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要強調的是,這並非全然是「落後」;就歷史、國族脈絡而言,《迷失安狄》是重要的馬來西亞電影。 它是馬來西亞影史繼《瓶中之物》(Dalam Botol ,2010)後,第二部以同志為主角的劇情長片,更是馬來西亞第一部華語同志電影長片(當然這前提是把蔡明亮導演的作品歸類為台灣電影)。 《迷失安狄》(英語:Miss Andy)是一部2020年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性别主题电影,由陈立谦执导,林心如首次涉足电影制作,由李李仁、林心如和陈泽耀领衔主演[2]。 电影讲述关于社会边缘人士,马来西亚两名非法越南变性工人的偶然相遇后发生的故事[3]。
所以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的劇情就是如此的簡單,就劇情這個角度來說,個人覺得說白話一點,是有點單調,或是少了一些感染力。 因為除了很少數的片段之外,情緒很難跟著一同進去,感同身受,所以我覺得有點可惜。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台灣人或許無法同理,在人口高達六成是穆斯林的馬來西亞,除聯邦刑事法之外,同志族群還受到馬國保守州屬的伊斯蘭教法(Syariah,馬來文Undang-undang Islam)的拘束,13個州均禁止男性扮成女性,其中3個州亦以刑事處罰女扮男裝。 電影將這群沒有血緣關係,帶著各自身體或身世殘缺之人的遇合和相濡以沫,拍得饒富神采,尤其他們在家具屋中遙想將來家會長成什麼樣子的神情,在那個時刻那樣的場域中,你真的會被說服他們就是一家人。 相較導演的前作《這一刻,想見你》,《迷失安狄》無疑在敘事上成熟許多,回想鏡頭較為節制,不過份渲染情緒,台詞的鋪排也更順暢自然,當然由較有經驗的演員來幫襯,無形中也提供影片扎實穩固的基礎。
迷失安狄心得: 迷失安狄剧情简介
在現實的悲劇裡頭,加害者很多時候是社會的集體共業,但我也不想鄉愿地認為「每個人都很可憐,我們不要責怪誰。」只是在細究原因時,要明白人性雜揉著惡意和良純,不輕易落入非黑即白的判準。 簡單爬梳Andy、蘇荷、阿德身上的多重身分:Andy(跨性別+健全者+本地人)、蘇荷(生理女+健全者+跨國移工)、阿德(生理男+聽障者+本地人)進一步思考,每個角色的優勢身分是否隱然加劇了另外一個人的困境,或者內心的自卑? 以阿德為例,聽障者的身份讓他在幾次的溝通過程遇到困難;但他生理男性的身分,卻加深Andy對自我認同的悵然若失。 迷失安狄心得 虽然我很不喜欢中彩票后的反转,宁愿故事就停留在那个温馨的圣诞夜,但马来西亚毕竟不是日本,一个trans一对单亲母子一位失聪青年最终也无法组成一个大马版的小偷家族,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与人性吧。 看到他们在街边吃东西的场景,就想起了两年前在吉隆坡过的那个圣诞,也真是恍如隔世啊,陈泽耀也太可爱了吧。 當然這個畫面可以讓人有視覺上的衝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他的色調。
- 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对于安狄,影片开头那个和自己共舞理解自己护着自己的好朋友好姐妹的去世才是安狄最大的不幸。
- 餐桌上,蘇荷母子、阿德、Andy相視而笑,四片受傷缺損的靈魂,此時竟像拼圖一般相互扣合,一幅家的溫暖畫像緩緩浮現。
- 在定奪孰善孰惡之前,我想借用「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這個概念來討論。
- 而阿德初见苏荷,打量的目光都是对异性的兴趣和好奇。
在定奪孰善孰惡之前,我想借用「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這個概念來討論。 「交織性」最初是黑人女性主義者挑戰中產階級白人女性主義者的論點:黑人女性主義者主張,在多重社會力同時運作下,一個人不只具有性別身分,同時有族群身分、階級身分,或性傾向身分等。 「在普通人的世界上/我是朵沒顏色的花/穿對的衣裳合適了形象/也擅長裝聾作啞/想哭都怕」這是《迷失安狄》電影主題曲〈沒顏色的花〉,由徐佳瑩演唱、葛大為填詞,深刻描寫馬來西亞性少數的自我隱藏,那種無法被社會理解的壓抑與困苦。 第二是臉部的特寫搭配前景一起使用,來表達角色內心的想法或情緒。 我覺得這個倒是就還滿成功的,例如Andy在蛋糕櫃前看著蛋糕,畫面飄出了滿滿對家人的愛;蘇荷和小康在魚缸前看著魚,那開心的笑容,這就是一個家的圓滿。 跨越性別框架的Andy與跨越國境討生活的蘇荷,不見容於社會,兩人在末路偶然相逢,在底層相濡以沫。
迷失安狄心得: 迷失安狄的演职员
他以為找到了這座大城裡唯一的溫暖,卻沒想到,當同事阿德 (陳澤耀 飾演)出現,當一張彩票中了大獎,伴隨而來的卻是更多的醜惡、不堪,以及真相。 劇情闡述年過半百的Andy (李李仁飾演)下定決心將男兒身換上女人裝,順應大半輩子以來內心的渴求,做了真實的自己,卻同時失去工作與家人。 獨自一人的日子裡,Andy遇見越南非法移工蘇荷(林心如飾演),蘇荷帶著年幼卻早熟的孩子在城市各角落奔走,觸發了Andy的同情而得到了收留;以前職場上的聽障同事阿德(陳澤耀飾演)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和Andy有了來往,也常一起搭伙用餐。 餐桌上,蘇荷母子、阿德、Andy相視而笑,四片受傷缺損的靈魂,此時竟像拼圖一般相互扣合,一幅家的溫暖畫像緩緩浮現。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誠如監製林心如、編劇杜政哲所述,《迷失安狄》改編英國一則變性父親贏得樂透的新聞報導。 埃德(Melissa Ede),是一位英國名人,她曾開設YouTube頻道、參與社會運動,於2011年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並宣稱子女因其變性斷絕關係。 2017年她刮中彩券獲得400萬元,立刻找記者採訪,隨即BBC拍攝以其為主角的紀錄片。
迷失安狄心得: 人物臉部特寫
無法被世俗接收,部分馬國跨性別者得在檳城和吉隆坡街頭巷尾阻街從事性工作。 迷失安狄心得 這或許是《迷失安狄》片頭主角與閨蜜的經歷,以及後續警局不友善對待的原因了。 馬國官方曾在2011年舉辦「同志預防營」、2012年推出預防手冊,暗示同志是需要「被預防的」。
迷失安狄心得: 迷失安狄的视频和图片
好人和坏人中间有一条道德底线,越过了道德底线,就会好人变成坏人。 反之就成坏人了,看林生彬,从被同情的受害者到现在被骂的渣男恶人,中间他炒作营销自己深情丈夫父亲人设,引舆论压制攻击其他声音。 这都是他灰色的地段,如果他中间回头收手止步,再提他还是至情至性的好男人。 未来就算知道他再婚省女,也只不过感叹他也只是普通人。 再说会苏荷,苏荷弱,但她并不是安狄所认为的简单。 她通过孩子把自己遭遇告诉安狄,让安狄可怜同情她。
迷失安狄心得: 可能是背景,但更大的可能不是
這是Andy開著車子,鏡頭正拍著阿德借給Andy擦鼻子傷口的手帕,上頭有血跡。 迷失安狄心得2025 可以看到畫面上有條隱形的白線,劃開Andy跟有血跡的手帕,或許有血跡的手帕可以代表她的好朋友露西。 這個畫面預告著Andy即將面臨的是,好朋友露西的離去。 這畫面安排Andy全裸的背影,低著頭入鏡,打光用頂光,在Andy身上留下大面的陰影。
迷失安狄心得: 電影資訊
鏡頭搭配的是一顆廣角鏡頭,並靠近Andy,將Andy放在中軸線上,一個相當有視覺衝擊的畫面就出來了。 此時的Andy雖然一句話都沒說,但那四位警察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一句話,對Andy心理的傷害與衝擊,就如同這個畫面給觀眾的衝擊。 迷失安狄心得 既然选择做自己,那就做好不被别人接受的准备,她去女儿婚礼就很不好你又不是不知道人家都不接受这样,干嘛去婚礼碍眼,就离谱。 安狄,一个朋友很少的人,如果生活中有一个肯对你笑,肯来往,那么就会下意识把他画到自己德朋友圈。
迷失安狄心得: 馬來西亞性少數的失語
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 迷失安狄心得 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迷失安狄心得: 影片評論
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迷失安狄》(英語:Miss Andy)是一部2020年台灣和馬來西亞的性別主題電影,由陳立謙執導,林心如首次涉足電影製作,由李李仁、林心如和陳澤耀領銜主演[2]。
迷失安狄心得: 迷失安狄
整體的白平衡稍微偏冷,在暗部加青色,以及稍微偏向暗調一點點。 這除了表現出Andy面對四位警察的欺負時的孤立無援感,另外搭配上批頭散髮又低頭的Andy,突然又有一種鬼片的fu跳出來,不知道這是否是導演原本要的感覺。 迷失安狄心得2025 4.脱离了离散叙事,也没有急于融入社会的在地实践。 每个人关注于自身,但又前路渺茫,没有希望,每个人都如游魂一般,社会的幽灵,赤裸的生命,但活着就是他们最后的坚强,“等待呼吸,自由比死亡坚强”,只能也只有活着。
迷失安狄心得: 迷失安狄的剧情简介
電影講述關於社會邊緣人士,馬來西亞兩名非法越南變性工人的偶然相遇後發生的故事[3]。 當然我想也有可能因為是身份背景的關係,我不是這樣背景的人,沒有走過他們這樣的路,不懂那樣的心情。 再來身處相對開放自由的台灣,會「自認為」電影中的這些情節,不會那麼誇張的活生生的出現在台灣(不過事實上是如何,我對這個議題也沒有太多的琢磨,所以也不清楚),所以心態上自然的做了切割,表示這與我無關,當然也就不好進入劇情。 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对于安狄,影片开头那个和自己共舞理解自己护着自己的好朋友好姐妹的去世才是安狄最大的不幸。
迷失安狄心得: Miss 迷失
2010年上映的星國電影《當海南遇上潮州》亦走詼諧調性。 關注文學和性別議題,相信愛情沒有天生的疆界:技巧,才是關鍵。 分分合合來自人性的脆弱與貪婪,因為一張Andy在街邊買的彩票,那幅家的溫暖畫像出現了隱微的裂損。 比較迷失安狄丶親愛的房客,前者易吞服,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匠氣,一切都點到為止,不會挖更深更痛的東西(有深度的結局,反而成了最突兀的部分),比較適合中國丶東南亞丶一般電視播放;後者則是臺灣影展丶影業丶影展受眾偏好的。 若真的要說是不是有特別用意的,或許可以來看這一個畫面。
Avon不断从拥有到失去的命运,露西选择做自己的命运,苏荷选择新生活的命运,阿德选择爱情决然的命运,整部影片从悲→喜→悲,打破温暖,回归现实的凄凉,对个体、对人性、对社会的悲引发思考与反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产生悸动即产生美学。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除了2019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的《蒼天少年藍》( Langit 迷失安狄心得 Budak Biru)、在Gagaoolala上架的《淡淡》與《新居入伙》、在台灣念影音科系的馬國學生拍攝出的《黑金嫂》、《喬治失蹤的日子》等外,不只是跨性別,馬國連同志短片都是稀少的。 可見《迷失安狄》作為大成本的劇情長片,是一部勇敢、令人敬佩的作品。
雙性者或是跨性別者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希望所有人也能夠被平等的對待,更多元的包容。 在普通人的世界上,我是朵沒顏色的花《迷失安狄》故事描述,跨性別者安狄(李李仁飾)在妻子過世之後,決定順著內心的渴望而穿上女裝和高跟鞋,留起了長髮,成為半個女人,但是不僅家人不諒解,工作也被開除了。 本文將探討2021年初上映、由台灣/馬來西亞合製的跨性別電影《迷失安狄》(Miss Andy),區分三大章節,就華語電影近況、馬國LGBT電影定位以及產業製作面向加以討論。 作為台灣人,我的身份資格與知識背景無法全面、正確地剖析馬國同志電影,但就我初步查詢,這部分的相關論述評析是匱乏的。 盼望本文作為先鋒,讓世人看見那馬來西亞銀幕隱匿的多樣故事。
電影文本中的馬共、同性戀、政治嘲諷,都是電檢局限縮管制的敏感元素,如2017年公映的迪士尼真人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被迫刪減同性劇情,經輿論反彈,終以P13級別上映。 攝影機注視並著力的「悲慘」,或許能激起觀影者的同情心,也能讓大眾看見某些性少數的處境,但如此簡單的煽情方式,難怪被詬病是「Trans Poverty Porn」,有「賣慘」嫌疑,宛如30多年前的華語同志電影,台灣的《孽子》或香港的《面具》。 自詡為亞洲同志燈塔的台灣,同志電影以男同志主角佔絕大多數,LBT族群主題電影寥寥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