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局部復發,其中四分之三於二年內發生。 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遠隔轉移,其中四分之三也發生於二年內。 若發生遠隔轉移,依位置的不同,存活期平均為六個月到一年不等。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 加上早期鼻咽癌病徵可以很輕微或不明顯,所以市民應該多加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身體狀況,若感到不適或出現上述病徵,可儘早尋求專業醫護人員意見及了解更多。
- 鼻咽位於頭部中央,鼻孔與吊鐘上方之間,下通口腔的部位。
-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 放射腺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範圍十分重要,是必須的檢查。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不論是鼻咽癌、鼻敏感、鼻竇炎,鼻腔分泌物帶血也是十分常見的徵狀,同時亦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早期鼻咽癌先兆。 鼻敏感分泌物一般以呈白色和透明狀的鼻涕為主,可能帶有少量血絲;鼻咽癌的分泌物則有機會呈淡黃色,更可能只有鼻血而沒有鼻涕。 春夏交替是繁花盛開的季節,也容易引起俗稱「鼻敏感」的過敏性鼻炎發作,打乞嗤、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均是十分常見。
檢查鼻咽癌: 嚴重鼻敏感會否惡化成為鼻咽癌?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2)磁力共振:1成的鼻咽癌在鼻黏膜的底下增生,這種情況內窺鏡檢查不到,只有磁力共振檢測才能發現,但價錢較昂貴。 醫生或會選用高精確度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以電腦程式計算放射線最佳照射角度及強度,將放射線集中在腫瘤位置,避開腫瘤周邊重要器官,藉此減低重要組織承受的放射劑量,提升治愈率,並減少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 鼻咽(Nasopharynx)又稱「後鼻部」,位於鼻腔後方,以鼻孔與鼻腔相通;上方為顱底,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兩側為耳咽管開口區;後方就是頭顱枕部與脊椎骨區;下方則以軟顎為界,與口咽相通。
-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 2009年8月29日,他終於死於癌症,更有傳他死於鼻咽癌,該名醫護表示,不少曾受他鼓勵的病人在閱報後都感意志消沉,紛紛向醫生表示對病情的焦慮,他希望藉此機會澄清大傻的確「擊敗」了鼻咽癌,呼籲病人切勿感到絕望。
- 在東南亞和南中國,特別是廣東、廣西和香港,鼻咽癌的發病率特別高,所以鼻咽癌亦被稱為「廣東癌」,是香港的十大癌症殺手之一。
該醫護人員透露,成奎安於04年證實患上鼻咽癌,當時曾接受6至7周的電療及化療,效果良好,療程後的化驗顯示,他體內鼻咽癌細胞指數為零,事後亦沒復發。 在治療期間,醫生發現他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曾建議他必須定期檢查肝臟,以免病情惡化至肝硬化或肝癌。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 性。 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鼻咽癌初期征狀並不明顯,尤其是患有慢性鼻炎或鼻竇炎者,容易被患者及醫生所忽視,故應及早接受全面的檢查。 檢查鼻咽癌 要知病向淺中醫,如癌腫瘤變得太大,或者擴散至肺部、肝臟及骨骼,治癒的可能性就小得多。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概況
量度EB病毒抗體:抽取血液樣本來量度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如EB病毒抗體高的話,則患有鼻咽癌的機會亦越高。 常見的病徵: 流鼻血、頭痛、耳嗚、頸淋巴結腫大、單側頭痛、鼻塞、聽力減退、臉部皮膚感到麻木、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等症狀。 第三期:腫瘤未侵犯到顱底骨骼或鼻竇內,但有雙側小於6公分的頸淋巴結轉移/腫瘤已侵犯顱底骨骼或鼻竇內,但無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或所有頸淋巴結都小於6公分。 同時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在放射線治療的同時進行化學治療可以增加治療成功率。 部分病人在接受化學治療後,使腫瘤縮小,再合併放射線治療,也有較過去進步的成功率。 CT掃描有較高的解析度,不僅能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的改變,還能顯示鼻咽癌向周圍結構及咽旁間隙浸潤的情況,對顱底骨質及向顱內侵犯情況亦顯示較清晰、準確。
其次,鼻咽癌與感染 EBV 病毒有關,所以現在很多研究和篩查都從這方面著手,希望可以找出患鼻咽癌的高危人士。 鼻咽癌病徵很多時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癌症達至晚期前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儘早進行身體檢查,有助病人於早期確診並展開治療,增加治癒機會及減少治療副作用。 其實耳鼻喉健康與生活息息相關,專科醫生也可隨時為市民做身體檢查,吳耀榮醫生強調大眾只要有需要,即可以尋求專科醫生協助,不一定要透過轉介或待情況嚴重才求醫,以確保患者能儘早發現病情並接受治療,活出健康人生。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檢查鼻咽癌: 家族病史是重要參考
該名醫護希望透過大傻的反面故事,激發起本港50萬名乙型肝炎帶菌者重視定期體檢。 檢查鼻咽癌2025 近年來PET/CT(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檢查的流行,可以幫助鼻咽癌病人遠隔轉移的正確診斷。 據國外學者統計,PET/CT對於胸部X光偵測肺臟遠隔轉移、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及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轉移有明顯的進步,因此,PET/CT將來可以取代傳統的檢查方法(胸部X光、同位素骨骼掃描、腹部超音波)來偵測遠隔轉移。
檢查鼻咽癌: 臨床症狀
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內窺鏡檢查:利用窺鏡或光導纖維鏡來檢查鼻咽,抽取有懷疑的組織進行化驗﹔由於鏡管會由鼻或口深入咽喉,很多病人都會有少許不適,但可局部麻醉以減低痛楚。 環境因素:鼻咽癌又稱「廣東癌」,原因是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及廣東)的病發率較北方或其他國家地區高,估計是跟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連。 鼻咽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五十歲以下人士最常患的癌症。 每年約有一千人罹患此症,男士的患病率比女性高兩至三倍,而香港及南中國的鼻咽癌病人數目亦比世界其他地區高。 鼻咽癌(NPC, 檢查鼻咽癌2025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
檢查鼻咽癌: 治療
在世界的某些地區,例如東南亞和非洲,患此病的人比其他地方多,過去認為主要是膳食的影響,目前傾向為遺傳基因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復發性鼻咽癌(治療後復發的癌症),如果規模較小且位於鼻咽部,可通過內窺鏡或開放性手術的方式進行切除。 由於鼻咽部位於頭部深處,必須使用特殊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來清楚地檢查它。 陳鍵明醫生,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專科業務為睡眠呼吸管理、睡眠窒息症及打鼾過度、鼻竇炎微創手術。
檢查鼻咽癌: 表一 鼻咽癌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醫生:我們希望及早發現患上鼻咽癌的病人,可以盡早治療,所以我們會用「篩查」(screening)的方法,因為如果及早發現,病人的存活率會較高,治療的併發症和副作用也會大大減低。 我們有很多篩查的方法,剛才講到鼻咽癌與 EBV 有關,而所以篩查的方法都是遁著能否偵測到 EBV 病毒的方向去做。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分期
除了頸部腫脹以外,最常見的病徵就是耳鳴,很多人以為流鼻血就是鼻咽癌,其實流鼻血不是鼻咽癌最常見的病徵。 耳嗚的原因是鼻咽十分接近耳咽管,如果鼻咽有腫瘤的話,就會出現耳咽阻塞,導致中耳炎,繼而發生耳嗚。 另外較常見的病徵就是痰涎帶血,很多時鼻咽癌的病人都不會流鼻血,反而是痰中帶血,甚至鼻涕中出現血絲。 如果鼻咽癌到了很後期,出現顱底侵蝕,可能會出現嚴重頭痛,甚至乎影響視力。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檢查有甚麼方法?
EB病毒是首個被證實可致癌的病毒,全球九成以上成年人曾受感染,而感染症狀多數不明顯,故大部分人沒有發現曾感染此病毒。 醫生會按週期進行化療,一般一個療程持續3至4星期,每個療程後會確保患者有足夠時間休息和恢復身體狀態。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臨床所見,過半數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屬較遲發現的個案。 及早檢查,亦可免卻病人心理上憂慮與不安,不必受似是而非的症狀影響,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早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以7星期電療為主,再輔以2個月化療,便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經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僅約為10%。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自我檢測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基因測試(定性)
至於大眾一般需要隔多長時間作定期鼻咽癌檢查,吳耀榮醫生指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考慮進行一年一次檢查及因應可疑病徵進行額外檢查。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頸淋巴結摘除活檢或頸淋巴結細胞學穿刺塗片檢查若頸側淋巴結腫大,且質硬者,應作頸淋巴結穿刺塗片檢查。 註二:本文僅屬基本的健康信息,並非用於診斷目的,也無法為任何特定的個人提供診斷。 如果你對自身醫療健康狀況、治療、護理或診斷存在任何特定的醫學問題,應當諮詢專業的醫護專業人士。 廣東的發病率為世界平均值的25倍,故鼻咽癌舊稱為「廣東癌」,有說這是因為區內居民嗜吃鹹魚等含致癌物質亞硝胺的醃製食物,長期食用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結果發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的情況下,使用血漿 EBV DNA 和 EB 檢查鼻咽癌2025 檢查鼻咽癌2025 病毒抗體取代內窺鏡檢查和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 即使提供影像掃描,73% 的專家仍不同意使用血漿 檢查鼻咽癌 EBV DNA 代替內窺鏡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 檢查鼻咽癌2025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檢查鼻咽癌: 家族因素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醫生:第一﹑病人有家庭成員中有鼻敏感,這類病人是我最強烈建議需要做這個檢查的,因為鼻咽癌初起的時候是沒有病徵的,亦不希望病人發現病徵出現時才求診。