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园以来善业从未间断,即使沦陷岁月也与港人忧患与共,居民蜂涌啬色园避祸,部分道侣留守园内续施普济,方便居民求取药签凭方施药。 1965年起啬色园注册成为慈善社团法人,其中,香客所捐赠的香油钱均会用于教育、医疗、赈灾等慈善活动中。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而於參時有所祈求者多能得償所願,故香火不絕,捐款亦源源而來,除部份作慈善用途外,有餘用作擴建廟宇,故成中國江南最大道觀之一,傳至香港後更是善信無數,是香港眾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而句子黃大仙就是本廟的主角,原名黃初平,浙江人,生於公元328年,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後遇仙翁教其醫術,他亦潛心於山洞中修練5000日,終得成正果,得道成仙。
-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 祖宮坐落在國家AAAA級雙龍風景名勝區,居鹿田湖畔,披皇嶺仙境,海拔562米,占地7.9公頃,耗資3000萬元。
- 如果你只是单纯想求得暴富显达的话,多半「有求不应」。
- 黃大仙祠(英語:Wong Tai Sin Temple),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公尺,由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
- 位於九龍的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儒、釋、道三教,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籤文靈驗,長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籤,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來此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 黃大仙信仰在近代發軔於中國廣東,主祀的祠廟都供奉黃大仙泥塑金身的神像。
到黃大仙拜月老之外,求姻緣石也是香港人相信可以獲得好姻緣的方法之一。 位於灣仔寶雲道的姻緣石相傳可以「求配偶得配偶;求子嗣得子嗣」,相傳千億新抱徐子淇於2004年與家人參拜過寶雲道的姻緣石,2年後就嫁給李家誠。 還神時,可以帶上老婆餅,或者你結婚當日所切的蛋糕,留起一件去多謝月老賜良緣。 祠園裡面亦供奉燃燈聖佛、斗姥元君、六十元辰及太歲、觀音大士、孔聖先師、財神趙公明元帥、藥王孫思邈真人、齊天大聖等多位神明,視乎你想求甚麼,就去找所屬神明。
拜黃大仙: 建築物
黃大仙祠宣布,首次破例於今年的「年三十」 ( 11日)下午4時半起封園,並於當日翌日(即大年初一,2月12日)早上7時半重開,新正頭初一至年十四,黃大仙祠的開放時間,將維持於早上7時半至下午6時開放。 晚清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廟宇,是位於南海的普慶壇「赤松黃大仙祠」。 該祠始建於1901年,約在1903年竣工,佔地十五、六畝。 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公尺,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拜黃大仙2025 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 [1]黃大仙祠於2010年5月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 3、算命街的禁忌:签文和一些关于命理分析的问题,一定不能写在白纸上,在师傅解答之后要封存在红色的纸包里,香港人称之为讨个好彩头。
-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
- 實齡的計算以嬰兒出生後滿公歷一年為一歲,依此類推,實齡與生肖無關。
- 黃大仙靈簽總共有一百支,按照吉凶可以分為下面五種:上上靈簽3支、上吉靈簽10支、中吉靈簽32支、中平靈簽37支、下下靈簽18支,這是2022最新數據。
黃大仙廟又名嗇色園黃大仙祠,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香火極為鼎盛,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儒、釋、道三教。 拜黃大仙2025 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靈驗,常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簽,香火鼎盛。 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到來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黃大仙祠(英語:Wong Tai Sin Temple),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公尺,由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佛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 每逢農曆新年大年初一子夜,便會有大批善信湧往黃大仙祠爭上「頭炷香」(在香爐插上第一支香燭),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勝意;當中誠心參拜的著名女演員黃夏蕙「夏蕙姨」,更成每年搶頭炷香的必備畫面呢!
拜黃大仙: 黃大仙拜神攻略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指出,主要是先向斗姆元君參拜,其後向當年太歲及自身太歲真心參拜,簡單至奉上一束清香便可。 李形容就如「契錯老豆」,毋須擔心會有反效果,只要再補回參拜正確太歲便可。 拜黃大仙 拜黃大仙 李耀輝笑言,每年總有三分一生肖犯太歲,是命擋不過,順其自然,只要行善者就不用擔心。
讓海外善信不用親臨黃大仙祠,仍可禱告祈福,只要登入園方網頁,輸入姓名及祈願內容,園方定期會將祈福人士名字及祈願資料由數據處理庫列印出來,交由道長會舉行儀式,誦經及禱告,代為祈福。 網上直播則是每天實時直插祠內善信參神情況,希望讓海外善信可透過網絡感受參神的氣氛。 并且,黄大仙祠并非纯粹的道教场所,同时供奉着佛教、儒家的圣哲供人瞻礼。 儒释道的精髓,即中华文明之心,其中所蕴含的「福从善生」、「善心善行,必得善果」的思想,即便跳开信仰层面,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黄大仙「普济劝善」的宗旨,对于净化一方人心,功不可没。 推动慈善,造福一方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是香港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非营利慈善团体。
拜黃大仙: 黃大仙解簽找那位?可按下面連結推薦。
網上直播則每天實時直插祠內善信參神情況,希望讓海外善信可透過網絡感受參神的氣氛。 豬年到,相信不少善信最關注一年運程,常言犯太歲多變動,諸事不順,令不少人非常擔心,踏入立春後, 嗇色園黃大仙祠今年按照慣例,予當年犯太歲者免費到太歲殿參拜,即今年肖虎、蛇、猴、豬人士。 參拜月老最重要的就是誠心祈求,只要憑信就能夠得到好姻緣。 一顆敬虔的心自然能得到月老的眷顧,即使是戀愛中的人士也可以向月老祈求幸福穩定,月老幫助維繫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起園方推出網上祈福及網上直播。
因此,一年中過了生日後,虛齡比實齡大一歲,在生日前,則虛齡比實齡大兩歲。 求簽是此廟最大特色,善信可於正殿旁取得簽筒,內有一百根竹枝,分別編上 1 至 100 之數,每問一事,以搖簽筒直至其中一竹簽跌出為止,看其數字作取簽紙,簽紙上之經文即為大仙回應。 求籤時要注意一枝籤只能代表一件事情,普偏的善信都會求「遺失、自身、出行、流年、事業、財運、家庭、姻緣」等等的方向性事情,切勿問一些回答只有「是」與「否」的問題,以下我們提供一些示範。 黃大仙靈簽總共有一百支,按照吉凶可以分為下面五種:上上靈簽3支、上吉靈簽10支、中吉靈簽32支、中平靈簽37支、下下靈簽18支,這是2022最新數據。 赤松宮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詔更名「寶積觀」。 1951年,中國政府發展水利,建山口馮水庫,寶積觀才沉於水底。
拜黃大仙: 黃大仙祠 (香港)
1921年,梁仁庵道長於香港九龍竹園籌建黃大仙祠,1969年,港英政府以黃大仙祠為地標,在香港九龍設立黃大仙區,黃大仙祠漸漸發展為香港最重要的道教祠廟及旅遊景點。 每年立春時節,黃大仙祠會開放給犯太歲的人免費進去其太歲殿拜太歲,只需以身份證作實便可。 幸好黃大仙祠近年增設了拜月老區域,吸引不少單身女性前來參拜。 從大殿旁的樓梯往下走,拐個彎,便可看到供奉著三尊銅製金漆神像的拜月老區域。 這三尊神像於 2011 年才增設,分別為位處中央、手執姻緣冊的月老像,以及左右兩旁穿上古時結婚衣褂的「佳偶天成」男女神像,善信可向祠廟拿取免費紅繩前來參拜,望能以紅線牽上愛人,締結良緣。
拜黃大仙: 香港黄大仙拜太岁祈福攻略
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 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 踏入豬年,一眾善信最關心是否「犯太歲」,若是又如何化解。
拜黃大仙: 黃大仙祠
「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 殿內設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 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6]。 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 香港以至世界經濟,近年都受疫情所困,不少人的生活和經濟都受到影響,因而近年很多人開始求神拜佛以祈求財運,但都未必能找到適合的方法。 上星期一黃大仙祠就開設了財神宮,供奉武財神趙公明及東南西北四方財神,讓善信可以親臨貼金箔拜「五路財神」,祈求得到保佑財運亨通,富貴榮華。
拜黃大仙: 黄大仙“托仙”本体
從五代吳越建赤松宮起始,歷代朝廷和民間在祖居宗祠地的浙江金華祀奉黃大仙成風,自「寶積觀」因鹿田水庫建設而沉於水底後,金華山便再無祀奉黃大仙聖靈的道觀。 拜黃大仙 1996年9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成金華山黃大仙祖宮(簡稱祖宮),祖宮建設由金華市人民政府的建設指揮部組織實施。 祖宮坐落在國家AAAA級雙龍風景名勝區,居鹿田湖畔,披皇嶺仙境,海拔562米,占地7.9公頃,耗資3000萬元。 祖宮枕山襟湖、氣勢恢宏,終年雲霧繚繞,訴不盡仙居神佑的傳說。 祖宮有三奇;一是雨奇、二是音奇、三是靈簽出奇,被中國道教界和港澳社會尊寵5000年中國史最大道觀和3000萬海外華人的祖祠社壇,現由全真華山派三十一代清純子道長擔任住持。
拜黃大仙: 開放時間
梁仁庵到香港後,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 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 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
拜黃大仙: 黃大仙求簽程序與方法
三聖堂內有楹聯以「嗇色」 二字為聯首:「嗇節有餘三教同源承一脈,色空雖幻眾生樂善自千秋」[3]。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宣統退位,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 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
拜黃大仙: 黃大仙廟交通
不論單身還是有伴侶都可以到黃大仙廟拜月老,只要誠心就可以祈求姻緣美滿,更可有助人緣。 黃大仙祠建於 1921 年,位於九龍東黃大仙區,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坊間稱之為「黃大仙廟」。 內裡供奉的黃大仙,原本也只是凡人,但他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便成為神仙了。 據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公元 328 年東晉時期於浙江省金華縣蘭溪市出生,原是放羊的牧童,15 歲得道士引導,到赤松山金華洞內石室修道。 40 年後,其兄長黃初起到山中尋回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從此兩兄弟一起修煉,雙雙成仙。 由於黃初平隱居於赤松山修煉,故此又稱「赤松仙子」。
拜黃大仙: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不说有多灵验,作为香港的一个民间信仰,「黄大仙信俗」能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身就很神奇。 事实上,黄大仙已超越宗教信仰本身,成为港人心中的一种信念,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带给港人以福泽。 整座祠仿北京故宮建築群而造庭台樓閣,紅牆綠瓦,古氣盎然,氣派非凡,除供奉大仙外更供奉觀音,關帝及中國聖人孔子等,集中國三大教派佛、道、儒於一身。 拜黃大仙2025 一支籤不代表一年運程情況,善信可因應所求之事的變化,隔半個月後再求籤問卜。 善信搖籤筒求籤時,每次跌出一枝籤固然好,但若同時搖出多支籤,又或者在跌出的靈籤中隨機抽取一支,正確做法是怎樣? 不緊要,只要心中講對不起,然後重新再搖就可以,
2、上香时,应双手合拜,然后以左手上香,这是代表对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数目则以一支或三支为吉。 3、算命街的禁忌:签文和一些关于命理分析的问题,一定不能写在白纸上,在师傅解答之后要封存在红色的纸包里,香港人称之为讨个好彩头。 在中國,表述人的年齡有虛齡(虛歲)和實齡(實歲)兩種。 嬰兒一出生虛齡即為一歲,此後,凡過農歷歲首(春節)就加一歲,依此類推。 實齡的計算以嬰兒出生後滿公歷一年為一歲,依此類推,實齡與生肖無關。
擴建工程歷時近三年,工程於2011年1月完成[4][5]。 由石公石婆神位開始參拜,上香、焚寶燭、轉風車,最後在石前許願及將姻緣符跟身收好。 相傳善信若用繩子把酒瓶掛在姻緣石旁的樹上,祈求的願望會更快實現。 拜姻緣石的程序需要連續拜三次,但遊人亦可選擇一次完成所有參拜程序。
參觀過黃大仙祠後,大家可前往鄰近的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一口氣細味富中國傳統色彩的經典建築。 拜黃大仙2025 1897年 拜黃大仙2025 (清光緒23年),據說黃大仙奉玉帝旨意,塵凡佈教,在廣東番禺的一個扶乩活動中顯靈,自道身世,勸人向善,引來不少信眾,赤松黃大仙之名因而得以顯揚。 由於黃大仙十分靈驗,加上當時廣東的疫病蔓延,求醫問方的善信就愈來愈多,黃大仙降乩用的靈籤和藥簽一直沿用至今,在香港也十分普及。
拜黃大仙: 黄大仙传说由来
黄大仙对社会的「大舍」,也从社会收获了「大得」——得到了广泛的人心,形成了黄大仙祠与信众同心协力造福香港的慈善团体。 践行环保,和谐共生处于市中心的宗教场所,通常会因香火过于旺盛,人员过于密集,而对当地环境造成损伤,给周边居民造成困扰。 为此,啬色园在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研发全港首个应用于庙宇的「烟香减少及除味系统」和「环保化香炉」,减少烟香造成的空气污染。 1997年,得中下签,金融危机;2003年,得下下签,遇非典。 更有传闻,非典期间只有黄大仙附近区域没有人被传染。
(神像之頭部除外,以表尊重。)三、抱拳作揖,禮成。 黃大仙祠主要供奉道教神祇黃初平,但亦有供奉儒家的孔子、佛教的觀音等,是香港少有三教融合的祠廟;至於以道教為主的禮拜場所,則有坐落北區的蓬瀛仙館。 此外,黃大仙祠又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又是香港第一間獲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廟宇。 當然,如大家想普通一點的話,也可到香港大會堂婚姻登記處或香港公園的紅棉路婚姻登記處,辦理結婚手續。 建築風格方面,黃大仙祠的「五形」布局最具特色,祠中的飛鸞台、經堂、玉液池、盂香亭及照壁,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另外三聖堂、大殿及從心苑等,亦是富中國傳統色彩的建築。
祖宮現有常駐道長20位,皆隸屬華山派,尤其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的朝真洞,也由祖宮華山道士派駐管理,作為練功所用。 黃初平(328年10月3日—約386年),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為現中國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於山中修煉得道。 祠內九龍壁於1981年按照中國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實物仿製,石刻九龍,戲珠於波濤雲霧之中,蟠踞於花苑之上,栩栩如生。 石壁背後刻有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獻寫的「九龍壁」三字及題詩一首。
拜黃大仙: 五路財神護佑 黃大仙祠財神宮
位於九龍的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儒、釋、道三教,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籤文靈驗,長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籤,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來此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其實黃大仙祠十年前就開設「財神殿」供奉武財神趙公明元帥,到今年正值一百周年紀念,所以兩年前就開始籌建新「財神宮」,並於四月二十六日(農曆三月十五)正式開幕。 殿堂後面玻璃上有「太極魚」,寓意太極一陰一陽,陰陽互相轉化。 兩邊的「鳳凰」有祥瑞及榮華富貴的寓意,「鹿」則有「福祿」的意思。 參拜財神儀式要到新建的財神宮參拜財神,有一定的儀式。 由黃大仙祠李耀輝監院設計的「參拜財神科儀」及善信「貼金箔」儀式,程序為:一、先向財神敬上檀香木一枝,誠心稟神默禱、祈福。
香港黃大仙的祠廟及道壇都沒有供奉黃大仙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反而是簡單、平面的畫像。 開創供奉黃大仙畫像傳統的人,是香港黃大仙信仰的奠基者,也是嗇色園的創建人之一的梁仁菴道長。 黃大仙信仰在近代發軔於中國廣東,主祀的祠廟都供奉黃大仙泥塑金身的神像。 由於當時政局不穩,梁氏避亂南來,為求方便,因此捨塑像而帶畫像。 位於大殿旁的三聖堂,供奉呂祖先師、觀音菩薩及關聖帝君。 拜黃大仙2025 呂祖(即呂洞賓)是道教的神仙,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加上麟閣供奉儒家先師孔子,盂香亭供奉佛教之燃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