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環署以外判方式,委聘一家私人公司提供可循環再造物料收集服務。 承辦商須收集放置於約2 850組廢物分類回收桶內的廢紙、金屬和塑膠物料。 這些回收桶設於公眾地方,包括街道、垃圾收集站、公眾街市、巴士總站,以及由學校、水務署和環保署管理的場地。 過去數年,食環署的可循環再造物料收集服務合約費用的相關資料見附件四。
環保署回應指,當局為方便市民進行廢物分類回收,現時設有兩個流動社區回收項目、17間社區回收中心及50個收集站,當局亦計劃為社區的回收項目及回收中心提供恆常撥款資助。 環保基金2011年7月推出「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資助私人屋苑安裝現場廚餘處理設施,舉辦相關教育活動,並設立服務平台,為屋苑提供技術支援。 3色回收箱 環保基金批出35個「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至今回收約2,000公噸廚餘。
3色回收箱: 回收電子設備、充電池及慳電膽/光管
2017年時政府當局曾表示會研究提供「混合式回收桶」的可行性。 意即參考其他城市,改以「可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等二分法收集可回收物料。 由此免卻行人或旅客在公共空間分類回收廢物的麻煩,由此提高整體回收率。 根據食環署年報顯示,2018年透過路邊三色回收桶處理的廢塑膠全年只有57.4公噸,即平均每日157公斤,數字遠遠低於全港每日棄置的2,300多公噸垃圾塑膠。
另一方面,環保署於7月至8月進行了公眾參與活動,透過巡迴展覽收集市民對未來新設計的回收桶和廢屑箱的意見。 相關部門正因應市民意見微調設計,並計劃於明年起在個別地點陸續進行實地測試,在參考測試結果後將敲定最終未來設計。 另外,在全港700多條鄉郊村落的垃圾收集站都已設置了三色回收桶,收集村民送來的回收物料。
3色回收箱: 環保署「綠在區區」
答覆:主席: 政府於一九九八年推出《減少廢物綱要計劃》,設置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是上述計劃其中一項減少廢物及增加回收量的措施。 此後,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提供廢物分類回收桶。 與此同時,環境運動委員會亦透過各項推廣計劃,向屋苑及學校派發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以加強教育及推廣回收的效果。
至於3號至7號塑膠,由於目前路邊的三色回收箱並不會處理這些非樽型塑膠,所以我們要交到其他指定地點回收。 我們平日使用的塑膠製品上,多數會有個循環箭頭的三角形,而且中間有數字、下面可能還有英文字母,它就是「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如果處理不當,千年不化的塑膠最終還是只能擠進堆填區,永遠不會「壽終」。 3色回收箱 就讓這篇文章向你簡單的介紹一下,甚麼是可以、甚麼是不可以放入回收箱的塑膠。 新設計的回收桶和廢屑箱預計於2022年起逐步推出,以替代現有設施,進一步支持市民進行乾淨回收和前線人員的收集工作。 3色回收箱 環保署會檢視這些回收桶的分布及使用情況,例如若發現某處的回收桶經常被濫用,混入大量廢屑而影響回收成效,署方會作出適當調整,以保持回收服務的效率。
3色回收箱: 分類回收桶
由二零零六年起本港多個公眾地方均放置了三色回收箱,透過三色回收箱將廢紙、塑膠物料和金屬物品進行分類供循環再造之用。 動力塑膠廢料回收中心主任黃小姐指,市民可以自行把1膠樽送去中心,而分好類的則會壓成膠磚回收,「之前與很多商舖簽過合約合作,但是經濟不景,很多都結業了」。 她又指,有些舖頭可能是人手關係,收回物未必洗得乾淨,收膠後會發現有些很污糟,中心職員就不會再花時間整理,唯有當垃圾處理,中心也發現收回來的有些是不可回收的物件。
- 「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參與率與日俱增,可見源頭分類計劃自二○○五年推行以來,有助提高公眾對減廢及廢物循環再造的認知。
- 如果處理不當,千年不化的塑膠最終還是只能擠進堆填區,永遠不會「壽終」。
- (五)政府現已採取以「減廢為先」的廢物管理策略,在各方面推動減廢回收。
- 有關回收桶的放置地點和數量,食環署、康文署、漁護署等部門會按各地點的實際情況及需要(如:街道情況、人流量、回收物料收集量、回收桶的滿溢情況及社區要求等因素),決定增減在公眾地方的回收桶數目及地點。
- 另外,環境局與食環署正探討規劃新垃圾站,按個別項目的實際情況,考慮在站內提供更多空間及設施,以作初步回收及暫存回收物資。
- 以前「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宣傳口號相信不少市民亦耳熟能詳。
根據二零零三年一項市民對家居廢物分類習慣的調查發現,在533個被訪者當中有91%的市民,表示若在樓宇的每層梯間放置樓層分類箱,便會將家居廢物分類回收。 這個數字與調查中原本已習慣將家居廢物分類的54.8%受訪者相比,大幅增加了三成六。 有見及此,我們設計了此樓層分類箱,希望籍此達到方便市民及環保兩原則。
3色回收箱: 回收並非一勞永逸的辦法
(七)政府已於二○一五年七月向立法會提交《201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產品容器)(修訂)條例草案》,以便就產品容器推行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並首先涵蓋飲品玻璃容器。 實施生產者責任計劃,將有助妥善處理廢產品容器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環保署會按實際所累積的經驗進行檢討,考慮日後是否有需要及如何擴大範圍,以涵蓋其他種類的產品容器。 環保署沒有飲料包裝所耗用的紙料、塑膠及金屬物料數量的統計資料。
3色回收箱: 塑膠分七類,路邊三色回收箱只收一種
以下為今日(二月二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郭家麒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書面答覆:問題: 政府早自一九九八年已推動廢物回收,並在各區設置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三色回收桶),分類及收集廢紙、塑膠及金屬。 較早前有環保團體指出,三色回收桶的數量太少、放置地點不當和設計不佳,以致影響廢物回收的成效。 答覆:主席: 設置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是減少廢物及增加回收量的其中一項措施。 這措施源自政府於一九九八年推出的《減少廢物綱要計劃》,計劃的目標包括延長堆填區的使用期、盡量減少產生需要棄置的廢物、協助保存不能更新的地球資源及提高廢物的循環再造比率。 自一九九八年起,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提供廢物分類回收桶。 與此同時,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亦透過「三環奪寶新紀元」的推廣計劃,免費向屋苑派發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
3色回收箱: 塑膠:
本港廢物分類回收情況令人失望,申訴專員公署周一(11月30日)宣布將展開主動調查,向環境局及環保署對廢物回收桶的管理措施,以及廢物回收計劃的執行成效進行調查。 廢物分類回收桶在本港設置多年,但其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本港廢物回收率每況愈下,三色桶設置計劃實須改善。 根據環保署的減廢統計數據,回收業界轉變營運模式,塑膠物料本地循環再造量由2018年的55,800公噸上升至2019年的74,400公噸,然而只是由7%上升至8%的分別。 而為了達至「易通報」,回收桶會貼上附有智能二維碼和熱線號碼的新標貼,讓市民通報回收桶滿溢、損毀等事宜。 環保署亦會加強監察回收物收集服務,包括回收物的收集、運輸及分揀工序,以及下游循環再造處理能力等,確保合適的可回收物得到妥善處理,轉廢為材。 環保署稱,將提升回收桶的服務效率,並於新回收物收集服務合約中,加入一系列新增要求,加強公眾對妥善處理回收物的信心。
3色回收箱: 更多「塑膠」主題…
市民的回收活動不限於使用回收桶,例如部分居民或清潔工人會把回收物料直接售予回收商,或透過以物易物等活動進行回收。 根據廢物回收統計調查和循環再造物料的出口數量等數據,可以較全面反映本港都市固體廢物的回收情況。 (三)廢物分類回收桶對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和培養廢物回收習慣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一向將分類回收桶的相關資訊結合於廢物減量、重用、在源頭分類廢物以及循環再造的整體教育及推廣宣傳。 環保署向公眾推廣減廢及回收的計劃及方式以不同渠道進行,包括表彰計劃、工作坊、論壇、展覽、媒體廣告及廣播,以及在屋苑及公眾地方張貼海報及橫額,和舉辦其他宣傳活動。 3色回收箱2025 環保署亦與政府部門、區議會、物業管理公司、地區居民團體、學校、環保團體和社會服務組織合作,在全港設立社區回收點,以建立更廣泛的社區回收網絡,務求推廣減少廢物及回收可循環再造物料。 3色回收箱 3色回收箱2025 環保署亦在學校舉行定期講座,推廣環境保護,包括廢物減量和廢物循環再造。
3色回收箱: 回收電子設備、充電池及慳電膽/光管
邀請你緊貼綠色和平「全城走塑」項目,繼續支持我們對抗塑膠污染,大家不止盡做回收,更重要是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源頭減廢物,為香港和全球的海洋和環境帶來綠色的未來的希望。 有研究指出,自1950年以來,人類製造的塑膠只有9%被回收再造,而塑膠的特性是難以分解,落入自然環境中只會碎成塑膠微粒,並經由風、河流和雨水,污染每寸土地、海洋和冰川。 以香港為例,我們於2018年已發現塑膠垃圾會經由大小河流,沖出吐露港污染海洋。 地址在荃灣沙咀道57號荃運工業中心2期J座21樓J室,亦可參考其Facebook專頁。 另外,部份社區設有「不是垃圾站」、「以物易物」的計劃和項目,相信愛護環境的你,會好好善用社區資源,減少堆填區的負荷。 如果想知多點甚麼東西不適合放入回收箱,可以點閱《好心做壞事?十件不應該回收的物品》。
3色回收箱: 塑膠分七類,路邊三色回收箱只收一種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二月十三日)主持「新三色,你要識」新設計分類回收桶啟用典禮,儀式在鑽石山龍蟠苑舉行。 邱騰華說:「新設計的三色分類回收桶有兩款,分別由金屬和塑膠製成,適應不同建築物和地點的需要。」 金屬製的回收桶由不銹鋼製成,體積較小,將被放於室內。 塑膠製回收桶由聚乙烯製成,容量較大,放置室外,既符合成本效益,亦可防止盜竊。 3色回收箱2025 「環保人士始終只佔少數,必須考慮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況,所以,要有一個方法包容大多數人,令市民易於接受。」黃煥忠認為,回收廢物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要收集一定數量的廢料,若要增加回收量,必須從社會整體角度考慮。 他坦言,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生活特性與習慣,如何鼓勵全民進行垃圾分類是首要考慮條件,長遠來說,當局必須推行一個更便捷的回收方法。
3色回收箱: 環保署「綠在區區」
若要追溯三色回收桶由來,可回溯至1998年政府推出《減少廢物綱要計劃》,當時食環署、康文署及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屋苑及學校設置廢物分類回收桶。 申訴專員公署介入調查,意味環境局及環保署除了須正視回收服務承辦商的問題之外,或許這亦是契機讓當局重新研究「三色桶」的回收策略是否長遠可行。 當局應審慎考慮是否有其他比起路邊「三色桶」更有效鼓勵回收的辦法,從細節開始改善本港回收率低迷的現況。 可是隨着三色桶的服務範圍擴大,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卻未見跟隨上揚,反而出現下跌跡象。 2014年回收率尚有37%,直至2018年的回收率已下跌至30%,距離當局期望於2022年達至的55%回收率的目標相距甚遠。 申訴專員作出調查同時,環境局及環保署亦可循回收途徑及跟進管理兩方面了解回收桶增加但回收率下跌的成因,並作針對性措施解決。
此外,政府亦鼓勵屋苑/住宅樓宇加入「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在樓宇地下大堂或各樓層擺設分類回收桶,以方便居民進行源頭分類回收。 有關屋苑/住宅樓宇可自行決定放置的廢物分類回收桶的數量,而環保署並沒有統計數字。 「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參與率與日俱增,可見源頭分類計劃自二○○五年推行以來,有助提高公眾對減廢及廢物循環再造的認知。 過去數年從工商業、家居(主要包括住宅、公共機構及公眾地方)等不同源頭產生的主要廢物種類的回收及棄置在堆填區的數量的統計詳見附件三。
3色回收箱: 分類回收桶
分類回收桶是把廢物分類後回收的特製垃圾桶,通常用不同顏色來把廢物分類,多由金屬或塑膠製成,可接收各種廢紙、金屬和塑膠。 環保署在2005年1月推出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目的是透過鼓勵及協助物業管理公司於屋苑/住宅大廈範圍內提供廢物分類回收設施,方便居民參與廢物源頭分類,以提高回收物料的收集數量和減少廢物的棄置量。 本港的垃圾回收計劃推行多年,自1997年底起,兩個前市政局已經開始在公共場所(如巴士總站、街道及街市外)提供回收箱,分類收集廢紙、塑膠廢物和鋁質廢物。 以前「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宣傳口號相信不少市民亦耳熟能詳。 計劃發展至今,三色回收桶的遍布範圍亦已從各大政府部門伸延至屋苑以及工商業大廈,截至2020年初政府在全港已放置了約17000組三色桶。 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環保會)將透過「廢物源頭分類推廣計劃」向各屋苑及工商業樓宇派發兩款新回收桶,並透過「學校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向各中小學派發塑膠製新回收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