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跨代態度:謬誤與真實」調查,對長者更了解的年輕人對長者的態度更友善;長者對年輕人普遍態度正面,願意跟他們分享個人經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跨代計劃」定義為促進長者和年輕人間持續交流的學習工具,計劃也應達成有特定目標。 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 「口約緣荷」正正以第三種模式: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進行的社區計劃。 跨代共融2025 (2) 社區連結薄弱
- 「口約緣荷」正正以第三種模式: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進行的社區計劃。
- 但它应考虑超越身体层面的更广泛的需求,包容性游乐空间应该是一个多代人的环境,允许所有儿童和家长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充分参与各种活动。
- 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除了一系列的觀念及政治經濟作出結構性的轉變外,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庭,也從過往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演變成只有兩代人(加上外傭)組成的「核心家庭」。
- 當天更是邀請了嶺南大學來自不同學科、學會的同學前來與住客慶祝,同學們與長輩唱著聖誕歌,大派聖誕禮物,如同生活在小社區中一起分享節日的喜悅及傳遞祝福,大家都渡過了一個愉快又溫馨的下午,為今年作一個完美的總結。
- 不少香港的歷史建築面臨被清拆的危機,例如當年中環皇后碼頭不被保育,而被拆卸。
無論不同背景的家庭,面對困難,我們樂意提供支援,尤其對生活貧困的家庭及特定社群,本會更會借助社會資源,協助其解燃眉之急。 我們富經驗的專業團隊從以往的工作經驗集結成小建議,讓你有需要時作參考。 「跨代共融」是近年世界各地新興的社會議題之一,談到這個詞彙,大家心中可能浮現日本幼兒園與護老院並置、老人小孩共聚一堂進行日常活動的畫面,或是歐洲近年興起的「青銀共居」的生活社區。 筆者記得早年曾往北歐的安老院考察,深被這些理念吸引,年青人能與長輩建立緊密連結,建立一體化的生活圈子。
跨代共融: 小冊子 由青年人為長者製作「生命故事冊」
該計劃一方面為年輕人解決住宿問題,另一方面也為老人院注入活力,兩代人透過計劃成為共同居住及生活的室友。 「齡繫社區」這部分涵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兩個範疇的資源,包括「信息交流」和「尊重和社會包容」。 適時和容易獲得資訊、跨代共融、彼此尊重的文化是建立一個包容社會的重要元素,使長者與社區緊密聯繫。 (三) 服務對象 (1) 6-12歲兒童
高小期間是建立兒童身份認同和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間。 透過活動打破兩代輩份之間的隔漠,讓兒童學懂尊重並欣賞他人生命。 (2) 長者 傳承上一代舊時的社區趣事,再加入新一代對社區的認知,以廣播劇訴說兩代的社區回憶。 (3) 公眾
跨代共融: 健康好人生
寄望日後繼續與不同團體及人士,推動沙田成為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社區之餘,亦讓更多人享受到一個「齡活」的退休生活。 仁濟一向鼓勵屬校學生關心社區有需要人士,積極參與義工服務。 為加深院屬師生認識安老服務及關注長者需要,本院社會服務部先後為六間院屬中學提供義工服務前簡介會。
還要走上樓梯、濛查查閱讀甚至手指不靈活的情況下打麻雀,切身處地感受公公婆婆日常面對的難處,產生同理心及理解。 跨代共融2025 参赛作品展示了跨专业,跨界别,社会共创对塑造跨代共融游乐空间的潜力。 跨代共融 我们乐见公众与理大JCDISI同行,为社会创造更多跨代共融游乐空间。 這所特殊的養老院,二樓是安老院,一樓則讓幼稚園搬進去,成為武漢市內得到政府認證的老幼共托院。 2007年︰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推行「長者學苑」計劃,讓長者進入小學、中學、大專院校繼續學習。
跨代共融: 學生設計STEM作品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功能包括:草地多用场,圆形剧场,天然水上游乐区(也包括现有的灌溉水),大型遮阳棚,主题环形小径,三个按年龄划分的游乐区,定制攀岩墙,12,000 跨代共融2025 平方英尺的滑板公园等。 位于美国的Discovery Park的设计初衷是MORE PLAY, LESS RETAIL。 设计者在经过与市政府多次商讨后将这片最初被划为商业的空间转变为多功能的社区公园。
李淑慧覺得社聯在這個計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發揮了平台角色,社聯不單物色合適的住屋,亦協助社福機構及弱勢社群尋找不同資源,例如:基金申請及家居電器等。 再加上社聯因應不同機構的服務特色及對象,將不同地區的社會房屋項目審批及交由不同的社福機構營運,配合不同社群的獨特需要。 3.2 自然(natural)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80% 的美国人利用当地的公园进行娱乐和体育活动。
跨代共融: 健康新知N
無疑,面對著高齡長壽世代的來臨,我們在談論社會資源及安老政策的同時,「跨代共融」成為了建構未來社會的重要支援性網絡,不但能促使長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減少孤獨感,更能改善長者精神狀態和生活品質。 而年輕人也可通過與長者交流汲取知識和人生經驗,了解不同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期望未來社會各界能透過跨代的交流來消除偏見,多與長輩接觸了解他們真實的情況及需要,締造共融的和諧社會。 (1) 長幼兩代關係疏遠
跨代共融: 社區大不同
雖然我喜歡學習不同的事物,但畢竟年少時有很多需要兼顧的事情,所以,退休前大部份的學習或嘗試,都以工作、家庭、太太、子女作為考慮的大前提。 回顧十年的退休生活,我學習了很多六十歲以前未有機會嘗試的精彩事物,如話劇表演、擔任司儀等,同時將自己的專長或學習到的教授他人。 跨代共融 六十八歲的崔玉霞,一早就規劃好退休生活:學游泳、畫山水畫…… 她笑說:「最近我還學會吹口琴,忍不住要讚自己好叻。」三年前,她當上齡活大使,為嶺南大學交流生帶導賞團,又為學生做顧問、製作禮物給長者。 透過認識區內的地方歷史、人物故事,並以區內人身份現場表演廣播劇,讓兒童及長者建立對社區身份認同。 配合教育統籌局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製作「口約緣荷」跨代共融及社區傳承計劃教材包,引入至全港各區小學。 除了「跨代遊藝大使」,玩具銀行的義工亦透過服務增加了跨代接觸。
跨代共融: 崔玉霞 長者是建構齡活城市的重要元素
筆者今個星期很高興參與了一個「跨代共融」的溫馨聖誕慶典,說的正是由我們院舍與嶺南大學合辦的年度大型活動。 活動除了有歌舞表演外,更設置聖誕市集,展出由住客及嶺南大學學生大使合作的攤位,例如由住客親身分享生命故事冊的真人圖書館、門球互動體驗、住客手工藝作品展覽等。 當天更是邀請了嶺南大學來自不同學科、學會的同學前來與住客慶祝,同學們與長輩唱著聖誕歌,大派聖誕禮物,如同生活在小社區中一起分享節日的喜悅及傳遞祝福,大家都渡過了一個愉快又溫馨的下午,為今年作一個完美的總結。 我相信一個有完善的長者友善配套的社區,能提昇長者的獨立生活能力,甚至可以善用長者的能力或專長繼續貢獻社會。 故此,除了參加不同活動外,我一直在社區內關注長者友善的議題。 2015年初,一次機會讓我參與了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分享會,由於認同其理念,所以其後積極參與活動,並成為「齡活大使」,更認識了一批理念相若的新朋友。
跨代共融: 健康大晒
因此项目采用框架为主的结构物为家长和孩子创造一个休闲空间。 業主立案法團主席 Carmen 關注了區內事務多年,對利東邨的轉變特別感受深刻。 她認為計劃不但有助法團增加與居民的接觸,促進彼此的關係,對屋邨管理亦起了正面作用,令毗鄰的漁安苑居民也期望在屋苑推行類似的計劃。
跨代共融: 復興昔日遊戲 建立跨代情誼
跨代共融的游乐场不仅仅关注孩子,而是关注所有年龄和能力的人,任何使用游乐场的人都会找到一些乐趣。 儿童可以从年长者那里学会更多的技能和人生经验,年长者也可以通过和年轻人的交往找到归属感。 研究表明,与成人一起玩耍的儿童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以及更高水平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成年人会体验到巨大的心理和健康益处,例如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和增进人际关系。 跨代共融2025 玩具銀行是計劃的一大特色,由業主立案法團免費借出地方,成為居民的聚腳點,並接受居民捐獻玩具,體現資源共享的精神。 跨代共融 一班街坊因經常帶同子女到玩具銀行,漸漸對玩具銀行建立了情誼,彼此亦建立了互信,有需要時會放下子女在玩具銀行,完成事務後按時接回子女,令一個不足二百尺的聚腳點,成為蘊藏著豐厚人情味的兒童天地。
跨代共融: 健康快車
专业组由张天蓝、罗婥颖、麦卓欣、吴兆昌、曾雪明及余嘉朗组成的队伍夺金,其得奖方案名为「感想感乐」,将「感官体验」、「发挥想象」、「连系自然」及「跨代共融」四大元素融会贯通。 跨代共融 公园分动态及静态区,动态区设有富色彩的发电路面板及虚拟现实游戏设施,亦加入健体设备,促进长幼互动及跨代同乐。 静态区设有小区苗圃及水境园林,整体设计亦照顾了轮椅人士的需要,让他们利用无障碍大道享用设施及与他人交流。 紀念布章以5個不同形狀的燈泡布章(承傳、跨越、聯繫、服務、活出美好人生)及1個寫有計劃名稱的燈泡插座布章所組成。 所有參與本計劃活動的女童軍均可獲插座布章及一枚燈泡形狀布章,其餘4枚燈泡形狀布章將於參與各項跨代活動後獲得。 然而,社會上對於長者現存的偏見及負面印象,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種種也導致「跨代共融」的計劃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跨代共融: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盡責公民展潛能」跨代共融計劃 2020-2023
本學年的計劃將於今年 11 月至明年 3 月期間進行,會於不同時段邀請本校同學、中學生與長者一起參觀多項中大設施,亦會於中學或長者中心舉辦主題活動,讓兩代人互動,達致跨代共融。 展覽期間亦會舉行10場免費公眾導賞團、工作坊,歡迎不同年齡人士參與。 導賞團由「活現香港」策劃,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退休長者及小朋友將擔任導賞員,帶領公眾參觀展覽的5大展區。 免費工作坊有親子唐裝旗袍飲食圍巾工作坊、「童夢耆緣」長幼共融互動劇場,以及「這不是摺凳」製作坊,即場示範如何演奏由港式摺凳改造而成的樂器。 台中的朝陽科技大學在幼稚園內實行老幼共同學習的模式,校園接收一批固定到幼稚園去上學的長者,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和玩遊戲,提供了另類的「日間託老」服務。
而院屬中學亦展開有關計劃,包括︰探訪院屬安老院,與長者傾談、玩遊戲;才藝表演、派發福袋;關愛深水埗及油麻地一帶的無家者及露宿長者,派送飯盒;為長者編撰「人生紀念冊」等。 今次香港善導會負責營運中環士丹頓街項目,項目名為「甦屋2.0」,以「跨代共居」的概念,服務對象包括有住屋需要及獨居的長者、中年及年青人士,希望給予老中青一個「家」的感覺。 善導會相信一個健康的家庭,有「老中青」成員,在這種家庭𥚃,年青人可以教長者科技及生活技能,長者亦可以照顧年青人的生活需要等。 透過舉辦STEM設計比賽以鼓勵中學生學習有關長者及年齡友善的概念,並探訪居住在屯門、元朗鄉郊地區的長者,為他們設計包含長者及年齡友善元素的STEM作品,旨在改善偏遠地區長者的生活質素。 計劃以「家、社、商、校、福」協作模式,組成跨界別諮詢委員會作領航,而遊樂園管理委員會定期籌組利東遊樂園,由居民、學生、在職青年,地區領袖及商界夥伴等一同出謀獻策,透過遊戲在地區宣揚跨代共融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