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發言人補充說,大部分出租屋邨都很殘舊,翻新和維修支出愈來愈多,故要研究發展路向,若只重建為出租公屋,財務上並不可行,房協希望有空間加設長者單位或資助房屋。 勵德邨另一特色有如藝術館建築,整體環境可以讓人靜下來思考生命價值。 透過多角度構圖,提供不少想像空間;樹木在旁、天空在前、和風迎面,有助了解自己心靈需要。 不論地點及設計,足以媲美私宅要求,單位面積雖然細小,但家庭住得放鬆而有希望,正是環境好讓壓力釋放。
此時新巴車隊大部份已轉為空調巴士,1999年7月14日本路線加入空調巴士行走,並於2002年8月18日改為全空調服務,為最後兩條轉全空調的新巴路線之一(另一條為新巴94線)。 勵德邨重建 另外,舊A座原本為低薪公務員而建,不過由於採用共用廚房及浴室的設計,結果有大量住戶申請調遷。 在現今世代,所有事物都追求推陳出新,歷史的價值被歲月磨滅,或許這一刻我們不懂珍惜,但這些建築是告訴下一代我們香港是怎麼一路走來。 時任工務司署總建築師鄔勵德建議在大廈天台設立課室、地面設商舖,單位牆身則預留位置方便日後打通,基層市民生活得以改善。
勵德邨重建: 設計
據鄔勵德憶述,由於自己並非外交官出身,因此最初出任駐英專員的時候,難以融入英國的外交官圈子。 幸得到保守黨籍外務次官羅義爾(Anthony Royle)的主動協助,他才逐漸得到外交圈子的接納。 在羅義爾的指示下,鄔勵德每次到外交部與他會面時,均獲安排在大使接待室等候,羅義爾也曾邀請鄔勵德出席退休大使的午餐會,讓他取得機會結交不同的外交界人物。 勵德邨重建 鄔勵德幼年就讀於奇力山歌賦山裏的山頂學校,八歲時負笈英國,跟隨兄長入讀雅息士郡的布倫特伍德學校(Brentwood School)。
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由黃祖棠建築工程設計所有限公司設計。 勵德邨設有8座,第1-4座有27層,分開單雙數座,外型是圓柱體,而第5-8座是有亦都有27層,每座有17個單位,外型為長方體。 高層大部份雙數室號單位都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景色,是一個景觀及環境都不錯的公共屋邨。 其代表作勵德邨的特別之處在於此為全香港唯一圓筒形公共屋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廉租屋被歸入管理,並且統一命名「公共屋邨」),而其半開放式建築設計,亦影響着同期「天井型」設計的屋邨發展。 勵德邨等天井型大廈空氣流通,走廊自然彩光;加上單位互相對望,就算小朋友在走廊玩耍,爺爺嫲嫲都能充當保安。
勵德邨重建: 大廈資料:勵德邨 勵潔樓
修訂已於2014年1月22日於立法會獲得通過,並於2016年第五屆區議會運作時生效,此總站遂改屬灣仔區。 巴士總站位於勵德邨勵潔樓對面,車站中央設有樓梯通往山下的大坑蓮花宮和蓮花宮花園一帶,行人可步行到銅鑼灣道、天后及銅鑼灣鬧市。 勵德邨巴士總站(Lai Tak Tsuen Bus Terminus),位於港島灣仔區大坑勵德邨道與怡景道交界以北的露天架空平台上,即勵德邨勵潔樓對面,設有樓梯連接山下的蓮花宮花園。 勵德邨最特別之處在於,它屬於全港唯一圓筒形公屋大廈,中間採用天井型設計,走廊空氣流通之餘亦能自然採光,加上單位互相對望,就算小孩在走廊玩耍,其他人都能充當保安。 這種「天井型」的設計更影響着其他屋邨,例如同樣採用天井型設計的屋邨。 香港公屋是社會變遷的縮影,也是多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是一個一個的「建築文物」。
- 港府有關決定引起社會上不少保育團體反對,這些團體認為包括西座在內的政府山極具歷史價值,應該加以保育,不應把西座重建成商業樓宇。
- 2021年重建後落成的第1及2座為Y字型平面規劃設計,30-31層高,並在6或7樓設置空中花園,全部樓層均設升降機服務,部分升降機更可到達天台,所有住宅單位均設有廚房及浴室。
- 至於不少網紅都喜愛打卡的彩虹邨,共建有8棟20層高及3棟7層高的相連式住宅大廈,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大廈外牆由不同顏色做區分,在1965年時榮獲了香港首個建築獎「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屬於當時最前衛的建築。
- 「徙置區或徙置大廈落成後數年,政府才開始興建少量公共房屋,如現已拆卸的北角邨。當時這些公共房屋條件較好,名字亦叫作『Big Housing』。」1957年,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前身)興建的首個廉租屋北角邨落成。
-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勵德邨第一座樓宇邨榮樓在1975年落成,首條對外巴士路線是8月11日由摩頓臺路旁延長至勵德邨的中巴23A線。 第二期勵潔樓和德全樓於1976年初相繼入伙,中巴在5月3日開辦全新路線11A,以配合屋邨人口增長。 曾經有不少廣告、電影及劇集如:香港政府全城清潔運動(2009年)、可口可樂廣告(2006年)、三更二之餃子(2004年)、女人俱樂部(2014年)在此取景進行拍攝。 1969年1月,房協宣佈在大坑興建廉租屋邨,同時由徙置事務處安排受影響的大坑蓮花宮木屋區居民入住葵涌石梨貝新區。 於2013年9月10日在東區區議會中通過「維園」及「天后」兩選區由2016年1月1日開始,改撥為灣仔區範圍,意味著屬於天后選區範圍內的勵德邨,得以成為從來未有興建公共房屋的灣仔區內有史以來第一條公共屋邨。 勵德邨(Lai Tak Tsuen):位於香港島大坑,由香港房屋協會興建,於1975年至1976年間落成。
勵德邨重建: 香港估估吓:全港唯一圓柱形公屋
呢個屋邨最特別嘅地方係,第1至4座外型是以圓柱體設計,第5至8座外型為長方體,令到唔少單位都可以睇到維港嘅景色,同時亦都有唔少經典廣告同電影借呢度取景,就好似2006年可口可樂廣告、2017年嘅攻殼機動隊等,真係諗起返啲畫面。 其八組合成之三座大廈,由當時1963至69年間之工務司鄥勵德(Michael Wright)作為命名,以「勵潔樓」、「德全樓」與「邨榮樓」組成。 雖然已落成於四十多年前之1975至76年,但因為勵德邨正好代表並象徵其設計理念,成為傳奇之「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香港屋邨外形大多以四角柱體設計,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則是罕見的圓柱體設計。 政府檔案處facebook介紹,大坑勵德邨於1975至1976年間陸續落成,共提供逾2600個居住單位。 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就是邨內勵潔樓及德全樓採用的圓筒形設計,兩棟大樓由中間的電梯大堂連接着,而大樓中央就設有圓形大天井,加強空氣流通和天然採光。
勵德邨重建: 案例分享– 灣仔勵德邨低層22室裝修案例
憑同一張八達通由本路線往勵德邨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半轉乘上述路線往灣仔碼頭方向,第二程免費;由上述路線往耀東方向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只需補付 $0.50。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 60 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中環方向,可獲回贈第一程車費;由上述路線於上車後 勵德邨重建 90 分鐘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第二程免費。 房協轄下20個屋邨合共3.3萬個單位,遍布港九新界,既有位於市中心區域的紅磡家維邨及北角健康村,亦有遠至邊境禁區的北區沙頭角邨,但當中以坐落豪宅和名校區的大坑勵德邨位置最佳,屬房協公屋樓王。 與張鳳霞不同,1975年起入住在隔鄰長方形的邨榮樓的李玉梅,很早已留意到圓筒型建築的特別,但若問她最喜歡邨內哪個位置,她的答案是樓頂的天台。 她說與一班鄰居習慣有空就到天台看維港海景,居住半世紀以來,大家每天早上就到天台耍太極、做運動,開啟一天的生活。 2018年5月23日,《蘋果日報》揭發重建地盤有分判商懷疑使用7.5噸未完成檢測的鋼筋,唯發現該批鋼筋強度不合格。
勵德邨重建: 出租單位面積及編配標凖
鄔勵德在1952年曾署任助理工務司,1956年初復署任助理工務司(工務),同年10月再獲正式擢升為助理工務司。 鄔勵德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並曾在1958年至1959年出任會長,他也有份設計曾經是中環地標之一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即為紀念鄔勵德對香港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既然要拍下舊屋邨,相信底片比數碼化的紀錄,更真實,更適切吧。
勵德邨重建: 【 灣仔勵德邨低層22室裝修案例 】
因新建大廈租金較舊廈大幅上升,住戶於首年將享有4成的租金減免,而減免幅度將按年遞減1成, 於第5年才需繳付十足租金水平。 截至2021年5月,本期大廈的三房單位為全港租金最高的甲類公共屋邨單位,每月租金高達港幣6,814元。 )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大坑勵德邨道2至38號,東面是大坑道,是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與虎豹別墅及上林為鄰。 勵德邨(Lai Tak Tsuen)是港島東區大坑的一個老牌公共屋邨,勵德邨在大坑道東面,與虎豹別墅及上林為鄰。
勵德邨重建: 灣仔區唯一一個公共屋邨 大坑勵德邨
2018年4月14日,房協向城規會遞交最新發展方案,擬建4座公共房屋(包括在建兩座)、1座長者屋及3座資助出售房屋,共3,919伙。 照片拍攝角度新穎,不論從下而上還是拍攝圓筒形設計的觀感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認為每個屋邨的建成都有它獨特的地方,也是歷史時代的印證。 勵德邨是現時香港很少有的建築方式,是值得介紹的地方,也希望用攝影及文字的配合來記錄這些珍貴的地方。 1951年,房協成立並籌備全港首個出租屋邨,時任工務司署總建築師鄔勵德 建議基層市民應有「獨立廚廁」單位。
勵德邨重建: 香港人‧語
即使是紅磡海底隧道的興建得到郭伯偉支持,但郭伯偉卻反對港府向工程作任何形式的補貼,因此紅磡海底隧道最終是交由私人公司以“建造、營運、移轉”(BOT)的模式興建。 鄔勵德曾表示希望可以在1968年底為香港地鐵的興建作最後決定,惟建造方案一再修訂,使工程多次延遲。 鄔勵德離任後,顧問公司在1970年發表《集體運輸進一步研究報告書》,對地鐵計劃提交新的修訂方案。 而一直到1972年,港府才在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下成立地下鐵路臨時管理局,而首條地下鐵路要到1975年11月才正式動工興建。 由研究到動工興建地下鐵路,港府前後共使用了12年的時間。 研究報告書最初建議港府興建荃灣線和觀塘線兩條連接港九的過海地下鐵路,另又建造港島線和沙田線兩條分別貫通香港島北岸和連接九龍和新界的地下鐵路,當時估計作價約34億港元。
勵德邨重建: 勵德邨以他命名 105歲公屋之父鄔勵德 房屋標準影響幾代港人
九座大廈及道路均以顏色命名,緊扣邨名之餘,亦富詩意,紫薇、丹鳳、碧海……邨內仍有多家舊式小商店,其中最具特色的為金碧酒家,依舊提供已沒有多少新式酒家還會炮製的懷舊手工菜,例如錦鹵雲吞、八寶鴨等。 勵德邨重建 於2013年9月10日在東區區議會中通過「維園」及「天后」兩選區由2016年1月1日開始,改撥為灣仔區範圍,意味屬於天后選區範圍內的勵德邨,將成為從未有興建公共房屋的灣仔區有史以來第一條公共屋邨。 與虎豹別墅為鄰的勵德邨,於1969年1月由房協興建,原本預算於1972年落成,可是因地勢問題,加上興建期間發生山泥傾瀉,最終於1975年才落成第一座。 由於當時要保留大部分單位予受明華大廈重建及漁光村海港樓改建影響的租戶,故只有部分申請人能成功入住該邨。 位於銅鑼灣大坑的這個公共屋邨,一共有8座,其中第1至4座(勵潔樓和德全樓)有27層,並分為單雙數座,外形採用圓柱體設計,中間是中空的,是現時本港唯一的圓柱體設計的公共屋邨──勵德邨。
勵德邨重建: 樓宇
鄔勵德還積極照顧旅英港人和旅英新界原居民在英國的需要,並在1970年起提供靈格風英語課程,讓他們學好英語。 鄔勵德一任四年,到1973年9月由首席助理輔政司祁德(Samuel Kidd)接任,正式從港府退休。 在供水事務方面,鄔勵德任內見證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推動東深供水工程,另又負責督建在新界大埔修築的船灣淡水湖。
勵德邨重建: 第一代的超級屏風樓
說起香港的公屋代表設計,大坑勵德邨一定是佼佼者之一,早期的徙置大廈居屋需共用廁格與浴室,但亦發生不少色魔偷窺事件。 有「公屋之父」之稱的鄔勵德一直主張每個單位需設有獨立廁所及廚房,這是對人應有的尊嚴,成就出「鄔勵德原則」,他有份設計的勵德邨就是代表作之一,電影《攻殼機動隊》亦曾到此取景。 回看鄔勵德,深感一位英國白人殖民官,在香港歷史上確立了獨特位置。 他在1973年退休前一直擔任公職,除了工務司外,亦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曾參與設計已清拆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殖民時代遺下的建築逐漸消逝,我們是否正經歷所謂「後殖民」時期? 直至1975年,英國戴卓爾夫人帶領的右翼政府上台,認為香港「做得太多」,用作房屋的資源比例遠超英國當地。
勵德邨重建: 香港房屋協會屋苑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李國煥也建議,公屋規劃可以考慮舊區重建,例如土瓜灣、紅磡、深水埗、長沙灣的六七十年樓齡的舊私人樓宇,這些樓宇都是欠缺大型維修,衞生環境差,而且坐落九龍區,重新拆卸重建為理想。 勵德邨重建 1912年生於香港的鄔勵德,八歲離港返英,其後曾數度往返香港與英國。 勵德邨重建 他一直居住的中環半山,亦是當時大部分社會地位較高的洋人聚居之處。 張愛玲的小說《第一爐香》以戰前的半山作場景,鄔勵德正是以這種社會名流的方式生活。 公屋住戶多是草根階層,但有個屋邨卻有着一張閃亮的住戶名單,韋家輝、譚小環、阮小儀、藍奕邦、周華健、沈嘉偉等名字都出現在名單上。
勵德邨重建: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鄔勵德歷任協會副主席和規劃及保育委員會主席等職,直到2009年初才以96歲的高齡卸下協會的全職工作。 鄔勵德在1969年3月卸任工務司一職,結束六年任期,由副工務司盧秉信(J. J. Robson)接任。 在卸任前夕,鄔勵德在同年2月7日主持中環花園道的美利大廈落成揭幕儀式。 美利大廈由工務局主持修建,樓高21層,採用嶄新而簡約的設計風格,落成後成為工務局的總部。
「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2015年赴英訪問鄔勵德,攝製紀錄片《勵德年記》,指鄔對花巧建築無好感,只鍾情平實設計。 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自此城巴和新巴在寶馬山競爭愈演愈烈,勵德邨位處往返寶馬山的要道之上而受惠,途經的巴士路線班次有所提升。 然而,寶馬山和勵德邨客源不足以維持頻密班次,新城資源整合後,班次已回復從前水平。
勵德邨重建: 時間:2022-10-06 04:23:53來源:大公报
在他任內完成的交通工程計有在1966年開通的龍翔道和呈祥道,以及在1967年開通、連接新界沙田和九龍市區的獅子山隧道第一管道等。 鄔勵德還對於在維多利亞港興建連接九龍和香港島的首條海底隧道進行可行性研究,促成港府在1969年委託私人公司興建紅磡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後來在1972年通車。 工作小組初期把香港島西營盤等地劃作市區重建先導計劃(Urban Renewal Pilot Scheme)的目標地區,可是工作小組的進展緩慢,在舊區重建方面的成果始終有限。 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香港重光,鄔勵德才得以獲釋。 重光後,鄔勵德在臨時軍政府民事小組的工務科任職技術秘書。 1946年殖民地重新設立文治政府後,他重新加入工務局,並在1950年初出任署理總建築師,同年再正式成為工務局總建築師。
勵德邨重建: 大坑總覽
另一方面,房委會亦控制公共房屋的發展規模,早期的新市鎮如沙田與後期建設的新市鎮如天水圍已大相逕庭。 70年代入伙的瀝源邨是沙田區首個公屋,歲月洗禮下,外牆斑駁殘舊,設計亦不如新式屋苑般花巧摩登,但她早年竟入圍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 (RICS)頒發建築獎。 有別於密集的新式樓宇,這裏重視空間感,即使地方有限,但樓房與樓房之間保持寬闊開揚的空間,陽光清風輕易進來。 邨內有多家家庭小店,包括榮樂茶餐廳及盛記麵家,甚具特色,保留懷舊裝潢,個性鮮明。 最吸睛的是平台空地的舊式兒童遊樂場,已經成為中外遊客的打卡勝地。 但因為空地三面被大廈圍繞,塑造出獨特的空間感,非常適合拍攝取角度。
在1938年12月2日,他跟隨父祖加入香港政府,獲父親曾任職的工務局聘用為建築師,由此展開他在工務局逾30年的工作生涯。 可是不久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鄔勵德在1941年被編到香港義勇防衞軍服役。 勵德邨重建 同年12月,日軍揮軍香港,香港保衞戰爆發,鄔勵德參與戰事抵抗日軍,但隨着香港在12月25日淪陷後,鄔勵德淪為戰俘,遭日軍拘禁於九龍的亞皆老街集中營。
LS25底盤、車身均嚴重損毀加上車齡問題,意外後退役;肇事車長則被困駕駛室,身受重傷而送院救治。 因是次意外,促使勵德邨居民多番要求政府興建永久巴士總站,以保障乘客安全,最終目前總站於1989年4月28日落成啟用。 早年往返勵德邨的巴士路線皆在勵德邨道路旁泊街,巴士於北行綫路旁的落客站卸客後,需駛往勵德邨道近怡景道的盡頭掉頭,然後駛往南行綫路旁上客站載客。 由於勵德邨道盡頭空間淺窄,巴士掉頭時需要倒車,曾發生嚴重事故:1983年1月20日,一輛23A線巴士倒車時失控,撞毀路旁護欄後跌落百米高山崖。 這宗交通意外轟動全邨,居民多番要求政府興建永久巴士總站,以保障乘客安全。 政府遂在1986年提出在屋邨西面崖邊,即往日巴士掉頭處附近興建坑狀巴士總站,於1989年4月28日啟用。
為留住勵德邨客源,1987年3月23日往勵德邨方向不再深入銅鑼灣鬧市,只途經銅鑼灣的禮頓道及邊寧頓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華邨人口老化,部份大廈更加清拆重建,對本路線客量構成進一步打擊,班次不斷削減。 明華大廈第一期重建項目,分別設有2座30-31層高Y字型住宅大樓,標準樓層為每層18個出租住宅單位,空中花園分別設於第1座6樓及第2座7樓,單位間格分為1/2人,2/3人,3/4人及4/5人單位。 明華大廈舊A座於1965年落成,並於1976年拆卸重建,此前為一幢無獨立廁所及廚房的大廈,當時部份居民選擇遷往新興建的大坑勵德邨,其餘多數選擇邨內調遷安置。
不少舊公屋由於設計具特色而成為本土電影常見的取景地點,例如彩虹邨、湖景邨等,甚至成為市民及遊客的打卡勝地。 香港營造師學會理事李國煥稱,有代表性的舊公屋絕對值得保留,這是香港歴史的一部分,但必須將內部間隔裝修作出重大更改,配合現時生活所需。 勵德於1938年返港,加入香港的義勇軍團,及後在香港守衛戰因不敵日本而成為戰俘。
勵德邨重建: 漫遊舊屋邨/勵德邨 同心圓 居民「坐井」話家園
由1962年開始,政府更新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並由工務司署設計並興建。 一輛23A線巴士倒車時,失控撞毀路旁護欄後跌落百米高山崖。 這宗交通意外轟動全邨,居民多番要求政府盡早興建永久巴士總站,保障乘客安全。 為紀念鄔勵德在任香港房屋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期間的貢獻,房協特地把在1975年至1976年間落成,位於香港島大坑的屋邨名命為勵德邨(Lai Tak 勵德邨重建 Tsuen)。 勵德邨中文名字取自鄔勵德的中文名稱,而屋邨的英文名稱則由中文名稱直接音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