治療方式上,團隊指出,發現用於治療動脈硬化的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acetylhydrolase inhibitor; darapladib)」在動物實驗上可有效的減輕壓力所造成的疼痛反應。 該發現目前正在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用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洪志憲表示,這兩名患者經3至5年,求助各大醫療院所苦無結果,後來到高醫確診纖維肌痛症,這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有關,過度放大疼痛訊號,造成患者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疲勞及睡眠障礙,常見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影響生心理。 研究也發現,抑制氧化脂質LPC16:0,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acetylhydrolase inhibitor; darapladib)在動物實驗上可有效減輕疼痛。 該發現正在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用於纖維肌痛症臨床治療。 未來團隊也將致力於氧化脂質LPC16:0和纖維肌痛症臨床關聯性分析。
洪志憲: 心理壓力導致肌痛 吃抗氧化食物減壓
長期的心理壓力除了會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也將會導致全身性慢性疼痛。 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 洪志憲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洪志憲: 心理壓力會造成生理疼痛 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可緩解纖維肌痛
西洋情人節之際,邱醫師特別與知名主播徐展元共同於臉書社群推出的情人節影片企劃,打造「硬度生鮮四件組」,期望以此幫助兩性透過生活化的方式,正確認識硬度分級,並實際持「硬度生鮮四件組」走訪臺北超市,突襲夫妻/情侶對於床上運動表現的想法,沒想到卻因此驚見多位軟男慘遭伴侶無情打臉。 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 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
洪志憲: 相關留言
其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嚴重影響病患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能。 過去臨床研究雖發現壓力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但其因果關係的臨床研究仍難認定,且仍不清楚其病生理機轉。 且纖維肌痛症和一般肌肉發炎性疼痛疾病不同,抽血結果也正常,因此常常找遍各科也找不出病因,現階段仍只能緩解症狀。 洪志憲 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以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研究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的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洪志憲: 長期精神壓力會造成慢性疼痛:揭開纖維肌痛症的病理機轉
陳志成和洪志憲團隊也強調,此研究成果屬於科技部神經科學專案計畫。 除團隊努力外,加上高醫脂質科學暨老化研究中心陳珠璜教授及蔡明憲博士的脂質定量分析,臺大核心實驗室協助的脂質質譜分析,和中研院生醫所與臺灣小鼠診所的支持才能完成。 論文第一作者洪志憲醫師為本院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班學生。 洪志憲 論文第一作者洪志憲醫師為中研院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班學生。
洪志憲: 蘇貞昌顏面神經麻痺 專家:易感冒季節人人要小心
醫師表示,纖維肌痛症患者有廣泛性全身痠痛,卻無法透過抽血和影像學檢查找出病因,患者常在大小診所間遊走,靠止痛藥度日。 建議使用IE6 以上瀏覽器 最佳解析度為1024×768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 2016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洪志憲表示,纖維肌痛症好發於青壯年,盛行率約2%,且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6倍;因只能透過問診及臨床症狀判定,國外統計,許多患者在確診之前,平均有5年都在各科門診遊走尋找原因。 另名30歲患者李小姐,身兼職業婦女和3歲女兒的母親,蠟燭兩頭燒,同樣也因頭痛、肩膀及背、腰酸痛,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有次在菜市場買菜時突然發病,痛到舉步維艱;但因抽血和影像學檢查都正常,還一度被家人和公司同事誤以為藉疼痛偷懶,令她感到相當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