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是華人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除了可以放假出遊之外,端午節還有祭祀、立蛋、午時水、划龍舟等習俗,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民俗禁忌。 端午節活動2025 端午節的時間在每年農曆5月初五,在拜拜方面需要祭祀神明、祖先、地基主,而活動方面則有正午立蛋、划龍舟等等。
雖然曾有流傳立蛋成功與端午節時間的引力有關,不過後來研究表示立蛋並非只有端午節能夠成功,詳細報導可以參考「端午立蛋的科學:想成功可不能只靠運氣」。 南安縣為鄭成功故鄉,當地端午節也吃煎䭔,還有「煎䭔可以補天」、「煎䭔可以滅蚊」的說法,或與反清復明有關[7]。 實際上,關於端午節禁忌,並沒有這麼一說,因為節日本身並不是屬於喜慶類別,更大的意義在於祛除瘟疫和邪氣。 根據部分地方傳統,在端午節當天,溺死鬼最為兇猛,如果在這天游泳,很容易就會被找去做替身。 部分地區會用粽子投入水中,避免溺死鬼捉活人做替身。 《童年印象‧傳統節日:端午節》用細膩平實的口吻,描述一家人的端午節生活。
端午節活動: 熱點:畢業季、求職潮、升學考試… 2.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戴香包、玩立蛋、掛艾草、拯救屈原… 3.粽子:粽葉、綁繩、鮮肉、糯米、餡料、甜鹹口味、南北粽之爭…
屈原投江後,人們擔心屈原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以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將米包好之後投入江裡餵魚,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 今年端午節是6/22~6/25,會有四天的連假,大家準備好端午節的休閒活動了嗎? 其實不光是我們要認真安排端午節的行程,各品牌也都搶著在端午節這個大節慶推出創意活動企劃,希望能利用端午節的議題性引發消費者關注,提升品牌曝光。 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粽子節、肉粽節等不同別稱。
潞安則有以麥麵蒸稱為「白團」的食品與粽子一起互相饋贈[11]。 沁縣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除常見的龍舟競渡外,還有舞龍、跑旱船、高蹺、二鬼摔跤等活動[120]。 在河北、北京這天的節慶活動主要為女孩子而設,故當地人又把端午節稱為「女兒節」。 在北京,端午節忌打井水,剛好與部份地區專門於端午打水的習俗相反。 又因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節期間不流行賽龍舟[11][119]。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前恐破財!命理師警告3星座「別借錢、勿投資」,快吃粽子就能一掃霉運
朝鮮時代各郡縣舉行端午祭,其中“江陵端午節”為最有名。 端午節活動2025 在江原道江陵市,舉辦大規模薩滿祭儀、三神祭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族遺風與傳統文化,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所謂「石戰」便是使用石頭作為攻擊武器的一種戰鬥遊戲。 人民迷信進行石戰儀式,能夠在未來一年內,保佑個人、家族或村莊免於災禍與疫病肆虐[註 7][16]。
- 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
- 川西成都郊區、邛崍、大邑、蒲江、青神等地,端午節女婿需要回媳婦娘家,娘家會贈傘給女婿,以求多生兒女,人丁興旺[142][143]。
- 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台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着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7][89]。
- 每個民族皆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別具特色,代代相傳。
- 人們會將蒲草根切細曬乾並拌上少許雄黃,在白酒加以浸泡後飲用。
- 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中班: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端午節活動2025 大班: 端午節活動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活動: 龍舟比賽2023|5.大埔區龍舟競賽 2023
五色線絕不能任意折斷或是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來臨或是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面,意味著讓河水把瘟疫跟疾病沖走,以保平安健康。 除此之外,周邊還會進行紀念品義賣,並有紙風車劇團演出、SUP立式划槳、文創市集、免費好禮等多樣活動。
-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賽事,分為標準龍及小龍賽:前者每艘龍舟可坐20名選手,比賽距離為500公尺;後者每艘龍舟可坐12名選手,比賽距離為200公尺,最快到達終點的比賽隊伍勝出。
- 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 每到端午節,最盛大的活動就是龍舟競賽,至於為甚麼端午節要划龍舟呢?
- 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吃粽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112][113]。
- 大家都相信,划龍舟可以幫助全年順境,久而久之,划龍舟也成為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之一。
武進有夜龍舟,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並有簫鼓歌聲相和。 蘇州滄浪區有祭伍子胥的習俗,2006年蘇州端午節紀念伍子胥之俗以「蘇州端午習俗」之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131][130]。 浙江省桐盧縣有學童在端午節送禮給師長的習俗,稱之「衣絲」;當地又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醫家會於午時採藥。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拜拜時間、準備供品
鹽水辜厝未女士在縫製虎仔香時,會擇良辰吉時,邊念大悲咒為虎仔香加持、開光點眼方遂完成。 到了端午當天,由娘家為新嫁娘準備許多的虎仔香,供鄰居兒童索取或分送街坊;此舉有興旺夫家並為自己與未出世的小孩,求得好人緣的寓意[9][10]。 雄黃酒是端午節必飲之酒,雄黃具消腫清涼、解毒殺菌之效,相傳抹於額頭,可防止毒蟲相侵。
端午節活動: 2 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日治時期在臺灣,民眾曾經因日本移民過新曆端午節,當時臺北城每屆新曆端午節,即會裝飾日本式的端午節句,而形成日本新曆端午與臺灣舊曆端午兩種風俗。 投糭入汩羅江救屈原是香港端午節最耳熟能詳的由來說法,古人多以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漸漸演變成以竹葉和葦葉包糭,食糭也成為香港端午節特色之一,不過糭的形狀、大小及餡子都因各地風味相異。 端午節香港常見的糭為廣東糭,較受歡迎的有鹹糭裹蒸糉、鹹肉糉,以及甜糭鹼水糭。 相傳端午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與詩人屈原有關。 戰國末期,任楚國三閭大夫的屆原被楚懷王放逐,後來屈原眼見楚國衰落滅亡但無力挽救,最終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自刎。 楚國人民未能救起屈原,就向江內投糭,希望江中的魚不會吃掉屈原,於端午節食糭的特色習俗就是因屈原衍生而成的。
端午節活動: 習俗
荊楚地區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當地的端午節慶活動較大部份地區盛大和隆重。 湖南在農曆五月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兒會回娘家過端午,並送粽子給娘家人。 五月十五就是大端午,是母親的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實際上節慶活動是以小端午為主。 各地每逢端午都習慣供端午帖子,即在門壁上粘貼各種紀念詩作,尤以岳陽、汨羅、長沙地區最為盛行。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的由來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 端午節活動2025 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2]。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特色活動及龍舟比賽地點
端午節又有「五毒日」之稱,早期人們認為端午節過後氣溫上升,蟲蛇都會甦醒。 因此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掛上艾草驅除毒氣和邪氣,而配戴香包、喝雄黃酒,同樣是為了避邪。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9][160]。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活動
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餡料有很多樣式有鹹蛋黃,花生,肉,香菇,栗子…..等等會依照各個地區的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 端午節由來最廣為人知的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相傳屈原一輩子忠心愛國但無奈楚王聽信了奸臣,將屈原流放出境,後來秦國占領了楚國,屈原傷痛欲絕在汨羅江抱石自盡。 端午節活動 早期立蛋在民俗上主要用來收驚、請魂、問事,而在時間演變之後,立蛋成為了端午節的特殊活動,據說在正午時成功將蛋立起,就能夠獲得一整年的好運。
端午節活動: 端午連假住宿推薦
不過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端午節活動 每當街上開始販售起粽子,就知道端午節又要來了! 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等,這些都是端午節的應景活動,不過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習俗嗎?
台灣俗語:「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註 2]。 意為「身上插戴榕樹枝身體勇猛過龍,插戴艾草更加健康硬朗」。 端午節 (傳統稱呼為五日節、五月節或肉粽節),為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慶。 端午節活動 漢人稱為午日節、五日節、午月節、五月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划龍舟、喝午時水、掛艾草
時屆夏令,氣候漸轉為高溫懊熱、潮濕的梅雨季,人們此時開始到各地青草巷、草藥店採買藥材、草本,再用午時水煎煮成消暑解熱的青草茶。 由於台中盆地廣植黃麻,因此端午時節,台中市南屯區流行將黃麻的嫩葉摘取下來,製成清熱消暑的麻芛湯。 端午節活動 另外,台北市艋舺、彰化縣鹿港、台南市安平、嘉義、雲林縣北港等地流行吃煎堆,寓意「補天」;而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則盛行於端午節中午時候吃西瓜,人們相信可以幫助消化外,亦能消暑、防止長痱子。 人們認為服喪不包粽子不過節,以表「心喪」,粽子需由親友他人餽贈而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回禮。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故事繪本推薦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的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濟南大明湖會舉行龍舟競渡,是北方少有的競渡活動之一[122]。 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駱賓王、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體現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義以教誨眾人[21][10][8][27][20]。 採藥製藥也是中國端午節的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端午前後是草藥莖葉成熟的日子,此時採的草藥藥性好,功效特佳,人們相信這天採的藥能醫百病[61][62][28]。 也有在端午節採茶製茶,在廣東稱為「午時茶」[7],或以藥草製涼茶、藥茶。 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端午節活動: 端午活動:黑鮪魚觀光季、免費龍舟體驗
端午節時值酷熱的仲夏,人們全面換上以輕薄涼爽的夏裝,也會互贈衣物用品。 自漢代以來皆有皇帝賜臣下衣物,除籠絡人心外,也反映出端午為換夏裝之時。 而在部份地區贈送衣飾用品限於特定的對象,如新嫁女兒、姻親、老師、新婚夫婦等[11]。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活動一:立蛋
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48][59]。 踏百草、鬥百草則是衍生自採藥之俗,[54][11][32][31]。 踏百草也衍生成遊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遊踏青的習俗[7]。 在周朝時,男女為了消除體臭,會在身上佩帶香囊,到了漢朝,民間流行在香囊內裝入艾草、雄黃和檀香粉,讓小孩佩掛在身上,用於防蚊蟲和驅邪,到現在香包已成為端午節的應景物品。 每年端午彰化縣都會舉辦『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其中主要會有民俗『龍王祭』,以及精彩的『夜間龍舟賽』。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禁忌包括戲水、婚喪喜慶
台灣人平時洗澡亦會在浴缸或水槽浸入榕、艾、米、鹽、淨符等厭勝物的淨符浴,端午洗澡更不例外。 不論古代文獻記載,或現代人認知,經常將同樣有著刀劍造型般的香茅,訛作為罕見的菖蒲。 實際上,在台灣常見的避邪物中,幾乎無菖蒲的使用[4][5]。
端午節活動: 龍舟
現場將會贈送限量恐龍紙箱讓小朋友們跑跳,還會有龍舟畫紙體驗、彩蛋彩繪等多樣活動。 另外也不要錯過有免費香包、刮刮樂送Switch、氣炸鍋等好禮等著大小朋友們。 端午節活動2025 今年新北市將在 6/22~6/23 於微風運河舉辦一年一度【新北市議長盃龍舟賽】,現場將包含會有『大型龍舟女子組』、『大型龍舟混合組』、『小型龍舟男子組』、『小型龍舟女子組』等共 104 組好手。
除了說明端午節由來之外,也介紹包粽子、做香包、掛艾草和菖、划龍舟等端午節習俗。 本書很貼心地一步步說明做香包與包粽子的步驟,能作為孩子親手體驗包粽子,或是做端午節香包時的參考。 因此,後來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就變成大家紀念屈原的日子,也就是現在的端午節。 把米飯包在葉子裡,也就變成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 大家在汨羅江划船尋找屈原,也就變成划龍舟的由來。 龍王祭為台灣相當特別的民俗儀式,活動主要會恭迎被稱為海神的『龍王尊神』,以祈求國泰民安及龍舟賽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