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新輔助治療的導入,針對這群可能無法手術切除的病人,可以先使用藥物,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如果藥物反應良好,於治療療程結束之後,可以再次評估手術的可能,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互相合作,創造治癒癌症的機會。 一旦確診為膽管癌,外科手術為優先選擇,醫師通常會把腫瘤及附近的病灶儘可能切除乾淨。 ②保留幽門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保留全胃、幽門及十二指腸球部,在幽門以遠2~4cm切斷十二指腸,斷端與空腸起始部吻合,其餘范圍同Whippie術。 1978年Travetso和Longmire首先倡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對生存質量的重視,應用逐漸增多。
- 「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
- 7.選擇性血管造影及經肝門靜脈造影 可顯示肝門部入肝血管的情況及其與腫瘤的關系,膽管癌多屬血供較少的腫瘤,血管造影一般不能對腫瘤的性質及范圍做出診斷,主要可顯示肝門處血管是否受到侵犯。
- 儘管罹患者不多,但膽管癌的殺傷力卻很大,讓人對此病的神祕面紗格外好奇。
- 先就位置而言,肝臟位於橫隔膜下方、胃的右方,而膽管則位處肝臟下方。
- 也可以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EA和CA19-9,不過僅能供參考,準確率只有2至4成。
- 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
- 所以醫師沒有盡告知實情的責任,沒有在新科技實施前,充份讓病人知道這些治療的效果是暫時的。
- 尾狀葉切除量的多少和切除部位視腫瘤的浸潤范圍而定,多數強調完整切除。
膽管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病徵,但晚期又不適合透過外科手術直接切除腫瘤,因此定期(或按醫生建議)進行身體檢查十分關鍵,即使不幸發現有膽管癌細胞生長,也很大機會是較早期的腫瘤,相對容易施手術。 膽管癌的放射治療:過去認為膽管癌對放射治療不敏感,甚至一度臨床上放棄瞭放射治療。 近20年來,對膽管癌的放射治療進行瞭廣泛的研究,有些文獻報告放療能夠緩解膽管癌患者的癥狀且可能延長生存期,取得瞭一定效果。 放射治療可作為膽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可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 其主要方法有傳統的外照射療法、術中照射療法、內照射療法和放射免疫療法4種。 放射治療的目的在於:①使腫瘤縮小,有助於膽道的再通而緩解黃疸;②減輕腫瘤壓迫,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③減慢腫瘤生長速度,或使腫瘤縮小,維持膽道內支撐導管的通暢。
膽管癌: 沒胃口、體重下降 膽道癌早期難發現
可以把膽管系統分枝顯現出來,並找出阻塞的位置;倘若內視鏡膽道支架置放失敗,必要時也可以同時藉由引流管來作膽汁的引流。 化學治療:此方法常用於較晚期、腫瘤不能切除的膽管癌病人,以緩減病徵及盡可能縮小腫瘤,延長他們的生命。 化學治療本身會引起副作用,但近年新一化的化學藥,包括Gemcitabine及Oxaliplatin,副作用較傳統化學藥已大幅減少。 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掃瞄(CT) – 評估腫瘤的體積,以及其對鄰近肝臟、淋巴結和其他腹內器官組織的破壞程度。 膽管癌 然而,如腫瘤僅限於膽管裏,斷層攝影未必輕易發現出來。 腫瘤標記:醫生會檢查病人血液內兩種標記,一為CA19-9(癌抗原19-9)水平,二為CEA(癌胚性抗原)。
保健: 1.化療前後保持口腔清潔,堅持常規有效的漱口方式,可選用漱口液漱口,早晚刷牙,餐後用冷開水,用力漱口3~5次,每次20秒以上;清潔口腔後可在潰瘍面塗用口感涼爽舒適的藥物,如:珍珠粉、碘甘油塗劑等。 位於壺腹部與膽囊管之間的膽總管癌:癥狀與胰頭癌相似,但因胰管並未受累,臨床上應無胰腺內分泌和外分泌紊亂現象。 如患者以往未有慢性膽囊炎,則膽囊將顯著擴大,符合Courvoisier定律。
膽管癌: 健康小工具
最近20年來多了標靶治療、雙標靶,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免疫檢查哨治療) 以及CAR—T的個人化T細胞免疫細胞、樹狀突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治療、基因重寫編碼治療、同位素嵌合標靶治療、雙特異性標靶嵌合治療。 膽管癌在西方世界相當罕見,大約每年每10萬人僅 0.5–2 例。 膽管癌2025 東南亞等肝吸蟲流行的地區發生率較高,如泰國約每年每10萬人60例。 膽管癌一般發生於70歲左右,但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者常在40歲左右即發病。
- 膽管癌的手術前提,首先是病人的黃疸(也就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數值,必須下降到幾近正常的數值後(目標是2mg/dL以下),才能進一步接受肝功能測試,去評估肝臟是否能夠承受切除手術,通過測試之後,才能接受膽管癌切除手術。
- 也就是說,即使攝入再多的磷,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也可經由尿液排除盡量達到體內平衡。
- 這些治療大致上單一藥品費用每人每年達台幣100萬到300萬元,而且第一種治療後又可以換另一種。
- 「黃疸」是人體血液中,身體代謝產物–膽紅素濃度上升,造成皮膚外觀變黃,小便顏色深、以及皮膚搔癢的一種病症,也就是人體的代謝廢物,無法排出體外的情況。
- 若有合併肝腫臟瘤,可在超音波導引下執行肝臟腫瘤切片檢查。
未行手術者內照射可經PTC或ERCP管道進行;對於手術後預留放療通道的病人采取聯合放療尤其合適,應該較單獨應用一種療法取得更好的療效。 Ⅲb型膽管癌的處理與Ⅲa型相對應,保留肝動脈和門靜脈的右支,在起始部結紮、切斷肝左動脈和門靜脈左幹,在靠近肝左靜脈和肝中靜脈共幹處結紮、切斷,遊離左半肝,尾葉切除由左側徑路,將肝臟向右側翻轉,結紮、切斷肝短靜脈各支。 膽管癌2025 2.對於40歲以上的人,特別是婦女,要定期進行B超檢查,發現有膽囊炎、膽結石或息肉等,更應追蹤檢查,發現病情有變化應及早進行治療。 5.肝吸蟲(中華分支睪吸蟲)感染 華支睪吸蟲感染也被認為與膽管癌的發生有一定聯系,雖然華支睪吸蟲多寄生於肝內膽管,但也可寄生在肝外膽管,蟲體本身及代謝產物對膽管黏膜上皮長期刺激,引起膽管黏膜增生,產生瘤樣改變、癌變。
膽管癌: 膽管癌靶向治療方法
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減少系營養不良和肝損害的表現。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系膽道阻塞和繼發性肝損害的表現。 在早期未出現黃疸時ALP、γ-GT就有升高,提示膽道阻塞。 完成腫瘤切除後,左右肝管的斷端成形,可將左側和右側相鄰的肝膽管開口後壁分別縫合,使之成為較大的開口。
膽管癌: 胆管癌早期存活期有多久?
國外研究發現,使用光動力療法可增加病患的存活期,從100多天延長到200多天。 雖可提高存活率,但藥物有光敏感性的問題,所以患者在治療期間須避光,不然會產生皮膚起水泡或潰爛的現象。 膽管是膽汁運送的通道,依據所在位置,又分為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發生於這些部位的癌症統稱膽管癌。 癌變的原因與膽管的慢性發炎有關,但是確實病因並不清楚。
膽管癌: 膽管癌診斷方法
積極引流可以減少感染發炎的次數,延長病患的生命。 而當腫瘤較大或已累及附近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發展為中期膽管癌時,會因為健康肝臟的面積太小,或病人身體欠佳,不適合手術切除,主要以化療及電療控制病情。 50歲的高先生,長期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約1年前的時候開始右上腹開始隱隱作痛,但因為沒有其他問題,所以不以為然,但最近這3個月開始有黃疸現象,並且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小便呈茶色。
膽管癌: 癌症專區
又如,FGFR2是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的一個亞型,它的改變與癌症發展、轉移有關。 幾項研究發現,FGFR2融合出現在3-50%的肝內型膽管癌患者身上。 2019年2月發表的一篇有關膽管癌靶向治療的學術論文中提到,在對化療無反應的兩例晚期膽管癌患者身上,一種非選擇性FGFR抑制劑起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抽血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臟功能及黃疸指數,若是黃疸指數異常升高,就要小心是肝臟或膽道出了問題。 膽管癌 罹患膽囊癌時可能會讓癌症指數CEA和CA199升高,但其他癌症也有機會讓這些癌症指數升高,並不具有特異性。
膽管癌: 盧柏文醫師/發現通常已末期 棘手「膽管癌」如何診斷與治療?
以往的文獻統計術前診斷正確者僅占病例的1/3,但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展和改進,其術前正確診斷率則大為提高,重要的是應對有可疑的患者及時選取相應的檢查,這樣可對該病做出較為早期的診斷和治療。 光動力刀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患者透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局部塗抹的光敏劑,因具有局部滯留於腫瘤組織內的特性,當醫師將藥物送到腫瘤處後,再利用特定波長之光照將藥物活化,進而消滅癌細胞。 外科手術:為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並依腫瘤生長處而提高手術困難度。 像是許多膽管腫瘤經常長在血管與神經豐富的肝門或總膽管一帶,導致切除病灶時難度更高;若腫瘤長在肝臟裡,即使較易切除,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手術時往往已是膽管癌末期,手術的預後也較其他病症略差。 肝門部(肝外)膽管癌:肝外膽管癌的患者較多,不過因肝外膽管癌的腫瘤長在左右肝管上,很難經由影像檢查出來,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膽管阻塞引發黃疸症狀時,才會被診斷出膽管癌。 疾病的診斷須結合血液检查、醫學影像,和內視鏡检查,有時需手術取出檢體進行病理診斷。
膽管癌: 膽管癌早期無症狀、發現後也難治 預防方式只有一個
她從不放棄治療,同時等待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治療方法,包括免疫療法、靶向治療等。 「還有很多治療選項(option)。」斯科特鼓勵自己。 2016年6月, 39歲的斯科特生下最小的孩子才幾個月,她感覺骶骨、右側臀部周圍疼痛。 各科醫生首先懷疑是懷孕造成的後背痛 ,然而治療無效。 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 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膽管癌: 常見消化疾病列表
如果門靜脈受侵必須切除一段,應盡量采用對端吻合,成功率高;如切除門靜脈長度超過2cm,應使用去掉靜脈瓣的髂外靜脈或Gore Tex人造血管搭橋吻合。 這種方法因為吻合兩側門靜脈的壓力差較小,閉塞發生率較高,應盡量避免。 有些膽管癌會以身體疲倦、腹痛來表現,或是以抽血檢驗中,一些膽道相關指數上升來表現。 通常到產生「黃疸」,都是已經造成阻塞了,這時候,大部分都是侵犯性比較高、比較後期的癌症表現了。
膽管癌: 研究
根據一些報導整理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的資料,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一個月動輒十萬元是很常見的。 過去傳統的定序方法,一次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目標基因進行檢測,無法同時判讀多個不同的目標基因,相當耗工且費時。 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定序方法,在改良定序過程後,可大幅提升基因定序的效率,除了可以同時定序上百個特定基因之外,其結果也可提供臨床醫師作為治療上參考的指引。 所以醫師沒有盡告知實情的責任,沒有在新科技實施前,充份讓病人知道這些治療的效果是暫時的。
醫生或會同時採用下列其中一種造影技術:ERCP(經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造影術) – 先把內視鏡經病人的口腔和胃部,延伸到十二指腸,找出膽管與胰管的出口,於此透過導管打入顯影劑,以凸顯整個膽管的內部情況。 肝吸蟲感染 – 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地區較為常見,患者主要因進食未經煮熟的魚類而把寄生蟲吸入肝臟,釀成膽管癌。 膽管癌位處膽臟與十二指腸之間的膽管,雖然體積細小,但也有機會引發癌症,發病機率則因地區而異。 有些致病因子容易導致膽道的慢性發炎進一步造成膽管癌。 比如:泰國和中華肝吸蟲的感染;硬化性膽管炎;HIV,B和C型肝炎病毒;以及肝硬化和肥胖都有關聯性。
其常見的副作用如:疲倦、輕度皮膚反應、胃部不適、腹瀉、等;而大部分的副作用在放療結束後可以很快的改善。 正子攝影掃描(PET/CT):目前仍不列為膽道癌的標準檢查項目,但對於部分轉移性病變是否存在的診斷有幫忙。 超音波檢查:常可以看到膽管擴張的現象,偶爾在可發現膽管阻塞處找到癌腫瘤。
總體看來,肝門部膽管癌淋巴結轉移是沿肝動脈途徑為主;中段膽管癌淋巴結轉移廣泛,除瞭侵犯胰後淋巴結外,還可累及腸系膜上動脈和主動脈旁淋巴結;遠段膽管癌,轉移的淋巴結多限於胰頭周圍。 2.轉移途徑 約71.4%的膽管癌有直接浸潤或轉移,其中33.3%波及肝臟,33.3%波及所屬淋巴結,17.5%為腹膜播散。 膽管癌2025 由於膽管周圍有血管、淋巴管網和神經叢包繞,膽管癌細胞可通過多通道沿膽管周圍向肝內或肝外擴散、滯留、生長和繁殖。
膽管癌: 膽道癌治療新希望 IDH1標靶藥物ivosidenib讓6成以上病情減緩惡化
光動力治療則是使用對特定光波長敏感的藥物的新型療法,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此療法對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而言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膽管癌 另外,偵測腫瘤基質細胞副產物在血液中濃度的技術也正在發展,此方法可用於協助癌症診斷。 膽道癌患者參加臨床試驗,可以有機會接受到更好的藥物處方而得到更好的療效,進而得到更有品質的生活。
血管和淋巴結侵犯是關鍵,選擇專業的醫師,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盡可能製造可以手術切除的機會,才能帶給病患最佳的存活時間、和生活品質。 因為膽管癌沿著管壁生長的這個特點,可以藉由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圖一),輔助膽道超音波檢查,觀察膽管內壁增厚程度,於懷疑的位置點,分別進行地圖式切片,尋找膽管內,沒有癌細胞的位置,得知膽道內癌細胞分佈的地圖。 手術前有了癌細胞分佈地圖這個寶貴資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手術中,就有很高的機會,將膽管癌如甕中之鱉,一網打盡,完整切除乾淨。 膽管癌 但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缺乏明確的風險因子背景可供辨識。 疾病的診斷須結合血液檢查、醫學影像,和內視鏡檢查,有時需手術取出檢體進行病理診斷。
雖然多數膽管癌患者形成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但目前已發現相當多的風險因子。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風險因子為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這是一種和潰瘍性結腸炎高度相關的膽道發炎疾病,流行病學統計指出PSC患者一生中罹患膽管癌的機率為10%–15%,法醫病理的一系列研究則顯示此比率可能高達30%。 但膽管癌的很多早期症狀不典型,疾病常在晚期才被發現。
膽管癌: 癌症不是長在體表
然而,近年來肝外膽管癌和肝門膽管癌的發生率卻呈現下降的趨勢。 美國可能由於有完善的醫療照護,膽管癌患者的住院人數和院內死亡率也都趨於降低。 而疏通膽道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支架引流,膽道置放支架的概念跟心臟血管支架一樣,主要目的就是打通渠道,讓膽汁順利輸出。 支架健保雖有給付,但健保給付的塑膠支架,約3個月就可能再度塞住;另一種金屬膽道支架,平均可以保持膽道暢通半年以上,但健保不給付須自費使用。
膽管癌: 腫瘤標記
Forty(四十歲),fat(體重過重),female(女性),fertile(值生育年齡)這幾個因素。 體重過重與女性這兩個特性也較容易罹患膽囊癌,但多數膽囊癌年紀超過65歲。 因此也有研究認為,罹患膽結石20年後,可能會略為提高此人罹患膽囊癌的機率。 放射線對膽管癌的治療效果不錯,對於無法切除之膽管癌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 而化學藥物治療(Gemcitabine)等則雖然可以使腫瘤縮小,但效果並不好。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膽管癌: 疾病百科
肝癌: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癌在膽道造影中有時很難加以鑒別,但原發性肝癌多有肝硬化病史,AFP檢測陽性,故需結合病史、AFP、B超、CT、選擇性動脈造影等進行綜合判斷和分析,有時需對切除的標本行組織學檢查後才能確診。 B超還可顯示腫瘤侵犯范圍,門靜脈、肝動脈受壓或被侵犯的程度;在B超醫師與臨床醫師共同配合下可以提供本病的診斷依據和估計腫瘤切除的可能性。 ①晚期膽管癌的治療性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與其他消化道癌相似,主要有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黴素)、絲裂黴素及亞硝基尿素等。 可全身應用,也可經動脈插管應用,由於膽管的血液供應來自於肝動脈,故動脈化療可能較前者有更好的療效。
膽管癌: 膽管癌簡介
外科醫師把我的左肝及膽囊整個切除,手術後的病理報告證實是「肝內膽管癌」,醫師有安慰我說「切得很乾淨」,不過,我還是很擔心,整個人籠罩在癌症不曉得何時會復發的陰影中。 有次鼓起勇氣問醫師:「我還能活多久?」醫師委婉地說:「這很難講」,但也安慰我說,只要不亂吃偏方,保持正常作息,就不用太擔心。 形成一顆一顆腫瘤的肝內膽管癌比較有機會可以經由超音波檢查早期被發現。 透過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清楚地發現,肝臟內有一顆一顆腫瘤,但也常被誤以為是肝癌。
膽管癌: Category 膽道惡性腫瘤(膽管癌)
如膽管癌侵犯肝固有動脈,可以切除一段動脈,將肝總動脈、肝固有動脈充分遊離,常能行斷端吻合。 膽管癌2025 膽管癌 如侵犯肝左動脈或肝右動脈,需行肝葉切除時自然要切除病變肝葉的供血動脈;不行肝葉切除時,一般說來,肝左動脈或肝右動脈切斷,隻要能維持門靜脈通暢,不會引起肝的壞死,除非病人有重度黃疸、肝功能失代償。 如膽管癌侵犯門靜脈主幹,范圍較小時,可先將其無癌侵犯處充分遊離,用無損傷血管鉗控制與癌腫粘連處的門靜脈上下端,將癌腫連同小部分門靜脈壁切除,用5-0無損傷縫合線修補門靜脈。
膽管癌: 臨床表現
患者除了要做好饮食的调理外,还要做好早期胆管癌的定期复查工作。 生存期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的心态非常重要,忌整天唉声叹气心灰意冷,要有一种积极良好的人生观来看待生活。 培米替尼(Pemazyre)是全球第一款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药物,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 在存在FGFR2基因融合突变的患者中,培米替尼联合化疗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8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9.1个月,18%的患者缓解时间超过一年,二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1.1个月,这是相当不错的治疗数据。 之前二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6-7个月,靶向治疗将生存期延长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