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元朗區由厦村鄉(包括洪水橋、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鄉(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橫洲、天水圍、尖鼻咀等地)、十八鄉(包括元朗市中心東部及南部、凹頭、大棠等地)、錦田鄉、八鄉(包括石崗等地)及新田鄉(包括落馬洲、米埔等地)所組成,是為元朗六鄉。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隨着城市化影響,原本昔日的耕作生活亦多已消失,而各村落亦多改建成各個丁屋,不少外來人遷入,舊有的農村風貌亦消失殆盡。 另一邊廂,楊屋新村的張生、張太則決定交屋,並相約地政人員於中午12時處理相關手續。 張先生坦言,早已知道橫洲踏入最後收地階段,所以都陸續搬走家中雜物及收藏品。 張太則慨嘆,過去五年的收地經歷太辛苦,今日來到最後一日,「心情好複雜,唔識講」。 忠心圍圍門中軸的另一端是神廳,神廳建於 1876 年,掛上一幅對聯「神力劻扶合境旺、聖恩默祐壹村興」,上款是「中心圍神廳落成誌慶」,可見昔日忠心圍亦稱為中心圍。 茅洲流水感應大王即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爲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颶風、洪水的灾難。
元朗橫洲: 發展公屋爭議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聯同村民監察地政總署的行動,並舉起橫額請願。 有未獲安置村民盼望有個居所,但仍未有安排,認為政府製造住屋問題[9]。 地政總署今日派員到涉及的3條非原居民村,包括鳳池村、楊屋新村及永寧村,執行收地程序,陸續清拆構築物,以將土地交予土木工程拓展署開展工程。 地政人員早上抵達楊屋新村後,有工人以鐵鉗等重物打爛民居玻璃窗,圍欄上又有告示,表明若非法霸佔有關土地,將報警處理。 其後,有工人試圖封鎖行人路,惟在留守村民爭議聲下失敗離場。
- 据政府数字,有258户居民受影响,当中有130户已获安置,另有52户未获任何安置,其中80户不符合安置资格[7]。
- 茅洲流水感應大王即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爲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颶風、洪水的灾難。
- 江夏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成為了歷史上地位和影響最大的其中一個宗族,黃姓族聯中經常出現「江夏 家聲」之句,固此一見到「江夏」,便知道主人家是黃姓。
- 清朝時,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横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當中「一洲」就是横洲。
- 地政人員早上抵達楊屋新村後,有工人以鐵鉗等重物打爛民居玻璃窗,圍欄上又有告示,表明若非法霸佔有關土地,將報警處理。
清朝时,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个地方自卫互助组织“达德约”,全盛期有多达170多条成员村落,并有“三山二郁一洲”之说,所谓“三山”即屏山、山厦和横台山;“二郁”是蚺蛇郁和扫管郁;当中“一洲”就是横洲。 1899年大英帝国透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达德约”发动“抗英揭贴”,行动遭到英国军队镇压,村民死伤惨重,当中来自横洲的有9姓36男4女,其名字刻在达德公所正厅的石碑之上供后人敬仰。 1940年代末,地方人士以“达德约”为基础,于1949年组成“屏山乡乡事委员会”,横洲各条乡村亦加入为成员。 申請人指,涉及的改劃申請完全符合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政策,認為在基建設施容量許可的情況下,改劃發展能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和有效利用珍貴的土地資源,又強調項目將會提供各種社會福利設施,包括有100個床位的安老院舍。 直至今年三月,元朗橫洲第一期公屋發展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撥款獲財委會通過。
元朗橫洲: 新界西 1982 屋苑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伙住宅,最快2026年入伙。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伙,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伙,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伙,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 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 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及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元朗區的工業區主要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北面,橫洲的元朗創新園是全港第二個工業園,另外還有舊墟西面的東頭工業區。
元朗橫洲: 橫洲第二期1.3萬伙公屋 落成日期延6年至2033年 涉7.5公頃棕地
較有名的包括元朗南的大樹下天后廟、林錦公路旁的凌雲寺等。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元朗區內設有不少旅遊景點,其中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亦吸引不少市民,趁假日到來觀鳥拍照及野餐。 元朗橫洲 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横洲原指元朗舊墟西面一處瀕海的小山崗,其西北面與丫髻山遙遙相對。 滄海桑田,現時這個山崗已變成內陸小山丘,但在古時卻是三面均為澤地包圍,遠看像座横於海上的山嶺,横洲之名因此而來。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1978年政府在青山公路-元朗段一帶發展元朗新市鎮,並興建所需的公共設施。 元朗橫洲 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2020年3月,立法会通过18亿元元朗横洲第一期公屋发展的工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工程拨款。
元朗橫洲: 元朗老婆餅
康熙八年,朝廷放寬遷海令,原居民遷回之餘,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遂將原來的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元朗橫洲楊屋村,十八鄉楊屋村,水蕉新村楊氏宗祠,以及黃泥潡村楊家村等,可見楊氏於元朗分佈甚廣。 於楊屋村中,有一幢較突出的「關西書室」,外牆掛有木對聯「關心讀易、西圃鋤經」和「學周祖」三字。 不能錯過西頭圍村公所裡頭的一張照片,照片有一米長,由元朗美芳所攝,是 1980 年橫洲五村八年例醮金龍慶典大合照,單是第一排已經坐著 55 人,背後一條大金龍,四個大花牌,當中有鄉紳有官史有洋人,可見當年的熱鬧氣氛及派頭磅礡。
元朗橫洲: 項目顧問:
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區內只有9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元朗橫洲2025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福慶村之堂口叫「江夏堂」,門外掛有一幅對聯「江峙橫洲光祖業、夏侯姓派振家聲」。 元朗「福慶村」是屬於江夏黃姓氏族,元朗少有的一條黃姓客家圍村,估計是 1900 年代初期遷入的黃姓客家人所建。
元朗橫洲: 元朗橫洲公營房屋發展之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
元朗区议员黄伟贤、区国权、黎国泳、梁德明及立法会议员朱凯廸均有场声援留守村民,其中区国权认为政府应暂缓收地,并尽快安置村民[10]。 根據文件,同屬第一期發展的地盤甲,將會按原訂計劃,興建5幢住宅大樓,將可提供2,530伙,預料可容納7,080人,換言之,整個項目將可容納12,320人。 元朗橫洲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的天祐苑,於1993年入伙;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
元朗橫洲: 工程範圍簡介:
原來的西頭圍神廳相信早於 1450 年代西頭圍建村時已落成,今天所見的神樓則建於 1945 年後,樓內的木牌匾書有十五位神明的名稱。 随着城市化影响,原本昔日的耕作生活亦多已消失,而各村落亦多改建成各个丁屋,不少外来人迁入,旧有的农村风貌亦消失殆尽。 早上八時許,鳯池村有出入口已放置了私家車及雜物,當中有前特首梁振英的肖像,上面寫上「橫洲罪人」,並放置「未獲安置,決不搬離」的橫額。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元朗橫洲: 橫洲收地|村民坦然交屋 告別廿載家園 留守者再獲寬限7日執拾
現時橫洲的主要村落「橫洲六村」雖以橫洲為名,但其實更靠近區內另一座名爲豬黃嶺的山崗,而橫洲路則是位於元朗安寧路朗晴邨側。 江夏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成為了歷史上地位和影響最大的其中一個宗族,黃姓族聯中經常出現「江夏 元朗橫洲2025 元朗橫洲2025 家聲」之句,固此一見到「江夏」,便知道主人家是黃姓。 而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潁川政績」,指西漢時期,漢代丞相黃霸擢潁川太守,治績最為優越。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元朗橫洲: 江夏堂
地政總署回覆查詢時指,現時在橫洲公屋計劃清拆範圍內的部分寮屋住戶經已離開,日後會繼續與住戶保持溝通,勸喻仍未遷出的住戶盡快遷出。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橫洲: 元朗絲苗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唐、宋年間。 元朗橫洲2025 元朗橫洲2025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元朗橫洲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現時横洲的主要村落「橫洲六村」雖以横洲為名,但其實更靠近區內另一座名爲豬黃嶺的山崗,而橫洲路則是位於元朗安寧路朗晴邨側。
元朗橫洲: 公共屋邨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 元朗橫洲2025 元朗橫洲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元朗橫洲: 項目承建商:
清朝時,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橫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當中「一洲」就是橫洲。 1899年大英帝國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達德約」發動「抗英揭貼」,行動遭到英國軍隊鎮壓,村民死傷慘重,當中來自橫洲的有9姓36男4女,其名字刻在達德公所正廳的石碑之上供後人敬仰。 元朗橫洲2025 1940年代末,地方人士以「達德約」為基礎,於1949年組成「屏山鄉鄉事委員會」,橫洲各條鄉村亦加入為成員。 2015年10月地政處人員入村紀錄住戶情況,政府2017年刊憲勒令永寧村、鳳池村和楊屋村村民須在2018年1月1日前搬走。 村民奮力反對,隨着立法會今年3月通過橫洲公屋發展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撥款。 政府7月中再到元朗橫洲三村收地,至今剩下約10戶,主要因公屋編配問題或需時執拾物品未能撤離。
到同年7月15日,地政总署在凤池村、杨屋新村及永宁村3条非原居民村正式展开收地程序,告示称该处将于7月29日开始陆续清拆,并要求村民于当日前迁离。 元朗橫洲 据政府数字,有258户居民受影响,当中有130户已获安置,另有52户未获任何安置,其中80户不符合安置资格[7]。 元朗橫洲 横洲绿化带发展关注组联同村民监察地政总署的行动,并举起横额请愿。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2020年7月29日早上,地政總署連同警方逾百人開始進行入村清拆,有未獲安置的年老村民看見自己的家被工人手持大鐵鉗清拆,感到徬徨無助。 元朗區議員黃偉賢、區國權、黎國泳、梁德明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均有場聲援留守村民,其中區國權認為政府應暫緩收地,並盡快安置村民[10]。
橫洲原指元朗舊墟西面一處瀕海的小山崗,其西北面與丫髻山遙遙相對。 滄海桑田,現時這個山崗已變成內陸小山丘,但在古時卻是三面均為澤地包圍,遠看像座橫於海上的山嶺,橫洲之名因此而來。
元朗橫洲: 村落
1958年,一班熱愛體育運動的元朗區人士合力成立「元朗區體育會」,旨在推動地區體育活動。 元朗區體育會成立初期,得到熱心的地區人士支持,建成元朗大球場,並於1973年籌建體育館大廈。 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 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市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市區了,而該餅家在香港各區已設有多家連鎖店。
元朗橫洲: 公共設施
直至11時許,地政人員連同中電人員入村截電,原來永寧村有另一戶願意交屋,中電人員隨即到場斷電。 其後地政人員移師至鄭女士屋外,令場面一度變得緊張,但地政再次給予7日寬限期,並敦促她盡快收拾物品遷出。 署方早前公布研究報告,項目將於2021年完成改劃土地用途程序及展開詳細設計階段,預計將於2025年3月完成收地及清拆程序,並於2027年展開施工及在2033年7月落成。 不過,根據房屋署於2012年的報告,當時政府預計將於2026/27年落成,較當時預計延後6年。 2020年7月29日早上,地政总署连同警方逾百人开始进行入村清拆,有未获安置的年老村民看见自己的家被工人手持大铁钳清拆,感到徬徨无助。
清康熙元年,元朗居民遷界至茅洲,直至康熙八年(1669),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跑遊 元朗「橫洲六鄉」,這六條鄉村位於「元朗五和」以西,之間有山貝河一河之隔,位置上鄰近元朗南邊圍舊壚,橫洲屬於一條雜姓鄉村。 昔日橫洲鄉山名水秀,六村背靠豬郎山聚居,鄉中亦有二聖宮保佑村里。 從元朗天后誕慶祝活動中,橫洲六鄉是屬於屏山鄉並走安寧路巡遊路線 ( 原來橫洲六鄉不屬於元朗十八鄉的 )。 现时横洲的主要村落“横洲六村”虽以横洲为名,但其实更靠近区内另一座名为猪黄岭的山岗,而横洲路则是位于元朗安宁路朗晴邨侧。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
其收藏品五花八門,包括舊書、舊報紙、漫畫、擺設等等,外人當作垃圾的舊物品,他卻視為寶物。 這段認宗詩跟梅州黃氏家譜祖訓相同,據說黃氏祖訓規定,凡黃氏後代能誦記祖訓者立即升堂供迎。 令我記起早前到東涌馬灣涌村,跟一位江夏黃氏居民聊天,他叫我諗出「認宗詩」認宗,當時還不知道這首詩是怎樣子的,看來有這個機遇,要好好把它諗記下來,下次到東涌馬通灣村,再向那黃氏居民認宗 ( 可能有罐可樂飲 )。 根據項目的設計,4幢大樓的住宅樓層均為38層,大樓的底層將會設有平台花園、停車場等,項目亦會設有一幢7層高的社福大樓。 地政職員離開後,有工人立即用圍欄封鎖行人路,又嘗試將大石吊到路上,有工人更手持通告,列明若非法霸佔有關土地,將報警處理。 過程中有人上前質問緣由,但工人未有回答,最後工人突然收走現場的圍欄及大石暫時收隊。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元朗橫洲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10]。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地政指,政府照顧受發展清拆影響的住戶的同時,亦須確保公共資源合理和公平使用。 地政總署會繼續與相關部門在可行範圍下,本着「以人為本」的方式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協助,例如在當事人同意下轉介有需要的人士至社會福利署跟進、協助當事人探討及使用其他可行方法解決其房屋需要,以及考慮為有特殊或醫療需要的個案推薦體恤安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