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面所講,這種操作之下的買賣,交易的只是公司股份,而不是直接物業買賣的話,所以可節省買賣物業所需要的從價印花稅,而只需要繳付股權轉換的印花稅。 根據香港《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是對書面文件徵收的稅項,有關買賣香港樓宇的文件須被徵稅,否則有關文件將不具法律效力,假如文件用於法律訴訟時,文件將不獲法庭受理作為證據。 加名印花稅2025 政府於去年10月放寬按揭保險後,首次置業(簡稱「首置」)名額非常珍貴,究竟原因何在?
- 只是部份人在買香港住宅時,很多時會連同車位一併購入。
- 如物業是在 2012 年10 月27日或之後取得按不同的物業持有期繳付額外印花稅,限6個月內出售,稅率為20%,超過6個月到12個月為15%,超過12個月到36個月為10%。
- 但如果是普通近親或居屋轉名,仍然要綁3年,3年內賣樓還是要付 SSD額外印花稅的。
- 如你選擇委託地產代理,則須在簽訂地產代理協議前跟代理澄清有關的委託詳情,例如佣金數額及繳付期限。
- 此招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及公司買家,他們於購買住宅物業時,除了要繳付一般印花稅,亦要再繳付樓價15%的買家印花稅。
- 政府為調控樓市,「辣稅」撤下無期,買家利用內部轉讓或「借人頭」方式,自製「首置客」身份,避過15%住宅物業印花稅,已不是新鮮事。
下圖是市場先生去郵局買的印花稅票,票面面額是3元,一整張75元,郵局代售各種不同面額大小的印花稅票,可以根據自己需求挑選。 根據規定,應納印花稅的憑證,應於書立後交付或使用時依規定繳納印花稅,也就是說,在憑證產生時,就要按規定繳納。 除了居屋本身的裝修,如果業主是以綠表買的話,本身在公屋單位中曾經有過的改動也要付費還原,而當中涉及的價錢是沒法估算的,因為要視乎改動過的部分及大小程度,由房署進行評估。 買樓其中一樣最需要的當然是首期,而首期亦有好大機會是對小業主來說最大的一次性支出。 不過,俗語說,有危便有機,有不少業主在疫市找到機遇,把握淡市做轉按。 【我要做業主2】樓換樓 加名印花稅2025 換Dream House 夫婦合資上車後若干年後,現金充裕,意欲再買一間投資;或者買一間更大單位自住,原先上車的單位出租。
加名印花稅: 印花稅如何註銷?
如果為首置人士置業(即置業時未持有任何物業),則可以按「第二標準」稅率繳交印花稅即可,屬於較為優惠的稅率,以「分段式」計算。 如下表所見,400萬以下物業,印花稅即為樓價的2.25%,最高至逾二千萬物業,首置人士的從價印花稅率亦只為4.25%。 不過比起聯權買入的方式,需支付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及15%「買家印花稅」慳了一點。
- 遺產律師樓的草擬允許書,功能仿如物業買賣合約,即使物業未轉名亦能於銀行申請按揭。
- 特別是買大單位的業主就更加要計好數,因為裝修成本可以很高。
- 你好,名下有一單位及一車位(分開契)三人聯名,想將自己三分一業權甩名予家人,如單位三分一業權值2百萬及三分一車位業權值35萬,請問兩者厘印是否各只需付100元?
- 比直接15%非首置的印花稅即90萬足足慳66萬的印花稅。
- 聯名物業夫妻各佔50%業權,若果丈夫可將業權全數賣給妻子,俗稱「甩名」,就可以回復首置客身份,丈夫在再買樓時就毋須繳付15%印花稅。
如果預算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先將業權賣給另一方,… 加名印花稅2025 作者子非魚為星之谷首席顧問,現於多份報章及網上平台撰文,著作《按揭達人》,涉足地產買賣及按揭、移民顧問範疇。 加名印花稅 遺憾地,筆者必須告訴他們,如果長女真的是遺產執行人,法律上她的確有權操作先人遺產,甚至變賣物業。 其他受益人如不滿執行人的處理方法,只能循民事起訴。 其實,借「內部轉讓」重拾首置客身份已不算新鮮事。
加名印花稅: 最新文章推薦
值得注意,「近親」是有定義的,必須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方受理。 舉例兩夫婦聯名購入一層300萬元的物業,其中一方已持有本港住宅物業,他們需要繳付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即45萬元。 買家須簽立購入新置物業的買賣協議的日期後兩年內提出申請的期限之餘,現容許以有關出售原有住宅物業的售賣轉易契的日期起計的兩個月內提出申請,兩者以較後者為準。 政府為調控樓市,「辣稅」撤下無期,買家利用內部轉讓或「借人頭」方式,自製「首置客」身份,避過15%住宅物業印花稅,已不是新鮮事。 最近一宗,有九龍塘業主將聯名物業「甩名」予近親,回復「首置身」後,再斥資逾1.7億元買入九肚山洋房,慳稅逾1,750萬元。 一般而言,想將物業轉讓子女等直系親屬,其中一種做法是用「轉讓契」轉讓單位,形式與平時一般物業買賣無異。
假設母親名下有多個物業,只有其中一個是和兒子聯名。 兒子甩名轉讓其業權給母親,這個情況下也是可以的。 加名印花稅 用近親買賣方式甩名在簽署第一份文件(臨約)後30日必須給印花稅。 一旦給了印花稅後,即使後面因為任何原因沒法成交,政府也不會退回印花稅。 加名印花稅 相反,因甩名被視為一樁新買賣,重做按揭則可採用新成數,但最多8成,不能做9成。
加名印花稅: 聯名物業 3 大好處
即使近親轉讓買方已有其他物業,買方只需要用舊稅率計算印花稅。 於轉名後換樓客購買新單位,便只需繳交以第2稅率計算的從價印花稅。 以換樓客購入一個1,200萬元的單位為例,轉名後只需繳交樓價3.75%,即450,000元從價印花稅。 就算連同轉名的78,750萬元印花稅一併計算,實際要交的印花稅亦只是528,750萬元,相比交雙倍印花稅的180萬元,可大幅節省超過127萬元。 但要注意如轉名的對像非近親(即夫婦、兄弟姊妹、父母等),便不能獲豁免,需要繳交15%印花稅。 另外,無論任何原因,如最終未能成功轉名,換樓客都需要補回相關的印花稅差價。
加名印花稅: 近親關係證明文件
有關續租須注意事宜若你決定出售已出租物業,你須通知你的租客。 加名印花稅 若租客沒有和新業主重新簽訂協議,原有租賃協議上的條款將繼續生效。 如果是近親之間的內部轉讓,稅局一般會視之為資產處理,可獲寬減印花稅,例如以首置印花稅稅率 (第2標準稅率) 計算,亦可豁免額外印花稅。 以紙張形式申請物業印花,可以在印花稅署櫃位遞交申請表,不必提交買賣合約、樓契及租約的文書正本(須裁定或隨附於豁免、寬免、減免或退款的申請除外)。
加名印花稅: 物業轉名要有特殊理由
如果物業跌入「額外印花稅」範圍內,在期限內由其後人接受遺產,在法律上可豁免「額外印花稅」,同時也可獲豁免「從價印花稅」。 加名印花稅 如接受遺產者在承繼遺產後的「額印」期限內沽售物業,也可不用繳交「額外印花稅」,但卻不會獲豁免「從價印花稅」及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即如承繼遺產後,因繼承者已被視為持有一層住宅物業看待,當他打算再多購一個住宅單位,則需要繳交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如果物業跌入「額印盤」範圍,原本在限期內進行買賣需要繳交「額外印花稅」,但純粹增加或刪除近親的名字,即加名或除名是可豁免「額外印花稅」的。 不過雖然在這個過程上,買家可以豁免「額外印花稅」,但承接物業後就需要受制於「額外印花稅」了。
加名印花稅: 業權轉讓印花稅: 置業指南
如果不遲於1個月,罰款為印花稅款額的2倍,如果遲逾1個月但不遲逾2個月,罰款為印花稅款額的4倍,如果在其他情況下,罰款為印花稅的10倍,所以記得準時繳交印花稅,避免增加額外稅項開支。 大費周章的好處,是恢復「未持有物業」(俗稱「首置客」)的身份,再入市的話,支付印花稅會以「第二標準稅率」計算,而不需支付15%的第一稅率。 以上述例子中的已將物業售予太太的丈夫為例,他再入市購買一個600萬元物業為例,稅費支出是18萬元。 聲明﹕MoneyHero致力確保網站提供的資訊是最新及最準確。 網站所顯示的資訊或與金融機構或服務供應商之網站有所出入。 加名印花稅2025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加名印花稅: 【子非魚專欄】「遺產執行人」強行賣樓爆物業紛爭一招避家族撕裂
是否聯名購買物業是重要的考慮,同樣重要是在搜尋物業時,比較樓盤優劣,確保滿足雙方需要,即上千居搜尋全港各區筍盤。 如果要放售、轉讓、出租聯名物業,所有文件必須有二人的簽署作實。 如果二人對物業均有付出,如首期兩份分、一同供按揭,聯名購買對二人都有保障,即使日後感情有變化,亦不怕其中一人擅自對物業作出改動。 夫妻二人打算共築愛巢,買樓時難免會遇上世紀難題:物業應全歸其中一人,抑或是聯名擁有?
加名印花稅: 按揭律師費 $4500
反觀如果聯名買樓的一方並非近親,則需要繳付「新住宅從價印花稅」,且還需按需要繳交針對海外人士的「買家印花稅」。 舉例男方本身屬永久性居民、在港沒有持有何物業,但卻聯同一名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女士,以300萬元購入一個單位,該女士跟男方並非近親。 物業要交「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即「300萬X 15%」,相當於450,000元外,還要多繳交15%的「買家印花稅」。 此外,若以送贈方式轉讓、法庭令下轉讓(如離婚轉讓、遺產承辦)、居屋轉名予家庭成員(即使該成員已擁有住宅),均可免繳從價印花稅。 特別例子3:A已有住宅物業,B和C聯名擁有住宅物業,A向B買入其半份住宅業權。
加名印花稅: 夫妻甩名 近親轉讓
完成轉按後,原先的擔保人便也許「沒有為其他按揭物業借貸或擔保」的身份,置業時可以獲得「正常」的按揭成數、壓測標準。 不過,其實即使是聯名物業,透過近親轉讓,一樣可避過雙倍印花稅。 而按揭成數方面,亦可經由近親轉讓,令其中一人重回首置身份,便可受惠於協助首置人士上車的政策,如較高按揭成數及免壓力測試等。 如物業為聯名持有,所有物業持有人均會失去「首次置業」身份,在買入新物業時,既要繳付更高的從價印花稅(用「雙倍印花稅」稅率,統一為樓價 15%),能夠借入的非首置按揭成數亦會減少。 銀行批核按揭時,會計算申請人的供款與入息比率,以評定申請是否通過壓力測試。 如果二人共同聯名擁有物業,一同作為按揭的借款人,兩人的入息可以相加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